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螺蛳壳里的一颗珍珠
作者:郭启祥

《人民文学》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鲁宝是一家生产钢管的企业,它的全称是烟台鲁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宝钢集团,地处山东省烟台市。
       烟台市被国家评定为“魅力城市”、“文明城市”,最近又被世界银行评为“金牌城市”。同时它又是黄金之乡、苹果之乡、水产之乡、绒锈之乡、葡萄酒之乡,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商品比赛会上荣获四枚金质奖章的张裕葡萄酒就出自烟台市。这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吸引着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把一个烟台市打扮得花团锦簇。
       鲁宝人凭借自身的力量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用全新的理念,在这短短的20年,特别是近10年中自主创新、改造,发明了一个又一个全市第一、全省第一,甚至全世界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走进鲁宝厂区,就给人一种清新爽人的感觉,洁净平坦的路面,遍布路旁的花草,获得国家环境体系ISO14001认证的鲁宝,确实是一家环境优美的企业。
       走上生产车间的参观通道,眼前出现的全是设备,一层又一层,把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塞得满满的,据陪同参观的技术部副部长杨为国介绍:“这就是鲁宝唯一的一个车间,唯一的一条机组,原机组就是现在的这条φ114机组轧制线。当然现在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找个下脚的地方都难。”
       笔者看到的是一间堆放设备的仓库。
       “有人说鲁宝是螺蛳壳工厂。”站在身边的党委工作部部长孙银芳说。
       突然,一根喷射着耀眼火舌的钢管从看起来像杂乱无章的设备堆放物中呼啸而出,穿孔、轧制、扩管、定径、矫直、切割,十分有序地自动沿着一道道工序,走向成品堆场。
       “简直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当笔者将这个想法告诉陪同的两位鲁宝人时,他们都说太准确了。
       美国人和阿克-罗尔轧机
       鲁宝现用的这条机组。是1988年从美国引进的ACCU—ROLL轧管机组,中文叫阿克一罗尔,设计规格为φ63—114mm,设计年产量是7.1万吨。原叫烟台钢管西分厂。
       美国派出技术人员,在现场安装调试。
       1989年开始在美国技术人员指导下试车,先后经历了近两个月时间,试车了18次,没有轧出一根合格的钢管。
       当时任分厂设计技术引进小组组长的王旭午和郭小勇,曾对问题提出过改进办法,被美国专家一口拒绝。美国的这位专家负责人,据说是世界这方面的20位最权威的专家之一。
       18次试验,18次失败,不得不让这些专家们终止试验。
       也不能全怪这些美国专家们,从1艺设计上来说的确是当时世界上同类机组中最先进的设备,但它毕竟未经历过工业试验.或者说只不过是台试验性的轧机。
       又过了几天,美国人说,回国再研究研究。可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临走时留下一句话,玩笑地说:“你们自己可以试验,希望我再来时满车间看到的都是管子。”
       美国人走后的第二天,王旭午、郭小勇等技术人员就到现场观察、思考、研究管子轧不出的原因。
       这时厂长来到现场,问王旭午:“怎么轧机光转就是轧不出管子来?自己能行吗?”
       王旭午回答:“试试看吧。”他把同几位技术人员研究的情况向厂长汇报。
       这时王旭午已被任命为分厂副厂长了。
       厂长说:“美国人走了,就看咱自己了。”
       1990年1月21日。
       按厂里自己的技术人员设计的新的调整工艺,开始了第19次试车。 很多人聚集在现场,像看戏一样看这次试车,期盼的眼神,怀疑的目光全部盯在王旭午等人的身上。
       “成功了,成功了。”第19次试轧一次成功,全场一片欢腾。
       管子轧出来了,但只能轧φ114以下的3种规格。属长线产品。
       厂长找到王旭午:“能不能干个φ159mm的管子,这可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王旭午在设备引进时是设计室引进小组组长,后任副厂长。
       “这个设备只是轧φ114,要想改成φ159恐怕不可能。”王旭午对此没有把握。
       “我就是要你把它变为可能。”
       真要把φ114改成φ159,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验没有,图纸没有。王旭午是个不轻易服输的人,这时他还不到30岁,可谓初生犊儿不怕虎。
       1990年6月2日,投产成功后只过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王旭午和厂里其他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终于把φ159的无缝钢管试制成功。
       φ159钢管开发试制成功了,当年就销售了16000吨,填补了山东省此项规格的空白。
       这是钢管厂王旭午等人第一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厂长笑了,拍着王旭午的肩膀说:“小伙子,有出息,就是要这样干。”
       王旭午也笑了,他开始尝到了研发成果的甜头。
       效益好了,轧管没问题了,但管坯成了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能买到的管坯大都是些次品,甚至是废品。厂长提出“粗粮细做”。于是技术人员开始将管坯进行打磨,磨了17道,磨得像镜子一样光亮,废品率仍然居高不下。成本高,利润低甚至没利润。资金周转紧张,只好银行贷款,可是,由于建厂的需要,已贷了7000多万元(当时的利息是百分之十,销售利润还不够付利息的),再贷,经营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烟台钢管厂提出了将新建的西分厂加入宝钢集团的设想,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及企业的优势互补。
