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品书录]一位改革亲历者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郑 伟

《读书》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过去二十年,社会保障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初期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制度到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写入国家级发展规划甚至写入宪法,无不彰显它的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保障改革实践的发展,社会保障方面的专著出版了不少。但当我读完高书生先生的新著《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时,还是十分兴奋。该书的特点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者独特的“三栖”经历;二是“大事件”和“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三是全书写作的“茶座”风格。
       首先看作者独特的“三栖”经历。高先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有十余年,期间曾在高校从事学术研究,在企业从事管理咨询,也曾在政府参与政策制定,这种政产学“三栖”的多维经历为作者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复杂背景和深层矛盾提供了难得的积淀,特别是二○○○——二○○一年作者在国务院经济专题调研办公室参与起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案”的工作经历,更使他对国内国际社会保障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握。
       其次看“大事件”和“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手法。高书生在这本新著中,既没有遗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历程中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大事件”,同时又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制度变迁背后的“小故事”和花絮。“大事件”如一九五一年的《劳动保险条例》、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四年社会保障改革的调研和决策,以及二○○○年国务院制定“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等。同时,“大事件”背后的“小故事”又写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比如,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四年间,中央组织过三次重要的社会保障改革课题调研,一次由劳动部牵头,两次由国家体改委牵头,在调研过程中,劳动部和体改委如何出现意见分歧,这种意见分歧后来又如何延续到一九九四年十月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上和一九九五年三月出台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中,作者都有详细讲述。
       再看全书写作的“茶座”风格。社会保障改革是一个严肃厚重的话题,但是此著却一改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刻板面孔,跟读者“聊侃”起来。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谈到“四个没想到”时也坦言“没想到在体例和格式上能这样新颖”。“茶座”风格给人一种“亲近感”,凭借这一点,我相信这本书将拥有很好的“读者缘”。
       此著分为“回顾篇”和“反思篇”两大部分,以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为线索。作者对于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观察与思考主要集中在“反思篇”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若干制约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认识问题,并进行了专门分析,比如“社会保障改革被‘欠账’拖拽”,“别总被人口老龄化‘惊吓’”,“社会保障能‘赎买’吗”,“社会保险何以要‘下乡’”等等。在此基础上,作者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社会保障的第三条路”,简言之,作者认为“我国搞不起社会保险,只能实行狭义的社会保障或叫做老年社会保障”。世界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将作者提出的社会保障新计划作为一种改革方案做了时限为七十五年的精算验证,认为“大多数建议均比较合理,同时也切中了现行制度存在的许多缺陷”。
       对于作者提出的改革建议,可能有些读者不同意。但至少,该书是当前有关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研究“百家言”中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声音!
       (《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高书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六年六月版,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