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青年一代]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
作者:何 慕

《青年文摘(红版)》 199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辞去铁饭碗,自荐搞推销
       1988年夏,我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先是分在老家黑龙江的机关里工作,不久,便辞了职,重又回到上海。促使我辞职的原因是:我想重塑自己,干一番属于我自己的事业,即使失败了,也绝不会因虚度年华而后悔——至少,我做过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今后工作的方向在哪儿?我没有底,只能孤身一人来到了川沙,漫无目的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突然看到了上海霞飞日用化工厂的大门,我下意识地走了进去,却从此开始了我打工的篇章。
       厂里安排我在办公室工作,我感到这还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在书上看到国外许多大企业家是从推销员开始做起的。于是,我决定以销售作为我创业的开始。我甚至梦想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松下幸之助那样的销售高手。
       可是到了销售科,我看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人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谁也没理会我这个还有点儿自以为是的大学生,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也没有人告诉我不该怎么做,没有人给我提供任何一点儿经验。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我先是四处发信,请求家里人和朋友们对我进行经济援助,陆陆续续凑了8500元,这对出校门不久的我来讲,已是一笔巨款了。
       销售科唯一提供的支持是一大摞空白合同、一只合同章和几箱样品,科长告诉我将来回款的3.5%归我个人,从货发的当天开始算,3个月后每过一天扣货款总额的0.5‰。临出门,科长还嘱咐我一句:“你这几箱样品的钱将来在你提成中扣除,看你初来乍到,挺可怜的,就先不收你钱了。”
       1989年4月11日,我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开始了我的推销旅程。
       首次出征,身穿西装,睡在大客车底下
       动身的那天,我心里充溢着一股“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之情。
       在火车站的书摊上我买了两本书,一本叫《如何做一个谈判赢家》,另一本叫《如何使你的对手折服》,希望从中学到些招数,热蒸现卖。
       我带了块塑料布(是我多年外出旅行的法宝),把它铺在座位底下,尽管被很多各式各样的脚在脑袋上踢来踢去,还要忍受各种脚丫子味,我总算是头脑清醒地到了厦门。
       火车是午夜两点到达厦门的。由于后半夜仍开业的旅馆都是上档次的,住一宿至少要花七八十元,我经济上承受不了,因此,我选中了一个根本不用花钱的地方,铺上塑料布,钻了进去。那是一辆大客车的底下,我先是把货物一箱箱折腾进去,又四脚着地爬了进去,还在身边点了一圈蚊香,以防厦门蚊子拿我做美餐。
       早上6点钟,我被一阵引擎的巨大噪音惊醒。我杀猪般嚎叫起来:“别开!压死人啦!”
       司机跳下车来朝我笑着说:“我看见你了,逗你玩呢。”
       我恼羞成怒地从车底下钻出来,脸被排气管喷得黑鬼儿似的,过往行人都瞅着我笑。人家不明白这位拎着密码箱、西装革履的乡绅为什么会钻到车轱辘底下去。
       咬牙住进宾馆
       我沿着中山路茫无头绪地走着……
       1988年,利用寒假赴广东、海南求职时的作者。
       许多年以后,我以一个旁观者的目光回首昔日:“一个瘦小的黝黑的北方青年拖着行李车,慢慢地走在人流熙攘的道路上,目光迷茫,像一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汉。”
       下午,我找到了厦门百货公司。其实我该找的是厦门百货站,可我当时分不清百货站和百货公司,以为是一回事。
       一位姓吴的经理接待了我。我以一种学生请教老师的谦逊进入了谈判。吴经理一言未发,看了我许久说:“我现在太忙,晚上如果有时间我去你住的地方谈。你现在住什么地方?”
       我稍稍犹豫了一下,猛地想起刚才路过的一个星级宾馆叫“鹭江大厦”。我总不能告诉人家我是住在大客车轱辘底下吧。我知道如果自己看起来很穷酸,会失去对方的信任。我一阵心跳,开口就答:“我住鹭江大厦。”
       吴经理又问:“几号房间?”
       我反应还算快,“207号房,不过我刚才跟服务员说过要调房间,等会儿回去再将新的房间号打电话告诉您……”
       后来我才知道鹭江大厦的二楼是餐厅,根本没有207号房。也不知道吴经理有没有注意这一点。
       我飞也似的跑到楼下,拉起寄存在卖冰棍老太太那儿的行李车奋不顾身地奔向鹭江大厦。大厦的服务小姐对我说:“120元的房间都订满了,只剩下170元的,您订吗?”
       我点了点头,声音颤抖地说:“订!”
       小姐领着我打开房间,一进屋我差点儿掉下眼泪来:人间居然有如此豪华亮丽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也是我何慕能住得起的?170元,比我老父亲一个月的退休金还多。
       我在房间里转来转去,摸摸这个,拧拧那个。进了卫生间看到坐便池干净得能把人影映出来。我掀开盖子,解开腰带比划了半天,又作罢,因为压根儿没有尿。
       我拎起电话把房间号告诉吴经理。
       还好,他总算跟我签了三万多元的合同。夜里,我拿着合同欢喜得了不得。
       那一夜,我根本没有睡着觉,还不如住3块钱一宿的小旅店踏实。折腾到后半夜,我又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想起了操劳一生的父母,他们永远不知道人间还有这么好的住处。今夜,他们的儿子躺在那么柔软的席梦思床上,而我那半痴半瘫的母亲却躺在脏兮兮的、炕席卷起边的小土炕上……
       遭冷遇,跟踪上门
       泉州是我的福建之行的第二站。当时的泉州百货站是福建省内较大的一家百货站,是经营化妆品的商家必争之地。我跃跃欲试,打算花些力气拿下这块宝地。
       我进了郑科长的办公室,热情洋溢地大踏步走了上去,还伸出一只可怜巴巴、一厢情愿的手。
       郑科长正同很多人谈生意,白了我一眼,冷冰冰地问:“有事吗?”
