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穿越辉煌雾障
作者:陈能兴 周笔锋 成梅子

《人民文学》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艺术是在提炼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又向自然界播种着美;艺术是在浓缩人类情感世界的美的同时,又给人类社会馈赠着享受不尽的美;艺术是经过千锤百炼徜徉于永恒之中的高雅的意识形态,又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千古不灭的思想光华;艺术只存在于由过去向未来延伸的无限时空中,并且与流星之光瞬息即逝彻底绝缘。所以屡见报端、杂志、电视关于艺术家高深造诣,极言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类的褒奖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艺术不但具有创造性,而且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它存在的价值恰恰是“前见古人,后观来者”。
       几乎所有传世之艺术都见证了这种铁律般的道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艺术总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智慧、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力量。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度,当人们寻求智慧、寻求慰藉、寻求力量的时候,艺术总会焕发出光耀千秋的神奇魅力。
       在南中国珠江三角洲腹部一个名叫勒流的小镇,奇迹般推出驰名全国的文化品牌“勒流翰墨”的广东顺德勒流书法研究会,他们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终于摸索着走向了市场化、大众化的大艺术天地,从而有效地配合了当地政府关于“活力勒流,文化勒流”的战略举措,对勒流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以及各领域的相互融合与促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对自己所走过的25年历程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深刻地意识到,艺术家不但要与艺术相融合,而且还要在互动中后浪推前浪,才能真正领略艺术的真谛,使艺术焕发出新的光芒。
       上篇:走进艺术殿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四个年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融化着被冻结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坚冰,敏锐感受神州大地春暖花开气息的辽宁省沈阳市,率先举行了全国首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这次展览会上,广东全省共有20件作品成功入选,其中顺德勒流就占了2件。
       一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镇,能够从赤脚农民中产生不止一件的书法作品入选专业性全国大展,这种现象在文化界,恐怕迄今也属罕见,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奇迹!
       同年6月17日,载誉归来激动万分的勒流农民书法家们,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伍嘉陵、蔡任平、卢炽图、梁礼锵、卢佩芝、谢青、吴范夫七人倡导,中国第一个农村书法研究会——勒流书法研究会挂牌成立。从此,“农民忙时下田,闲时却如同专业人士一般赋词、写书法、作画”的文化气氛蔚然成风,书法研究会成了他们一起从事书画艺术活动的一个温馨的“家”。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偏僻乡镇的勒流,文化氛围相对比较薄弱的农村,竟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火热的夏天,借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当其冲开全国农村书法研究会之先河,又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奇迹!
       此后25个春夏秋冬,勒流书法研究会共产生六届理事会,每届理事会都恪守职责继往开来,带领勒流广大书画爱好者以豪迈的热情走进艺术的殿堂,继续创造文化奇迹。
       1983年9月,勒流书法研究会组织会员作品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办的广东第一次全国性书画作品大型展览,并在广州文化公园向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成功展示了勒流书法研究会会员的作品。勒流书法研究会以团体的姿态,迈出了勒流书画走出勒流的第一步,引起全国各界的极大关注,名噪一时!
       1984年10月,勒流书法研究会又以团体的名誉,携带155件力作“进京赶考”,在中国最高艺术圣地——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作品大展。结果观者络绎不绝,好评如潮,就连当时政界、艺术界名人诸如中央军委委员、政协副主席肖华,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著名艺术家黄永玉等都纷纷前来参观,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观后欣然为勒流书法研究会题词:“艺苑繁花”。各界名人也被热烈的气氛和优秀的作品所感染,即兴赋诗题词,以作嘉许。这是勒流书法研究会推动勒流书画艺术走向全国的第一步,《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权威新闻媒体争相到场予以详尽报道和高度评价,“勒流翰墨”的美誉从此不胫而走,蜚声南北!
