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铁流交响曲
作者:赵景龙 黄继胜

《人民文学》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第一乐章 无悔抉择
       “一个人在哪儿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只要他肯付出代价。”
       ——亨利·詹姆斯
       1966年春天,2500人从祖国四面八方涌进了小兴安岭——伊春市西林区安营扎寨。从此,西钢人演绎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篇章。
       1983年,西钢建厂十七年,投资1.7亿元,亏损1.7亿元。十七年风风雨雨,十七载惨淡经营。
       1992年,由于国内经济市场非正常运行,西钢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完成利润3020万元,1993年再创佳绩,实现利润7030万元,瞬间的辉煌,也在瞬间湮灭。
       到了1995年,国内经济市场得到了平稳调整,钢材市场风云变幻,冶金市场持续低迷,原材料价格一涨再涨,钢材价格一跌再跌。积聚多年的矛盾如火山般爆发了,西钢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一叶小舟,被无情地抛人了低谷。年底,其账面亏损1.35亿元,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年底,省冶金工业厅主要领导亲自找时任西钢副总经理的苗青远谈话,要求其出任总经理,三个小时的谈话,苗青远一言未发。第二次谈话,还是没有给面子。
       1995年12月,冶金厅工作组进驻西钢,在公司中公选总经理。176名中层干部,除去 1人未到会及苗青远自己的选票外,174张选票投向了苗青远,创造了全国第一个国有企业民选总经理的先例。多年后的今天,西钢的员工们谈起当年的情形仍激动不已。这年,苗青远四十二岁,刚过不惑之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年龄,但对西钢人来说,那是一个充满辛酸的年龄。
       “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上级领导如是说。作为见证或与西钢荣辱与共三十年、和苗总一起共事二十五年的领导和员工们有充足的理由这样说:“青远是我们最信得过的人”。
       往往一枝成功的花朵,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苗青远八岁那年,被亲戚带到了先从山东逃荒至伊春的父母的身边。从此,他一边帮着父母干农家活,一边读完了初中。1970年,十七岁的苗青远以他的聪颖被招工进了西钢,成了厂里最年轻的原料工,之后又成为炉材工,几乎干过了厂里所有最累最苦最脏的活。1979年,苗青远被任命为一炼钢工段长,一年后,该工段成为厂内秩序规范、制度健全、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工段。1987年,出任二炼钢厂长,至卸任时,二炼钢扭亏为盈。1989年,转任一炼钢厂长,使西钢由第一亏损大户变成第一盈利大户。1992年底,苗青远任西钢副总经理,成为班子里最年轻的成员。
       上任的前几天,苗青远天天在生产车间、废钢库、机关楼及厂内生活区转、找人唠,有时独自在办公室盘算,时刻在寻找着西钢的生存发展之路。
       1996年1月3日,一个西钢人早已习惯的日子,但无论对西钢、对西钢人,还是对苗青远个人而言,这一天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日子。
       上任首次千名职工大会上,苗青远用他那特有的山东大汉的豪爽,为与会职工摆出了西钢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资源充足,我们有自己的矿山,还有距厂区不足三百公里的丰富充足的精煤资源;二是市场巨大,黑龙江省长材市场需求量为80万吨,西钢的产能只有20万吨,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三是潜力尤在,亏损的原因主要是成本过高,只要通过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改进工艺,扩大规模,就一定能扭亏增盈;四是团队优势,西钢三十年的历程,磨练了一支能打硬仗,勇于直面困境、敢于承担风险的职工队伍。“西钢的前途就是西钢人的前途,西钢的命运决定着西钢人的命运,我们要为西钢的生存发展去奋斗。”信心十足,豪情万丈。以苗青远为核心的班子成员的豪情和决心,让西钢人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第二乐章 背水一战
       “艰苦的事业里寓有光荣,但是甜蜜的生活也有它的价值。正是为了生活的甜蜜和它的价值,才更需要艰苦奋斗。
       ——泰戈尔
       伊春,这个被誉为中国“林都”的宝地,并未因青山绿水而给西钢带来多少发展的福音。“靠山隐蔽、备战备荒”框框下建立的西钢,注定了其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先天不足.作为成就基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哪一项也未能具备。历史给予西钢的只有简陋的生产设备、落后的工艺技术、偏远的地理条件和过低的生产能力。
