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摘要)
作者:郑晓云

《民族研究》 2001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全球化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趋势,对民族文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导致各民族社会的转型、文化的重新整合。本文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民族文化的变迁,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价值冲突、文化的融合、文化在全球化图景中的状态、当代传承的途径等多维关系。文中指出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具有风险也存在机遇。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机遇大于风险,只要积极对应,就可以获得在吸收外部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使自己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双重机遇。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文化 对应发展
       作者郑晓云。1961年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邮编650034。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于这种全球化的浪潮,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更不可回避。全球化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也将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民族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中,各民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这种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是祸是福?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民族文化?这都是当代民族文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展开研究。
       一、全球化: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因
       有关全球化的概念较多,但全球化的起源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带来了技术、信息、文化等等的传播,导致今天全球化的内涵远远超越了经济领域,但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其中的核心。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不同层面上的文化,经济的行为也不例外。
       有人提出,在文化学的视野中,全球化的概念较经济全球化要广泛得多。它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商品、货币、人、图像、技术、知识、思想等客体和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过的广度和速度流动。由于这种流动构成了当今世界这一个多维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笔者赞同这一看法,虽然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以资本和市场自由化为前提的,并且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也是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起始的,但是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到了当代,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流动。在文化学研究视野中,由于商品、技术、信息、人、知识等等的流动所带来的文化之间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某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影响,而是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全球化或者说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动因,而在这种背景之下的文化变化才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
       我们应该这样看全球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全球化不是一种文化的大同化或是某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影响。它既是全球范围内一些文化因素流动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流动对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影响。也就是说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是一种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由此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那么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另外民族产生影响,都可以视为一种全球化的过程起始。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流动,往往都是发生在某一个地区或者是某一民族中,由于人、交通、商业的流动而向外传播的。这方面的例子人类历史上很多,例如今天风靡全球的迪斯科起源于非洲,探戈舞起源于阿根廷。“所谓全球化,在一定意义上是极其局部的现象,另外也是脉络依存、路径依存的现象。因此,文化的全球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看:一个层面是已经进入了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这种文化起源于某一个民族或地区,因为某些因素的传播而走向世界;另一层面是某一区域内不同文化对不同民族的相互影响。因此,文化的全球化对于世界上各个民族来说都还不是一种普遍的事实,因为全球化的影响还没有达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但是与此同时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中文化的相互影响却是存在的,并且随着商贸、交通、通讯、传媒等等的发展而加大加快,某些文化也正在上升到全球化的层面上。这是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
       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地要影响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及文化背景的人们。民族文化在这种浪潮中不可能固步自封、与世隔绝,不论是冲突还是融合,都必须做出一种选择。这一过程事实上是加快了文化之间互相流动的速度,扩大了民族文化的空间,使民族文化显现于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一种不为外界所知的封闭的文化,通过全球的文化空间的重新组合以及快速流动而为外界所知,同时也必然要受到改变,必然要寻找在这幅大的文化景观中的位置,也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景观中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根据上述立论,笔者认为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来说是一种推动其变迁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使不同的民族进入一个由此带来的过程中。文化变迁往往都是由一种外部的力量所推动的,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很多经典的实例,在此不作更多的论述。在今天,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变迁的推动越来越大,这才是本文所特别关心的。
       下面,笔者重点就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来论述这一立论。
