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己普遍被认为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产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嵌入社会网络实现企业间的知识学习,无疑是促进企业间知识交流、吸收、创新、扩散和共享的重要渠道。本文从企业间信息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差异分析入手,阐述了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企业间的知识学习。
关键词:嵌入;社会网络;知识转移;知识学习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4-0042-06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普遍被认为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产,一个企业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决定其资源配置以及能力组合的效率,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在动态竞争环境下,知识的价值增值源于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整合。由于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的所有知识,加上知识具有无形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因此,嵌入社会网络实现企业间的知识学习,无疑是促进企业间知识交流、吸收、创新、扩散和共享的重要渠道。
一、企业间信息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差异
知识可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日本的野中郁次郎(1995)对这两类知识作出了界定。他认为显性知识即可以直接传达、表述的编码知识,可以典化于组织的程序、政策、手册和计划中,解决的是“知道什么”的问题,主要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隐性知识则大多从实践、经验、观察得来的下意识的、直觉的、难以表达清楚的潜意识的“嵌人性”知识,是一种“干中学”的知识,解决的是“知道如何”的问题,主要是从实践中得出的诀窍、技能等。
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同样涉及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而源于企业间的显性知识大多属于信息知识,包括与企业相关的产品信息、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创新成果的应用情况、竞争者的经营状况等等。这些信息是企业预测未来环境发展态势和获取有价值的新知识的基石。由于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加上信息知识具有高度编码化的特征,易编码,能被复制和传递,且不丧失完整性。因此,企业的信息知识一般是以现实数据和编码的形式来进行系统而便利的沟通并可记录在物质载体上,使得知识转移的主体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支撑的互联网或公用知识库,随时查找、浏览、下载、学习和再编码相关知识。借助信息技术和市场交换手段,使得企业已经可以较好地实现对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以及应用。由此可见,企业的信息知识可以嵌入信息网络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然而,我们认为,信息知识虽然较容易传递和交流,也易于复制模仿。但是一些对企业有价值的关键信息通过公开渠道获取仍具有一定困难,这就必须通过嵌入社会网络寻求创新的信息源,基于企业间结成的长期稳定的学习互动关系而实现关键性信息知识的传递和扩散。
相对于企业信息知识而言,企业隐性知识是企业中个人及其组织存在的经验及洞察力、专有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诀窍、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这些隐性知识是信息知识的基础,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特殊性知识,比信息知识更能创造独特的价值,但具有高度的粘性,不易传递和交流,从外部也难以观察和难以复制模仿。企业隐性知识的隐性、专有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使其不易通过一般的知识流动和直接购买来获取,加上拥有这些隐性知识的企业主体也十分注重防范隐性知识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这就更增加了隐性知识的获取难度。一方面,在市场交换中,各企业对专有技术等的精心保护,使得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在市场上难觅,加上企业合作各方对机会主义行为的防备,更难以掌握到隐性知识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隐性知识并不是靠信息技术或信息手段就能够得以迅速传播和处理,更主要的是要靠企业间以及企业中的个人间的互动、接触、交流、沟通、学习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因此,企业间的隐性知识转移更需要嵌入社会网络,依靠企业间及个人间的长期信任关系以及合作,科学地认识企业间隐性知识转移的规律,从而克服经济理性的行为模式的限制,愿意通过不计得失地彼此互助互惠、密切合作来实现知识的共享。此外,隐性知识较难转移,还因为它隐藏在个体中或附着于企业中而难于被编码化,因而要求知识转移主体间经过多次的关系互动、相互交流和共同体验才能实现知识的识别、转移和吸收,并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信任结成学习互动关系,通过“干中学”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因此,隐性知识转移要求转移主体间具有一种强联结,而弱联结则有利于信息知识转移,企业间信息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差异。

知识学习是提高企业知识存量、促进企业知识流量和优化企业知识结构的基础。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嵌入社会网络获取和吸收来自其它网络成员的知识并将其内化应用;二是创造新知识并向其他网络成员扩散以实现信息交换和知识共享。因此,在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企业网络为不同的成员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与创新机会。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过程更多是借助关系链接或网络结构以共同创造知识价值,并且各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品质及其关系结构直接决定了企业间知识学习活动的协同性,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嵌入社会网络,更有利于企业间知识的交流、吸收、应用、创造、扩散和共享,以实现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都是嵌入在网络之中并受其约束。Kilduff和Tsai的研究发现,知识转移被嵌入在关系的联结中而不是纯粹的生意伙伴,这意味着具有情感和信任关系的个人间和企业间更愿意分享知识。由此可见,社会网络成为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主要路径,而企业间的社会资本则促进了有效的知识转移过程,即企业间在频繁的互动中能够发生大量的知识转移,包括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互补、知识共享和知识学习,以提高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的能力。