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走向成熟]社交吹牛术
作者:〔美〕蒂姆·克拉克

《青年文摘(红版)》 199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真是蠢得要命,”我妻子参加完宴会一回到家就叹气说,“人人都在谈书、电影和政治,我坐在那儿像个傻瓜。他们讲的书和电影我都没看过,而政治我更一窍不通。”
       她的确有问题,然而和她的智力无关。她的脑子敏锐,性格却有个缺点:老实。
       在客客气气的社交谈话中,坦率是致命伤。别误解,我不是在鼓励说谎。我这里讲的是一种高深艺术,一种和斗牛相似的艺术。餐桌谈话的高手能够像斗牛勇士一样,挥洒自如地应付、闪避灾难。
       我遇见过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的厚颜与本领令我想大喊一声“太妙了”。例如,如果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杀风景去破坏融洽的谈话?
       另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我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如果你想在社交谈话中做个伟大斗牛士,必须牢记几个诀窍。
       安全话题
       预备几个够有趣的题目,侃侃而谈,但言辞须含糊,只专家能知道你在瞎扯。不防考虑以下几项:
       量子物理学就暖昧模糊而言,这题目是数一数二的——连爱因斯坦都会紧张吃力。这个话题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确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学家最爱以这世界的本质为题讲些令人费解的话,然后看到周围的人个个满脸愕然、面面相觑,便忍不住偷笑;你大可以学他。
       死海古卷几十年来,只有少数圣经学者能接触到这些古代经文并加以研究。他们不让别人看,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琢磨出古卷中文字的真正意思。
       某位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你选的历史人物不必有什么精彩的秘闻韵事,然而如果你不想再听某人喋喋不休地谈论当今的国家领导人,这题目就很适合了。你可以说:“某某怎么样?”
       那人会顿时茫然,问道:“他怎么样?”
       “你刚才说的全部可以应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你看看他的遭遇。政客就是这样的。”
       谁能反驳?
       不过要审慎的是:上宴以前必须跟其他客人周旋一下,谈些不相干的话,摸清楚什么题目不能碰。我有一次大谈“文化大革命”,谈了二十分钟,殊不知坐在我旁边的那个人是屈指可数的中国史权威。
       用涵义广泛的形容词
       所用的形容词最好能适用于几乎任何方面。
       如果有人要你对你毫无所知的某本书、某出舞台剧、某部电影或某首音乐发表意见,你应该说:“我喜欢他早期的作品。作风比较单纯。”或者说:“我喜欢他后来的作品。那比较成熟。”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说你错。
       历久弥新的趣闻逸事
       你不必发表长篇大论也可以令人觉得你学问渊博。在节骨眼上讲出一桩人所罕知的事,会使人深信你腹笥奇丰。例如,你记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个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亲,然后在跟人家讨论文学、商界动态、名人花絮或绯闻的时候,装作漫不经心地提起。
       无从驳斥的意见
       闲谈中,难免会有人问你:“你认为如何?”
       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原因是你刚才没有注意听。其实你一直在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车发出的怪声,或者某部电影里某演员叫什么名字。不过,有三种答案适用于任何话题,而且不会引起异议:
       “那完全要看情况而定。”
       “不能一概而论。”
       “在某些地方,情况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高明地搪塞躲避
       要是有个粗鲁的人竭力想戳穿你的把戏,千万别慌。你有几个对策:
       含糊其辞。答以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Niels Bohr)所讲的:“真理有大小之分。与小真理对立的,当然是错的;与伟大真理对立的,则同样是真理。”然后,趁质问你的人还在琢磨这一番话,找个借口离桌。
       或者指着窗外大声喊:“瞧那个!”希望借此转移同桌人的注意。但此法可能有个预料不到的风险:人人转过头去,却看到两条狗在后院里亲热。
       最后一计:把一块肉放进口里细嚼,同时作思索状,仿佛是在整理你的答案。接着屏息并慌张地指指喉咙,奔出饭厅,挺着肚子朝沙发背猛扑过去,使人人以为你食物梗塞,在自行救治。然后站起来,转身对吓坏了的众人从容地说:“没事了。”
       如果你演技够好,大家便会忘记使你突发急症的诱因,反而称赞你有医学知识,救了自己。
       (田大义、林昊摘自美国《读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