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来自三边的石油壮歌
作者:鹤 坪 范玺权

《人民文学》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采油三厂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每一条道路都有自己的性格、情趣和豪迈的去向
       每一条道路都是天造地设的
       ——写在前面的话
       开篇颂歌:英雄、理想与现实的“壮行歌”
       我问泰山石油之神在哪里?
       泰山昂首告诉我——
       石油之神在陕北,他穿着棉大衣,正蹲在盘古梁上等你!
       石油之神在三边,他的满了酒碗,正站在摆宴井边等着你!
       我在寻找油神,
       我在寻找一个民族雄踞于东方的证据!
       公元2007年秋天,我受命奔赴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调查和研究长庆采油三厂37年来的发展变化。我由衷地感谢这个机会的到来。许久了,总想拿起我手中的这支笔来,写点激励人心、鼓舞时代的作品,写点感动人心的平常人的故事。我想拿起手中的笔,记写所看到的沸腾的劳动场面,所见到的平常人物,所听到的感人故事,所嗅到的生产和劳动的气息。我是怀揣着寻找真诚的人们,寻找沸腾的生活,奔向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的。我打心底里愿意和石油工人们一起,像一株白杨树,挺立在茫茫风沙线上!
       这样,我在接到奔赴采油三厂采访的任务时,心里除了激动,还或多或少有一些胆怯,有一些怅惘。深夜,我在想,面对着中国石油思想最先锋、最前沿的这支时代劲旅,我该如何地歌唱?面对着长庆采油三厂这支扎根在风沙线上的旗帜,我该如何讴歌?我该如何发现石油工人对当代中国的启发和影响?我该如何准确地报道采油三厂石油工人的思想定位、准则定位和行为定位?我怎样才能发现蕴藏在石油工人胸怀中那种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忠诚?我该如何让默默无言的戈壁滩唱响人类的英雄颂歌?
       深夜,我在网络上搜索与长庆油田采油三厂有关的记载,仅仅是那些地名就足以令我陶醉:大水坑、摆宴井、盘古梁——我陷入了由这些地名引发的一种澎湃激越的诗情里,彻夜难眠。多年来,我沉浸在都城生活的享乐里,却把目光朝向更为宏大、更为豪迈的地方。那一夜,我再读诗人郭小川《祝酒歌》、《林区三唱》,再读李季《玉门诗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到天光放亮的时候,我胸膛里充满了诗情,满腔热情地踏上了奔赴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的道路。
       我在地图上注目着长庆采油三厂横跨陕西、宁夏、内蒙,油区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注目着采油三厂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黄河与泰山不屈不挠的形象!在采访本上,我奋笔’疾书写下两行老戏里的唱词:
       泰山大的一块玉,
       黄河长的一锭金!
       我试探着以一种“牧歌”的调式,谱写当代石油工人的颂歌。奋战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当代中国石油工人,除了具有理智与思考的特点外,还具有着显著的情感特征。戈壁赋予他们坚韧,大漠赋予他们情怀,驼铃赋予他们响的,塞北的风烟赋予他们一种阳光一般清新明快的舒放感与享乐感。他们赋予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活,一种诗化意味和崇高的境界之美。当代石油工人,是具有充沛的英雄思想、理想精神和现实主义生活态度的一支劲旅!他们奋战在远离城市的荒田,奋战在人迹罕至的沟壑;他们把对祖国的忠诚誓词,托付给北飞的大雁。另外,我选择“牧歌”这种形式,也是为着纪念已逝的石油诗人李季和闻捷。早在1945年,诗人李季就在今天采油三厂人奋战的盐池地区,蜷缩在一家小客店里,谱写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篇章《王贵与李香香》;早在50年代初,诗人闻捷就将戈壁大漠之上天然牧歌的韵味与曲调,赋予石油颂歌。
       是戈壁大漠,勾勒出了中国石油人的性格和轮廓!只有牧歌,更接近石油工人兄弟的情状,也只有牧歌,更接近石油姐妹的情怀!牧歌唱响在采油三厂的井站,牧歌伴着钻机的轰鸣,伴着抽油机如梦如幻的喃哝!
       一台抽油机就是一个圣人,它耸立在太阳面前,起落着,起落着——风沙线上,驼铃叮咚。在驼铃响过的地方,天地是铺盖,白杨圈院墙,长庆采油三厂的石油人,本着“三高两新”的理念,本着“三优两先”的姿态,高唱着“跳出大水坑,奔向大靖安”的口号,在天地之间,唱响了一阕惊动天地的正气之歌!
       刻在荒塬上的足迹——长庆油田采油三厂37年历史精神分析
       一条河流,从历史深处而来。
       在我们的面前,
       这河流,波澜壮阔,鼓吼呐喊——
       我们是追星逐日的莽塬汉子,
       我们是矗立天地间的石油人!
       37载岁月,就像37个永不沉落的晨星!
       37载岁月,就像37根伸向未来的枕木!
       长庆采油三厂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神话。
       这是一个被封闭、被雪藏了的神话。这个神话之所以被长期“雪藏”,完全由于它地处“封闭”。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就是采油三厂从上到下,从厂长、书记到普通工人所奉行的“低调”原则。
       采油三厂企业发展的事迹是极其感人的,是足以惊天泣鬼的!在习惯了大轰大嗡的广告宣传与媒体操作的当下中国,要想寻找一家像采油三厂这样奉行低调的国有企业,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长庆采油三厂的信念支撑是朴素而豪华的,他们的信念支撑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朴素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宏大理想。正因为有这两点牢固的支撑,采油三厂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才能在数次的逼上梁山、数次的峰回路转、数次的命运维艰之后,绝处逢生似的创造一个企业的生命奇迹!
       在采访采油三厂的日日夜夜里,我时刻怀抱着感恩与激动。我在遍访了采油三厂各井队、作业区之后,深深地感到:坚守在祖国大西北的石油工人,是我们中华民族飞速发展的依据,是国家强大强盛的证据!可以说,奋战在中国千里风沙线上的石油人,是我们这个轰轰烈烈大时代里最可爱的人!
       我有责任、有信心表现他们生龙活虎的冲天精神。这是我的义务,也可以说是我生命和灵魂的需要。我想,只要良知尚存,我们就不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我想,只要我们胸膛里还沸腾着血液,就不会停止对卓越者的礼赞、讴歌与颂扬!
       好了,让我们进入采油三厂,回顾它艰难跋涉、举步维艰的37年历程;让我们进人时空隧道,聆听来自西北高原的石油放歌!
       一、一种性格,结构出掀天揭地的力量
       采油三厂人的性格,具有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韵的特点。他们似乎不十分在意“塑形修身”、“精心打造”。从领导到员工,都一根筋地崇尚简单简从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他们没有居功自傲、窃窃私喜以及沽名钓誉的作派,他们的表情憨憨的,似乎有点傻;他们的神态木讷而笨拙,似乎始终在认真聆听你的教诲。但是,深入调查你会发现:你还在思考着的问题,三厂人已经实现;你还在论证着的事情,三厂人已经行动!他们始终保持着顽强的前进者的姿态!