       1992年初就组建了合营的“宝钢集团鲁宝钢管厂”。5月1日正式独立经营运转由宝钢控股。
       开业那天,冶金部副部长黎明,山东省政府顾问,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原冶金厅)总经理,烟台市市委副书记及新闻单位共180余人参加了隆重的开业典礼。
       受命于危难之际
       鲁宝钢管厂组建之后,过了不到两年好日子。1994年、1995年企业严重亏损,成品积压,钢管卖不出去,生产极不正常。工人上一个月的班休息一个月,几乎处于停产状态。
       社会上1.57亿元的应收款要不回来,欠银行贷款6000余万元,欠其他单位2.1亿元无钱偿还。两年亏损了3800万元。国家收紧银根,款贷不出来了,连发工资的钱都成了问题,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危险。人心散了。为了生存,一些职工在街上摆起了地摊,做起了小买卖。
       厂长主动要求辞职。
       企业总要办下去,办下去就要有厂长。那谁来接这个烂摊子呢,这事惊动了宝钢集团公司领导。
       按联营协议上的规定。鲁宝厂的董事长、党委书记、经营副厂长、财务科长由宝钢派出.厂长应该是当地的。当地的由谁当呢?宝钢董事长黎明是位较真的人,不够条件的不要。决不能“瓜菜代”。他的条件是有学历,懂生产技术,有敬业精神,而且年轻。
       一位领导向黎明提出,有一个人可以当,先当副厂长主持工作:“此人36岁,本科毕业,学的是轧钢技术,现任厂长助理,分管生产、计划调度、统计、检化验、工艺技术、安
       全、质量。”
       “叫什么名字?”
       “王旭午!”
       条件不错,既然能主持工作,为什么要当副厂长呢,要当就当厂长!黎明果断表态。
       1996年10月14日,正式聘任王旭午担任鲁宝钢管厂厂长职务。同时与宝钢集团签下了责任状: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厂长按程序解聘。
       王旭午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风险是明摆着的。
       星期五宣布厂长任命,星期六王旭午在厂值班,财务科长找到他,说:“在北京我有个熟人,昨天同他通了电话,可以借些钱给我们。”
       王旭午上任后第一个大难题就是钱,没有钱就买不到管坯,工厂就要停产。他昨晚一夜都没睡好,正为钱的事发愁呢。
       “好!马上去!”王旭午马上表态。
       “但月息较高,要千分之十八。”财务科长说。
       “高也得借,总比停产好吧。借到钱直接去上海,把管坯弄到鲁宝来。”
       王旭午知道,能借的那点钱,买管坯是不够的,他要亲自去弄钱,找银行贷款。这算是鲁宝聚集资金的第二招。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他都跑了。回答的话几乎完全相同.“你们把原来的贷款还了再说”。
       他哪有钱还啊,连下月的工资都没着落呢。
       好不容易,王旭午找到交通银行的一位科长,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饭店吃了一顿饭。当这位科长听了王旭午的难处后,答应想想办法看。
       “你是我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位从银行请出来的官,有朝一日鲁宝翻身了,效益好了.鲁宝人是不会忘记你这位在危难之中伸出救援之手的好科长。”王旭午说得很真诚。
       事后,交通银行借给了鲁宝5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在以后几年,鲁宝走出了困境,效益年年提高,王旭午没有食言,这家银行成了鲁宝厂存款的基本账户。
       为聚集资金,鲁宝人的第三招是卖积压的钢管。钢管在市场上处于滞销状态,当时合同只接了300吨,可库存的钢管10000多吨卖不出去。管子叠得都顶到吊车了。
       王旭午想出了一个怪招,这是鲁宝聚集资金的第三招。他找到销售部说:“有一家公司是做钢管生意的,也卖鲁宝的钢管,听说信誉很好,你把我们的钢管每月给他2000吨,要他每月给我们100万元,给他定个最低价,赚钱是他的,卖不掉的管子放在他那里,年底我们同他结账。”
       就这样,这家公司基本上按这个办法帮助鲁宝销掉了这批钢管,做了一次无本生意,赚了一笔。
       鲁宝人聚集资金的第四招是讨回外单位所欠鲁宝厂购货款。给清欠办公室定日标,给权力,打包提成,超额完成任务有奖等措施。
       聚集资金的第五招是节约。节约从灯泡抓起,全厂人都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领一把锁、一根焊条都要认真计算,管坯运输从原来的火车改为水路,光这一项,一年就能节省500万元。
       与此同时,建立了各项制度,严格考核、节能降耗等等。
       1996年当年就彻底扭转了亏损,盈利31万多元,从而使鲁宝厂的生产经营转入正常。鲁宝人看到了希望。
       走出低谷
       1996年全年产量不到4万吨,不是不能生产,而是规格品种不对路,要想走出低谷必须创新、开发,走自己的路。
       不断创新,持续开发是鲁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的基本做法和基本思路。
       创新,要打破框框,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创新,要讲科学,要论证还要验证,变不可能为可能。
       创新,要立足自主,工艺设计,设备设计,全出自鲁宝人之手。
       创新,要省钱,花小钱办大事,甚至不花钱也办成事。
       创新,靠的是领导的创新思路,大胆决策,科技人员聪明智慧和敬业以及员工的奉献精神。靠的是整个团队。鲁宝就是这个团队。
       让我们看看自1996年10月王旭午担任鲁宝钢管厂厂长以来的两年间在改革创新方面的成果。
       1996年11月28日,试制φ159高压锅炉管成功。
       11月30日,等径穿孔试验成功。
       1997年3月11日,首次生产中168钢管成功。
       3月14日,用φ153管坯生产φ133钢管成功。