       笔者对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同时也对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文化变迁进行了对比,观察了2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变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把20世纪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一种自然状态,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各少数民族相对封闭,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虽然也有商业贸易、人的流动所带来的文化接触,但是还不足以大规模较快地推动文化的变迁,致使各少数民族文化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是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种种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由上而下的变革都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改革开放,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因不仅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所致。以云南省的傣族地区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变迁主要的动因是社会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人的互动。其一,这一方面使当地的傣族人有更多的机会到内地打工或者旅游、探亲访友、做生意;另一方面每年约有300万人前往傣族地区旅游。这种人的互相交流对当地人的观念与生活方式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二是以电视为主导的传媒的普及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傣族地区家庭的电视机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人们每天通过收看电视了解到外部世界以及种种信息,在文化的比较中重新审视自我。其三是交通和通讯的改善,使人与信息更快地交流。其四就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改
       变了傣族传统的种植结构。在水稻种植传统之上,发展了橡胶、热带水果、花卉、热带蔬菜等新的产业,获得了新的经济来源,对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本文的立论,这就是全球化的推动。今天全球化作为一种推动文化变迁的动力,仍然在不断地改变着各民族的文化。而与此同时,这种动因促使受影响的社会进入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过程。因此,全球化在推动一个社会发展变迁的同时也成为一种过程,即全球化过程。
       依据上面的论述,可以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在20世纪以来的文化变迁归纳为这样的过程:文化的自然状态——制度化过程——全球化过程。这一归纳是对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过程的一个全新审视。这一过程显示了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从制度化过程进入了一个全球化过程的转型期,这一转型对各民族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预示着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将面临着与外部文化的交融、整合乃至于冲突。而且在长远的将来,各民族的文化都将不断地受到全球化过程的影响,这就是各民族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所面临的现实。因此,今天我们在思考民族文化的转型与未来发展时,都应该将其纳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来考虑,这样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也将有一种全新的思索空间。
       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动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走势是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一元也就是国家文化的影响。在某一个阶段中,国家的主流文化对各民族的文化走向产生着支配性的影响,这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都很明显。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上是由国家文化所导向的。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越来越多地在各个方面融入国际社会,外来文化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各少数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发展也有了选择权,国家也采取种种政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大发展。这样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因已经不再是一元化的国家制度化影响,而是多元化的因素在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走势。这一过程不仅出现在中国,在当代很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多维关系
       全球化过程作为一种以外部力量为主的动因,直接促动着各民族文化的变迁。这种影响力对于民族文化所产生的后果也是极其复杂的。总体而言,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全球化导致各民族社会转型。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开放的过程,它加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双向交融,必然触动各民族社会的转型。在经济方面,封闭的传统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各民族地区的生产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及计划的需求,并没有市场的导向;而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今天,生产已经不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更多的是服从市场的导向。从满足自身的需要到满足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这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的转型。在这种转型中也带来了各民族传统观念与市场经济意识的冲突、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现代的生产方式之间的不适应、劳动技能的滞后等等问题。从社会方面来讲,全球化过程给人们以社会交往更广阔的空间,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活动范围都空前扩大。这表现为人们可以到家乡以外的地方工作、生活、学习。以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至1995年,外出到以沿海地区为主的内地打工的人员就已达12万余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24%。大批人员外出打工的直接后果是: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本地节约了粮食,寄回大量现金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支援了地方建设,带动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与就业观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之,全球化作为社会化过程直接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开放,使各民族社会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这就是今天全球化过程中民族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
       第二,全球化过程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是一种文化的整合过程。国内的一些学者把“文化整合”作为理解全球化的一个切入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全球化观点时,常常面临着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为推进民族的“社会进步”必须参与到世界的现代化、全球化当中去;二是作为民族国家在参与世界性的全球化过程中,在文化上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使社会系统重新“结构化”——其实质是既接纳现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新的“文化整合”。从第一个层面上来讲,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技术、社会、教育等等方面的进步必然地有利于各民族社会发展。我们所特别关注的是第二个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的问题。
