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书评]《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评介
作者:方素梅

《民族研究》 2005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跨国民族(族群)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与地理学等学科都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有十数个民族跨国而居,跨国民族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在中国的跨国民族中,苗族尤为典型,其在中国有将近900万人口,在东南亚各国有100多万人口,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有数十万人口,他们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事务及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苗族的跨国性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在跨国民族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然而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成果多属概述性质,专门就某个跨国族群或某一专题展开深入、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不多,跨国苗族研究的成果更是鲜见。国外学者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苗族的研究不乏深度之作,但是从跨国角度来研究苗族的却很少见,而且尚未发现有国外学者研究中国边境地区的苗族。无论是跨国民族研究还是跨国苗族研究,都是有待加强的薄弱领域。
       苗族青年学者石茂明面对这种状况,立志对跨国苗族展开研究。尽管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他依然坚持不懈,经过多年辛勤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实属不易。这是一部以苗族/Hmong人为对象进行跨国民族(族群)研究的专著,全书32万字,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阐明了本书的术语体系、理论方法、学术意义,介绍了为此研究所做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跨国族群和苗族/Hmong人的研究状况。第二章具体探讨了跨国族群的理论,首先考察了相关概念的提出与争论,然后对跨国族群作了类型学研究和分析,最后讨论了由跨国族群引起的或者与之相关的现实性问题。第三章研究Hmong人在苗族这个大群体中的地位、Hmong人与苗的异同及其主要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章从几个历史个案着手,论述Hmong人作为跨国族群中国一侧的边民在全国的社会政治场景中、全球的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斗争体系中的角色演示与能动性,特别是Hmong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家族——项氏家族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建设的主动性参与和历史作用。第五章以国别为序,研究Hmong人在其跨国分布的几个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人口、分布、迁入移出、重大历史事件等。第六章以专题的形式,细致探究跨国Hmong人的几个重要而又基础性的问题,即族名族称、支系、姓氏家族和语言文字等问题。第七章对全书的论述和观点做了总结,对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思考,其中涉及到跨国族群的现实性问题、族群与国家的现实关系、族群对国家政治的态度和对所在国家的人心向背,等等。
       通读全书以后,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值得重视和赞许的学术著作,它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创见和特色,下面举出几点:
       第一,该书首次从跨国的角度研究了以往被忽略的苗族分支Hmong人。书中不仅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跨国苗族/Hmong人在跨居各国的基本情况、人口分布、历史脉络、迁徙过程、政治参与等,还对一些个案和专题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并纠正了此前学术界关于苗族/Hmong人的一些错误观点和说法。
       第二,该书在理论上进行了可贵的探讨。首先,作者对跨国族群相关概念及其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对跨国民族问题的形成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跨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国家与族群的关系问题,为全书围绕国家与族群关系展开讨论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其次,作者力图通过跨国苗族/Hmong人的事例,以小见大,将族群理论与政治学的国家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全新视角进行阐释,探讨“国家边界”与“族群边界”的互动、“国家”与“族群”的关系,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作者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苗族/Hmong人进行访谈,认为许多美国苗族/Hmong人在心理上还未对美国形成国家认同,这与中国苗族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指出中国苗族对中国国家的认同,既有历史上长期共存共处的背景基础,也有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民族政策的影响。再次,作者通过对苗族/Hmong人族名、族称变化的观察,将其理论探讨延伸到了对民族认同的考察和分析。虽然作者的上述理论探讨只是初步的努力,而且对苗族/Hmong人的个案研究是否具有普适性尚需检验,但是它揭开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础。
       第三,该书资料丰富翔实,采用了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由于作者选择的不是一般性的横向介绍,而是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实践,因此要求在研究中不但需要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还须做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与分析,得出证据充分的科学结论。不言而喻,这是一项难度颇大的研究工作,对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完成这项研究课题,作者在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以往研究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资料搜集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拥有较好的历史学功底,有受过系统的民族学训练的条件,除了广泛利用各种中外文图书、期刊材料之外,还通过互联网络、邮政通信等渠道获得大量信息资料,并在各地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有目的的访谈,搜集各种有关材料。此外,作者曾两度深入云南边境苗族/Hmong 人地区开展专题性选点调查,取得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这些资料不是盲目地加以利用,而是本着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进行鉴别和考证,尽可能纠正了以前文献中出现过的一些错误。在丰富的文献材料和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作者采用了多学科整合的方法,努力进行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的跨学科、多角度研究,故此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探讨问题,得出了具有创新的观点和比较可靠的结论。
       当然,该书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不足。它主要研究东南亚的苗族/Hmong人,而未能研究美洲、欧洲和澳洲的Hmong人。同时有许多问题也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比如“跨国交往中的苗族/Hmong人婚姻”、“国外Hmong人来华寻根访祖的调查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苗族/Hmong人跨国认同”等,由于条件的限制,作者未能就这些问题进行论述。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作者在跨国苗族研究领域继续耕耘,努力推出新的优秀成果。
       总之,该书资料丰富翔实,论述严谨深入,堪称跨国民族(族群)研究和苗族研究中的一部成功之作。
       (作者方素梅,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责任编辑华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