       十年前的今天,在全国钢材产量普遍下滑的形势下,由于外在的因素,国有企业的通病几乎都在西钢的体内繁衍体现,超亿元的亏损额致使西钢濒于破产,职工工资长期欠发,部分技术和生产骨干相继出走,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上访不断,一时间西钢人心浮动,绝望的情绪时刻笼罩在三万名职工和家属的心头。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以苗青远为首的新班子被历史推上了几乎绝望的西钢舞台,凭着一往无前、永不言败的性格,带领着他们的员工们,背水一战,重整旗鼓,稳扎稳打,以十年没有一次决策失误的战绩,使濒于破产的西钢起死回生并不断跨越式攀升,一次次实现了从技术、管理到企业文化品性的全面提升。从巨额亏损到年纳税2.5亿元,从名不见经传到走进中国工业企业500强、“龙江钢铁脊梁”等称号,从年生产10万吨铁、8万吨钢、6万吨材到形成年产2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从单一的炼铁炼钢企业到集矿山、冶炼、连铸连轧于一体,拥有一个核心企业,六个全资子公司和两个控股子公司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三十年始终不渝的追求,一十载顽强不屈的拼杀,西钢正在演绎着一段不凡的历史。而这一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滚动发展造就的规模仍然在高速扩张之中。
       经营企业,就好像下棋,善奕者既善于谋事,更善于谋势,谋无不当,举必成功。对于企业管理,苗青远善于出招,而且招招见血,这是西钢人共认的。上任伊始,苗青远带着西钢管理人员两赴邯钢探经寻宝。1996年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学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主线……”苗青远的声音穿透了冬日的阴霾。西钢人重拳出击,一股以“深入学邯钢,全员降成本”活动为突破口,以创新企业管理为手段的低成本战略的飓风迅速席卷了西钢。
       现代企业发展已证明,在产品日趋同化的今天,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就是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可喜的是,苗青远带领西钢人迈开了低成本战略的第一步,从1997年起,西钢每年成本指标都被压缩在5000万元以内,可比产品成本每年都在下降。
       岁月沧桑,历史变迁,这是一条历史规律。西钢也同所有国有企业一样,机构庞大繁杂、冗员人浮于事的问题也在时刻阻挠着企业的发展,使西钢几乎走到了积重难返的边缘。
       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苗青远和他的班子十年横刀立马,一往无前地在企业内部推行了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程。公司机关由二十六个处室合并成七部一办,管理人员由650名减至 196名,取消处级管理层,管理向扁平化过渡;二级厂机关限定为“二科一办”。主体单位取消了单一工种作业形式,推行一专多能、操检合一,从上到下,实行“定岗、定编、定员”,竞聘上岗;打破工人、干部界限,通过考试考核,民主测评,公开聘任两级机关管理人员。制定了新的《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方案》,取消固定收入,打破铁饭碗,把职工收入与公司的总体效益挂钩,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分配机制。分离后勤单位,成立龙华公司、兴达公司、汽运公司,安排下岗分流人员;采取种种措施促进再就业服务中心、工程公司、职工医院等单位增收创效……
       
       苗总的爱人苗喜英是从教二十多年的子弟学校教师,为了支持丈夫工作毅然决定第一个下岗。四十六岁就告别了她心爱的教育事业。她含泪和同事们说,“我只有牺牲自己的事业,来支老苗的事业”。
       苗青远深深懂得,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之根有多深,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未来有多远。西钢人把文化理念贯穿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把握住开始,控制好过程;无一不重要,无一不细心。”公司上下、厂内厂外,人人讲质量,人人保质量;时时讲质量,时时保质量。西钢人视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如同自己的生命,将“中国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串串光环戴在了自己头上。2004年,再次通过了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换版认证。
       不惟来历,不惟学历,不惟经历,不惟资历,适用就是人才。这是苗青远和西钢人独特的“人才”理念。善相马者天下无弃马,善相人者天下无弃才。“不能因年轻犯过错就否定他的能力和成绩”,2000年,苗青远为二十年前曾犯过错误、有人提出疑义的王永兴说了一句话,坚持提拔他为动力厂厂长。王永兴上任五年,能力共认,业绩突出,上上下下都非常认可。