       全球化作为一种来源于传统社会外部的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必然地对传统社会产生冲击,促使传统社会文化的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只要它被卷入了全球化的过程,那么其文化就必然要进入一个新的调整过程,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全球化“一方面对传统与土著文化的挑战意味着原有的文化模式的破裂,但同时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多重文化中的新的开始与全球性竞争”。
       由于全球化进入每一个民族社会的时间、速度和规模都有所不同,因此各个民族被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与规模都会有很大差异。总体而言,社会较为开放,经济、交通、通讯等比较发达的民族与地区进人全球化过程的速度相对较快;相反,社会较为封闭,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和地区进入全球化过程的速度相对较慢。
       一个民族在进入全球化之后,所面临的将是文化的选择,也就是文化的整合过程。一般来讲将会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对外来文化的对抗。在某些民族中,外来文化与本民族的价值观有较大的冲突,对外来文化往往存在抵触,因此抗拒外来文化。第二种情况是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选择外来文化,并不断地把外来文化融合进自己的文化。第三种情况是放弃自己民族的文化接受外来文化,这样的情况多见于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中。以上三种情况一般就是民族文化在进入全球化过程之后的结果。但总体上来说,大多数民族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外来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要素。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真正生活在全球化之外的真空中,所不同的只是全球化过程的速度与规模在时空上的差别而已。因此一个民族要拒绝全球化、脱离全球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全球化导致各民族社会转型以及民族文化融合两大后果中,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其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关键问题:
       文化价值冲突问题在全球化过程中,对民族文化来说最直接出现的问题就是文化价值冲突问题。因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的文化在文化价值上往往是对立的,这尤其体现在宗教意识、社会价值、人生观等等方面。宗教意识的对立是最直观的对立,而社会价值方面则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如基诺族、独龙族、怒族等)自古就没有商品交易意识,甚至把出售商品看作是一项有违社会道德的活动。商品经济的价值和行为与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就存在很大的冲突,以至于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商品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的时候,这些民族很难适应,如何在这些民族中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了当地政府工作中的
       一道难题。文化价值的冲突问题如果涉及宗教问题那就显得更加对立,更难以调和,这样的例子在人类社会中比比皆是。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民族都会积极地融入其中,但是每一个民族都会依据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来对外来文化做出判断与选择。“在总体上而言,任何社会都面临着很多伴随传统与土著文化的较快变迁而带来的棘手问题,由此我们难以回避所面临的全球性选择:在未来哪些趋势可以容许,而哪些不可以。”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如果把全球化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很快就能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的过程,那就太过于乐观;相同的立论,认为一个民族一旦进入全球化就会马上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只是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
       当然,文化价值的冲突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某些民族中,由于文化价值涉及的是一些根本的价值观,那么文化之间的对立将会是长期的。但是,如果这种文化价值不是一些根本的价值观的对立,那么这种对立时间将不会漫长。如果文化价值观从对立转变为融合,那么对外来文化将会较快地接受,同时也存在着放弃自己文化的危险。因此就提出了一个民族要不要保持自己文化价值观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当代民族文化发展中一大难题:固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往往可能与外部文化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放弃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又将导致自己民族文化的丧失。笔者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最合理的状态仍然是各民族都能够拥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有相对的文化独立性。只要这种独立性以及文化价值不与其他民族产生冲突,它就可以作为文化多元中的一元而存在。
       民族文化的丧失与吸收全球化作为一种外部的驱动力量,必然地导致不同民族文化进入新的整合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就面临着丧失的可能,尤其是对一些弱小民族来说这种可能性就更大。这种丧失可能是精神文化方面也可能是物质文化方面,但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层面上的要素较精神层面上的要素更容易丧失。比如说一个民族的服装、居住的风格等等。这其中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被强行改变。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受到压制,宗教活动被禁止,这就造成了很多与宗教有关的文化现象的消失。另一种情况则是在自然选择中发生的。例如一些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选择了穿着汉族服装,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慢慢退出了日常生活。这样的事例在今天各民族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而且在自然的选择中放弃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球化的过程对于民族文化的改变虽然说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影响是极大的,它完全有可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被改变,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丧失,尤其是物质层面上的文化。
       民族文化改变与丧失的同时,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文化不可能只有丧失而没有吸收,改变与丧失往往都是因为外部文化取代原有的文化。因此,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面临的另一种后果。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汲取的外来文化,往往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中新的因素,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构建。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可以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更新,推动一个民族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会危害一个民族。因为外来的文化并不一定符合传统的文化价值。但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作为全球化过程中一个规律,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对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毕竟人类拥有大量的优良文化共存于世,可以相互吸取,共同发展。
