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青年一代]废品堆里站起来一位青年律师
作者:徐应东

《青年文摘(红版)》 199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为了谋生,他只身闯荡武汉,在一家废品收购站打工,然而这里竟成了他奋飞的课堂。三年后,废书、废报、废纸的滋养,成就了他的大学梦,并被一著名律师事务所破格录用。
       1996年8月,一纸烫金的大学毕业证书从武汉大学寄到了航空路玉源废品收购站24岁的打工青年张双亮手中。张双亮——一个山里来的穷孩子,在3年多的时间里边打工、边读书、完成了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贸易法专业的全部课程(成人教育),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上不起学只好外出谋生
       1992年4月28日,张双亮从湖北浠水县绿杨乡冷水井村来到了江城武汉。他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身上的50元钱是右眼失明的父亲冒着大雨跑了大半天才借来的,父亲颤抖着把钱给他时,噙着眼泪说:“伢,去城里什么事都可以干,就是不能干违法的事。”
       双亮点了点头,走出了小山村。那天,他刚过完20岁生日。他踽踽独行在大街上,把背上的旧床单挪到胸前抱着,摸着那里面的一摞东西,心中仿佛找到了一点依靠。旧床单里面包着的是7本书,那全是他在高一还没有念完的课本。他想找一份工作。他来到一家饮料厂门口,看见搬运工将一箱箱的汽水搬到汽车上,他想去当搬运工。工头看着他矮小的身材,给了个白眼说:你能搬得动吗?一口回绝了他。
       可怕的夜幕降临了。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太珍贵,他不能住旅店,他把旧床单铺在武昌火车站广场的铁栏边,睡在上面。4月的天,深夜冷风刺骨,怎么也睡不着。他坐起来,从衣服里取出了课本,在车站昏黄的灯光下,他忘记了冷,忘记了饿,专心地读起来。
       他太想读书了,然而,贫寒的家庭使他不得不在应该读书的年龄饱尝辍学的滋味。
       双亮两岁时,母亲便因病离开了人世,患有眼疾的父亲行动不便,家里长年吃了上顿愁下顿。为了读书,他到山上砍柴、挖药材卖,就这样2角、5角钱积累下来交学费。每个假期从放假第一天起,他就每天一大早到山上去砍柴,上午一担,下午一担,这样他才能勉强上得起学。从小学到初中双亮都光着脚,衣服补丁摞补丁,但成绩却很出色,一直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双亮有一位比他大4岁的姐姐,为了供他读书,姐姐勤劳苦干,经常把米和菜送到学校给双亮,但这位慈心如母的姐姐,竟在他中考前夕,不幸在洗菜时落入水塘淹死了。
       虽然中考他考出了548分的好成绩,上高中不到一年却不得不回到家里,家中买油盐都没有钱,哪有钱上学?在老师的惋惜声中,他辍学了。
       但他没有放弃执着的向往。白天种地,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继续学习。他用几大张纸把物理、数学公式写下贴在墙上,还向堂弟借来收音机,自学广播英语讲座。大山太贫瘠了,面对一大堆债务,父亲对他说:“伢,你出去闯一闯吧。”
       从武昌火车站走出来,他一直寻找打工的机会。不知走过了多少马路,穿过了多少条街道,问过了多少家工厂,他的一双走惯山路的大脚已经红肿了。为了省钱,饿了,他只吃一毛五分钱一个的烧饼;渴了,便到自来水龙头下喝些生水。第4天,他看见一群衣着又破又脏的妇女拾捡垃圾里的废瓶废纸时,便也跟着捡了几天破烂。他把自己捡来的破烂送到航空路一家废纸收购站,老板涂道玉看着他不俗的言谈和诚实的外表,把他拉到一旁说:“小伙子,你愿意在我这里帮个忙吗?”