       2001年,公司一次性地把十三个知识分子提拔到中层干部岗位,平均年龄二十九岁,其中与苗青远认识的只有三个人。这些人现在都成为了西钢的骨干。设计弯辊道的孟兆祥,堵上两个油嘴就使吨钢油耗由70千克降到50千克的李恩方,全力探索降低电极消耗方法的老标兵郭泗东等“土专家”也都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要使马儿跑得好,就要及时为马补充草。以苗青远为代表的班子,不仅是用人理念独到,更看重的是如何“逼才”、“造才”和“引才”。为提高人才素质,公司每年还通过召开人才表彰大会、举办比武竞赛、组织培训、为员工报销部分自考函授费用等方式,大力表彰拔尖和优秀人才,鼓励员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同时,对入主西钢的大学生,给予结婚补贴安家费5000元,未婚的分单间宿舍并补贴住宿费。对于苗青远的人才观.西钢人有语: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
       从企业宗旨、作风建设,发展战略、营销战略、晶牌战略、人才战略,到西钢价值观、质量观、管理观等,西钢人都用文化理念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诠释。西钢还制定了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员工手册,谱写了厂歌《腾飞吧,西钢》,创办了《西钢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报告会,将企业精神和文化理念植入员工的灵魂深处。老劳模郭泗东,围绕电极、冷却壁、扒补炉等项目开展科技攻关。仅发明的电极帽一项,就为公司创效益600万元以上,外省企业以10万元年薪挖他,被他拒绝。他斩钉截铁地说,西钢永远是我的家,老苗永远是我最信得过的领导。1998年1月17日,炼铁一号高炉发生多年不遇的炉凉崩料恶性事故,三个风口烧穿,八个风管全部被铁渣灌满,仅仅五分钟,炉台上就站满了前来抢险的无数个职工,不分工种,不分班次,无声地静候命令。1997年3月,在西钢最艰难的时刻,西钢人同企业同呼共吸,在连续二十九个月未发工资的情况下,七天时间筹集生产自助金6700万元。其中有的是向亲戚朋友借的,有的为此推迟了婚期,还有62名离休老干部把养老送终的钱也送来了。年底公司总结大会上,苗青远代表西钢班子,深情地给全体职工鞠了三次躬。“如果没有这笔钱,西钢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为了西钢,西钢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份情意,这一生都还不完”。
       多年后的今天,苗青远动情地谈起这段往事时,仍泪光盈盈,几次哽咽地说不出话。
       是啊,西钢人用“高温燃烧着思想,炽热净化着灵魂”,像钢花一样怒放的情怀,诠释企业团队精神;“我靠西钢生存,西钢靠我发展。”这种精神产生的穿透力是西钢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三乐章 抢占高地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苗青远第一次参加全国冶金工作会议,与国内同行业“大哥大”的宝钢、首钢等老总坐在一起时,他再也坐不住了:西钢的钢产量还不到人家的一个零头啊!苗青远再环顾左右:南有阿钢、呼钢,西有北钢,困境中的西钢如何站稳脚跟,抢占先机,占领市场?强烈的危机感促使着苗青远时刻在想着如何带领西钢突出重围。
       我们走进西钢,部属及员工们对苗青远最多的评价,除了他正直的为人外,就是他的胆略和超前意识。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战略问题同样高于战术。无论是执意并购停产企业,还是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苗青远的胜利首先都表现在战略上的果决和先知上。苗青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体会到,市场经济浪潮中,最活跃的是资本。而任何一次资本联合,都是一次资本博奕。通过低成本扩张,实现企业规模跨越式发展,是西钢最成功的模式之一。从2001年与阿钢“喜结良缘”,到牡丹江冶金机械制造、灯塔矿业等七个公司的并购,正是苗青远的联合智慧启动了西钢集团质的飞跃。特别是对阿钢的控股,更是苗青远资本联动谋略的一次大演练。
       2000年末,省冶金局组织省冶金企业负责人,讨论龙江冶金“十五”发展规划。苗青远与阿钢总经理邵玉峰见面。两人彻夜长谈,形成共识:西钢具有管理技术和规模优势,但地处偏远,因此,无论从企业未来发展.还是占领控制市场的战略高度来看,西钢都有必要向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靠近;阿钢有设备和地域优势,但缺乏管理经验和资金。两企互补,携手发展,不失为明智之举。苗青远之后又进一步得知,阿钢五年累计投资5个亿,产钢只有5万吨,而且已停产三年……。一个投资2.08亿元的重大决策在苗青远的思维方阵里迅速酝酿,并在两个月后付诸行动。经过科学细致的市场调研,加上谈判过程中阿城市政府那种发展地区经济、造福地方父老的拳拳公仆之心,以苗青远为代表的西钢集团班子在短时间内作出了控股阿钢的决策。2001年2月6日,西钢以承债的方式,以 52%的股份控股阿钢,正式组建了“西钢集团阿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从形成共识,到合同生效,只用了短短的两个月,成功实现了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并创造了全国第一个国有企业控股民营企业的先例。同年4月,“休克”三年的阿钢正式恢复生产,钢水奔流声、众人欢呼声响彻厂区。当年底就产钢15.7万吨,盈利188万元,使西钢一跃成为黑龙江省冶金企业龙头。
       苗青远和一般企业家的差别在于,别人前进一步,他跨越一个台阶。许多企业家先审度自身条件,然后决定什么。而苗青远先决定干什么,然后千方百计创造条件。
