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评介
作者:高永久
《民族研究》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廖杨博士新著《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于2005年8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36万字。该书是作者多年从事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的结晶,由绪论、结论和六个章节组成,在概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选取学界研究较少的领域进行研究,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次从宗法角度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的起源和表现形态,并将人类学的功能学派理论分析运用其中,可以说该书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宗法社会,但以往学界对于宗法社会的研究,大多限于汉族宗法,而对少数民族宗法有所忽视。近年来,国内学界虽然对中国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有所关注,但其重点只在于现当代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而对人数较少的“少小民族”关注不够,对古代少数民族更少论及。廖杨这部新著选取曾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和部分北方古代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从宗法视角深入剖析他们与中原王朝和汉族之间的文化联系,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新的诠释。
通览全书,我认为《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选题有意义,研究角度新。以往学术界对于西北古代少数民族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可是从宗法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成果却不多。西北古代少数民族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长期活跃在北方草原或农牧相间地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错、渗透和互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和亲、会盟、互市、羁縻甚至战争方式传入少数民族社会,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中原汉族聚居地区亦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文化互动,是中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书首次从宗法角度探讨中国西北古代民族文化中的宗法特征,即作者所谓的“宗法文化”,选题新颖,扩展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内容和范畴;该书提醒人们关注古代民族的宗法关系在研究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值得称道。
二、资料丰富,方法得当。作者在梳理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政书、类书、丛书、方志、奏议、奏折、实录、档案、诗赋、文集、文编、游记、行记、笔记、金石、碑铭、考古资料等史料的基础上,将历史上活动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置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背景下详加考察。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和整体观、比较观、相对观等方法论原则,探讨了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的起源及其表现形态,从广义的宗法文化考察西北古代少数民族社会,并与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概念明晰,观点新颖。该书在第一章中首先辨析了“宗法”、“宗法文化”以及与宗法文化相关的宗法制度、宗法婚姻、宗法继承和宗法社会形态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宗法文化的起源和实质问题,全书的论述由此展开,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例如,作者认为,宗法文化起源于龙山时代的父权制家长社会之中,祖先崇拜的形成和运行以及围绕祖先崇拜所产生的礼乐制度的出现,即为宗法文化的起源。这比20世纪30年代丁山先生《宗法考源》一文中提出的“宗法起源不始宗周,当在有殷之际或其前世”(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3页)更进一步。
关于西北地区宗法文化的形态与特点,作者也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作者提出,西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宗法文化同步起源及其形成发展的差异性,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我国西北古代游牧民族为什么会在汉晋或唐宋之际由宗法奴隶制向宗法封建制过渡的问题,作者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合力作用是其转化的主要动力,并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完成了转化过程。与此相适应,其过渡类型主要是内源型和外源型。西北古代游牧民族从其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相结合的宗法统治到接受汉化或向封建制转化,是其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寓于多神信祀之中的祖先崇拜和顺天认命的命运观的互动构筑,形成了西北古代少数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的宗法统治形态和土官土司制度下的族权、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形态。因此,以祖先崇拜和命运观为基质的宗法文化,实为我们打开西北古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疑难问题的钥匙。
作者的学术创见,在该书的结论部分得到了集中反映。作者强调,宗法文化既是一种“可以观察”却又难以“观察”的文化,祖先崇拜所衍生出来的血亲观念、等级观念及忠孝伦常等构筑了宗法文化的本质内涵,它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维系纽带,是人与人之间依附关系的本质反映。透过宗法视角,人们不但可以看到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互动与互补,而且也可以看到它们各自内部的文化差异。宗法性的等级差别及其背后暗藏着的特权阶级、阶层的经济压迫和剥削,便是这种差异的最好诠释。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从西北古代少数民族的人生礼俗中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因子存在。中原“国家”的“在场”和西北古代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不断互动,牵延或舒展着宗法文化网络,使之与朝贡圈、和亲通婚圈及互市贸易圈等交织甚至重合。换言之,宗法文化在西北古代少数民族特别是上层贵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互惠、分配与交换的关系网络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所有这些均反映了作者良好的创新意识。
四、严守学术规范,学风严谨。本书史论结合,言必有据,转引亦详细注明出处而不掠美,注释中夹杂注释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该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在修改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论文评阅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作者明确指出,经过一年的精心修改,补充了伯克制度和札萨克制度下的宗法文化形态及汉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原宗法文化对西北古代少数民族社会的传播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校正了相关的史实、史料,增加了宗法文化功能的探讨和分析。同时,作者在结论部分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该书作者谦虚谨慎和求真务实的学风。
(作者高永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地址:天津市,邮编300071)
〔责任编辑 刘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