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影响的Logistic分析
作者:聂爱霞

《东南学术》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本文利用厦门市失业抽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个人特征变量和家庭经济因素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失业保险金、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显著,而年龄、学历和身体状况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失业保险金;再就业;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5—0089—06
       一、引言
       西方学者关于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影响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先后出现了长期居高不下的高失业率现象,除了从经济周期波动等方面寻找原因之外,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过于慷慨的失业保险金也是导致高失业率的重要原因,这一倾向激发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失业保险与就业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使用最广泛的理论是搜寻理论和劳动一闲暇理论。1977年Mortensen首先利用搜寻模型研究了失业保险对失业者工作搜寻行为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提高或给付期限的增加会提高失业者的保留工资水平(保留工资指能够吸引劳动者工作的最低工资),降低工作搜寻强度(搜寻强度指的是劳动者寻找工作的努力程度),使得失业持续时间延长。1982年Moifftt和Nicholson利用增加了失业保险的劳动一闲暇模型来分析,他们认为失业保险金是对劳动者处在失业状态的一种补贴,于个人的非劳动收入范畴,这种非劳动收入对劳动者的就业行为会产生“纯收入效应”,从而会增加劳动者对闲暇的需求,减少劳动供给。
       在上述两种重要理论指导下,基于各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差异,各国学者对本国失业保险对就业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和实证研究。Ehrenberg和Oaxaca是最早对失业者再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学者,他们研究发现,失业救济金延长了失业持续时间。Katz F.B.Meyer利用美国12个州1978—1983年的数据分析了决定失业持续时间的因素,发现失业保险给付期限从26周增加到29周,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者平均失业持续时间增加了2周。Potebra and Summers的研究表明,如果美国在1976年停止了失业保险计划,那么失业者当年的平均失业时间将会从43个月下降到28个月。David Card and Phillip B.Levineb分析了美国各州之间失业保险给付期限的横向差异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影响,发现当失业保险给付时间每增加一周,相应的失业持续时间会延长0.07周。Abbring,van den Berg,and van Ours发现荷兰失业保险给付水平的下降能够明显缩短失业持续期。失业保险领取资格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产生的影响可以由cdar和Ridden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加拿大和美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非常相似,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差无几,因而可以比较两国不同的失业保险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在80年代初期,加拿大的失业者能够领取失业保险的可能性要比美国失业者高出3倍以上,到了80年代末,这种可能性增加到了3.5倍以上,相应地,加拿大的失业率与美国的失业率相比,也出现了相对上升的情况,而这大部分都是因为失业保险领取资格的要求不同引起的。
       尽管西方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失业保险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特点基础上,但劳动一闲暇理论和搜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在我国也同样是适用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可能也会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缺乏微观数据,国内学术界关于失业保险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影响的定量研究非常少,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以下成果:袁红认为,如果中国在1976年时就停止实行失业保险计划,那么失业者当年的平均失业时间将会从4.3个月下降到2.8个月;蔡防、王美艳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失业保险的失业者,有失业保险者更易退出劳动力市场;马驰骋、王元月通过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寿命表估计和Cox回归发现,青岛市享受失业保险者的失业持续时间要明显长于不享受失业保险者,并且在享受失业保险者当中,享受24个月的失业保险者要比享受12个月失业保险者有着更长的失业持续时间。王忠、郭松山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发达地区,失业保险会减少失业者劳动供给,但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失业者,失业保险不影响劳动供给。
       从国内外的失业保险理论与实践效果来看,失业保险金的确是影响失业者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已有的经验分析方法,利用厦门市失业调查数据,对失业保险影响失业者再就业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二、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计及说明
       在本研究中,失业者再就业行为Y为二分类因变量,协变量为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符合Logistic模型的条件,因此采用此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本文定义了6个协变量,根据本文的变量定义,构建Logistic模型:
       ln[p/(1-p)]=a+b1x2+b2x2+b3x3+b4x4+b5x5+b6x6
       其中a为常数项,b1,b2,b3,b4,b5,b6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似然函数为:
       