       3月18日,石油套管试制成功。
       3月30日,穿孔大扩径、等径、缩径成功。
       5月14日,石油裂化管试制成功。
       5月14日,化肥设备用高压无缝管试制成功。
       5月27日,对φ159厚壁管定径孔型改进成功。
       8月12日,φ168×5薄壁钢管一次投产成功。
       8月16日,用φ153管坯生产φ127管成功。
       10月,φ133厚壁管定径孔型改造成功。
       11月14日,φ159×25厚壁管生产成功。
       11月14日,φ168×5.5mm 34Mn2V氧气瓶管一次成功。
       11月15日。φ108厚壁管定径孔型改造成功。
       12月12日,φ108×16特厚壁高压锅炉管试制一次成功。
       1998年2月15日,用φ175管坯等径生产φ168钢管成功。
       5月18日,首次用φ153管坯缩径生产φ114钢管成功。
       7月22日,首次生产φ133×4薄壁管成功。
       7月28日,首次用φ130管坯45#钢生产φ152钢管成功。
       7月29日,首次开发φ180钢管成功。
       11月,首次生产φ159×28特厚壁管成功。
       两年时间鲁宝人在产品品种规格方面有21项开发创新成果,几乎是每月都有新产品诞生。
       改革,开发,创新,是要花成本的。成本最低是工艺技术的改进,上述这二十几项成果,几乎是没花多少成本。如果说有成本的话,那就是人们的智慧和体力的付出。
       两年过去了,罗列的全是流水账,但每一次开发,每一次成功.都融入了鲁宝人的智慧和心血。
       三驾马车和一批骏马
       产量提高了,销路不好,盈利增加了,数额不多。鲁宝人可以说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不少鲁宝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鲁宝人似乎都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产品不对路,要想改变鲁宝的现状必须做市场上热销的短线产品,做大口径钢管。
       做大口径的管子,必然要改动设备,现用的φ114机组已经干到了φ180mm,再大几乎是不可能的。现有设备已经达到了极限。
       鲁宝的当家人王旭午为此熬过了不少的不眠之夜,一个思路在他脑海里逐渐形成——干φ219,只有φ219能救鲁宝。
       第二天一上班,王旭午把总经理助理商锦宁和技术开发部部长迟黎明找到自己的办公室。
       迟黎明是1983年青岛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的是冶金机械,开始在设计室搞设计,到美国进行过培训,从厂的筹建到各个时期的技术改造,他都是重要参加成员。在设备方
       面可以说是专家了。
       商锦宁是1982年马鞍山钢铁学院毕业,学的是工业自动化。从厂的筹建到各个时期的改造,他都是重要的参加人之一。
       商锦宁、迟黎明、王旭午三个人,一个搞电气,一个搞机械,一个搞工艺,三个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朋友。他们各自手下都有一批能人干将和敬业者。所以有些人说鲁宝有三驾马车,每驾马车都有一些好马。
       “我们的产品规格能不能再做大点?你们想想看,我想干φ219的管子。”王旭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干脆果断只两句话。
       “不可能!”迟黎明也很干脆。
       “难!”商锦宁只说了—个字。
       他们也都对此有过思考。
       “目前市场上最俏的钢管就是φ219,我反复思考过,鲁宝要想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只有这条路,不然死路一条。今天请二位来,不是问你们可能不可能,而是怎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请你们按工艺要求算算设备能力及改造投资的账,要花多少钱。拿出个方案来。”王旭午已经下了决心,他认定的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迟黎明回去后就忙开了。他直接去了现场,首先进行观察。将剪断机、加热炉、穿孔机、轧管机、定径机、冷床、矫直机、切管机、探伤等设备的现有状况、设备能力逐一进行了测量、计算,发现许多设备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动,才能满足生产φ219钢管的要求,其中改动最大的设备有切管机,它现有切管能力最大只能达到φ168,轧管机的导盘和轧辊也不适应,定径机从φ114改到φ1 80已经达到了极限,矫直机开口度不够,也要改。
       最关键的问题集中在主轧机上。
       问题找到了,方案也写出来了,迟黎明找到了厂长王旭午。
       “方案有两个,最好的方案是将全部设备都换成新的,这样恐怕代价太大,我……”
       还没等迟黎明把话说完,王旭午就插上来说:“你这不是废话吗!”
       其实王旭午知道迟黎明说的不是真话。他哪能这样提方案呢,他是个十分认真谨慎的人,说话办事都是精打细算的。
       “当然这个方案不可取。第二个方案是改造部分设备,穿孔机、轧管机、定径机、矫直机和切管机,一些辅助设备中只做些必要的改动就行了。”迟黎明把部里技术人员的想法提出来。
       “要多少资金?”王旭午问。
       “轧管机3000万,定径机600万,矫直机400万,切管机1000万,加上辅助设备,至少也得5500万。这是按照正常改动计算的,或者说这是第一种方案的算法,如按实际情况说,我们初步算下来也得2000万元。”
       “我只给你们200万!”王旭午脱口而出。
       其实,王旭午提问题都是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精心计算过的。王旭午不但计算过设备的改动、工艺的调整,而且还计算了鲁宝人的智慧,也就是说他把物质的精神的所有潜能都计算进去了。这样计算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鲁宝没钱。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已经成了鲁宝的一种理念。当然作为鲁宝的当家人王旭午,怎么会花2000万于φ219呢?