       全球化图景中的民族文化 全球化过程很大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得一种单一的民族文化随着全球层面上的文化流动而显现在全球文化的图景之中。因为在封闭的状态之中,不同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十分有限。而当一个地区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那么这一地区的人们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民族文化都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于信息的传播、商贸往来的扩大、旅游业发展等等,大大加快了一个民族获得外部文化以及自己走向外部世界的频率。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互相交融、互相了解、互相影响。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却有深刻的影响。文化不仅仅是自我的存在,同时也是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存于一个空间中,看到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看到了自己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特征与生存的位置,从而带来了一种文化的比较效应,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之为全球文化图景中的民族文化比较效应。这种比较效应是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它使一个民族在全球文化的图景中发现了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选择自己的文化,也选择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这种选择直接影响到文化整合的趋势。很多民族文化走过了这样的历程:在文化融合的初始阶段,对外来文化不加分析地吸收,甚至在这种吸收中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重新进行审视,从而有可能对外来文化产生新的抵触,对自己本民族文化采取保护措施。因此,近几十年在世界上很多民族中都出现了文化复兴运动,例如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都在复兴自己的文化,争取自己民族的权利,把民族文化看作是自己民族存在的一个基点。全球化过程还导致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得很多民族重新选择自己的道路。因此,全球化所带来的往往不仅不会是民族文化的彻底消失,相反可能会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也使一些民族的文化借助全球化浪潮而走向外部世界,甚至对其他民族产生影响。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增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高涨等现象,既是全球化过程造成的直接后果,也是民族文化对全球化的一种回应。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来说并不是单向的影响。
       文化的民族化与当代的文化传承 文化的民族化或“本土化”是指外来文化在经过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之后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例如宗教的传播,就使某一种宗教文化成为某一个民族在接受了这一宗教之后的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境内伊斯兰教、佛教的传播,使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傣族等民族原有的文化中加入了宗教的文化,并经过与这些民族文化的融合,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使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融合发展。例如佛教在汉族地区被“汉化”,在藏族地区被“藏化”,在傣族地区被“傣化”。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一个层面,民族文化只能被看作是在一定时限内相对稳定的一种文化状态。因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吸收其他文化加以整合而形成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文化整合体,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要素都是源于本民族发明与创造。以今天的藏族文化为例,其民族文化中所融合的就是大量的藏传佛教的内容,如人们的观念、音乐、舞蹈、节日、生活方式等等。今天佛教文化与藏族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已不能再把佛教文化从这一民族的文化中分离出来。这样的事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比比皆是。另一层面,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可能被外来文化全盘覆盖或替代,这一点即便是一个弱小的民族移居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也一样。例如今天的华人广泛居住在世界各地,但是他们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大熔炉中,也同样存在着各种移民文化的景观,各国移
       民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社区中保留着,如日本文化、墨西哥文化、华人文化、意大利文化、非洲文化等等。尽管这些文化在一种主体文化中的存在有其复杂的原因,但是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当民族文化进入全球化的过程之中,民族文化并不会被简单的替代,而外来文化却会被民族文化所整合,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化的民族化过程,也就是很多学者所称的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更先进的文化,那么肯定会放弃一些不适应的文化因素,这也是一种现实。比如说,近年来在中国境内各个民族传统的服装消失得非常快,取而代之的是外面传人的服装,甚至是流行的时装。这是因为民族服装制作复杂、穿着不方便、不利于生产劳动等等不足所导致的,因此被替代也是必然的。但是它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消失,然而在体现民族文化的很多重要场合,如民族节日、婚庆等场合人们还会身穿着民族服装,这就使民族服装从一种生活日用品转变成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从而通过另一条渠道传承下去,这样的事例在今天的民族文化发展中并不少见。因此有学者提出文化的本土化是对于全球化的一种对应。
       三、民族文化面对全球化的积极对应
       在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多维关系中,我们看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可能出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如文化的整合、文化的民族化或称本土化、民族文化的复兴等内容。但对于今天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民族文化来说,非常重要的不是等待全球化的结果,而是要有主动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对应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传承的机制来说,虽然全球化不可能全面替代民族文化,但它能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使民族文化获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充实自己的机会。因此,全球化浪潮对于民族文化来说也和经济全球化一样“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马来西亚副总理阿卜杜拉·哈迈德·巴维达在吉隆坡第14届亚太圆桌会议的演讲中说:“显然,全球化有很多好处。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比过去更自由,这常常给我们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益处。”“正当美国以及西方食品渗入中国、泰国和日本的时候,这些国家的美食也风靡海外,这种国际文化融合的势头不可低估。”“全球化通过全球媒体、娱乐业、旅游和贸易使人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但它也导致西方文化中最肮脏、最无价值、最颓废的东西在非西方社会泛滥成灾,使本土文化岌岌可危。”可见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充满着发展的机遇,又充满着极大的风险与挑战。