       其中pi为第i个样本再就业的概率,yi为第i个样本是否选择再就业:yi=1表示该样本再就业,yi=0表示该样本没有再就业。我们的目的就是求出使lnL最大时的总体参数b1,b2,b3,b4,b5,b6的值,并检验变量的显著性。
       (二)变量的选择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2007年厦门市失业调查数据,调查问卷第14内容询问失业者从您最近一次失业到现在,是否从事过有报酬的工作,选择“是”即认为失业者有再就业行为,选择“否”则认为失业者没有再就业行为,依据此项,定义二分类因变量Y:1表示失业者有再就业行为,0表示失业者没有再就业行为。
       根据是否享受失业保险金将全部失业者分为两类: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金(以下简称享受失业保险金)的失业者,用1表示,无资格享受失业保险金或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结束(以
       下简称不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者,用0表示。除失业保险金因素外,个人特征和家庭经济因素同样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有重要影响,根据样本信息内容共选择出理论上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有影响的6个自变量,即性别、年龄、学历、身体状况、家庭月收入、失业保险金,选人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定义见表1。
       
       (三)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1.变量的显著性分析。本文使用SPSS13.0中的Binary 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选用基于似然比检验的前进法,这样做有两点好处:其一,Walds检验没有考虑各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样本量较小时,结果不可靠,而似然比检验是基于整个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的,可信度高。其二,强制进入法和向后回归法都没有对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检验,而前进法在每引入一个变量,都会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故本文选用向前逐步回归的方法0,从表2和表3中回归的统计结果来看:失业保险金(x1)、性别(x2)和家庭月收入(x6)回归系数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这说明这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年龄、身体状况和学历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无显著影响。
       
       在对其他变量加以控制的情况下,从表2分析结果来看,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是负向并且显著的,从EXP(B)系数可以判断出,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者再就业概率是不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者再就业概率的0.686倍,也就是说,不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者再就业概率是有失业保险者再就业概率的1.46倍,说明有失业保险的失业者,其搜寻工作的努力程度有所降低,更倾向于不就业。
       从性别变量的影响来看,性别与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相关性最强。在对其他变量加以控制的情况下,男性失业者再就业概率是女性的1.06倍,这说明我国居民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男性是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劳动者在失业后生活拮据,那么男性寻求再就业的可能性就大于女性;另一方面,这一结果也说明在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从家庭月收入来看,通过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失业者家庭经济状况对失业者的再就业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从表2中家庭月收入的回归系数的符号来看,该变量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呈负影响,再从EXP(B)系数看,家庭月收入最低(600元/月)的失业者再就业概率是家庭月收入最高(10000元/月)失业者的1.69倍,说明家庭月收入越高的失业者越不会去就业。
       年龄对于劳动者再就业行为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者所拥有的教育、经验等人力资本存量也会上升,从而再就业的可能性随之提高;而另一方面,年龄的增长意味着劳动者身体机能的衰落以及劳动能力的减退,再就业的可能性减小。国内很多学者研究的结论是年龄对劳动者再就业有显著正影响,随着劳动者年龄的增大,其再就业的可能性越小,而在本研究中,年龄这个变量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没有影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调查对象的选择不同造成的,他们的研究以全体劳动者为调查对象,而本研究是以厦门市失业者为调查对象,且样本容量不够大,所以可能会导致年龄这一变量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在控制其他变量后,身体状况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无显著性影响,这是由于数据本身原因造成的,本文使用的数据仅为厦门市各区失业抽样调查数据,在样本中,身体状况较好的失业者占90.8%,这已超出进行统计分析所能接受的范围,因而在本研究中身体状况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学历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对于失业者来说,其再就业过程中由于知识不断更新,学历所起的作用已很小,招聘人员对失业者可能更看重的是经验和技能而不是学历。
       2.模型检验。(1)回归方程的总体性检验。表4显示了变量逐步筛选过程中的对数似然比卡方检验的结果,用于检验回归方程总体情况,这里略去了前两步分析的结果,当前的对数似然比卡方为33.784,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采用该模型较合理。(2)拟合优度检验。用于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的方法较多,但当自变量中有连续性变量时,宜用Hosmerand Lemeshow(以下简称HL)检验,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了年龄和家庭月收入这两个连续变量,所以选择HL拟合优度指标进行检验。由表5可以看出,HL的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569,概率p=0.045,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不能拒绝关于模型拟合数据很好的假设。
       
       通过本文以上的研究发现,厦门市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有负的影响,也即失业保险金的存在会一定程度的降低享受失业保险者的工作搜寻积极性,而这往往是造成长期失业的重要原因,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失业者因为不适当的个人原因而推迟再就业的行为,一个有效的激励措施就是将享受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寻找工作的努力程度相关联,并使失业保险金额遵从边际递减律,即随着享受期的增加而减少失业保险金额度。除此之外,对失业者的帮助不宜采取过多的直接的货币形式,而更适合于通过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