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环球采风]从容跨越文化沟
作者:[美]马霞·马尔克斯 邹德孜

《青年文摘(红版)》 199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为什么我们学外语的时候总也学不会那些简单的词语,使你能不知不觉地进入另一种文化,而又丝毫不露出外国人的痕迹来呢?所有的汉语课本都从怎么跟人打招呼开始;可是一到门口送客的时候,我这个老美就张口结舌不知说什么好了。生硬地说句再见,不行,可是课本上就学到这么一句。于是我微笑、点头,像日本人似地弯腰鞠躬,搜索枯肠想找些话来说,尽量做到得体,让客人觉得我确实欢迎他们再来。对此我总感到不知所措,常常躲在我那彬彬有礼的中国丈夫身后,由他去支应一切。
       后来听别人的指点,我学会了说一些话使送客时气氛轻松愉快,感到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做得十分出色。
       中国人送别时有一套繁琐的程序,彼此要来回推让以表示殷勤。虽说没有人指望我一个外国人能够履行,甚或全面了解这些繁琐的规矩,但是我还得学会告别时该说的那些表示客气和推辞送行的话。
       中国人觉得送客应该送到尽可能远的地方——送下几层楼,直到外面的马路上,甚至到公共汽车站。我有时等丈夫送客回来得等上半个小时,因为他把客人一直送到了汽车站,还要等下一趟汽车到达了才回家来。
       要是一位不太重要或年纪较轻的客人,我丈夫可能只说一句:“我不送你了,好吗?”客人自然会说决不敢劳驾远送,并且一个劲儿地说:“别送啦!别送啦!”
       这还好办,可是轮到我做客人和主人告别时可就麻烦了。我无论怎样请他留步都不起作用,男主人或女主人,甚至两个人都坚持送到楼下,走得老远,几乎在每层楼梯口都重复着“别送了,别送了”这些客套话。如果我试图甩掉他们而加快脚步,其结果只能教人家在后面紧追紧赶,那就更不合适了,还不如干脆接受那不可避免的老一套吧。
       而且,这也与中国的习俗不合,因为“急躁”是必须要避免的。那么分手时该说什么呢?说“慢走”。不说再见,不说祝你平安,而说“慢走”。对中国人来说,这其实是“保重”、“脚下小心”之类关照的话,直译的意思是“悠着点”。
       同一个“慢”字也用在另一句客气话中。那就是在吃完了一顿极其丰盛可口的饭之后,主人要对客人说声“怠慢”,说自己不会招待,主人当得不像样。
       美国和中国的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主妇听人赞扬她的烹调技术时,会说:“哦,你喜欢,我很高兴。我是专为你做的。”中国的男、女主人都不会这么说(特色佳肴往往是丈夫做的),相反,他们总要说“没有一点”可吃的菜肴,因未能盛情款待,而再三表示歉意。
       对待子女也是如此。美国父母会得意地谈论自己孩子的成就,告诉人家乔尼如何加入了学校的球队或玛丽如何上了光荣榜。中国父母可不是这样。他们的孩子哪怕在班上名列前茅,也还是说他们只会“淘气”,从来不爱学习,不听大人的话,等等。
       中国人把“谦虚”引以为荣;美国人因“率直”而自豪。那种谦虚使许多中国人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往往要饿肚子,因为按中国人的礼貌,对任何事物都必须先拒绝三次而后才能接受;美国主人则认为你说“不要”就是“不要”,不管你是说第一遍,第二遍,还是第三遍。
       最近,美国某大公司访华团的一位成员对我抱怨说,对于美方能否更改某项建议的事,中方竟然问了他们三次,其实每一次美方都已明确无误地回答了“不能”。我的朋友因为中方不认真对待他们第一次的回答而感到恼火,我立即领会到问题之症结所在。真想不明白这些美国人来华之前为什么不好好研究一下文化的差别,这本来可以帮助他们消除谈判中的许多困惑和不必要的沮丧情绪。
       不过,你一旦懂得了那些信号以及如何作出反应,那么,生活就可以轻松多了。客人一到,我知道我应该马上问他们要不要来杯茶。他们回答说:“别麻烦了。”那正是我该去端茶的信号。
       (石君德摘自《英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