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术动态与信息]“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综述
作者:杨正文

《民族研究》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历史·现状·发展: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于2007年4月14日至15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参加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及西南民族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论坛收到论文50余篇。开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心愚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教授和《民族研究》副主编刘世哲编审分别致词。论坛主要围绕以下议题进行了发言。
       1.关于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相关问题。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史上,除了南方学派、北方学派外,还有“华西学派”,并就中国人类学“华西学派”的渊源、背景、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做了详细的论述。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的发言在阐述了中国人类学形成自己的学术区域传统之后,主要用“中间圈”的概念来分析民族研究的现状。他说,“中间圈”的人类学研究,在过去10多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间圈”出现的这些变化,本身构成一种新民族学,这种新民族学在方法论上不同以往之处,主要在于更强调经验资料的搜集,其主要创新在于使民族研究不再沉浸于政策话语的论证,而转向对于村庄、族群等“研究单位”,以及与外部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形成的关系之“客位”研究。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的发言,主要就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研究范式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他回应了李绍明研究员和王铭铭教授关于中国人类学“华西学派”等观点,认为“华西学派”的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强调研究西南的范式问题很有必要。
       2.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历史问题。西南民族大学陈玉屏教授在题为《论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的建构》的发言中对民族历史记忆建构的功能、作用进行阐释和分析后强调,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的建构,对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十分重要,因此,在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建构过程中,既要注意民族斗争、民族压迫历史记忆的建构,还应更加注意民族友好与民族和睦历史记忆的建构,但不能因为政治目的而歪曲历史事实。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的发言,结合《新唐书·南诏传》中有关异牟寻致唐剑南节度使韦臬的帛书,揭示南诏与吐蕃的矛盾及联盟关系变化的历史线索,提供给人们理解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极具价值的历史记忆。中央民族大学胡绍华教授的发言认为,汉朝治理西南民族的政策,对西南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从建构统一的民族国家角度对我国目前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探讨。云南大学方铁教授的的发言,从探讨历代封建王朝的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切入,认为羁縻治策、土官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创造,并阐述了羁縻治策与土官土司制度的历史意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何耀华研究员,通过对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的迁徙历史、文化习俗、地方语言的研究,认为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和中国西南地区操藏缅语的民族有历史渊源关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张兆和教授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强调中国民族学界应该重视对近代少数民族自我身份认同表述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秦和平教授的发言,回顾并分析了四川民族地区实施民主改革的过程、措施和特点及主要成就,认为民主改革是四川民族地区社会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民族关系变化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方素梅研究员的发言,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史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新疆社会科学院苗普生研究员的发言,介绍了建国以来新疆地区各民族历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此外,西南民族大学杨铭研究员就《吐蕃统治敦煌史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石硕教授就《“蜀曰邛”:古蜀国的邛人及其相关问题——蜀地邛人与越西郡邛都夷关系探讨》也做了发言。
       3.关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现状问题。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在发言中,用实际案例解剖和分析了目前西南地区地方政府进行文化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西南民族地区,以文化引导发展是一条不可回避的途径,所以要加强对策研究和引导,并建议要建立和完善当地人参与发展的机制,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本化,实施特殊的发展政策。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锦研究员的发言阐述了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面临生态环境影响,移民贫困化,传统文化多样性流失的风险,并提出了对策。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田卫疆研究员的发言,概括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传统的若干特点,阐述了这些特点同现代化的调适关系。西南民族大学郑长德教授的发言,主要探讨了西部金融中介的发展和农村贫困减缓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改进收入分配,从而减缓贫困。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罗凉昭副研究员结合实地调研,认为目前在四川民族地区各大河流进行大规模水电站建设,带来的水电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已经造成某些社会关系的紧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的发言,以福建南音的世界遗产申报文本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作了论述。西南民族大学杨正文教授在提交给论坛的论文中,结合对贵州“村寨/露天博物馆”建设项目的调研,强调对已经有20多年的“村寨/露天博物馆”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其文化保护的方式与措施以及所起到的文化保护效果。此外,还有不少的论文对旅游发展给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影响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本次论坛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正如做论坛总结发言的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教授所说,这次论坛实质上是一次重要的国内民族学、人类学学术交流和探讨的盛会,也是为明年在昆明召开的国际民族学人类学大会的一次准备会议。它的特点表现为:第一,论坛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历史、现状、发展及对策等多方面。第二,这次论坛的报告和论文大多有创新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第三,这次论坛比较关注对我国各民族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提出的问题及对策兼有现实意义。因此,周伟洲教授还代表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建议,希望西南民族大学和《民族研究》杂志社能将“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继续办下去,给全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作者杨正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地址:成都市,邮编610041)〔责任编辑刘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