       综观采油三厂37年辉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它有一条正确的符合企业发展的健康道路。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油田所在省(区)领导、中
       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领导、长庆油田领导在采油三厂的37年发展历程当中,从团队建设、作风建设,确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这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这一神圣使命,长期以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说,采油三厂人不论环境有多么严酷,也不论条件有多么恶劣,他们自始至终都拥有一种高蹈雄浑的主人翁姿态,一种豪迈豪壮的使命意识。这种主人翁姿态和使命意识,赋予采油三厂人无私的奉献精神与大无畏的战天斗地者的姿态。
       第二,它拥有由解放军精神、铁人精神和红色老区精神锻铸的光荣传统。第三采油厂组建于1971年,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下属的一个以石油、开发、原油集输为主的专业化采油厂。管理区域横跨定边、靖边、志丹、吴旗、盐池、灵武、鄂托克前旗、吴忠、中宁、同心、西吉、固原、泾源、彭阳等十四个市、县(旗),厂部设在美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承担着靖安、吴旗、白豹、油房庄、大水坑、马坊、红井子、摆宴井、胡尖山等12个主力油田54个区块的生产建设任务,拥有资产总值48.63亿元,年原油生产能力300万吨以上,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截止2007年年底,已经累计生产原油达到3000万吨,是长庆油田第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采油厂。从1971年开始。长庆采油三厂就把目光定位在辽阔的鄂尔多斯盆地。他们坚定地相信:在被美国人宣布了“贫油”的这块土地下面,一定蕴藏着一个神奇无比的石油的神话;在被荷兰人宣告了“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土地上,采油三厂人一定能够创造出石油开发的奇迹!
       第三,荒塬赋予采油三厂人一种特殊的性格。这种性格具有显著的、无法复制、无法克隆的特点。在采油三厂人的性格里,有一种顽强的“苦中求乐”与无私无畏的英雄精神!采油三厂的这一群找油人,向沉睡万年的荒原,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拼争。同时,由于采三人特殊的工作环境,我们在他们的性格里也不难找到一种含忍之力与悲悯情怀。采油三厂“跨越300万吨”,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结果。采油三厂人的性格镕铸了大漠驼铃、大漠甘泉和大漠沙柳的特点特质,具有耐干旱、耐沙暴。耐寂寞的特性。另外,在采油三厂人的性格里,还具有另外一种品格:
       A.采油三厂所到之处,倾心地方生态保护,加大绿色环保水平,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唱响了“绿色油田”、“环保井场”的生命之歌。
       B.采油三厂所到之处,倾心地方人文建设,倾心地方公路建设、医疗卫生建设、教育建设,推进了偏僻落后的三边风沙线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程。所以,采油三厂被各地政府誉为“仁义之师”、“文明劲旅”。
       37年后的今天,年产300万吨的中国石油特大型采油厂,配置了强大的、堪称典范的科技攻关团队,建设了高学历、智能型的石油开采大军。从产能建设、安全管理到文化建设、企业发展。都犹如破浪前进的坚船利舰,确立和保障了持久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一种作风,结构出朴素与豪迈的双重境界
       采油三厂人的工作环境,完全可以用残酷、严酷、冷酷这样的字眼涵盖,一点也不夸张。
       严酷的环境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A.自然环境的高度沙化,人迹罕至的沟壑莽野。盐碱不毛的险山恶水,这就是采油三厂人所处的最普遍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作业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从精神到体能的两方面要求。
       B.物欲横流的世风,欲壑难填的时潮,这就是采油三厂人所处的最为普遍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作业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极高的道德水准要求和锐智含忍的人格修为要求。
       C.工作远离城市,夫妻两地分居,老人孩子驻守“空巢”,这就是采油三厂人最为普遍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作业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基础的人格境界和精神境界的要求;同时,要求参与者调适心态、保持谨严缜密、克服困难的对种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你不难发现,对每一个采油三厂的石油工人而言,艰难与困苦几乎无时无刻立体地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煌煌大业多了悲壮与悲美的意味!
       三、历史重光——是旗帜,不是包袱
       时光倒转,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采油三厂的第一批创业者扎根荒原、征战大漠时,“建设油田”与“报效国家”就是他们朴素的理想。20世纪60年代初,以玉门油矿成立鄂尔多斯石油勘探大队为标志。银川石油勘探局在灵武、盐池一带组织了一次小型石油勘探会战,在李探井、马探2井分别获得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李庄子、马家滩两个油田。打开了在宁夏石油勘探的突破口。
       自此开始。采油三厂人就直面荒凉、直面风沙线,像一支插向困难的利刃,过上了“扛着钻杆”闯天下的艰苦生涯。1968年,根据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先辈们住干打垒、睡地窝子,风餐露宿,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马家滩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先后完成了解放1号(原李庄子油田)、解放2号(原马家滩油田)油田建设工程。同时,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加入,为采油三厂输入了敢打敢拼、攻坚啃硬的工作作风,同时赋予了采油三厂这支石油大军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
       纵观这一时期的采用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采三人的那种耐酸、耐碱、耐风沙的特性,始终伴随着家园所特有的那么一种亲情的凝聚力,伴随着爱情、家庭的人间气息。在生活得到基本改善、家园建设基本安定之后,采三人安顿下老人、爱人和孩子,背着铺盖,一步一回头地向着无边无际的荒原走去!
       70年代初,伴随着陕甘宁石油开发的隆隆炮声,长庆油田会战第三分指挥部诞生在马家滩一间简陋的野营房里。从此,采三人迎着鄂尔多斯的风暴,踏着毛乌素的沙浪,秉承“大庆精神”、解放军精神,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1970年3月,随着“第三分指挥部”在马家滩5万吨加工能力炼油厂的投产,宁夏地区初步建成了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工于一体的新中国又一石油工业基地。
       这是冬夜,采三人围着炭火,畅谈未来。说到激动处,他们就唱,用胸中的满腔热情点燃整个荒漠。1976年,第三分指挥部在宁夏大水坑组成了60余人的前指,调集32个钻井队、27个试油压裂队、15个油建工程队以及运输、机修、水电、筑路、器材供应、生活保障、医疗保健等单位共2万余人,1000多台设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展开了以钻井勘探为中心,产能建设为重点,实现原油外输为目标的红井子大会战。
       采用的老人们常常说起“红井子会战”。每次说起,他们的眼睛都是闪闪放光的,很快地陶醉在那远逝的辉煌里。
       1977年底,长庆油田在宁夏地区历经长期艰苦奋战,相继建成李庄子、马家滩、大水坑、大东、马坊、于家梁、红井子等油田,累计投运油井166口,生产原油408142吨。1978年7月,第三分指挥部隆重召
       开“摆10井日喷油百吨”庆功大会,标志着摆宴井油田全面开发。1978年12月,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对油田管理体制做出重大调整,组建三个钻井指挥部和三个采油指挥部,其中采油三分部就是今天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的前身。当年,采油三分部生产原油395390吨。完成年生产计划的100.1%,至1979年底,原油产量跨越50万吨,达到571601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从60年代到70年代,采油三厂始终在曲折中前进,体现出了顽强的、不屈不挠拼命向前的精神。值此之际,采三人完善了团队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建立了一支无坚不摧、敢打硬仗的石油开采大军,体现了显著的时代特色,为长期发展蓄足势头。
       四、从大水坑到大靖安
       坐在大水坑那一幢一幢丧失了指挥功能的建筑物面前,我的内心沉重下来,陷入了迷惘、惆怅。我迷惘,昔日的大水坑,那“战犹酣”的吼声。似乎成了绝响!我惆怅,今日的大水坑,钻机依然辘辘,却辉煌依稀,人去楼空!