       φ159,φ168,φ180,当年不是也有一些人认为不可能吗?这些大规格的钢管不都干出来了吗?迟黎明敬重王旭午,相信王旭午,多少次的改造、开发、创新还没有一次是不成功的。他相信φ219的试制一定会成功。但今天从2000万一下到200万,他觉得不可思议,直摇脑袋。
       这时,王旭午抓起电话,将杨为国找来。
       杨为国是搞工艺的,是20世纪90年代进厂大学生当中的佼佼者,是一匹小骏马。
       王旭午问他:“我们现有机组已干到φ180了,它最大能干到多少?”
       杨为国说:“最好干到φ180,再大也就是φ194吧。”王旭午笑了笑说:“这个数字不吉利,要干就干φ219。”
       王旭午又接着说:“鲁宝的轧机原是φ114机组,一下要搞到φ219,是跨过φ140机组进入φ180机组,从常规来看是不可能,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但从工艺原理上仍有可能性,因此搞φ219必须搞超常规工艺。为了避免冒险,我们拿出2万元搞试验,咱们主要从工艺上下功夫。”并从坯料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一一谈出了改进设想。
       二人听了很振奋。
       要求杨为国在一周的时间做φ219的工艺试制方案。要求迟黎明按照上述思路和开发创新原则,进行设备能力验证及改造的方案设计。
       于是,杨为国带领着技术员李学进一头扎进资料堆里,一个星期没回家。饿了,泡包方便面;困了,在椅子上靠一会儿。当时厂里经费少,处处都要节省,没有什么加班补贴,办公条件也差,连微机也没有,全靠手工计算。
       鲁宝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搞开发创新的。
       从事新设备机械开发、施工管理及现有设备技术服务的高级工程师杨红霞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杨红霞在大学学的是铸造专业,一下子改为搞设计,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鲁宝钢管厂的技术改造项目几乎都是在线改造。受场地、设备的限制,技改施工时还不能影响正常生产,这些都必须考虑进去,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生产停顿或者事故,她都必须在设计时进行考虑。她深入现场仔细观察、测量、计算,经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拿出了设备设计方案。
       首次试验主机之一穿孔机,实验时并不是很顺利。
       据当时在质量科的杨晓东说,实验时虽然轧出了管子,但质量不行,有外折。
       有人说可能穿孔机有问题,但找不出来。
       王旭午当时也在,说,把轧制表拿来看看。发现是穿孔机变形参数不对,椭圆度过大,变形不合理,金属流动不均匀造成的。建议改。
       经过现场技术人员研究,最后决定,将椭圆度从原来的1.2改为1.1-1.13,放宽辊距到145-147。
       再试,达到了质量要求。
       日后,还要对其他主机继续进行试验。
       第二天,王旭午出差去了成都,这是事先约定好的对客户走访。
       试车的事就落在了总经理助理商锦宁的身上。
       生死存亡的一仗
       1999年1月17日,鲁宝人难忘的一天。
       室外天寒地冻,室内热气腾腾。车间里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没上班休息的人来了,退休在家的人来了,各科室、各部门的人都来了。
       有人准备了鞭炮,并且已挂在了吊车上,还有人买了鲜花。
       站在商锦宁身边的夏克东、迟黎明、杨红霞、杨为国、李学进、于波、沈绍陆、姜秉铎、宁寿陈、宋延亭、位中波、杨晓东、郝建光、顾建东……
       这些鲁宝的精英全部集中在试车现场。为什么鲁宝人这么关心φ219钢管?
       因为φ219钢管在当时属短线产品,市场紧俏,是效益产品,供不应求。当时全国只有三家钢管厂能干φ219钢管,天津无缝,包头和成都,这都是些大厂,而鲁宝的机组是φ114,在这个基础上的改造是首创。
       一开始对轧φ219就有不同的看法,不
       同的议论,“根本不可能”,“天方夜谭”。在φ114机组上轧制φ219钢管,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没有,在相同的机组上是没有先例的,所以这个“不可能”也不是没有任何根据。
       鲁宝的产品已经出现滞销,如不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大规格产品简直是死路一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生死存亡”的一仗。
       如φ219轧制成功了,不但可能给鲁宝带来效益,而且是走出困境的决定一步。
       其实,1992年王旭午就设想要轧制φ219管,但苦于没钱。1996年,全年利润才31万元,因而没有进行下去。
       最有意思的是,φ219钢管还没轧出来,就同一家用户签订了供货合同。
       销售部门当时请示王旭午:“能行吗?”