       2000年初,受炼铁原料铁精矿粉不足的影响,西钢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塌腰”现象。苗青远面对着长期堆放室外、冻结成块,随时都在受风雨侵蚀的铁精矿粉,联想到每年入冬前的冬贮占用着大量的流动资金,心痛不已,思绪万千。三十多年都这么过来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没人去想改变什么。苗青远认识到,如果能建个暖库,把铁精矿粉给装起来,不就避免了大量的浪费?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寒意仍未退去。西钢的经营还没有根本好转,正常的生产资金都极度缺乏,根本没能力再上新项目了。而这个项目能否真正带来效益,还是个问号,是退,是上,公司内部疑异声骤起。
       
       西钢再也输不起了!但一个坚定的信念时刻在支撑着苗青远:这个项目一定能创造效益。
       宛若一支利箭在射出之前的回缩,所有的后撤都是在酝酿着一次迅猛的攻击。面对阻力和困难,苗青远果断决策,力排众议,多方筹资800万元,带领精干人员亲自督战,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储量7万吨的铁精矿粉暖仓。与往年相比,这年少进铁矿粉4万吨,仅这一项,就减少流动资金占用1200万元,高炉、转炉连创月产新纪录,一举结束了西钢三十多年的冬季生产大“塌腰”现象。
       从1996年至2004年,共完成大小技改项目126项,投资额计12亿元,成功率100%。
       今天,当年的亲历者回想西钢这十年的发展历程,再看到今天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和耸立的高炉,无不感慨万千。苗青远说:“只有那些与我们一起创业的员工们才深深体会到所付出的一切艰辛是那么值得回味。”
       第四乐章 再踏征程
       凡献身于一种事业的人,就会从那里找到一个向导,一个支柱,一个仿佛能规定他胸内心跳的调整器。
       ——左拉
       发展是没终点的事业,创伟业必然要经过励精图治的过程。浓缩的钢铁精神,折射了苗青远的眼界,他像只凌云雁,不断播种春天的希望。
       从建厂投产的那天起到1983年实现8万吨的钢生产能力,西钢用了十七年;从年产8万吨钢到1995年的20万吨钢,西钢用了十二年;苗青远上任十年来,从20万吨、40万吨,再到2003年完成100万吨钢的产量,西钢只用了八年。2005年,西钢预计年产钢140万吨。十年再造七个西钢。
       数字是枯燥的,但有时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十年征程,弹指瞬间;市场激流,适者生存。西钢何以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大浪淘沙,不断生存、发展并壮大?
       苗青远说,是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是西钢人的不懈奋斗。“西钢这十年的历史,我个人的作用不过是沧海一粟。真正的作用主要是来自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及各级领导、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真正的风流人物是西钢人。归根结底是西钢的班子,是西钢人的勤劳智慧,是西钢人的精诚团结,是西钢人患难与共的精神,把西钢抬起来的。”苗青远在谈到西钢人时激动地说,“西钢人经几度风雨沧桑,就像凝重冷却的钢铁一样任凭千锤百炼,纵然是千难万险,我们一定把企业做大做强。”
       上级领导说,苗青远是个优秀的企业带头人,有他在,西钢我们就放心;班子成员和员工们说,老苗敢作敢为敢当,胆识魄力过人,是我们最好的搭档和最信赖的领导,他在我们心里就有底,西钢不能没有他;家属们说,苗青远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他是西钢一个好的当家人。
       就每个企业家创业守业进程而言,都有那悲欢交集的时刻,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一个企业领跑者内心的孤独和落寞。因为他们选择了一种光荣和苦难交织的职业,一种牺牲和荣誉并存的职业。
       “‘十一五’末,西钢的钢产量将达到5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利税达到20亿元,利润超过10亿元。”在我们镜头的焦点中,苗青远谈起西钢的未来时信心十足地为我们描绘了西钢的发展蓝图。我们有充足的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内持续发展的经济都给西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翠宏山铁矿的开发步伐正在加快,竞标俄罗斯基姆坎铁矿的工作正在有效进行,届时,西钢将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拿到国外矿山开采权的企业,具有国内同行业所没有的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将可能产生我们估计不到的活力。西钢之所以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生存发展和壮大,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群爱西钢、恋西钢,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西钢人。只要谈起西钢人,苗青远总会滔滔不绝,说到动情处潸然泪下。谈及他个人总是谦诚寡语。
       西钢人将用生活的芬芳,续写这样的人生凯歌——铁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