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简评(摘要)
作者:温 军
《民族研究》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成份的多民族人口大国。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大陆地区)有12.43亿人,其中汉族11.37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虽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5%左右,但其绝对数已超过1亿人(国家统计局、国家民委《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同时,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经济社会欠发达、且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部边疆地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大的人口规模,有如此之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如此之广的社会变迁。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发展模式。
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把握民族人口变动规律和特点,发现潜在的和现实的问题,对于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和调整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进一步深化民族学、人口学等学科领域有关民族人口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黄荣清等撰写的专著《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运用人口学理论与方法,以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态势,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书主要采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以其他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料为佐证,系统分析了1990—2000年中国56个民族的人口变化特征。全书共十章,涵盖了民族人口发展变化的各个主要方面: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增长,性别年龄结构变动,死亡率和预期寿命变化,婚姻状况,生育水平,家庭规模,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以及各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和劳动就业状况等。以此为依据,总结出了近期中国各民族人口发展变化的十大特征:(1)人口数量继续增长,但速度已放慢;(2)妇女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大部分民族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出生性别比升高;(3)受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尚需提高;(4)各民族健康素质都有改善,但局部地区(主要是西南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人口健康状况还存在问题;(5)初婚年龄推迟,婚姻关系基本稳定;(6)家庭规模缩小,多民族家庭增加;(7)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大部分民族的人口年龄构成趋向老化;(8)劳动年龄人口迅速增加,劳动就业问题突出;(9)各民族人口产业(职业)结构得到优化,但不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10)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向非聚居区扩散,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带迁移流动,各民族之问的交流更加密切。这十大特征,基本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民族人口变化的总体态势,对于从宏观上把握民族人口发展状况,对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通过量化分析,发现了许多需要高度关注和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新问题,其中五个问题尤为重要。第一。各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差异。全国55个少数民族成份中,13个民族的人口正处于高增长阶段,24个民族的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18个民族的人口正处于从高增长向低增长转变的过渡阶段。那么,在大体相似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增长的族际差异?人口高速增长或者低速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对这些民族的总体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第二,各民族妇女总和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出现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至2000年,有48个民族的妇女生育率已经低于正常的更替水平;有32个民族的男女性别比已超过110(正常水平为105左右);汉族已进入老龄化阶段,约10年后少数民族人口也将进入老龄化阶段。妇女生育率下降、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将会影响民族地区的人口更替、社会养老、婚姻家庭和社会稳定,值得高度重视。第三,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和少数民族妇女的教育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政府部门制定扶贫政策、民族地区失学女童扶助政策、少数民族妇女扫盲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情况。第四,少数民族劳动人口迅速增加,民族地区就业问题突出。1990—2000年,55个少数民族中,51个民族的劳动力人口增加幅度在10%—4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如何解决民族地区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第五,少数民族人口从西部聚居地区向东中部非聚居地区扩散,从农村牧区向城市迁移。这一发展态势,不仅会逐步改变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东部汉族,西部少数民族”的传统地理分布格局,而且对东中部发达地区、城镇地区提出了如何合理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宗教问题的新课题。本书对上述问题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无疑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本书特色显著。首先,选题新颖。针对中国多民族的现实,研究近期中国各民族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特征,是本书不同于一般人口研究论著的鲜明特点。其次,系统、深入。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了中国的民族人口问题,但大多局限于个别民族、个别省区、个别年份,或者侧重于民族人口发展的某些方面。黄荣清等的专著《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1990—2000年的中国各民族人口发展。既有宏观论证,又有微观分析;既有特定主题的深入分析,又有总体发展态势的归纳总结;既有时间序列的纵向比照,又有特定年份各民族人口的横截面剖析。因而从不同层面显示了现阶段中国各民族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再次,注重实证。以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现代人口学理论、方法和模型,对近期中国民族人口变化进行实证研究,是本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点,由于采用了数据与模型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因而不仅使得本书对民族人口变化态势的分析过程更加严谨可靠,有助于揭示问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大大增强了所得结论的可信性。
总之,黄荣清等的专著《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是一部研究现阶段中国民族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的力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决策参考意义。(作者温军,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地址:北京市,邮编100800)
[责任编辑 刘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