       流浪了十多天的张双亮终于有了落脚点。
       废品收购站成了他的课堂
       废品站的工作并不亚于山村繁重的农话。
       每天,张双亮得将一堆堆废纸分类,书、报、纸板、杂物,各归一类清理后分别用绳子捆扎成大捆。拉运的车来了,还要装货卸货,一摞黄纸板,一篓子废报纸,或是一麻袋杂物,哪一样都是七八十斤重,身材矮小的他常常咬着牙从车箱里扛上扛下。一天下来,他浑身像散了架一样,没有一处不疼。在废品站干活,灰尘大,干完活儿到水池里洗澡,洗完后水池里的水全黑了。
       但这些废纸里有一样东西吸引了他,那便是大量的旧书。《哲学》、《文学写作》、《世界历史》……双亮总是像淘金一样把这些书从破烂里精心挑拣出来。他带来的几本课本早已看得烂熟了,这些捡来的书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山。
       废品站的门口有一盏路灯,透过木门板缝的灯光刚好照射在他睡觉的硬纸板上,他每夜如痴如醉地阅读书籍。看后有了什么心得体会,便把本子搁在膝盖上边看边做笔记。
       这时,他每月有了80元钱的工资,这点钱除了每月寄些给在冷水井村的父亲,还固定挤出20元左右买书。在武汉三镇几家大书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求知的目光。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老板涂道玉深深被张双亮这种苦学精神所感动,特地用几块木板搭在横梁上,再用几块毡板围成一个小阁楼,送给了双亮。
       双亮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这只有8平方米的小阁楼里,除了放下一张床外,他还到旧家具市场花12元钱买回了一个书架和一张书桌,把数百本书整整齐齐摆放在上面。他把从废品中拾来的字画和从报纸上裁下的精美文章贴在四壁毡板上,小阁楼便有了满室书香。
       忙完一天的活计后,双亮便踏着由一袋一袋码起来的废纸包筑成的台阶爬上小阁楼,沉迷在书的世界里。
       他最喜欢看《周恩来传》,这本书是两个通宵看完的。《周恩来传》告诉他,逆境并不可怕,有时还是成才的动力。
       他知道自己不能和伟人相比,但他不想只为挣点钱而活着,他从废品堆里拾来了一大摞白纸,用毛笔在上面不停写着:为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而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张双亮愈来愈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要学到一门对社会有益的本领的愿望也愈来愈强烈。
       “我要读大学。”双亮说出自己的愿望。
       “你是发神经吧?”打工的伙伴都嘲笑他。
       他没有退却,一个春暖花开的3月的深夜,他趴在小阁楼书桌上,提笔给武汉大学陶德麟校长写了一封长信,寄去了一个打工青年的一腔希望……
       半工半读修完全部大专课程
       1993年8月张双亮连续几天徘徊在武汉大学门口。在成人教育学院门前,他看到招生简章上写明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并要求有一定的高考分数才能报名。可是他还没有读完高中一年级,不符合报考条件。
       他在成教学院门前转来转去,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招生办公室,怯怯地问道:“老师,我可以报名吗?”
       当招生负责人知道他是一个来武汉打工的青年后,婉言回绝了。
       他灰心地回到废品站,然而求知的欲望像火一样炙烤着他的心,没几天他又鼓起勇气第二次来到武汉大学。第二次来到还是不行,他又去第三次。成教学院的领导被这个风尘仆仆的学子那颗求知的痴心感动了,竟破例接纳他为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贸易法专业的93级学生。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第一学期住读,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后就到宿舍楼顶上大声朗读法律条文,然后提前半小时去教室预习课本内容。
       一个学期后,他无力再支付学费了,急得在废品站小阁楼上直哭。老板涂道玉十分同情,拿出400元钱给他说:“先将学费交了,我们再想想办法。”
       生活并不富裕的涂道玉特许张双亮白天上学,晚上回来帮帮工,工资照付。
       张双亮只好走读,在废品站里他每天4点起床,然后一边做早饭一边温习功课,4点40分他准时从汉口航空路出发,骑车一个半小时到武汉大学。经常是他到学校的时候许多住校生还没有起床。
