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留言]留言
作者:佚名

《人民文学》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最近收到一些读者朋友的来信,对我们今年第一、二期的作品谈了感想和看法,对我们颇有启发,择其要者摘登如下——
       河北唐山的读者董国和先生说:
       《人民文学》每期都有它的看点,第一期夏榆的《黑暗中的阅读与默诵》确实让入耳目一新。它描写的是煤矿工人的真实生活,读来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追问和深思,但也从新一代矿工中看到了光明与希望。在矿难不断、煤皆带血的当下,编者推出此作,其关注现实、正视现实的胆识和勇气,实当敬佩。
       河南商丘市的吴彦先生说:
       近读《人民文学》第二期叶舟的中篇《目击》甚为感动——社会充满真情,社会上的每一分子都被真情维系着,而这种真情的存在和维系,则形成巨大的力量,将一切虚伪和丑恶冲垮。叶舟的《目击》生动逼真地告诉了人们这一切。王力可的悲剧牵动着李小果、小店老人、记者、学生以及左邻右舍的心,这些小人物对她的支持,并不仅仅出于个人的同情和悲悯,而是一种向真、向善、向上力的凝聚。正是这样,才有可能使王力可“体内布满了钢筋”,在寒秋深夜,下跪街头寻求正义!读这篇小说使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同时也不难窥见作者对当今社会主流的赞美和自信、挚爱。
       另外,西安的吴士人先生在来信中说:
       《人民文学》每期都能见到一两篇作品精彩耐读,感染力较强,社会人文意识浓厚。总体上看,《人民文学》的作品比较深刻地描写了正处于大转型时期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社会底层群体的呼声。本来,小说允许虚构,新闻必须客观、真实,这是一个常识,但是《人民文学》上刊登的某些小说所涉及到的问题,比一些新闻媒体显得更真实、准确、客观、公正。要了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实际状况,知晓他们的喜怒哀乐,洞悉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人民文学》是一个好的参照体系。
       但《人民文学》上刊登的作品涉及的面似应再宽阔一些,尤其是缺少有关国企改革、高校等方面的作品。
       ——吴士人先生的建议正说中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来稿的题材比较狭窄,常常是,一段时间写民工的全来了,另一段时间可能写网恋的又成了灾。当然,写得好的我们都欢迎,而且一段时间里题材的相对集中也反映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变化,但我们还是期望作家们的眼光能够更沉着、更宽阔,能够发人所未见,帮助人们拓展经验的和心灵的边界,也就是说,作家们应该比我们看得更多、想得更深,面对生活,他们应该有更强的好奇之心、更充沛的探索精神,这样,我们的文学才能真正地“洞悉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才能真正表现出这个时代丰盛、复杂的经验,这是读者的期望,当然也是我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