       大水坑就像一堆燃烧过的灰烬,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着无法泯灭的生命热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采三人有几件应当永远铭记的事情——这期间,建成了年产原油能力6.3万吨油坊庄油田;建设了总投资为702万元、年输油能力30万吨、全长38.75公里的新红惠输油管线。
       1986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七五计划重点工程——炼油厂催化装置生产出第一批质量合格的汽油、柴油和石油液化气,实现了点火、加剂、喷油三个项目一次成功,创全国同行业试车史先进水平。 这一时期,采三人更重视文化建设、人才开发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历经十年艰苦创业,采油三厂从一个只有4个指战连、“天当被,地当床”的会战指挥分部,逐步发展成为拥有5000多名干部员工,集勘探、开发、加工、外输于一体的采油厂,陆续为长庆和外油田输送了3000多名的建设人才。
       进入这一时期的采三人,十分强调知识和观念对企业发展的统领作用;强调科学管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了生产第一线的文化管理、制度管理。配备和完善了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管理人才,使油田建设迈上了科学管理的新台阶!
       进入80年代,由于没有新的区块补充,已开发油田含水上升,产量逐年递减,1993年生产原油仅为20万吨,是1979年产油的三分之一,采油三厂的发展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从采油三厂原油产量曲线图中我发现,1983年采用厂仅完成了20万吨原油,比1980年的55万吨锐减了将近40%。这一时期的采三人,像一堆干柴,点火就着!但是出路在哪里呢?前途在望,四顾茫茫,从厂长、书记到每一个采油工,都陷入了寝食不安、坐卧不宁的困境之中。这时,不服输的采三人唱响了“解放思想,跳出大水坑,驰骋陕甘宁”的口号!采用各级领导,围着炭火和沙盘,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这时,一盏明灯照亮了采用人的上空,这就是科学!
       专家、学者们站在沙盘面前,吼叫着说:直掏鄂尔多斯地层!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开出一条逐油之路!
       领导们把一面面科技探油的“红旗”插在沙盘上,说:红旗在哪里,哪里就必然产生石破天惊的传奇和神话!
       时间停留在1993年8月23日。这一天,长庆油田在天然气探井陕92井试油获得日产50方的工业油流。这一重大发现给采三人带来了祥瑞,带来了福气。
       消息传到大水坑,整个采油三厂沸腾了!
       全体石油工人都敲响了手中的盆子,把帽子抛向空中!
       那一天,定格在历史的深处。许多工人说起那一天的情景都感慨着说:只有那一天,我才深深地知道:石油工人是多么崇高而伟大的职业!
       那一天,书记在大水坑剧场作“战前动员报告”,他吼道:挺进大靖安,拿下大油田!
       那一天,员工坐在台下,噙着眼泪,双手攥着的拳头,捏得咯吧咯吧响。
       五、光荣与梦想
       挺进大靖安的呼声,响彻了整个鄂尔多斯盆地。
       四面八方的精英朝着大靖安集结。没有鼓呼,没有锣鼓喧天。每一步都显得沉重,每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从前线总指挥到每一个采油工,望着眼前无边无际的沙漠,眼睛里都饱含着深邃。
       1995年5月18日,陕92井正式投产,日产原油11.31吨,为靖安油田甩开勘探实施大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从1994年到2007年,对采用人来说,是史诗般狂飙突进的14年。采油三厂牢牢把握住石油工业的整体蓬勃和长庆大发展的契机,以开发中国陆地最大的低渗透油田——靖安油田为标志,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百万吨梦想,创造了200万吨辉煌,刻下了300万吨丰碑。
       1995年,采油三厂根据长庆油田的部署,以宁夏老油田为依托,实施“三大战略”转移,从宁夏老油田向陕北新区转移、从河流沉积相向三角洲沉积相转移、从侏罗系向三叠系转移,组织先遣部队,开赴陕北,拉开了靖安油田大发展的序幕。
       捷报,捷报!一声声捷报像报喜鸟,每天都栖落在采三人的窗外。1995年7月,筹谋发展、求油若渴的采三人,盟震天之誓,立报国之志,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的创业精神,在724井区拉开声势浩大的会战序幕。10月17日,靖安油田18~41井组8口新井仅用了198小时一次投产成功。就在这一年底,采油三厂完成原油生产40万吨,冲出低谷,走向健康、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1998年11月26日,采油三厂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从1993年的20万吨原油产量到1995年40万吨,1996年57.5万吨,1997年79万吨,到1998、年的100万吨,短短五年时间,采三人实现几代人奋斗了20年的愿望。
       在冲破“百万雄关”的表彰大会上。一个前来领奖的青工在会场上呼呼大睡。领导多次喊他的名字,周围的员工使劲摇晃他,可他就是醒不过来。这时。和这位青工同一作业区的一个员工说:让他多睡一会儿,他已经在井上连续作业了七个昼夜。厂长三步并作两步,走下讲台,脱下自己的棉大衣盖在这个鼾睡的青年员工身上,轻声地说:让他睡。让他睡!这时,我们在厂长的眼睛里看见了晶莹的泪光!
       为着突破“百万雄关”,采三人“脱了一层皮”!喊出了“马不停蹄,人不下鞍,直奔二百万吨”的口号!
       话音一落,整个会场沸腾了!
       就从那天开始,三厂的厂长和书记,开始了在陕北大地的新一轮“长征”,随时随地地出现在石油开发的第一线,与工人同志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困了,在汽车上打个盹,饿了,在职工食堂吃个馒头。
       1999年9月29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正式成立。次年,10月29日,采油三厂在银川基地举行了搬迁揭牌仪式。结束了厂机关驻扎戈壁荒漠的历史。
       有铸剑的苦难,才有亮剑的锋芒!采三厂是一柄剑,这柄剑的铸造过程,是20年,是40年,也许更久
       的时间!