       20世纪80年代,勒流书法研究会经过十年拓展,在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全体会员团结进取,以共同的爱好为前提,以艺术的发展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进入90年代。勒流书法研究会面临时代的挑战,外有经济发展对文化艺术的强力冲击,内有提高会员书画艺术水平的潜在要求。为适应形势变化,他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以达到与外界沟通和扩大会员艺术视野的目的。因此,他们曾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华书画艺术促进会、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顺德书法家协会、顺德晚晴书画会等专业艺术团体或专家学者到勒流书法研究会研讨书艺、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或举办展览活动,以提高会员的艺术境界和创作激情,促进勒流书画艺术的发展。诸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书法作品展”、“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及港澳爱国诗词书法展”,“中日书法交流展”,“‘95’巴黎中华名人书画作品义展”、“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叶剑英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以及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水墨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农民书画展、“两岸三地(台湾嘉义、香港,顺德)美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等等。在第三、四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勒流书法研究会经受了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考验,并且还积极筹措出版了《勒流翰墨》会刊。
       毋庸置疑,90年代的10年较之80年代的10年,书法研究会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以1998年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农民书画展为例,勒流书法研究会送出37件书画作品全部通过终审人选展出,其中10件作品获得大奖,再次展示了勒流翰墨丹青的不凡实力。这与11年前参加首届全国农民书画展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一次大的飞跃。
       为了让会员们能够对个人创作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促使他们永远处在流动发展的创作状态中常变常新,勒流书法研究会于1999年成立了由欧珠、张锦池、伍学孔、梁礼锵组成的作品评审小组,负责审阅和评点会员日常创作的作品。这是勒流书法研究会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保持冷静,预防自满,寻求发展新动力的具体体现。
       然而,到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尽管一直致力于营造发展动力以求更大进步,可是越来越兴盛的勒流书法研究会在成绩和荣誉的背后,还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一个弱点,那就是历届理事会都一再提倡对勒流文化的“宣传、普及、提高”这一工作重心,因为市场经济对文化事业的冲击越来越大,所以始终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勒流翰墨”文化氛围的“全天候”态势始终没有形成,书法
       研究会越来越显赫的“名人效应”虽有冲劲却无后劲,老中青人才梯队逐渐呈现后继乏人迹象。而这些渐趋的迹象,它是隐性地潜伏在表面繁荣的发展情形之中不易被人发现的,也非一朝一夕之事,直至勒流书法研究会走过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历程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他们才警醒勒流本地的书画事业极有可能会出现艺术人才“断层”的危机。
       问题很快被摆到第六届理事会集体讨论的桌面上来研究对策,一个新的改革举措便从此拉开帷幕……
       下篇:焕发艺术魅力
       事实上,勒流书法研究会后继人才的疲软现象,只不过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多的问题诸如组织松散、管理滞后、活动单调,依赖思想、名利观念、孤芳自赏、缺乏生机……都已潜伏其中,一些明智人士早已看在眼里,只不过书法研究会的发展步伐仍呈现推进态势,解决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如2000年举行的勒流书法研究会成立20周年大型庆典,还同时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书法大展。邀请当地党政机关领导、省文联,省书协、邻近城市的书朋画友共计260余人参加。如此高朋满座的场面,如此热闹非凡的景象,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勒流书法研究会的改革步伐势在必行,他们点燃的“第一把火”便是内部清理整顿。