       “行!不签就失去了客户!”王旭午之所以敢于这样果断地表态,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对试制成功充满着信心。当然,风险也是存在的。事后有人说:“姑娘还没生出来,就已经嫁出去了。”
       冷联动试车一开始,就卡壳了。
       改造环节,有的机台需要重新调整,有的部位需用气焊切割……
       整整折腾了一夜,虽然心是热的,但毕竟是冬天,温度在15℃以下。参与现场试车的人,脸冻木了,手指头也不听使唤了,商锦宁的嗓子都说不出话来。为了这一天,多少人都是几天几夜没睡觉了。
       “试车开始!”商锦宁终于下达了正式试车的命令。
       第一根管子过去了。
       第二根管子也过去了。
       第三根。
       第四根。
       一连轧了二十根。每一根都非常顺利。成功了!219成功了!
       φ219钢管试轧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鲁宝人。生产热情高涨,产量逐年上升。
       鲁宝人靠的仍然是持续开发研制自主创新的路子,相继又开发了φ177、φ194、φ203、φ219。
       品种上去了,原料又成了最大的难题,管坯买不到。
       曾在市场部管过采购管坯的宋延亭感受最深。
       一次,他向王旭午汇报说是管坯买不到。
       王旭午说:“要不来管坯你不会去求人家,你不会去哭?哀兵必胜嘛。”说完他自己也笑了。
       为了保证生产,为了能有更好的效益,在管坯最紧张的时候,鲁宝人动透了脑筋。用大管坯干小管子,用小管坯干大管子,用连铸坯也能生产无缝钢管,鲁宝人一一都试验成功了。
       他们甚至设想用方坯进行无缝钢管轧制。
       把四方形的方坯变成六角形,而且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成果。尽管事后因为各种原凶没有运用,但他们掌握了数据。有人说,这是一种技术储备。
       很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买俄罗斯的管坯。
       国内买不到管坯能不能买国外的?鲁宝人盯上了俄罗斯。公司领导带队跑到俄罗斯,规格、价格、质量都合适,对方答应可卖给60000吨。有人说是不是太多了,这可能用到明年,如果明年管坯价格降下来,我们不就吃大亏了?
       王旭午说:“你光想它降价,为什么不想可能还涨价呢?买!”
       王旭午说这话时虽然对市场进行过预测,但心里总是没有底,要是决策错了,他这个拍板人是要负责任的。王旭午并没有考虑个人得失,他是敢于拍板敢于负责的人,他没有私心。
       管坯买回来了,第二年管坯价格涨价了,一下子赚了5000多万。
       φ219产品的试制成功,给鲁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φ114机组上,用φ178管坯轧制出φ228毛管,再轧成φ219管,在世界上没有先例。从理论上讲,它并不是最合理的。也许别人没有进行过试验,也许别人在试制中发生了问题没有找出解决的办法但它却在鲁宝是成功的。
       世界第一家
       φ219钢管的成功和顺利生产,确实是个最赚钱的产品。也正因如此,许多厂家,国有的和私人的,大厂小厂相继都开发了φ219这个赚钱的产品,市场逐渐走向饱和。
       对事业的追求从不满足的王旭午又动开了脑筋。能不能在φ219的基础上再扩大一些呢。比如将管子扩大到φ273或φ325,而且轧管扩管在一条机组上实现。
       王旭午所有创新的设想都是从鲁宝的实际出发的。他这个轧扩一体化的设想也是如此,鲁宝的生产车间狭小是无法再扩大的,只能在这有限的空间内研究开发。他这一设想也是被逼出来的。
       “大胆设想,科学实验,谨慎决策!”是王旭午创新思路的三条原则。
       鲁宝的技术人员谁也没见过扩管机,看到的只是一张杂志上的照片。
       杨红霞、孙吉成、孙波、李学进等人,他们当中有搞电气的,有搞机械的,有搞工艺的。他们没钱出国考察,只好到一些大厂看看。去了上海,去了洛阳,但人家不让靠设备太近,更不准拍照片,只能远远地望一望,半个月就回来了。
       有人说应该再到国外去看看。出国,对鲁宝人来说太难了,鲁宝的技术人员出过国的屈指可数。但他们没有怨言,都知道鲁宝还不富裕。穷日子就得处处节省,一滴油,一度电,一个螺丝都要算计,但他们过得很充实。迟黎明说:“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感觉。”
       鲁宝就能给人这种感觉。
       根据王旭午的工艺设想,在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8月开始轧扩技术的试验。这是一次小型试验。验证他的方案是否可行。所以虽在机械上部分改动,设计时也考虑到无论试验成功与否,改动的设备都不能扔掉,以后还能派上用场,比如上下导板和支架。为了节约费用,甚至还用了一些报废的轧辊。
       开始试验的是φ273。只试验了两根,没想到是这么顺利,两根钢管都顺利地通过了轧扩机,试验成功。
       此项轧扩技术鲁宝人申请了国家专利。这项技术在世界上还是第一家。
       当时此项技术并没有被人们认可。
       时间到了2004年8月17日。
       宝钢股份对鲁宝班子进行调整,陈甦任董事长,张红耀为代总经理,鞠新华为党委书记。王旭午到宝钢钢管厂挂职副经理,期限为一年。
       在王旭午离开鲁宝的那天晚上,曾在一起共事过十多年的同事,到王旭午家送行。房间大厅里挤了满满一屋子人,一改往日的那种坦诚、无拘无束的气氛,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怎么啦,脸拉这么长,我又不是去火葬场,我这是去学习,学习宝钢的先进经验。”王旭午想打破这沉闷的局面。
       “我们只是来看看你,看你还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忙的。”商锦宁想了半天才挤出这句话。
       “既然大家想来帮我,那就请各位在我走后把轧扩管这件事办好。老商,这事要多听听新领导的意见。我相信大家。”这是王旭午的心里话。
       当然,王旭午对突然宣布让他去宝钢挂职事先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心里也有—些想法,只是不便说出来罢了,他相信党,相信组织。
       留在家里主持轧扩技术改造的商锦宁带领着工程技术人员加紧做轧扩管的准备工作。
       为了使工程进展更快一些,负责设备、工艺设计的迟黎明、杨为国、杨红霞、孙吉成
       开始想请外面的设计院,先后多次找到外面的正规设计院。当设计院的技术人员来到鲁宝现场一看:“这样小的场地,还想改造!没法设计,劝你们还是买新的吧。买新设备恐怕也没法安装。”一句话,不好干,不能干,不愿干!