       2000年3月7日,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胡文瑞、副总经理王道富来采油三厂检查指导工作,指出“要把靖安建成长庆示范油田”。采油三厂不负重望,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锐意创新,展开了宏大的示范油田创建工程。
       2000年9月25日,采油三厂大水坑作业区主力开赴盘古梁新区,用4年时间建成了年产50万吨的盘古梁油田,推翻了外国公司“无开采价值”的预言,创造了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2003年11月27日,采油三厂年产原油突破200万吨大关,成为长庆油田公司首个年产原油突破200万吨的采油厂和全国第八大采油厂。
       那一天开“祝捷会”,厂长端着酒碗给工人们祝酒。他说:喝吧,今儿咱们喝这欢庆胜利祝捷的酒;明天,咱们奔300万吨,到那时,咱们再纵谈艰辛,放言无悔!到那时,我们再醉!
       最可爱的还是采油三厂的这群年轻工人,他们全把厂长的祝酒词,当了动员令。那一天,年轻工人们都端着酒碗,谁也不肯畅饮!
       他们端着酒碗,等待着“跨越300万吨”时。再喝,再醉!
       从那天开始,有几行诗悄悄地在整个油田传播:
       端起酒碗,自信人生二百年;举起酒碗,会当击水三千里,再等来年!三杯酒,三杯英雄泪;一杯酒。摆宴井上创大业;二杯酒,郝坨梁上竞风流;三杯酒,盘古梁上朝天歌1
       2004年2月,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道富在采油三厂调研时指出:瞄准350万吨目标,为长庆油田快速发展做贡献。209,5年、2006年采油三厂原油产量一路飙红;2007年,采油三厂干群一心,众志成城,志在必夺300万,6月8日,原油日产突破8000吨,7月20日。原油日产达到8226吨,踏上了跨越300万吨的步伐。
       “忠诚事业、务实创新、追求卓越”这是采三人的“亮剑”精神;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激发智慧和潜能,是三厂这柄剑的工艺过程!
       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采油三厂这柄利剑的锋芒!
       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是采油三厂这柄利剑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荒原上的一柱狼烟——从“红井子”作业区透析采油三厂思想风貌
       汽车驶出银川,直奔红井子作业区。在这旷美、苍凉的高原上,放眼望去,万绿丛中一片火红。山坡上,沟梁上,菜花金黄,山丹浅粉,白杨挺拔,嫩柳婀娜。红井子作业区迎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局面。
       红井子作业区地处大水坑地区,是采油三厂最初的“营盘”!
       早在七十年代,长庆人在这里就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红井子会战”。那一场“会战”,至今已经过去了30多个年头,但那一场“会战”给当代石油工人留下了什么传统、什么作风?有怎样的启发和警策呢?
       第三采油厂自1971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37年的辉煌历程。其间有创业的艰辛、奋斗的坎坷、徘徊的低迷、成长的喜悦。红井子作业区经历了采油三厂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个案,透析和考察三厂人的性格、作风和劳动观念。
       在红井子,我和青年员工们有过一次座谈。座谈的题目叫:传统与流行!
       那一天,我们的谈话够激烈。传统是坚硬的,它必将体现在当代人的身上,必将对当代的青年员工有某种思想、品德的相传。所以说,体现于当代青年观念和行为的,必然是传统的光辉!
       我综合那天的座谈,写作这篇文章,试图探索广大采油三厂青年工人的思想风貌。时代赋予红井子作业区的,是崭新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在激烈的发展变化中,凝聚着石油工人深刻的使命感、凝聚力和创造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在寻找和探索如何使自己的事业更具人性化、人格化,更具理智与思考的光辉,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推动时代发展的作用!
       我在红井子找到了这种人性化、人格化的魅力,找到了更具理想精神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最近,红井子广大员工唱响了“跨越300万吨,激情讴歌未来”的活动。红井子的这场活动,以它倾情大油田、奉献祖国石油事业的巨大影响,唱响了一阙由理想精神、英雄思想和现实主义态度结构出的当代中国工人的人文颂歌!
       A.红井子的生命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红井子的生命力在于它有“实现五大目标”、“打好两个战役”的企业发展理念,在于它有完备的管理体系和精良的设备器械,以及拥有一批技艺高明的专家型企业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之上,红井子还有更为充沛的生命力支撑点,这就是:红井子的“会战”传统。“会战”不但赋予红井子某种思想亮度和理想光辉,同时赋予红井子某种英雄思想、英雄情结。
       从思想作风出发,红井子把脚跟牢牢站在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朴素立场,确立了它卓尔不群的风姿;把企业发展壮大定位在了“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追求。
       从精神层面出发,红井子强调“强化两项管理”与“实现两个提升”,体现了企业的产建水平;本着倾情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红井子作业区推行了一系列令世人感动、令三厂震撼的活动,极大地确立了红井子在全社会的品牌知名度。
       从石油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红井子选择了高科技与高水平、高产出与高效能的联系,使每一天都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
       红井子极其重视内部各职能组(室)、各基层井区(队)的精神风貌,使每个干部员工,都视自己的职业是“天职”,都视自己的作业过程是“圣行”,构建出了红井子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进了红井子作业区,你无处不感受到“天地苍苍,人情融融”的人情之亲与人性至真!
       红井子这个具有传统和历史的采油作业区,在一次一次的科技攻坚战之后,如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产水平,确立了自己活力充沛的生存理由、生存依据!
       B.红井子的创造力
       在开发了靖安油田之后,红井子似乎进入了发展的低迷时期。但是,面对新一轮的发展,采油三厂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并没有放弃红井子,而是加大力度,攻克难关,使红井子一天天地壮大强盛!
       我再一次称呼红井子为“三厂功臣”。红井子的这种“功臣”性,在于它的思想传承和作风传承,是采油三厂价值体系的思想基座,是传统精神对当代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
       所以说,如何看待红井子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站在“过去式”的立场,视红井子为一场闪闪放光的“会战”,还是赋予它崭新的精神解读,凸显红井子特色?应该说,红井子现象,更具有显著的原创性和独创性。不论红井子的思想传统,还是红井子吃苦耐劳的作风传统,都赋予红井子一种显著的时代特色!
       红井子地处荒田,但它汇聚了采油三厂乃至长庆油田的一批技术和生产精英,有一支足以令产量逐年上升的专家和学者团队;其次,红井子本着对每口单井的个性研究以及细化分析,结合产出过程当中的问题,对症下药,使原本低产,甚至绝产的油井“再度来潮”,稳定了产出水平,确保了稳步前进的发
       展态势!
       红井子体现出的还有采油三厂高层对先进科技、发展理念的吸收与借鉴,对现代化采油设备的不断上马,重视“技术领先”、“地质先行”、“专家会诊”、辩证施治,使老油田一次又一次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同时,红井子出于长期发展、壮大企业的需要,还先后引进了许多当代世界先进的采油设备,确立了红井子在生产与安全两个方面的优势,确立了红井子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的发展姿态!
       红井子对内实行人性化管理,对生产实行科学领先,加强生产和安全管理,形成专业化、定量化检查和考核机制;对外,红井子推行“团队精神”,以及“朴素作风”,使整个作业区不但具有竞争意识,同时具有体恤与关怀的人性光辉!
