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稿]忠心、良知尽使命
作者:曾敏之

《人民文学》 2005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巴金老走了,以人瑞之年,以辉煌的一生,以无可估量的文学瑰宝,体现这位文学巨匠、文学大师留给祖国的最卓越的贡献。他实践了发过的誓言: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在于享受。
       巴老的生命历程,充分证明了他奉献的真诚与真实。
       我拜识巴老于抗日战争年代,结成师友关系已六十年。我生而有幸,深深认识了他的人格、品格与文格。在我获得的巴老曾不断以题签赠给我的著作中,就有《巴金六十年文选》、《讲真话的书》以及各单行本的小说、散文集,特别是两套《巴金全集》和《随想录》是当我去华东医院探望他时他于病榻前先后题签赠送我的,我捧着《随想录》时不禁泫然涕下。
       为什么我这样感动呢?是因为《随想录》先在香港发表,然后集成五卷出版,这部著作真实、真诚的本色,是良知崇高的表现。《随想录》是震撼中国当代的历史纪录,也为世界文坛所瞩目、赞颂,译成了各国文字风行于世。新华社报道巴老辞世的噩耗时,称《随想录》是伟大的著作。
       我虔诚地捧读以线装书、仿宋体印成的《随想录》时,曾不断思索巴老敢于说真话的由来及秉赋良知发挥的影响。我从研读他的著作中找到感人的记载了,原来早在成都家乡过着世家子弟的生活时,他就从一位家中的轿夫老周的言谈中受到教育了。巴老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次他们煮饭做菜,我帮忙烧火,火不旺,老周教他:“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就是这两句警语,净化了心灵,令巴老化为一生奉献,对人生有使命感,对社会有责任感,对祖国对人民尽良知,以文学作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以说真话打动千万人的心,引导了无数青年奔向救国的征途。我以小诗“一支大纛傲中华,文采千秋诉世家。不尽国仇惊志士,百年雪耻浪淘沙。”抒发了感应。
       正因为凭良知忠于国家与人民,他挥毫写的从“激流三部曲”到《随想录》,“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使我拿起笔:不停地写下去……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发,为了控诉……”《家》、《春》、《秋》是经典作品。巴老说《随想录》不是一都普通的书,它会让人记住那十年中间的许多大小事情。
       从巴老坦白的叙述,我们会深刻地感到中国知识分子及具有良知的有识之士,是坚持道德标准的,是有性格、风格、正气的。巴老还沉痛地说过——
       “六十年的写作生活并不使我留恋什么,和当初一样,我并不为个人的前途担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虽然只有这么一点点,我总算‘说话算数’尽了职责、讲出了真话,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如今,巴老是离开人世了,他是在过去多难的祖国饱受帝国主义压迫欺凌的屈辱苦难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以文学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尽了知识分子的一份使命的,他的文学精神与业绩彪炳文学史册,永远是文学界崇敬、学习的榜样!
       正是——
       白驹过隙易蹉跎 今见文豪奏凯歌
       举世长钦青史卷 滔滔不废似江河
       二OO五年十月十七日闻巴老辞世
       哀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