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青春策划]两次走进直播室
作者:姚丽娟

《青年文摘(红版)》 1999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97年6月,我家勤奋质朴的长子李冰历经拼搏,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电力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98年,我家聪慧内隽的次子李蔚在南大一千多名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全球日用消费品行业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美国宝洁公司录取,同时又以高分考取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基因信息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面对这一切,我喜极而泣,如烟的往事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濛濛春雨中,我一步三回头望着嗷嗷待哺的大儿子,带着一颗沉甸甸的心,登上了西去大三线的列车;夏日骄阳下,我牵着小儿子稚嫩的小手,迎着钢花飞溅的天幕。向崎岖的山道上攀登;秋风送爽时,十岁的大儿子在老师的监督下第一次蚊子似的叫了我一声妈妈;瑞雪纷飞里,两兄弟喜滋滋地给我送来了红彤彤的“三好学生证书”……我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如今,儿子们以超群的才华给了我丰厚的回报。特别是次子李蔚一路折桂夺魁,使我无比兴奋和自豪。但是面对两条同样有着光辉前景的道路的选择,我们一家人却陷入了两难境地。选择去宝洁公司吧,觉得放弃中科院的博士帽实在太可惜了。选择去中科院吧,觉得从此将与高级白领无缘,也是深感遗憾。
       李蔚的意见是倾向去宝洁公司,因为广州之行使他目睹了宝洁公司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使过了十几年封闭式学生生活的他,产生了一种想冲出围城去过一种崭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更何况5000余元的月薪,3年后提供60万元的购房贷款,10年后免还购房贷款等福利,确实有一定的诱惑力。而我先生李炳炎,凭着知识分子对科研领域的钟情,坚决主张李蔚去中科院读研究生。而我们的大儿子李冰在理智上支持父亲的观点,但在感情上却尊重弟弟的选择。而我感情上支持先生的意见,圆我一个老博士带出两个小博士的美好梦想。但是理智告诉我,强扭的瓜要萎掉,最终还得尊重李蔚的选择。于是家庭中“内战”不休,时而和风细雨般的切磋;时而雷霆万钧般的争吵。我家出现的这种“优秀的烦恼”被思想敏锐的江苏卫视台制片人丁龙江先生获悉。他极力说服我们全家走进直播室,让李蔚面临的难题从家庭转向社会,让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出谋划策,使我们集思广益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月26日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我们全家坐在直播室的嘉宾席上,热情的观众爆满整个大厅。随着浑厚优美的解说词,屏幕上出现了李蔚在南大实验室的画面、宝洁公司协议书上的大印、中科院的调档通知单……接着是主持人张红军风趣的提问和机智的引导。使本来正襟危坐的观众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妙语连篇,如珠落玉盘,赢来一片欢乐的笑声;有的慷慨陈词,如战鼓咚咚博得无数精彩的掌声。南京大学一位青年教师说:“李蔚应该毫不犹豫北上读研,因为他年轻,这是个优势,4年时间很快,拿到博士学位后,作出的贡献更大……”一位姑娘接着讲:“攻读学位并不是惟一的成才之路,按照李蔚的气质和能力应该去宝洁公司……”李蔚似乎找到了知音,情不自禁地鼓掌。接着一位戴眼镜的小姐诙谐地说:“李蔚相当于一笔本金,去宝洁是存到银行,不担任何风险。本息皆有。而去中科院则是入了股市,有可能狂涨,也可能暴跌。这是两种价值观的冲撞,究竟选择哪条路?关键要看李蔚的潜能……”讨论在继续,我身旁的先生已是满面春风,我也松了一口气,因为力主李蔚去中科院的呼声越来越高。
       经过编辑人员的昼夜奋战,我们这档名为“选择”的节目,在4月29日夜黄金时间播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节目刚一播完电话铃声就响起来了,从遥远的乌鲁木齐到东方明珠上海;从繁华的京城到偏僻的乡镇。全国共有八十多个电话涌向江苏电视台。有高等院校的莘莘学子和驰骋商海的老总经理,也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和稚气未脱的小学生。他们都用自己最真挚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来和李蔚畅谈、交流。更使我意想不到的,是每个人的观点竟殊途同归,都力劝李蔚去读研。这说明了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发展高科技,实现强国梦是一切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远在新疆的一位商界成功人士来电话:“李蔚。