       晚上,他下课后便回到废品站干活。有时活儿多,干到深夜,第二天又有课,就只好不睡了,洗个澡便赶到学校,就在晨曦微明的校园里温习功课。
       暑假里,张双亮还要到老板涂道玉在黄陂县的老家帮忙收割抢插。白天没有时间学习了,他就挤晚上。武汉的夏夜,暑气逼人,他为避免蚊子咬而穿着长裤,打一盆冷水,把脚浸在水中。一天夜里,又累又困的张双亮在看英语书,看着看着,他突然感到眼前发黑,一头从小阁楼上栽了下来。血,顺着脸颊流淌下来,一滴一滴浸湿了抓在手上的英语课本,老板立即把他送往医院。是疲劳性中暑,医生说:这孩子是干什么,这么玩命!至今,双亮的左太阳穴上还残留着一大块伤疤。
       因为缺钱,有时买不起教材,他就借来同学的课本抄,3年中,他抄下了几百万字的教材。没有钱买笔记本,他就从废纸堆中拾废纸,然后装订成册,用这种特殊的笔记本,仅读书笔记他就做了48本。
       几年辛苦不寻常。在好进不好出,考试异常严格的成教学院中,他门门考试都是一次通过,平均每门成绩78分。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他还到国际营销班去学外语,并已顺利通过了国家4级英语考试。
       即将成为一名律师
       1996年7月18日,张双亮考完了最后一门功课,爬上了珞珈山山顶,俯瞰美丽的武大校园。
       他拿出了父亲的来信:伢,你老大不小了还没有一个媳妇,叫我担心啊!
       他不是没有过渴望,但因为一心求学,4年中,他打工挣下的14000多元钱,其中11000多元都用在了求学读书上。
       这几年,他的同学和朋友常劝他去广东打工,挣点钱回家盖房子找媳妇,他从不为之所动。许多打工仔忙着玩扑克、打麻将,些大学生忙着玩桌球、跳舞。双亮却从来没和这些东西沾过边。他不羡慕别人玩得潇洒,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永远无法轻易忘却早年的愿望,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是不会真正感到充实和快乐的。”他觉得既然选择了读书,就是再苦再寒碜也不后悔。
       令双亮感动的是武汉领导对他的关心。那天晚上9点钟,受市领导委托,市信访办张海东科长专程来到废品站看望他。虽然小心翼翼,张科长爬上小阁楼时,额头仍然让木板给碰疼了。
       看到这个简陋的小阁楼和那满阁楼书籍,张科长鼻子不禁发酸,他想象不出一个打工青年是以怎样一种精神来坚持求学的。
       他们长谈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张科长鼓励双亮说:“你走过了那么艰难的求学路,以后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路肯定会越走越宽,因为双亮有一颗不懈追求的痴心。
       张双亮走进了武汉人才市场,那是武汉市首届律师人才招聘会揭幕的一天,30多家律师事务所在这里张榜招贤。
       那天阳光特别灿烂,曾经亲手签发给张双亮录取通知书的武汉大学成教学院毛道福主任,把一张武汉大学毕业生推荐表郑重交到双亮手中。他喜欢这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对双亮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这名教育工作者内心怀着深深的敬佩。
       “去吧,我相信你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毛主任深信他学生的能力。
       双亮来到武汉市第一律师事务所的招聘桌前,这是武汉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大哥大”,许多应聘者眼睛都盯在这里。和这些人相比,他没有律师证,没有本科文凭,他心里直打鼓。但他还是递上了推荐表和一份自我简历。
       “你是边打工,边完成学业的?”双亮的经历引起了招聘领导的惊奇,市第一律师事务所的李福洪、张炳秀两位副主任激动地说:我们需要的是有进取精神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能吃苦的人,张双亮完全具备这些素质!
       可是刚走出校园的双亮还没有律师证,这不符合第一律师事务所的招聘条件。
       “张双亮知识扎实,进取精神强,我们不应该拒绝这样的好青年。”律师事务所领导研究,决定支持张双亮参加1996年律师资格考试,并为他办好准考证和买来复习资料。
       今天他仍住在小阁楼里,用他那磨出了一个个老茧的手将一摞摞厚厚的书翻破……
       (刘冬丰摘自《八小时以外》199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