       鲁宝人只能自己干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鲁宝人谁也没见过扩管机什么样,何况轧管和扩管放在一条机组上。
       用王旭午的话说,是听说有个螃蟹,自己画了个螃蟹,再自己做出了个螃蟹,又自己吃了个螃蟹。
       鲁宝人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现有设备狭窄的厂房,设计院不愿设计,没有现成的图纸,缺乏改造的资金,只能是靠鲁宝人自己,只能边学、边干、边设计、边制造、边修改了。
       好在鲁宝有一批敬业爱岗,懂技术,敢创新,肯吃苦,无私心的技术人员。不妨我们把他们的名单列出来:
       迟黎明,商锦宁,杨为国,杨红霞,李学进,杨晓东,刘桂春,孙波,孙吉成,张英江,宁寿陈,郝建光,王建荣,顾建东等等,当然还有带头人王旭午。
       他们中有领导干部,有部门负责人,有一般技术人员,有工人技师,有男有女,有正规大学毕业的,也有自学成才的,有学轧钢的也有半路出家的。就钢管这一专业来说,开始谁也不是专家,但他们敬业,他们把参与鲁宝的改造开发自主创新视为鲁宝的生命,视为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有付出,从未考虑和计较付出后自己能得到多少报酬。这就是鲁宝的知识分子,这就是鲁宝的精英。
       十多年来,鲁宝就是靠这些人解决了生产中的一道道难题,研发创新了数十项科技成果,光荣获省一级科技进步奖的就有14项之多。
       轧扩管项目开始试车,指挥此项工作的总经理助理商锦宁下达了扩管试车的命令。
       第一根管子卡住了,有人嘘出声来。
       第二根转了一下又卡住了。
       扩管机光转就是出不来管子。
       扩管机停了下来。
       技术人员观察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再试,扩管机仍然是只卡不出管。
       一支,又一支。每支扩管机都处在空转状态。
       试车只好暂时中断。
       商锦宁拿起电话打到了上海,打给身在宝钢的鲁宝董事长陈甦。
       扩管机有问题,商锦宁首先想到的是王旭午,扩管技术是王旭午搞的专利,如果他在现场该有多好。
       可是王旭午现在上海宝钢挂职,时间是一年,这才过了不到半年啊!
       为了鲁宝,为了事业,他必须要请王旭午厂长回来。商锦宁把自己的这个想法报告了董事长陈甦。陈甦表示同意。
       在王旭午离开鲁宝的这一段时间里,厂里也有一些议论.也有一些说法。
       一些人认为是去锻炼,是去学习宝钢的先进经验。一些人认为扩管技术还没进入正常生产,这个时期不应该去。这些人都认为王旭午总是会回到鲁宝的。
       但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一种议论,说王旭午不会再回鲁宝了,甚至也不会再是总经理了。对王旭午的一些缺点、毛病甚至还有什么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添油加醋似是而非的传播不少。
       王旭午是有缺点毛病,他性子急个性强,自己认准的事不大会被别人左右,批评过一些人,当然其中也有批评错的,有些人对他有意见,有看法,甚至记恨也是难免的。也不乏有的人出于个人目的不愿王旭午回到厂里继续当总经理。
       尽管王旭午不管鲁宝的事,但上述这些议论还是或多或少地能传到他的耳朵里。对此,他很坦荡,他没做过亏心的事,他也知道自身的缺点,他也在改进。他相信绝大多数鲁宝人能够理解他,因为毕竟在一起同甘共苦了十几年啊。
       为了鲁宝为了宝钢,他爽快地答应马上回烟台。
       他首先到现场,仔细对设备进行检查并询问了一些操作人员。
       然后,他让夏克东、李学进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上他首先声明:他是奉董事长陈甦的指示回来的,他不是以总经理的身份,也不是进行指挥,他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和大家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扩管技术是他最早提出来的,他有这个责任,更重要的是鲁宝的事业。他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会议开得很好。会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了共识。从图纸上发现滑板的安装有误差,工模具孔型不太合理,顶头的设计小了点,王旭午还提出将导盘换成导板。
       经改动后的扩管机,重新再进行试车。
       一次试车成功,一根根钢管顺利通过。
       试车圆满成功,现场人无不拍手称快。
       在一台机组上既能轧管又能扩管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家。
       有人说这是一匹马和一匹驴子交配生了一个大骡子。可不是吗,原来只是φ114的小驴现在居然生了一个可扩φ273、φ325的大骡子。
       好一个大骡子。
       昨天,今天,明天
       鲁宝钢管厂从1992年成立,至今走过了近15年的历程。
       15年,只不过是历史长河短暂的一瞬。
       也就是这15年,鲁宝经历了一次次坎坎坷坷,一场场风风雨雨,从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在一条只能轧制φ114钢管的机组上,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使一套机组的系列产品覆盖了传统的φ114、φ140、φ180、φ250到φ400(φ325属φ400机组)5套机组的产品。
       使一套机组的产能由设计能力7.1万吨提高到30万吨。
       使一套机组的年收入由1992年的1亿元提高到13亿元。
       鲁宝钢管公司成为烟台市明星企业、山东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国家免检产品企业。
       “品质竞一流,诚信至永久”是鲁宝人的不懈追求。15年来鲁宝人持续创新的精神,追求卓越的激情,打造了一流的生产企业。
       鲁宝走的是一条持续创新之路。
       现在让我们具体看看它这十几年的发展变化以及它的创新成果。
       (一)产品规格
       1992年的鲁宝主要规格是φ108-φ159。
       2006年,今天的鲁宝主要规格扩展到φ108-φ325。
       (二)产品品种
       1992年:
       1.一般结构用无缝钢管
       2.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3.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2006年现在的鲁宝可生产:
       一般结构用无缝钢管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液压支柱用无缝钢管