我与你素不相识,到了做生意的份上,我才感觉知识的重要,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掌握高科技的人才啊!”无锡李蔚的姨夫也迫不及待来电话:“金钱不是万能的。即使你是百万富翁,全国有多少人知道你?陈景润没有钱,可是世界闻名,他的贡献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将来你在生物基因信息方面作出成绩,那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一位来自泰兴自称是李蔚同龄人的来信更是激昂陈词:“我有一种预感,你最终会选择中科院的,人类历史的前进总是以那些大智大勇的人将自己奉献在真理的祭台上为代价的,但愿天使的翅膀不会被沉重的金条缚住……”热情洋溢的鼓励,苦口婆心的劝说,情真意切的期望,使我们全家深受感动,更使李蔚心潮澎湃。李蔚说:“自己原本好比山头上的一个球,左右摇摆不定,突然来了一阵轻风,使球不得不向一个方向滚去。”我想,公众的舆论就是这个定力的轻风吧!李蔚的思想逐步清晰,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作出了人生的重要决策,改变初衷到中科院读书去!当这个消息传到江苏卫视台,丁龙江先生激动不已,他讲“选择”是他们制作的最具轰动效应的一个节目。立即拍板决定再做一个节目,请我们全家再次走进直播室,让意犹未尽的热心观众再吐露一次心声。不过这次是我们全家作为观众,而嘉宾席上则坐着曾给李蔚打过电话的热心观众。
       5月28日这档题为“决定”的节目开始录制了,水银灯照得直播室如同白昼。随着主持人杨蔚用银铃般嗓音的介绍,4位嘉宾都亮出了各自的观点。北京大学法律系三年级白云同学是第一个向李蔚打电话的。她热情洋溢地说:“李蔚应该去读研,因为考研的竞争太激烈了,中科院是我国科研的前沿阵地,李蔚应该去占领这个制高点,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来自鱼米之乡宜兴市的一位厂长,万分感慨地吐露心声:他是“文革”时期的初中毕业生,现在深感知识的贫乏,领导一个企业十分不易,他希望李蔚继续深造,将来当一个出色的科学家。来自南京大学的一位老教授更是慷慨激昂,情不自禁地拍打着桌子说:“国家的强盛,急需科技的振兴,我们老一辈的人总要退下来,迫切需要优秀的年轻人来接班,我看李蔚很有灵气,他如不去搞科研,我感到非常痛惜。”而来自南师大的许永老师是第四位嘉宾,她出奇地冷静,与众不同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才之路千万条,不要拘于一个传统模式。宝洁公司能在一千多人中选出李蔚这样一个有博士潜能的人,说明他们选拔人才的机制是科学的、先进的,他们能对一个普通大学生给予住五星级宾馆的待遇,说明了对人才的尊重。在那里能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李蔚应该选择去宝洁公司……”一位南师大的学生也站起来说:“应该崇尚一种个性的张扬,我看李蔚应该尊重个人意愿去宝洁公司。”这时观众席上一位老教师着急地站起来讲:“你们知道李蔚去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基因信息专业是什么性质的吗?这是国际尖端科学,这个学科每年只招三四十人,凤毛麟角啊!下个世纪的产业革命就发生在这个学科之中……”一个高个子的男青年不无忧虑地说:“下岗队伍日益扩大,目前硕士、博士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乏其例,还是先找饭碗,再谈研究吧!”观点相左,争论激烈。这时主持人杨蔚话锋一转,邀请李蔚发言。李蔚接过话筒,满脸透着深思熟虑后的凝重,他说:“感谢各位长辈和朋友们对我的关心。前一天我在实验室里从中午12点一直坐到晚上8点,我觉得自己还很有毅力,于是我作出了决定,到中科院读书去!否则对不起我的父母、导师,还有希望我继续深造的各界人士。”话音刚落,直播室内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我先生李炳炎也激动地站起来说:“这个选择是李蔚完完全全自己决定的,是公众的舆论实实在在地说服了他。”我也非常欣慰,凭母亲的直觉,感到李蔚的选择是对的。他天真善良的本性,去斗智商海难免力不从心,而聪敏过人的才智立足科研,肯定能游刃有余。节目录制结束了。但直播室内的热情气氛久久地包围着我,那些精辟的论述,富有哲理的见解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两次走进直播室,使我家的这道选择题进入了千家万户,无意间展开了一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大讨论,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李蔚的选择表面看来是升学和择业的选择,实质上是个人既得利益和社会发展利益的一次选择。我愿李蔚永远牢记一位朋友的来信:“选择是困难的,但更困难的是选择后的坚持,千万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悔恨今日的选择。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
       (王志琴摘自1998年8月5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