       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也是书法研究会发展的需要,由中青年骨干组成的第六届理事会领导集体,以其朝气蓬勃的艺术热情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投入到书法研究会的日常事务中,这无疑为渐趋疲软的勒流书法研究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从管理入手,以清理整顿为突破口,首先处理老一辈会员尤其是名家会员的作品、藏品、奖品等容易引起纠纷的实物,理顺历史遗留问题,分清利益归属,为书法研究会下一步放开手脚去开展工作扫除障碍。
       然后他们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定勒流书法研究会本届的工作目标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摒弃门户之见张扬艺术个性、倡导百花齐放开辟艺术市场、培养中青年骨干、培训青少年学生、让艺术大众化、让大众艺术化,使历届都一贯提倡的“宣传、普及、提高、发展”的工作重心真正落到实处,为勒流的文化事业再创辉煌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文化品牌,都不可能是极少数“英雄”人物孤立地展示历史文明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是绝大多数群众援引历史文明推动现实发展的一种文化延伸,这是时代进步的一个基本法则。
       怀着对艺术的执著之情和对历史负责的时代责任感,勒流书法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领导集体工作有条不紊地继续开展,事业依然朝着既定目标继续前进。
       他们深入工厂学校,开展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活动,推广书法基础教育,举办即席挥毫书画大赛……通过一系列活动,发掘可造艺术之才,消除外界对书法研究会“门槛比门高”的看法,唯才是举吸收新会员,为勒流书法研究会输入新鲜血液。为使各项活动举办得更加有序并且有效,书法研究会还成立了以现任会长丘绍鸿、现任剐会长兼秘书长欧珠以及其他常务理事渚如黄子缨、黄宇、何益慧、廖艺波、黄锦文、李冲等组成的学术组,负责具体组织和综合评审,以期加强交流、切磋技艺、提高整体创作水平。
       他们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建立勒流书法研究会详情网站,会员履历及艺术特色全部汇集资料库,以利宏观管理,全同各地乃至世界各国都可以随时了解到勒流翰墨的基本情况,方便彼此沟通和相互交流。微观运作方面则向社会渗透,主动激活文化市场,焕发艺术魅力。为此,勒流书法研究会以社团的名誉把会员中一些实力派书画家的作品推向市场,采取以文养文的方式,让文化走进市场,让艺术家走进市场,帮助他们走出一条适合张扬自己艺术个性和属于个人艺术特色的阳光之路。譬如在聚福山庄、君皇大酒店等展示勒流形象的“名片企业”,他们向酒店推介优秀书画作品,在酒店办艺术画廊,既提升了酒店的文化品位,又弘扬了勒流的翰墨丹青品牌,还可以为书法研究会带来蓬勃生机,在“三赢”的前提下重塑“勒流翰墨”全新形象。此举,效果很好,影响很大,社会评价很高。
       他们把“普及、提高、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砝码,大力宣传、努力开拓、积极进取,为在勒流营造一个“家家好弄墨,处处有书香”的浓浓氛围而全力以赴。譬如,为了提高勒流翰墨文化品牌的抗风险能力,使它能够经受起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考验,他们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积极筹备可以满足展示自己作品、展示自己实力需要的展馆,因为展馆是书画艺术家们施展拳脚的地方,唯有组织好、管理好、举办好作品展览,才能推出艺术新人,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使勒流的翰墨品牌代代繁荣,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勒流翰墨”文化现象,堪称南中国一大文化奇迹,其形成、演变、发展,可以说是在时代嬗变过程中,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由历史的文化积淀丰富现实的文化内涵,再由现实的文化内涵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的一个历史明证和时代缩影。它的主要价值,不是体现在经济上,而是体现在人文上。这正是勒流镇历届党委和政府一直以来对勒流书法研究会予以大力支持与资助、社会各界对勒流的翰墨品牌热情关心与厚爱、勒流书法研究会历届理事会及老一辈艺术家共同努力成就勒流“翰墨之乡”美誉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今日之勒流书法研究会,它不但是推动勒流翰墨丹青品牌继续前进的急先锋,而且是推动日益繁荣的勒流文化氛围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它不但要承接勒流业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要光大勒流源远流长的文化事业;它不但要有走向全国的书画艺术创作水平,而且还要有可以影响全国的书画艺术理论研究;它不但要接过“勒流翰墨”的光辉旗帜冲锋在前,而且还要走出纯艺术的小圈子,在刀光剑影的商海中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杀开一条血路!
       这就是今天的勒流书法研究会自强不息的光荣职责,这就是今天的勒流书法研究会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 吉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