       石油裂化用无缝钢管
       化肥设备用高压无缝钢管
       气瓶用无缝钢管
       管线管
       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
       石油套管、油管和钻杆(光管)
       调温用无缝碳钢管
       高精度用冷拨(轧)毛坯管料
       也就是说鲁宝的今天由原来的3个品种、7个外径扩大到了20个品种、26个外径系列、400多个规格。
       (三)主要没备改造情况:
       1992年:管坯剪断,1000T剪断机。
       2006年改造成16MN棒料剪断机。
       1992年的穿孔、轧管、定径、冷床、矫直、
       切管均为φ114相适应相配套的设备。
       2006年已分别改造为:φ140穿孔机,φ325轧扩管机,φ379三辊定径机,φ325链式冷床,φ325矫直机,φ325切管机,另外单独增加了一台φ325平整机。
       这就是鲁宝厂经过鲁宝人从引进到消化吸收,改进与创新,已经变成一种全新的轧机,其与前后设备配套,形成了一套改进型阿克——罗尔集成钢管生产技术。
       (四)产量情况
       1992年时年产量不过4.15万吨。经过不断改造创新,产量逐年增加,到2006年,产量达到28万吨。
       同一条生产作业线,产销是设计能力的400%。从年设计能力只生产7.1万吨的企业改造成如今年产可达30万吨的中等钢管厂。
       十余年问,弥补亏损3800多万元,核销呆坏账9400多万元,还贷6000多万元,年利润可达2亿元。
       鲁宝人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私人购买的小汽车逐年增加。私人小轿车的拥有量占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鲁宝人年创利润达52万元,这在同类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
       鲁宝人的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不同于一般企业,有它的特殊性。
       鲁宝的厂子小,只有一条生产线,只有一间狭窄的厂房,没有资金,没有外援。一句话,穷。穷就用穷的办法,这就得省,于是鲁宝人提出了“花小钱办大事,没有钱未必不能办事”的口号。
       工艺改进是最省钱的。φ168钢管的开发就是通过工艺的改进,几乎没花钱开发成功的。
       小坯干大管。大坯干小管也是通过改进工艺的方法成功的。
       φ219钢管的研发,如按设计院的改造方案至少需要2000万元。鲁宝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只在部分设备上进行简单的改造就达到了预期目的,走的自然是工艺创新的路子,总共花了200万元。
       此工艺超出钢管常规生产工艺,是在钢管理论上没有的,是对钢管理论的重大突破。
       φ219钢管已成为鲁宝厂的主导产品.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占了总产量的60%。
       鲁宝的创新靠的是自己的力量。本企业的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他们那种从不言败、锲而不舍的大无畏精神,为鲁宝创造了许多第一。
       自主研发了φ325三辊定径机。从工艺方案到设备图纸,全部由鲁宝人自行设计。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三辊定径机,鲁宝公司拥有全部知识产权。
       鲁宝人利用自己的发明专利技术,采取内环不变,外环直径增大的非常规技术,对环形炉进行改造,使炉子的加热能力大大提高,这种改造技术在国内尚无先例,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为减少钢管内螺纹,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含量,鲁宝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平整机,有效地解决了钢管内螺纹的缺陷,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为提高轧制节奏,提高作业效率,鲁宝人将原来的单支芯棒轧制方式改为多支芯棒循环轧制方式,同时在离线插棒设计中发明了预穿棒定位装置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独创轧扩技术,开发φ245——φ325钢管。鲁宝人又是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将原轧机由一台轧管机变成一台轧扩管机。轧管时减壁延伸,生产φ219以下中小口径钢管;扩管时钢管减壁扩径,生产φ245——φ325大口径钢管。这项技术属世界首创,获国家专利。该项目当年建设,当年达标,当年收回投资。
       鲁宝人先后申请了专利30余项;16余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以上奖励。
       鲁宝人的创新不但有科技人员,而且全厂员工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形成全员创新的机制。2006年1到9月,申请专利6件,申报技术秘密30件,提出合理化建议1286条,实现效益1295万元。
       科技创新,给鲁宝人带来了丰收。
       鲁宝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鲁宝的自主创新获得的丰硕成果,靠的是全体鲁宝人。
       首先是鲁宝有一位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痴迷创新的带头人——鲁宝钢管公司的总经理王旭午。
       王旭午,1960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轧钢专业。1993年聘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被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认定为技术人才列入山东省人才库,2000年被聘为山东省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002年评为烟台市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钢管学术委员会委员、钢管协会理事,2006年他又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这一个个光环全都来自于王旭午的技术研发成果和他一个个成功的自主创新。