       C.红井子的凝聚力
       红井子的凝聚力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它对社会,尤其对地方经济以及贫穷落后地区的影响;二是它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精神影响、作用影响,以及对当代石油战线的观念影响。
       倘若我们仅仅把红井子作为一家采油作业区看待,那么我们必然忽视了它“天职”与“圣行”所蕴含的精神!倘若我们忽略了思想精神,那么原本就艰苦、荒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又会有谁愿意驻守?所以。我们必然首先理解红井子倾情国家、民族利益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同时坚信红井子的这种英雄思想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
       红井子长期开展“春风行动”,每年都在作业区内遍种树木,有效地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可以说,红井子具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思想情愫,这种“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是三厂全体员工长期奉行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它赋予整个采油三厂员工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
       红井子的特色,具体体现在生产和安全理念当中,并且明显地得到长庆油田公司和采油三厂的认同。可以说,从思想管理和生产管理两个方面,红井子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足以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在荒凉的大漠,红井子像一柱冲天而起的“狼烟”,足以令当代的企事业重视。
       在油坊庄听来的故事——油坊庄作业区有感
       车过油坊庄,时间是黄昏。
       我们的汽车在荒天漠野里奔驶了三个多小时,放眼望去,无遮无拦,荒蒿与野艾一浪一浪地推向远处。前面有一耸井架,井架上飘着红旗,呼啦啦地响!我在想:在此扎根需要多大的勇气呀!该有多大的“耐得住寂寞”的人格修为,才能经受得住这份寂寞,这份四顾茫茫的冷酷环境。
       我对司机说:向井架开去,我要听听他们的故事。
       汽车开进了油坊庄作业区。不等汽车停稳,我就听到了优美的手风琴声,是谁在作业区里用手风琴演奏“打虎上山”,声音是那样急切,又是那样豪迈!
       在悠扬的手风琴伴奏下,我和油坊庄的青年员工。有过一次短暂的座谈。我阅读了青年员工们编写的饱含着石油暗香的杂志《油坊庄》,阅读了由他们编写的《慎思》和《慎行》两本小书。其间我还听他们给我讲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这其中有作业区长刘长庆的故事,青年员工张军的故事,青年员工赵小龙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一次又一次地站起身来向他们鞠躬,并且记写下他们的名字。最令我感动的是唐花宁所讲述的关于她哥哥唐学宁的故事。
       另外,油坊庄作业区推行的“快乐工作法”也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十分重视“员工小家”的建设,每个员工在生日那一天,都能收到一份凝聚着组织关怀的礼品,即便是驻单井的员工过生日,也能得到“一碗长寿面,两个荷包蛋”。
       在油坊庄作业区,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源自新一代石油工人的青春活力、生命热情与奉献精神,感受到了当代石油工人与时俱进的那种时尚观念和时代热情!
       那一天,我和员工进行了短暂的座谈,倾听员工们的心声。油坊庄的青年员工像任何一个作业区的青年工人一样:憨厚、质朴,透着泥土的那股子本色的滋味;他们热情、达观,透着大漠豪情的那各一股子虎虎的生气。
       唐花宁是油坊庄的政工干部,她像一只百灵鸟,自始至终、不停不歇地奔波在井架与井架之间。她几乎从来没有休息的时候,不停地在写,在做员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她是单纯的,从情态到神态都是单纯的;她是丰盈的,从思想蓟炅魂都是丰盈的!她在日记中写到:生活就像一张白纸,当你用不同的颜色开始涂抹它时,它会展现给你不同的效果,比如,你用暖色刚刚涂好了幸福的色调,还没有来得及欣赏它,冷不防便会被忽如其来的暴雨袭扰,那么,一切的快乐和安宁都会被浸染得一塌糊涂!
       读了唐花宁发表在《油坊》上的这段文字,我暗暗地感受到了她心里的某种隐忧、某种伤痛!
       我问她:唐花宁,在你的心底肯定有着不被人知的某种伤痛,这伤痛是什么呢?能告诉给我听吗?
       唐花宁的眼睛里,泪水在打滚。很快,这泪水冲破眼眶,流得满脸都是。她哽咽着说:我的哥哥唐学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石油工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念叨:我要上盘古梁!我要上前线!
       说完,唐花宁哭出了声音。
       我说:说吧,我会记录一切!记录每一个普通石油工人的人生故事。我会让全社会的人,都朝着你的哥哥鞠躬!都把目光朝向你哥哥和五千多名三厂职工奋战的这块荒凉的土地!
       唐学宁是采油三厂二大队五小队的职工。从技校毕业以后,他怀着满腔热情,奔向了莽莽荒原。在采油二大队的日日夜夜里,他不辞辛劳,从细微处人手,十分谦虚地向老工人学习,深得大家的厚爱。还是在采油二大队。唐学宁得到了自己的爱情,他深爱着妻子、孩子和家庭。唐学宁更爱自己的职业,每天他都会早早地赶到工作岗位,一边唱着歌,一边把工作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
       可是,在整个采油三厂热火朝天地投入盘古梁开发的2000年,唐学宁病倒了!唐学宁的病情得到了采油三厂各级领导的一致关注。领导含着眼泪对医院说:他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青年工人,无论如何也要从死亡线上把他拉回来!领导深情地拉着唐学宁的手说:安心养病,我们在盘古梁等你!
       唐学宁住院期间,只要有工友从前线到医院看望他,他都会急切地问:盘古梁开工了吗?盘古梁出油了吗?他不止一次地给作业区领导写请愿书:我要上盘古梁,我要站在盘古梁上讴歌采油三厂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一次又一次成功!
       2002年9月,在唐学宁生命垂危的最后关头,他还强撑起身体,吩咐妹妹唐花宁:给我准备行李,我要上盘古梁!就在那天的黄昏,唐学宁这位采油三厂的普通职工永远停止了呼吸!
       在唐学宁逝世之后,他的妹妹唐花宁背起了哥哥的行李,毅然地走向盘古梁。她背着铺盖走出家门的时候,父母把她送到门口。父亲说:哥哥去世了,他空缺出的岗位,就由你来添补!你要尽快地熟悉业务,不要让我们失望!
       母亲把她送到汽车站,说:吃石油这碗饭,要有吃苦的精神准备。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许叫苦叫累,
       更不许哭天抹泪!石油人有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就是永不言败,永不服输!这性格就是像骆驼那样,耐饥、耐饿、耐干渴,纵是倒下了,浑身的骨架也不能垮掉!
       有父亲和母亲的“送行赠语”,唐花宁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过头,就是累得病倒在工作现场,她都会强撑着瘦弱的身体,对同志们说:不碍事,我还行!
       我时常地想起唐花宁单薄的体格和她一脸的稚气,想起生命垂危的唐学宁,疾呼“我要上盘古梁”时的感人情景。
       盘古梁,你是圣地吗?为什么为着奔向你,有人不惜用生命做抵押!
       在我离开油坊庄的时候,我对唐花宁说:我会认真读你们编的《油坊》,会记住你是怎样用单薄的身体,在风沙线上谱写着一部深厚而感人的人生巨著!