       虽然说全球化的风险对于民族文化来说十分巨大,但今天回避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而持一种过于悲观的态度也同样是不可取的。只有积极面对全球化,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抓住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的机遇,吸收人类文化中优良的成分,必然能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今天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吸收了各种文化并通过重新整合而成的复合文化,并没有孤立状态的民族文化,因此全球化为这种文化发展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了这种文化发展的态度与共识,那么理论界关于民族文化转型中的种种困惑,如是保护还是放弃等等疑惑就能得到解答,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是一种保护还是放弃的简单过程。纵观目前中国理论界对于全球化的讨论,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认识得比较深刻,而对全球化给人类所带来的发展与繁荣的机遇以及如何对应全球化的研究与认识非常不足。对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一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不与外界接触,虽然短时期内传统状态中的文化因素不会受到外界的冲击,可以得到保留,但从长远来看,这个民族不会获得发展。因此,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是一种挑战与机遇,能经历这种挑战并抓住这种机遇的民族必然能够获得超前的发展。在中国,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是发展的机遇大于风险。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国家能够在宏观的范畴内为抵御全球化的风险起到相应的屏障作用,这一点与一些落后国家是有巨大区别的。勇敢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是21世纪中国各民族应当积极顺应的一个巨大的发展趋势。那么面对全球化浪潮,民族文化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对应呢?笔者认为,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双向影响的原理出发就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
       全球化的一个方面就是带来了外界的文化,这种文化中包括其他民族的种种文化,也许并不适合每一个受到全球化影响的民族,但是其中也有大量人类共同的优良文化可以吸收。因此,民族文化对全球化应当采取包容、积极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获得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毕竟各民族对于承受全球化冲击的能力是不同的,对于各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必须加以总结,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使本民族文化获得保护。这样的经验在一些国家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日本就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与措施,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今天日本民族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并没有消失,相反作为民族凝聚力及民族的象征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是一对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可以相互调适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其带来的机遇,一方面要有保护民族文化的方法与程序。
       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双向影响的原理来说,各民族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也通过全球化过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是当代民族文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民族文化通过全球化过程走向外界的过程称之为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过程。认识这一原理,把握好这一过程,对于当代民族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全球化过程中有很多机会与途径可以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比如说旅游业的发展、传播媒体的对外宣传、商贸活动中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商品传播、艺术交流、技能交流(例如饮食文化)等等,都可以使民族文化走向外部世界,使外界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的民族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对外传播,使传统的民族文化显出了新的价值,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甚至在今天某些文化因素正是因为这些机会与途径才重新获得了生存。从这一点来理解,全球化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被动地看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会发现很多的消极因素,但主动地来看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的机遇要比消极因素大得多。在今天,从一个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的内容越多,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越有益处,表明这一民族文化获得了更广泛的生存空间,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当代民族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由此可见,只要积极地对应全球化就可以获得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同时又使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的双重机遇,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在全球化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心,那么在全球化过程中面对诸多的外来文化,就有可能做出对自己文化保护和发展不利的选择,最终适应不了发展。在当代,民族平等的宣传、教育与相关政策的实施、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对各民族优良文化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使各民族的文化都能够走向外面世界等等,对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都有积极的作用。
       应该看到,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增强综合实力。要使民族文化获得保护和发展、乃至于走向外面世界,给本民族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就需要民族的强盛作为坚实的后盾。与贫穷落后相伴的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是没有对应的能力的,也自然面临着更大的冲击。
       [责任编辑 马 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