       我尴尬地缩回手来,自我介绍说:“我是上海霞飞厂的推销员……”
       郑打断了我的话:“你们的蜜类化妆品不太好卖。”
       我说:“生意做不做都不重要,关键是认识一下,建立些联系,以后……”
       看样子郑科长对“以后”不感兴趣,连我递过去的烟都不接,脸上的表情极不耐烦,说了几句他干脆不再理我,继续和别人谈话。
       我见没人客让,就自己在门口找了张椅子坐下
       ▲在电视直播晚会上,著名主持人倪萍宣布:“最后的中聘者是——何慕。”本文作者接过鲜花,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国第一打工仔”。
       ▲本文作者向“希望工程”捐献8万元人民币。来。心想,你只要不揪我脖领子把我从办公室里扔出去,我就坐在这儿不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大约有半个小时,我一个人傻乎乎地坐在那儿,脸红一阵白一阵,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大家对我的存在置若罔闻。我狼狈不堪,汗流浃背。
       屋里又来了几位客人,郑科长挥手把我从椅子上赶了起来。我晕头转向地走到门口,脚下还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真是太狼狈了。
       一瞬间,我真想抄起板凳或是花盆什么的对这位郑科长狠下毒手。我想我毕竟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这个一脸俗相的家伙竟把我当叫花子打发。可我脸上却依然是一副笑嘻嘻的、无羞无耻的表情。
       快到下班时间了,郑科长忙完了业务,大概注意到了我可怜巴巴的、羔羊般的眼神,终于觉得有些于心不忍。他走过来缓和了口气说:
       “小伙子,我不是不跟你做,你们厂的膏霜类产品在这儿实在不好卖,而且我们此类产品库存也太大。
       我抓住机会,连珠炮式地说:
       “南方膏霜类没北方需求量大,但竞争对手也少呀;没有名气可以创出名气,我们正准备大量投放广告;库存大,我们可以帮你调整;我可不是那种丢下货就不管的推销员……”
       几句话后,他大概觉得我这人还有点灵性,有些头脑和层次。再一聊,发现我原来是个大学生,他的态度渐渐温和起来,还叫人给我倒了杯水。
       我决定对他发起“人情攻势”。
       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清楚自己借了那么多钱出来,如同背水一战,没有后路。我不能失败,必须成功。
       我把行李寄存到招待所后,又来到百货站门口,等着郑科长下班。我像电影中的小特务一样躲在一旁探头探脑。好在泉州不大,郑科长的家离单位也不太远。
       侦察好郑科长的家后,我转身去菜市场买了两大兜高档蔬菜、海鲜和水果,外加两瓶四特白酒,加起来大约有个200元钱吧。“金利来”一类的名牌物品我送不起,他也可能司空见惯了,还不如来点儿实惠的。
       我心脏怦怦打鼓,哆哆嗦嗦地敲门。郑科长打开门后,见我站在门口,吓了一跳,“你干吗?”他吃惊地瞪大眼睛,上上下下地打量我这个不速之客。他做梦也没想到,我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从天而降,杀到他家门口来了。
       “我……我……”一时间,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涌上心头,我木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原先想好的话、准备好的台词和表情全都飞到九霄云外。一下子,我眼圈红了,眼泪差点儿掉下来。
       我支支吾吾地说:“郑科长,小何刚跑销售,刚到你这边,别的不说什么,真的,太难了……”
       郑科长也愣了,说:“你看你,这是干什么?赶紧进屋。”
       一进屋,事就好办多了。郑科长被我的诚意所打动,感情距离马上拉近了。吃了顿饭,喝了瓶酒,说一说我的身世和经历,郑科长二话没说,抬手就签了8万元钱的化妆品和13万元的一车皮洗衣粉。他说:“小何,你也真不容易,看你小孩挺好,算是大哥帮你的忙。”
       后来,我和郑科长真的成了好朋友亲兄弟。几年后我离开了化妆品界,他还逢人就打听我的情况。
       发自内心的忠告
       经过我的努力,我的销售额逐渐在上升。
       可不知为什么,我在心情上一直郁郁寡欢,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也许是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在起作用。销售科里“小三子”的处境与我当初豪情万丈、胸怀大志的理想相去太远。
       我想每一个走上社会的大学生都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吧。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不适应症”。
       不过我想我还是属于心理摆得平的那种人,也能很快地调整自己,并努力去适应社会。我常在心里告诫自己:夹起你的尾巴,你不过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不是赶上读大学的机遇,你不过是个靠捡破烂和出卖苦力过生活的小人物。事实上,你身上没有任何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东西……
       有时候我见到那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生,他们的那种自信和优越是写在脸上的。我就想,当初我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经常听到一些眼高手低的大学生牢骚满腹,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我真想诚恳地告诉他们:“放下架子,学吧,练吧,人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
       几乎所有大学生对“棱角”一词的理解都是褒义的,认为没有“棱角”的人就是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的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其实,我本人也是一个“棱角”分明、个性突出的人。只是面对自己无力改变的世界,我只能收起自己的个性,藏起自己的“棱角”,使自己能够尽快融入社会的大群体当中去,否则,我将失去生存的机会。
       先承认受约束,然后才有自由;先适应,然后才能创造。两者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王骏周伟正摘自《青年一代》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