       隔着车窗,我看到唐花宁朝着我们挥手。她那样瘦小,那样单薄,活像站在崖头险畔的柳树。与莽壮的风沙线相比较,这柳树所绽放的生命鼓呼是那样坚韧,又是那样有力!
       我叮嘱司机:往盘古梁开!我要深度了解这个让三厂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盘古梁上的“朝天歌”——采油三厂前线员工情感调查
       我问范玺权科长:盘古梁这个地名,是过去的老地名,还是我们三厂人为它起的新名字?
       范科长说:盘古梁是一个崭新的地名,它是由我们三厂人自己命名的!
       我说:这个地名够气派,它足以涵盖采油三厂人的思想实质,确立三厂人的精神坐标!这个坐标充分体现了采油三厂人气吞山河、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站在盘古梁下,我似乎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咚咚鼓声!
       那鼓声,从天而降,从地而生!那鼓声无时无刻地不在我的心底里彻响。我想:写石油,我们习惯了从生产到生产,从业绩到业绩,往往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写出来的只能是生产发展水平的“流水账”,从而缺失了人的情感和意志。我试图在盘古梁展开对青年石油工人情感生活的调查,探寻石油事业对人类情感生活的影响。
       那天,我在盘古梁下坐了许久。听着远处放羊倌的“信天游”,我的思绪陷入了对远天远地的遐想……
       在《五运历年纪》有载: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在《绎史》有载: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盘古是“遂分天地,肇立乾坤”的神话英雄。而今天雄踞于盘古梁作业区又是怎样的一支采油队伍呢?他们有令天地动容的“神传仙话”吗?他们有开天劈地的丰功伟业吗?我尤其关心的是他们有没有“启阴感阳,分布元气”的“乃孕中和”的适应能力。
       盘古梁像一架庞大的古琴,横陈在作业区的门前,被风雨雷电弹奏出的是英雄悲慨?是古道热肠?是忠勇气节?不,不只这些,盘古梁是一架古琴,它被风雨奏鸣出的,还有爱情的礼赞、爱情的颂歌!
       在盘古梁,我要歌唱石油工人的爱情!因为只有爱情,具有“乃孕中和,是为人也”的人文情结;也只有讴歌人类的爱情,才更能接近当代石油工人的精神需求!石油是接近神话的自然能源,它赋予当代石油工人的必然是瑰丽的爱情与魅人的故事!
       在盘古梁作业区“靖三联合站”和“陕92井”,我和青年工人座谈的题目是:情感与意志。
       听到情感两个字,员工哧哧地偷着乐。他们笑得诡秘,但透过他们憨厚朴实的笑脸,我却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他们有话要说!
       我问青年员工:面对严酷的工作环境,你们的命运由什么决定?
        青年员工们听罢,热闹上了。有说性格决定命运的,有说选择决定命运的,还有说父母决定命运的。这时,一个猛小伙瓷头憨脑地站起来,木讷着说:照我说呀,爱情决定命运!
       他的这一观点博得整个会场哄堂大笑。这时他却板着脸说:爱情是伟大的,我们石油工人的爱情更伟大!我和妻子结婚12年,虽然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加到一起也不足30天,但是,我们在漫长的12年时间里,没有过一天不思念,没有一天停止过电话与短信的联系!
       我问:你叫什么?
       他说:我叫周成,1989年从宁夏石油技校毕业,甘肃平凉人,在红井子干了11年,现任靖三联副井区长。周成有着一张老实忠厚的脸,仅仅通过他憨厚木讷的表情,就完全可以相信:他是那种可以托付大事的人,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是一个忠于朋友,忠于事业,忠于心灵的人。在周成脸上,我读出了渴盼与期待。
       周成与妻子齐玉秀结婚12年以来,各自奔忙在自己的岗位,两个人都视自己的工作和岗位为人生的第一需要,每年在一起的时间极少,甚至有过两年时间不能见面的记录。他们的家远在银川,而妻子齐玉秀却远在百多公里外的油井工作。结婚12年以来。两人只在一起共同度过了五个春节,除此之外,都把全部精力投入艰苦的工作。思念了,就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自从周成当了副井区长以后,工作更忙碌了,几乎没有时间回银川团聚,电话和短信就成为了他们倾谈相思之情的唯一方法。
       这时,调皮的青年员工们就吵嚷着:周成,公开几条你们的手机短信,让我们大家听听!
       周成羞涩地笑,他的笑容是那样憨厚。他笑着说:如果,如果大家真想听,我就在这里公布几条。说着,周成打开手机。开始搜索。那天,周成读了许多条他与妻子齐玉秀的短信,直读得在场的青年男女们唏嘘不已,直读得周成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这里,我经周成同志允诺,披露几则他和齐玉秀的短信:
       玉秀,我们的爱情是一个同心圆,你是圆中一点,我始终围着你转。永不言弃!
       周成,地球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每天我在电视上都能看到美国总统,但见一次你,为什么却是这样艰难呢?!
       玉秀,捎来的衣服收到了。每次你捎来的衣服我都不舍得穿,我心疼你!上一天班你也够累,还操心着我的生活,真不忍心你这样苦,这样累!周成。每天我都要朝着你们作业区的方向,在内心里祈祷:我的爱人,我们什么时候见面?什么时候再也不分开?
       还是这个周成,他没明没夜地工作,累倒在病床上。也不忍心告诉自己的爱人,只怕她心里面着急。还是逸介周成,在一次和爱人相约了回银川度假的路上,忽然爱人齐玉秀接到了单位的电话,让她火速归队。他和爱人奔往单位的汽车在公路上相遇,那天
       公路边正好有集市,车速很慢,他们隔窗相望。周成大声地喊:玉秀,玉秀……周成强忍着泪水,对着对面车上的齐玉秀挥手。
       这时的齐玉秀只羞涩地朝着周成笑,笑得那样阳光,那样刚强。
       两辆汽车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驶而去,周成和齐玉秀几乎同时收到了对方的手机短信:
       周成。我看到你眼里的泪水了!我喜欢你温暖的怀抱!
       玉秀。我听到你怦怦的心跳了!你瘦了,要注意保养!
       听到这里,我强忍的泪水夺眶而出,我说:周成,好样的!在“跨越300万吨”庆典的时候,你和齐玉秀肯定会相聚!
       周成的话音刚落,忽地站起一个莽壮的汉子。他说:我叫白延江,是驿马技校毕业的。我和爱人宋丽琴的作业区,相隔20多公里,但是我们每年在一起的时间也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天。我们的孩子和老人都远在银川,我每次回家,我孩子都远远地藏在爷爷奶奶身后,胆怯地看着我。那一刻,我的心碎了,我真想哭!真想抱着孩子哭!甚至有一次,我爱人宋丽琴回家,进了家门,孩子瞪大眼睛问:阿姨,你到我们家有什么事?我爱人扑上去抱着孩子,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流泪!
