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术动态与信息]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综述(摘要)
作者:刘正寅

《民族研究》 2005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5-17日在重庆市西南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和西南大学联合举办。出席会议的代表共有125人,分别来自北京、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汉、满、蒙古、藏、回、维吾尔、柯尔克孜、土、壮、土家、苗、瑶等民族成份,提交论文或论文提要102篇。
       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副校长黎小龙教授主持,学会副会长李绍明研究员致开幕词。重庆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谭建祥同志、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研究员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贤佑研究员代表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和秘书处向大会做了工作报告。
       本次大会有两个重要议程:举行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同时进行学会理事会的换届工作,产生新一届理事会。
       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围绕以下几个专题展开讨论:(1)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2)中国各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3)中华历代民族观及民族大一统思想体系的形成,(4)中国南方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社会变迁。这些都是关系我国民族史理论体系建立的一些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同行们关注的学术热点。与会代表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会议采取大会交流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研讨形式。有近20位学者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分组讨论亦非常热烈。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言,畅所欲言,切磋琢磨,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对民族史研究中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种见解异彩纷呈,达到了交流与提高的目的。
       民族史学科的发展问题成为本次大会关注的热点。民族史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应当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开拓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或者说,民族史这个传统学科在新的时期应当如何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广泛地发表了意见。大家普遍认为,民族史是中国民族研究中一个底蕴深厚的传统基础学科,学科根基扎实,曾产生过许多大家,这是民族史学科可以引以自豪的一件事,也是中国民族史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的体现。但是,另一方面,目前的民族史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研究过于分散、各自为阵、分割过于细碎化的倾向,不利于该学科的整体发展。许多学者提出,当前的民族史研究,具体和局部个案的研究固然很重要,但同时也应有大思路、大视野,也要有对宏观和重大学术问题的关注,要贴近时代,关注和解决时代所需要解决的一些大问题。有学者认为,整个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民族史。目前面世的有关中国民族史的著作,主要是写少数民族的历史,而实际上真正的中国民族史是应该包括汉民族的历史在内的。所以,民族史研究的空间和领域很大,值得关注的问题很多。可通过大项目、大问题研究来整合力量;通过研究和介入重大问题、项目,提升民族史的学科地位。许多学者提出,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而中国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中国民族的起源,所以这一研究如果没有民族史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参与,显然是一个很大缺陷。大家认为,能广泛参与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发展,整合民族史研究力量,开创学科新局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机遇。中国民族的起源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民族史学界应有效介入和参与,通过此项目带动和促进民族史学科领域的发展。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作为国家级民族问题专门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工作,而且具有民族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有着丰富坚实的学术积累和优良的学术环境,应是开展此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各科研单位和高校将积极配合、支持,充分联合,促成目标实现。总之,大家认为,通过参与介入重大选题、重大项目和有影响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来整合全国民族史学界的研究力量,协同攻关,对促成民族史学科发展,整合资源,开创新局面,提升学科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民族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也是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与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对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极大的关注,一些专家还对未来民族史研究的选题趋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事实上,从此次学者们提供的诸多论文内容中已经不难看出这种变化征兆,中国民族史学者已经开始拓展自己的视野,自觉地使用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会议期间,许多专家学者就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阐发宏论,并探讨了诸如民族史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关系,民族史学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关系等方法论问题。有的学者结合自己的田野经历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用田野经验反观文本,又把文本当作一种田野来做,这种方法对民族史研究有启发意义。其发言引发了民族史方法论的讨论。大家认为利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视野研究中国民族史有积极意义,认为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方法、视野的多样性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如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方法、视野和思路,与更多学科交叉、综合。与会学者提出了传统民族史研究方法如何应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挑战,如何从其他相关学科中吸取方法论上的资源等深层次问题。总之,大家认为,传统民族史研究目前在方法论上已面临诸多挑战,这是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反省的一个问题。
       会议还对学会今后工作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许多同志认为民族史学会应更开放,多依靠地方力量,并注意今后应适当吸纳一些相近学科如考古、历史、人类学等学者参与,注重学会的开放性、交叉性。还有学者建议今后会议可确定一些能引起共鸣的重要主题,可多开专题性、地方性特色的会议。
       本次大会还实现了学会理事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即第六届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会,并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郝时远研究员当选为新一届学会会长。理事会还聘请曾担任过学会领导职务的一些老专家为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
       (作者刘正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责任编辑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