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术动态与信息]跨越海峡 两岸学者共话和谐与汉民族文化
作者:周竞红 汪 鲸

《民族研究》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两岸学术交流论坛——汉民族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9日至10日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金门技术学院等单位的海峡两岸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秘书长李薇和中国民族学学学会汉民族分会会长揣振宇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收到论文24篇,32位学者做主题发言或大会发言。与会学者围绕汉民族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两岸学者欢聚一堂,畅所欲言,讨论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1、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杜荣坤研究员在《“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文中,论述了以人为本的内容和实质,其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谐”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关系中的作用。指出“以人为本”是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落实“以人为本”,政府在执政中应强调“以民为本”。袁少芬教授的《汉族民俗传统与和谐思想》一文,以汉族宗族传统为例,分析“和谐”理念对历史或现实社会稳定的作用,并论述了传承汉族优良民俗传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何星亮研究员在《从端午礼俗和传说看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一文中指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常”、“四维”和“八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共同的目标体系是“均衡和谐”,它包含三个系统的和谐:社会系统的和谐、个人系统的和谐和自然系统的和谐。
       2、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及现实。台湾学者谢继昌教授,从原住民与汉文化关系入手,分析了汉文化对原住民社会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台湾社会在多元民主的政治氛围中有关原住民政策的得失,指出台湾原住民政策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认为费孝通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多数人服膺的理念。白翠琴研究员在《唐朝民族互动对汉文化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唐朝各民族互动加强,汉文化进一步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而通过朝贡、互市、封赏、和亲、设置羁縻府州等途径,唐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辐射。总之,汉族与其他诸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盛唐文化。孙伯君研究员的《辽金两朝的和谐共处》讨论了汉文化在辽金两朝北方地区的地位及影响,以及表现于社会生活层面的民族融合现象。袁晓文研究员在《四川藏区的历史文化与祖国中原的关系》中,阐述了汉藏历史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和相互间的密切关系。任新建教授的《从康巴文化看汉藏民族关系的和谐交融》一文,以康巴地区为观察对象,提供了这一区域内汉藏民族关系和谐交融的历史性样本,特别是汉藏文化间相互包容并存的状态。李锦研究员的《藏彝走廊东部边缘的汉藏互动》,从民族学调查个案人手,说明特定地域条件下,汉藏文化在多个层面形成的互动关系及其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陆韧教授的《冲突与交融:汉文化对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一文认为:清朝以后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施的汉文化教育对密切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国家转型进程中边疆民族国家认同的发生。耿静副研究员的《岷江上游羌族与汉族的历史关系:以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为例》,从一个特定的山寨入手,提供了羌汉两族共处、包容的地方性样本。邓晓华教授的《台湾南岛民族的来源及其时间深度:兼论汉化》,则使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特别是生物学方法,分析南岛语族历史上生活的区域及语言经东南沿海或西南中南半岛向台湾及南洋群岛扩散的情况。陈建樾副研究员《民族政策与族际关系: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几个因素——基于大陆高山族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一文,依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大陆高山族人口的增加,指出分布于海峡两岸的高山族,其人口变化特别是民族身份的显性与隐性与两岸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这是高山族人口变化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个特别之处。周竞红副研究员在《试论少数民族对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在汉民族形成过程中,少数民族社会对汉民族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汉民族人口规模的扩大、汉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汉民族文化的丰富,以及汉民族社会强大吸纳力的形成等许多层面,而这一切恰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全面互动相关。
       3、汉民族的区域文化。李绍明研究员在《论台湾汉族诸民系文化整合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认为当前台湾“福佬中心主义”抬头,不同民系间的权益与情结往往与政治倾向交织起来互为因果,阻碍着汉族的整合以及与中华文化的整合。徐晓望研究员在《论巴蜀文化与汉文化在西南的传播》一文中指出:原生的巴蜀文化经历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等阶段,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它推动了汉文化在西南区域的传播与交流,对云贵汉文化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曾少聪研究员在《多民族聚居的侨乡:以云南红河迤萨为例》一文中认为:以往学术界对西南等地区海外移民的研究较少,对中国边陲地区如云南等地侨乡的研究也较罕见。该文以云南迤萨侨乡为例,着重探讨云南迤萨的海外移民,迤萨侨乡的形成和特征。
       4、从制度层面研究汉文化。台湾学者庄英章教授《从一则贞节坊记事看汉族的婚姻策略》一文,通过台湾大安村杜春娘(1778—1863)七岁做余长荣的童养媳,十二岁时丧夫,不再嫁,收养子,养育孙子,因节孝而获旌表的事例,探讨台湾地区汉族家庭的构成法则、汉人传统家庭的特性、婚姻类型及其变异的情况。他提出中国华南地区童养媳婚的市场理论假设,指出不同的婚姻方式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周阳山、桂宏诚教授的《科举制度的政治与社会功能》,通过政治学分析,指出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一套朝廷选拔一套人才的政治制度,是皇权谋求降低“统治成本”、推进社会整合的一项有效制度,这项制度对巩固皇权有着特殊重要影响。
       5、汉民族研究回顾与展望。刘世哲编审在《从学术期刊视角管见汉民族研究》一文中,回顾我国汉民族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汉民族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此外,李永翘研究员通过对张大千的生平及曾在两岸生活的研究,指出张大千作为一个文化巨人,其画作在海峡两岸具有重要影响,对加深两岸文化交流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总之,本次研讨会促进了海峡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明确了汉民族研究的架构、主题和视角;强调了多学科整合、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深化汉民族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 刘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