       情感的大门打开了,许多已婚的石油工人泪眼闪闪地抢着讲述他们感人的爱情故事,
       这时,一个结实的像莽牛一样的年轻人站了起来。他嘿嘿笑道:我叫王富强,我是刚刚开始恋爱的,我的对象是对面山上那个井队的。我们相隔着一道沟壑,我每天几乎都能看到她!她叫汪峡,是队里的资料员。我们每天用手机和QQ谈恋爱。我们约定,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站在沟边,相互间远远地挥一挥手,就算是有个问候。有时候,我站在沟边等着看她的身影,她迟迟不出来,我的心里就开始胡思乱想了……
       我问王富强:这时,你会冲着沟壑喊汪峡的名字吗?这时你想干什么?
       王富强羞红了脸说:这时,我就想对着沟壑唱歌!唱给她听!
       我想听石油工人的爱情之歌。
       在我离开盘古梁作业区返回城市的路上,我收到了一个石油工人给我的手机短信,我不知道他(她)的性别,不知道他(她)的名字,但那滚烫的语言却直到今天令我感慨,令我激动。
       好了,用这位无名员工发给我的短信,结束这篇文章:
       我们的爱情,像井架一样牢固!
       我们的爱情,像石油一样深沉!
       敬献给荒塬的一束山花——“南一增”女子爱心助学记实
       一
       走近“南一增”,我总觉得它是那样的圣洁。
       圣洁在哪里?我一时三刻也无法说清。是因为它是“女子站”吗?抑或是吧。女子,水一样清纯的女子,青葱一样妩媚的姿态,杨柳一样婀娜的身姿。关于女子。我以为还是诗人说得好:永恒之女性,率领我们走!
       关于“南一增”女子爱心助学的事,我久有所闻。第一次是老张告诉我的,他说:在山大沟深、海拔超过1200米的陕北高原、穷乡僻壤,有一所由一群石油女工兴办的乡村小学,那学校穷得要死,可那些助学的石油女工却个个“赛貂蝉”;第二次是老李告诉我的,他说:嘿,那些石油女子,个个菩萨似的,貌若仙班,心肠慈软,用爱心在人迹罕至的沙漠不毛之地,盖起一所乡村小学;第三次是中央电视台告诉我的,那天央视播放了“南一增”爱心助学的事迹,几个传说里的石油女工站在了亿万电视观众面前。那天,我的胸膛像一面鼓,被她们的事迹敲得咚咚响。
       倘若我们仅仅认为“南一增”的女子们是用“爱心”在“助学”,那么我们显然委屈了这群天真烂漫的石油女工,因为透过学校上空飘荡的五星红星,我们似乎听到了高山之下、大漠之上,有一种足以裹挟天地的声音,有一种足以涵盖万物的声音,人们把这种曼妙的声音称作天籁之音。倘若我们仅仅只观察到了一群石油女工和穷乡僻壤里的一所小学,那么我们显然忽略了“南一增”女子采油班的那群花朵似的姑娘们的博大爱心与悲悯情怀!
       是谁设计了中石油这血红的工装,让大漠里挂起了一盏灯!
       是谁设计了中石油这如葵花如皇冠如钻石的标徽,让沟壑里升起了一颗星!
       我极其喜欢中石油的红色工装,尤其喜欢她们那种红色的风衣。“南一增”的女工们就穿着这种工装,在四顾茫茫的高原沟壑间,她们的工装就像太阳下面的一条路,就像夕阳下面的一条河,就像人生路上的一座桥!
       二
       我问“南一增”在哪儿?
       放羊倌用鞭杆子指一指远处的高山,那高山上有一堆云彩,云彩的下面,呼啦啦迎风飘扬着一面红旗。在红旗的下面,“南一增”就像被一浪一浪的山峦簇拥到高处的一座精神的庙堂!
       “南一增”地处陕西北部靖边县马崾岘村的一个高岗子上。站在“南一增”的门前,你能感觉到,周围的荒山秃岭逼视着你。在“南一增”的院墙外面,隔着一道沟,坐落着一所土砖土瓦的院落,院落的上空也飘扬着一面红旗。这就是马崾岘世纪希望小学,莽莽沟壑里的一所普普通通的希望小学。
       在“南一增”和马崾岘小学之间,有一条弯曲的小路,被往来的人踩踏得那样结实。路边开着寂寞的花,只把清香暗暗地散发开来。
       2002年5月的一天,两个年仅六岁的小男孩抬着水桶进了“南一增”的大门,他俩胆怯地向石油女工们提出了接一桶自来水的要求。石油女工们爽快地答应了。女工们望着小哥俩问:你们是对面学校的?老师怎么不来提水?
       小男孩儿说话了:学校原来两个老师,昨天走了一个,嫌咱们山沟里的日子太苦,到城里打工去了!
       石油女工说话了:这是什么话?山沟里的娃娃们就不需要老师了吗?
       石油女工王艳帮着两个小男孩儿接满了水,并且亲自把他们送到学校。
       看着在风雨里颤抖的一孔破窑洞改建成的马崾岘世纪希望小学,王艳难禁内心里的酸涩。
       这是一孔破窑改建的乡村小学,桌椅是土砌的,上面搭了木板,窑窗上的窗纸早已被风撕扯,就连墙上的黑板也是由一块床板改做的。窑洞里坐着四十多个土衣土貌的小学生,孩子们都用眼睛盯着王艳。充满了惊诧、恐慌、渴盼。老师是个憨头土脑的当地人,看到王艳,他赶忙上前招呼。
       王艳痛惜地问:天寒地冻,这么多孩子在一孔窑洞里上学,不冷吗?
       老师说:他们从小吃得苦!课间的时候,他们跑动跑动就不冷了!
       王艳关切地问:这是几个年级的学生,怎么在一个教室里上课?
       老师笑道:这是四个年级的学生,就这一间破窑!
       王艳问:我们那边怎么没有听到学生们唱歌的声音,没有音乐课吗?
       老师憨笑道:我们就两门课:一门语文,一门算术。
       在走回“南一增”的路上,孩子们在破窑洞里上课的情境,一幕幕地在王艳眼前浮现,王艳哭了。她在内心问沟壑:山里的孩子咋就这样苦?她问天上的太阳:山里人的后代,长大了是否还是要放羊?
       回到“南一增”,一向喜欢热闹的王艳,陷入了沉默。沉默之后,她对其他几个工友说:对面小学校的学生太可怜了,我们要伸出手帮他们呀。说完,王艳
       的眼睛里蓄满了泪水。队友们听了王艳对小学校的描述,也都唏嘘不已。队友梁文娟、孙宁莉、夏文娟说话了:是啊,我们没有不帮他们的道理呀!山大沟深,一穷二白,不是他们的罪过,不能由他们承担呀! 从此,这所小学校的事情就像一块石头,压在了“南一增”女子采油班的心底。她们牵挂着沟对面那群朗朗读书的小孩子,牵挂着在风雨里的小学校。
       这天,王艳提出和牛金丹谈心。
       那天,王艳和牛金丹两个人在房子里吵了起来,吵得很厉害!牛金丹说:我不是反对爱心助学,我只是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我们没有教学经验,我们给孩子们教些什么;其次生产任务这样重,万一影响了生产,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古话说“厚德载物”,教书育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要慎之又慎!
