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书评]海外华人问题研究的新拓展
作者:郑一省

《民族研究》 2006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问题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成果喜人。但是,从民族学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东南亚华人问题的论著却不多见。200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曾少聪先生的新作《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值得关注。
       笔者认为,该书是作者潜心研究的成果,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它的主要学术观点及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内部状况以及华人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作者运用民族学的“分群结构”理论,将海外华人族群分为祖籍社群和方言社群。从东南亚地区来看,华人祖籍社群和方言社群是经常交叉和重叠的。在华人族群内部,不同的社群既冲突又联合,其冲突有的是殖民者一手造成的,有的是因利益纠纷而引起的。在面临其他族群的威胁时,不同的华人社群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随着华人新移民到东南亚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既为当地华人社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强化了华人族群的意识,也给当地华人社会带来了新的冲突和矛盾。从东南亚国家来说,华人不仅要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生存,而且还必须与其他民族接触,发生关系。在西方列强殖民东南亚时期,当地的华人与殖民者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战”后,随着东南亚国家的独立,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对本国人民都采用“土著与非土著”的二分法,把华人和其他外来民族当做“外来移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层面上保护土著民族的利益,打压华人的发展。作者认为,华人与其他民族(无论是西方殖民者还是当地土著民族)的矛盾与冲突,往往都不是华人引起的,而是西方殖民者或当地土著民族挑起的。
       第二,运用民族学的理论,深刻地剖析了华人的族群认同、族群接触和文化互动等问题。有关东南亚华人的族群认同问题,许多学者从人种认同、民族认同、阶级认同和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学者们所指出的这四个方面对探讨华人族群的认同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然而,人种认同与民族认同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海外华人认同中华民族,包含了体质认同和民族认同。阶级认同在分析华人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中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东南亚国家对华人的归化政策主要着眼于华人族群的整体,而不是对不同阶层的华人采用分别对待的政策。作者指出,探讨华人族群认同及其变迁应从本地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政策、中国和新移民等方面来加以分析。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华人融合于当地社会乃是海外华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融合应该是自然的,而不应是强加的。不同民族的交往往往会发生族际通婚,这是世界范围内移民和跨民族接触的普遍现象。作者认为,在东南亚地区,华人与土著居民的通婚产生的混血儿,有的已融入当地民族中,但也有一部分至今还是一个独立的群体,并有向华人社会回归的倾向。华人文化与移民地文化的接触是双向互动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从民族学的角度对移民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在15世纪,世界性的大规模移民拉开了序幕,此后,一波又一波的国际移民改变了世界民族的分布。从国际移民的历史发展来看,跨境移民潮一旦在某一地区出现后,是否会持续发展以及会如何发展,这是移民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概括起来有三种:一种是“网络”说,一种是“连锁因果”说或“惯习”说,另一种是“移民文化”说。作者认为,这些理论对探讨移民海外的传统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不过它们只能解释发生移民以后的情形,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海外移民的问题。以中国海外移民为例,中国移民的移出地主要是闽粤沿海地区。那么,为什么会是这些地区呢?作者指出,我们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整体和综合的考察。中国人移民海外实际上蕴含着很多民族学资料和信息。如果从民族学的角度加以考察,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不能忽视:其一是闽粤沿海人民的族群性格,其二是处于边缘地带的沿海地区更容易萌发新的文化因素。
       第四,注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由于海外华人问题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作者在着意采用民族学的视角以及有关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理论的同时,也借鉴了国际移民、世界体系和全球化、国际政治、中国海洋社会经济、人口学等理论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笔者认为,探讨东南亚华人族群的问题,借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必要的。因为就国际迁移者来说,其迁移国外的原因与国际移民的“推拉”理论以及世界体系和全球化理论十分吻合,而民族归属和民族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往往会导致民族间的冲突。以往的学者对海外移民的研究,大多把国内的海洋移民当做区域史的一部分,把移民国外当做华侨史来看待。中国海洋经济史的理论和方法,其创意在于把海洋移民置于不同时空、内外推拉的海洋经济圈内,对海洋发展区域的经济变迁和社会变迁做有机的历史考察。而利用人口学理论中的逆预测方法和后向预测的方法以及家庭与社区重建的方法,则可对海外华人人口、生育、死亡、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五,丰富的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作者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和撰述的基础上,也很注意收集基本史料。正史和地方史的资料(包括实录、地方官员的奏疏等)是该书所用的重要史料。鉴于国内外有的正史史料不大详尽的情况,作者也十分注意收集民间的族谱、契约文书、碑文、账簿等资料,从中挖掘出中国移民移居海外的年代、人数、从事的职业以及移民的原因。同时,作者还从诸如《闽书》、《漳州府志》和《晋江县志》等地方史志中寻找广泛的资料。此外,为了印证史料或补充史料的不足,作者充分利用出国讲学、访问和进修等机会,先后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进行实地调查,深入当地华人社会,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力地印证了书中的一些论点。
       总而言之,曾少聪先生的《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一书注意从民族学的视角来研究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郑一省,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讲师。地址:广州市,邮编510630)
       〔责任编辑 李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