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术动态与信息]首届中国回族学高级论坛综述
作者:杨文炯

《民族研究》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兰州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回族学高级论坛”于2006年7月8-11日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台湾政治大学等26所大学、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115人与会,收到论文80篇,有70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
       论坛开幕式由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杨建新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教授致欢迎词,甘肃省副省长李膺教授出席会议并就回族学研究发表了重要讲话。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乡村、城市回族社区研究”、“回族伊斯兰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清代回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研究”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关于乡村、城市回族社区研究。本次论坛有25篇论文关注城乡回族社区。高占福研究员从客居者的本位文化视角研究了北京牛街回族经济、教育、宗教文化变迁,在牛街回族社区的纵向历史背景下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回族经济、教育的巨大发展,揭示了在现代化、世俗化冲击下回族宗教文化的衰变,折射出作者对大都市回族文化发展的喜忧掺半的理性思考。杨青编审从老牛街人的本位文化视角描述了作为牛街回族社区象征、历史载体与“小说”的文化“符号”,面对城市社会变迁中不断消失的这些文化“符号”,在作者保护、抢救牛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声中也饱含着一位老牛街人面对文化失落的眷恋。白友涛博士基于东部大城市回族社区的考察,揭示了回族文化模式及其转型中所遭遇的民族文化断裂与对现代科技文化吸纳不足的困境,开出了构建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以中华文化为母体,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开放型回族新文化模式的“药方”。周传斌博士从纵横双向视角描述了宁夏河西地区城市化与回族社区的变迁,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回族社区功能的消解与民间社会制度发明的策略应对所呈现出的双重变奏的文化变迁。杨文炯博士以西北四城市回族社区的实地调查为切入点,揭示了传统回族社区“五维一体”的社区结构:围寺而居的地缘结构、族内-教内婚姻结构、文化再生产的经堂教育结构、寺坊自我管理结构和特色经济——行业结构。这一复合型社会结构正是大分散的回族社会长期以来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根基;这一传统结构在当代城市生境下又面临解构与重构的文化挑战。骆桂花博士以青海省黄南州隆务镇的回族社区为个案,呈现了藏族文化境遇下回族社区文化变迁的诸多面相。张中复博士基于自己在西北穆斯林社会长期做田野调查的体验,阐述了民族学与当代中国西北穆斯林社会研究的文化感悟与方法论。马宗保、马强、闫丽娟、谈天、方正、帕林达等专家学者分别以不同个案对城乡回族社区进行了研究。在本次论坛上,城市回族社区研究成果在数量、质量上都超过对乡村回族社区的研究,是本次论坛的一大学术亮点;但对民族学传统领域乡村回族社区研究明显不足,毕竟68.5%的回族人口仍然生活在乡土社会,这又是本次论坛的美中不足。
       
        关于回族伊斯兰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发展与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词,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民族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下人文社科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有23篇论文在本次论坛上探讨了回族伊斯兰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华涛教授回顾了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联合在国内举行的三次“回儒”文明对话,阐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回儒对话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上“回儒”现象对当代的借鉴价值。喇敏智教授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和谐内涵,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符合穆斯林的根本利益,穆斯林精神文化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人文资源之一。马明良教授从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三方面阐述了回族文化和谐理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当代价值。马青林副书记结合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具体实际和工作实践,提出在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广大穆斯林群众是重要的社会主体和建设力量之一,要充分发挥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众的积极作用。梁向明教授从家庭切入,阐述了回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方面的现代价值。白贵教授从传播学视角阐述了回族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传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马福元、赵利生、马志雄、马俊华、张建芳、方正、孙颖慧等专家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仁智己见的学术讨论中,发掘和充分发挥民族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与会者的基本共识。
       
        关于清代回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研究。清史工程是新世纪重大的国家项目,兰州大学杨建新教授承担其中的《清史•民族志•回族(含甘、宁、青少数民族)篇》,王希隆教授承担《清史•人物志》西北少数民族人物部分。杨建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清代回族史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还存在不足:一是对清代回族史料发掘不够,特别是对回族民间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够;二是对清代回族经济、政治、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不够,有些甚至是空白;三是对以往研究最多的回民起义来说,有再认识再研究的必要。王希隆教授就清代对西北回族社会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物马来迟、马明心、祁静一等人的研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米寿江教授对明清之际在南京形成的回族伊斯兰教金陵学派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金陵学派所彰显的两大文明互融和谐的现代价值。武沐博士以翔实的文献资料阐述了明清之际河州基层社会的变革对穆斯林社会的影响。虎隆副研究员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介绍了清代同治年以后经学大师普洱马阿訇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化拯救与培养后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王伏平、张嵘、金贵等专家学者就清代回族人物、史料及事件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姚继德教授等学者就回族学的学科结构、回族经济、清真产业、婚姻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
       
        本次论坛的另一特色是对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及其他穆斯林亚群体的研讨。临夏州政协副主席马世仁研究员依据大量田野调查资料,对保安族族源与形成提出了自己的新见。陈文祥博士对清代文献中的东乡族史料进行了较全面的疏理。陈其斌博士对当代东乡族语言使用情况和双语教育现状进行了探讨。白晓荣硕士对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东乡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切排博士对青海卡力岗人(藏回)的文化变迁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杨德亮硕士在田野观察的基础上对青海“托茂家”的族群认同做了细致的人类学解读。
       专题研讨之后,专家学者对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族社区进行了学术考察,为本次论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者杨文炯,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地址:兰州市兰州大学一分部,邮编730020)
       〔责任编辑:刘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