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叙诗]握笔的姿态·诗有大爱方传世
作者:高洪波

《人民文学》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握笔的姿态——黄亚洲《中国如此震动》序
       在十天十夜抗震救灾采访中,有一个人始终保持着握笔的姿态,在废墟上,他握着笔;在安置点,他握着笔;在帐篷中,他握着笔;在疾速行进的车上,哪怕夜色袭来时他仍然握着笔,只不过此时他向同行的《文艺报》记者刘颈申请小桔灯照明——这是送给灾区孩子的礼物。不少诗就是这样迅捷而艰难地完成的。
       诗笔如枪,词语如子弹,亚洲激发诗的灵感,不是点射,而是冲锋枪式的连发、速射。有时看着亚洲立在坍塌的危楼畔奋笔疾书的样子,我甚至联想起这样一个画面:笔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是它引领着一个高大的人前行,让他先在春天到贵州抗击冰雪,又在夏天到四川抗震救灾。
       笔引领亚洲前行。或者说,是责任、爱及哪怕一星半点“正义的冲动”,把亚洲一次次带到一线,让他在走长征路时诗思喷涌,让他在太行山上浮想联翩,让他诗人的气质凸显,小说家与剧作家的身份隐退。这其实一点不假,记得上个世纪末我们初相识,他郑重地送上一本薄薄的诗集,说道:“我是诗人。”那时我正在《诗刊》兼任主编,第一面,确定了亚洲的身份。
       诗人有时是某种可疑的角色,尤其在行为艺术当行的今日,不少所谓的诗人,为博取名声不惜拿诗歌垫脚,内心有多少真诚、慈悲、关爱反倒极其让人怀疑。
       唯亚洲甘当诗人,且用自己的诗笔开路,在众生喧哗的今天,用自己的迅捷敏锐和过人的才华,证明了诗歌艺术超人的魅力。
       所以我向亚洲致敬。
       这本诗集中的不少诗,都是亚洲在灾区采访途中写就的,我甚至充当第一读者或听众。这是被大悲痛大慈爱冲击的十天十夜,我们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一行,以文学的名义来到灾区,以诗人和作家的身份参与抗震救灾,视角必定不同于新闻记者,亚洲的诗,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深度开掘,向人性、向心灵,用想象、用联想,还有,不可或缺的澎湃的激情。
       今天即将告别四川。由于已打好行装,连稿纸都找不到。可是阅读亚洲这本诗集后的冲动使我不能白已,在他诗稿的背面写下这些直观感受,读亚洲的这批诗,我下意识地想起田间,想起未央,在抗日战场和抗美援朝战场都留下诗的声音和足迹,亚洲当是他们的传人。
       2008年5月28日晨于成都
       诗有大爱方传世——商泽军《国殇:诗记汶川》序
       商泽军是一位有着大爱之心的诗人,十几年来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每逢有大的历史事件,总会首先看到他的身影。当“非典”蔓延之时他写出了《保卫生命》;英雄殉难之时他写出了《孔繁森之歌》;奥运来了,他写下了《奥运中国》。在洪水滔天的日子,冰雪肆虐的夜晚,他总以诗人的身份出现在那里,用诗歌记录了历史紧要关头的转折之声。
       5·12汶川大地震给共和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再一次显现出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大无畏气概。泽军带着他滚烫的诗心随中国作家采访团来到灾区,来到灾难的现场和抗震救灾的最前沿,同那里的人民在一起,同那里的救助官兵在一起,同伤员、医生、儿童和记者们在一起,去感受、去发现,用身心去贴紧那里的一切,用诗笔记录下悲惨的场景,记录下伤痛、死亡和坍塌的家园。用诗笔去悲痛和哭泣,用诗笔去哀悼生命,更用诗歌的力量去安慰负伤的心灵,去托起悲伤的生活,去抒发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和壮举,去吹响抗击灾难的号角,擂响营救生命的战鼓。
       泽军的这些作品,是诗歌同时代共存,与历史共舞的见证,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结果,是一曲民族的悲歌,是诗人的大爱之歌。在震撼中国的五月,总书记出现在受伤的国土上:“在五月/总书记匆匆地走在五月/他从那片灾难的土地走出/他始终放不下/那片受伤的土地/他风尘仆仆/他走向华北平原/他走向江南的土地/在廊坊,在浙江湖州/他走进车间/他步入厂区/他亲自到现场安排/灾民居住帐篷的问题/在生产帐篷的车间/他给生产线上的工人鼓劲/他感谢工人们加班努力/总书记心里知道/多生产一顶帐篷/灾区的百姓就多一个家/就能躲避风雨……”一个党和人民的总书记也同时出现在诗歌的第一现场,热爱人民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他的诗歌朴实浑厚,感同身受,投入了热血般的激情,随着感情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他的语言和韵律也在跌宕起伏,有大开大阖的宏大扫描,有滚滚奔流的现场状物,也有令人震惊的特写——
       我看见了鹰群/他们在山上,在/峭壁上攀援/他们/盘旋在风雨泥泞的/山中/他们是鹰吗,他们/是一群穿军装的弟兄
       ……
       再没有用群鹰去形容这些伟大的战士更贴切和传神的了,他们的英武、迅捷、机敏和顽强都体现在“鹰”的意象里,从而提升了精神的境界。
       不但如此,他大量的诗更有令人心疼的细节,因为真实就发生在不被遮蔽的细部,历史需要宏观,但更需要微观,人群的灾难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在承受的灾难,它在不同的人身上都表现出不同的情景一“一位中年妇女/哭她遇难的丈夫……/她不哭,她只是/和她丈夫说话/说以前的那些事/说孩子的事/说你欠的钱卜我会慢慢还/说地里庄稼卜我会种好/说些爹吃的中药/_我会熬好送去/她还说一我怎么这么傻呢/你都睡了/我咋还捶你的胸/摇你的头呢……”在近乎平静的述说中,透出的是令人无法承受的椎心之痛。
       没有诗人参与的历史是干枯的历史,没有诗歌书写的事件是生硬的事件,泽军把自己的诗歌及时地浇灌其里,是诗人的使命使然。如果诗歌只是为了哭泣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沉湎于悲叹,那我们宁愿放下诗笔。诗在灾难面前更应该有催人奋进的呐喊,更应该是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向前的宣言——
       ……
       为那些遇难的兄弟
       为告慰那些逝去的魂灵
       中国,下半旗
       为我的同胞,我的姐妹兄弟
       垂下的头颅
       还要重新仰起
       默哀时弯曲的腰
       还要重新挺立
       默哀和怀念
       是这个民旗的美德与礼仪
       中国,下半旗
       是为了昭示
       更绚丽的云霞
       下半旗
       是为了唤醒
       这片土地的崛起……
       这部诗集涵盖深广,包蕴丰富,角度轮转,人物众多,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部诗的报告,诗的速写,诗人在抗震救灾的现场靠眼睛观察,继而运用想象、联想和意境的表现,将诗的内涵层层掘进,将苦难升腾于大爱大美之境,是一部重铸诗魂、撼动人心的现实主义力作。
       商泽军,这位穿过军装的诗人,以笔为枪,警醒着,关注着,同时也瞄准着自己所处的时代风云,“合为时而作”,总是及时地向祖国和人民呈出一份诗的合格的答卷,其迅捷其快速其汹涌其磅礴的诗思,于今是愈发见出功力了。
       2008年5月30日前线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