       王艳说:我仔细分析了,我们“南一增”每个员工都是有特长的,有懂绘画的,有学过音乐的,还有喜欢体育的,我们完全有能力给小学校增加这些音乐、体育和美术课程,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最后,队长牛金丹说话了:我们分两步走,在请示上级领导的同时,深度调研小学校的各方面需要,把工作做细做深,无愧于我们石油工人的名誉!
       那一天,“南一增”女子班的五个石油工人,走下沟底。朝着小学校走去。他们拿着扫帚、黑板、抹布和玻璃,仔细地打扫了破旧的土窑,并且给教室换上了崭新的黑板,给窗户安装了玻璃。
       队长牛金丹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唱歌吗?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你们……
       那天,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麻雀一样地噪闹着:我们要唱歌!我们要跳舞!
       那天,学校的那个憨头土脑的老师,拉着石油女工的手说:学校太需要你们了!
       就在这时,传来了上级单位郭书记对“南一僧”爱心助学的肯定:你们爱心助学行为,是高尚的、纯粹的,它不仅体现了你们博大的爱心,也对油田与地方的和谐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消息传到采油三厂,杨玉祥厂长高兴地说:坚决支持“南一增”女子们爱心助学的举措,让她们排除困难,把爱心助学当做石油生产之后的第一件大事,需要帮助请直接向厂部汇报!我们怎么穷也不能穷了教育呀!
       女石油工人们登上了小学校的讲堂。第一堂课由牛金丹给孩子们讲音乐课,她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是《快乐的节日》。那天,学生们对女老师们恋恋不舍。下课了,学生们用依依不舍的眼光看着牛金丹离开教室,又一呼啦地涌出教室把牛金丹送出了校门。他们眼巴巴地看着老师走进沟底,齐声喊道:老师你好!老师你辛苦了!
       那天,牛金丹在沟底哭了许久,哭红了眼睛!她铁了心要把小学校的事,做得实在,做得扎实!
       第二天,不等天亮,村民们就自发地扛着农具进了沟底,他们在杂草丛生的莽野,为采油女工们铲出了一条通向小学校的道路。
       就在这条两沟之间的道路上,采油女工们不顾风吹雨淋、烈日酷寒,整整走过了五个年头。“南一增”的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她们爱心助学却一天也没有停止。女工们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生,如今已经上了初中,有的已经考上了重点学校。她们提起石油老师都说:我们是她们的孩子,她们是我们永远的亲人!
        如今,采油三厂已将马崾岘世纪希望小学,搬进了崭新的校舍。并且在两道沟之间铺筑了水管和供暖管道,还给学生们订做了校服,配备了各种体育设施。如今的马崾岘小校,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幸福愉快地成长着。
       这里我有必要写下“南一增”第一代爱心助学者的名字,她们是:王艳、牛金丹、梁文娟、孟宁莉和夏文娟,紧随她们走向“南一增”、走进小学校的还有杨艳华、李红、摆丽以及现任站长张丽。
       三
       那天,我结束了采访,准备踏上归程。为我送行的石油女工,在路边碰上了一队唱着歌、刚放学的小学生。我问小学生们:你们喜欢你们的石油女老师吗?
       小孩子们齐刷刷地回答:喜——欢!
       我问:你们用什么感谢她们?
       一个胆大的小女孩子说话了:等我们长大了,用优秀的学习成绩报答她们!
       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子说话了:我们采撷山里的野花,送给我们的石油女老师!
       我说:好。就送她们山花吧!因为山里的花朵,是为她们开放的!
       纵观“南一增”爱心助学的感人事迹,我认为她们从三个方面丰富了石油工人的价值!
       A.她们赋予田野山乡一种鲜见的时代气息,这种气息和精神,发扬了中石油的思想光辉,赋予长庆油田人性化、人文化。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B.她们促进了油田与地方的和谐关系,显示了当代石油工人强烈的使命感和人格精神。
       C.她们赋予了每个参与爱心助学的石油员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自律精神。通过爱心助学,广大员工积极向上,刻苦读书,工余时间积极“备课”,每个人都写下了厚厚的“教学大纲”。
       在8月15那天,“南一增”的女员工给学生们捎去了许多月饼。她们深情地对学生们说:月饼是亲人团圆的象征!今天,我们把月饼发给你们,请你们品尝月饼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心里许下一个愿,可以是对远方亲人的,也可以是对理想和未来的。
       有个胆大的女孩子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说:我祈祷,周围村子里的大叔大伯们再也不要到油田偷油了!石油是国家的财富。我们国家需要好多好多石油呀!
       有个胆怯的小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长大了一定不偷油!
       在回城的路上,我想起那些小孩子们稚气的话语,内心里有宽慰,也有酸涩!
       “南一增”,山花为你们而开放。
       山里的花朵是那样鲜艳,又是那样寂寞!
       结束语
       大漠作证:美的原野,美的心灵。
       每次下油田,我都会蹲在员工餐厅,读青年石油工人的脸。我喜欢他们纯净的“超然物外”的宁静神态,更喜欢他们饱经阳光锻铸的、紫铜一样灼灼发光的脸,黝黑里透着金声玉震的生命气息;我还喜欢石油工人表情里那种裕如、泰然、静净和超拔,喜欢他们的谐趣、诡异与入俗。
       我曾不无谐趣地把这种“读脸”的习惯,称作“原野审美”。我以为,在采油三厂采访的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发现石油工人表情和内心美的元素和品质,发现他们对人类真、善、美的追求!
       我把蹲在员工餐厅门前“读脸”,视作一个作家为观察生活所选取的角度,这个角度所摄取的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也是最接近艺术真实的。
       这里面暗含着我对石油工人的痴迷与迷惘。就痴迷而言,我对石油工人倾心已久,但知之甚少;就迷惘而言,我对石油工人知之欲多,迷惘欲深。石油工人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岁月磨凿得光可鉴人,但石油工人的美韵、美的造型以及美的蕴含,又有多少人清楚?石油所包含的人文与政治、道德与文明的内涵,又有多少人明白?我常常面对一张张石油工人的脸,陷入深层的拷问:当今有几部表现石油工人的大作?又有哪几部石油题材的文艺作品真正地深入人心?
       我想,需要把石油工人美的形神和美的蕴含写出来,我告诉范玺权科长,我打算谱写石油工人“形神美仪”与“神情神态”的理想颂歌!
       这样,我们欣赏到的石油工人,就会从数量到质量,产生飞跃,并在精神和生活两个层面,受到来自石油工人的启发和教育。创造美是艰苦艰辛的,发现美同样艰苦艰辛。 我先后考察石油工人表情的地方有:陕92井、靖一联、油坊庄作业区、红井子作业区、郝坨梁等作业区和井站。
       由衷地感激他们!
       我在古城西安,向他们深深地鞠躬!
       [责任编辑:李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