       从王旭午当年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工艺技术首席负责人时,就主持引进美国公司世界第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ACCU——ROLL轧机的改造,使这台试验性的轧机起死回生,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在技术岗位上。后来他当了副厂长、总经理助理直到总经理,他从未停止过对创新的思索和追求。
       在他担任鲁宝钢管公司的总经理之后的十余年,先后获得省以上新产品开发成果奖4项、科技进步成果10项、取得国家专利8项、发表科技论文9篇。
       王旭午是总经理又是技术人员,是个复合型的人才,他勤于创新,但他又不是单打独斗,他出思路、出方案、提目标、定原则、说想法,他的创新思路都是通过他领导下的中层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实现的。
       鲁宝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熟悉技术业务而又充满激情,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科技精英,这是一个团队,一个团结和谐勇于创新的团队,他们是鲁宝持续创新的中坚力量。
       鲁宝的广大员工大都是烟台地区的人,多数人在鲁宝工作了十余年,对鲁宝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亲身经历过鲁宝的风风雨雨,亲眼看过鲁宝兴衰成长,他们热爱鲁宝也敬服他们的当家人,所以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不怕苦,不叫累,在企业最困难时,在企业半停产几乎要倒闭时,在企业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时,他们没有离开,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鲁宝。他们相信,他们的带头人会带领他们冲出险境走向新生。他们同领导同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他们挺过来了,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很珍惜。
       这就是整个的鲁宝。
       鲁宝发展了,烟台市也要发展。
       地处烟台市区的烟台鲁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响着烟台市的发展,根据烟台市政府规划要求,现在的鲁宝厂址必须搬迁。
       鲁宝钢管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它的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精神和产品结构调整后适应市场的能力,得到了宝钢集团宝钢股份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认为鲁宝钢管公司,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企业,它不但有一位好的带头人,有一批敢于和善于创新的技术骨干,同时,还有爱岗敬业的广大职工群众。扶持鲁宝让其发展得更好更快,成了宝钢领导的共识。
       宝钢需要鲁宝,但苦于鲁宝公司现有生产场地狭小,要想继续发展壮大是很困难的。
       根据烟台市的规划,鲁宝要搬迁,这就给鲁宝带来了希望。
       于是,宝钢股份公司迅速作出反应,果断决定利用搬迁的机会淘汰现有的一些陈旧落后的设备,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建设一个与宝钢这个世界500强企业相称的现代化钢管厂。
       宝钢股份公司董事长徐乐江,总经理艾宝俊果断决策,将鲁宝易地改造,建成一家拥有世界先进技术装备,生产国内稀缺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管生产企业。
       为此,笔者特地采访了鲁宝负责企业规划的技术开发部副部长杨为国。他向笔者介绍了如下情况:
       从日前的鲁宝实际情况来看,要想增添任何一件设备都是困难的,原机组从设计生产能力71万吨到目前能生产30万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极致。再想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产品的升级换代,鲁宝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市场,要么继续发展,但场地没着落,要么被市场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鲁宝是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甚至可以说是又一次的生死抉择。
       政府要求鲁宝搬迁,易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宝钢领导英明决策,给鲁宝人带来了希望。
       “易地搬迁”由政府给场地。
       根据日前的规划设想,易地搬迁改造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先上一个套管工程,把热轧线和预精整线建起来,将鲁宝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把其中的15万吨产品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钢级、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
       第二步,从国外引进一套具有当代一流水平的先进机组,主要生产大口径、高合金与宝钢钢管厂相配套的优质钢管产品。年设计能力50万吨。
       鲁宝新厂建成后,将成为一家技术精良、设备先进、产品替代进口、适应市场需求的存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钢管企业。
       宝钢领导关于对鲁宝进行易地改造的规划在鲁宝很快传开,广大员工无不欢欣鼓舞。久困在螺蛳壳里的鲁宝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身的前途,看到了更加广阔可以施展才能的空间。
       过去跳槽到外企打工的一位鲁宝人急着赶回来问:“我还能回鲁宝吗?”
       鲁宝的上空已经出现了曙光,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即将升起,一颗螺蛳壳里的珍珠将在宽大明亮的新厂更加灿烂夺目。
       这就是明天的鲁宝!
       鲁宝的明天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郭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