因此,社会网络中各方的关系及其在网络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到知识的存量及知识的传递。本文在Granovetter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企业社会网络的嵌人类型划分为关系性嵌入(Relational embeddedness)、结构性嵌入(Structural em-beddedness)和文化性嵌入(Cultural embeddedness)三种类型。其中,社会网络的关系性嵌入是指嵌入社会网络中的企业与其他单个行为主体之间基于互惠预期而建立的直接粘着的双边关系(即一对一的关系),并通过网络节点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联结和维持获取蕴含在关系中的企业社会资本,从而建立控制与支配稀缺资源的能力。企业社会网络的结构性嵌入是指嵌入社会网络中的企业与其他各行为主体间的关系由双边关系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扩展为系统性的网络结构,并通过不同的网络结构及其网络位置寻求企业社会资本,从而控制与支配关键资源和优质信息。企业社会网络的文化性嵌入是指嵌入社会网络中的企业与各行为主体间共同分享的宏观文化、规范体系及认知范式。因此,本文认为,通过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和文
化性嵌入社会网络,可以使企业共享隐性知识、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实现知识的学习。
(一)关系性嵌入的企业间知识学习
在社会网络中,构成网络节点的各企业依赖长期的、直接的情感互动和相互合作建立关系,关系是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基础。关系性嵌入的网络成员间的信任、规范通常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
首先,信任可以促进企业间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因为企业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促使合作各方更加关注于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更愿意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互动,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中共享创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对隐性知识而言,由于这类知识很难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有效转移,而通过基于信任的长期合作、频繁互动的关系网络等非正式的社会渠道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转移,并减少合作伙伴对知识外溢的担心和控制。一般认为,信任是企业间在长期社会互动基础上对其他企业的诚信和能力等做出的判断。因而信任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行动者间的交往越多,联系越密切,彼此共识越多,信任就越有可能产生并越有可能长久维持。在企业间的学习互动中,信任表现为其他企业对主体企业学习能力的确信,使它们愿意与其合作来实现知识的集成。此外,信任使得企业相信其他行动者的诚实性,不会利用对方的弱点来进行投机行动,从而愿意共享隐性知识。对企业而言,合作创新的过程往往是共享互补性的核心知识,以利用彼此核心知识的整合来完成创造性工作的过程。因此,任何一方的投机行为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企业可能在向合作伙伴学习的同时面临着自身核心知识的泄密问题,企业也可能在合作中培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些使得企业会失去合作创造知识的可能性。同样,企业在专有性知识的投资也会使得企业面对着被套牢的机会主义风险。此外,由于隐性知识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需要通过企业间共同的实践过程,即“干中学”和“学中学”的方式才能实现转移和共享,这其中合作伙伴间的持续互动和相互认同主要依靠信任机制。可见,如果没有信任,联盟伙伴就会采取明确的和隐含的防卫措施,以防止其技术诀窍被泄漏;如果没有信任就难以实现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以及在专有性知识上的投资。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是培育企业间关系的粘合剂,是实现企业间知识共享、知识扩散的重要机制。
其次,网络规范可以减少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某一方违背彼此的承诺和损害他人的利益给合作者带来的风险。因为企业间形成的网络规范要求企业放弃自我利益,注重依靠集体利益来行事,它为企业社会化行为的成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规范制约了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降低网络成员间的道德风险,减少网络成员问在信息交换和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障碍。
(二)结构性嵌入的企业间知识学习
结构性嵌入社会网络的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其关系联结的强弱和网络结构使得企业在知识的共享及学习上产生不同的特性,从而直接影响到知识的存量以及知识的传递。结构性嵌入的网络成员间的弱联结、强联结以及“结构洞”通常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
首先,企业间的弱联结可以提高信息知识传递和知识扩散的范围。Granovetter(1973)提出弱联结(weak tie)理论,并认为“弱联结力量”(strength ofweak tie)更能加强对信息的传递效应。这一观点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嵌入社会网络中的企业如果联系过于频繁反而会产生大量的冗余信息。相反,弱联结使得企业与更多不同的成员建立沟通联系,因而更能捕捉和接触到新的不同信息中介的机会,彼此交流全新的、多样化、独特的信息,以获取新的思想、知识以及与竞争力相关的信息。因此,弱联结关系意味着企业间建立的是一种偶然的、疏远以及多样的但低强度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发生在企业与网络之外或网络稀疏区域的行为主体的联结。正如Uzzi指出,网络联结改善了决策制定过程,由于它们扩展了信息来源的范围,加快了信息处理过程,因此减少了有限理性。多项研究都指出,一个由弱联结组成的网络结构有利于获取信息,因为弱联结联系的是两个(或以上)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它们嵌于不同的社会网络中,拥有异质的信息源,因而能带来更多新的观念、新的信息。在企业所嵌入的网络中,弱联结可以使企业覆盖到更广泛的区域,获取更大范围的信息流动,这也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商业活动区域、拓展社会网络,以接触更多异质的信息源。
其次,企业间的“强联结”可以降低隐性知识学习的风险和获取关键技术。因为在剧变的竞争环境下,单个的企业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是难以抗衡市场竞争对新知识的要求,这就需要突破企业的界面,从外部获取隐性知识,以提高其创新效率。但由于隐性知识具有很大的粘性,难以被转移并形成较高的转移障碍,而企业间的强联结关系保证了企业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并建立了网络规范、集体制裁等制度,加上网络成员之间长期的共同合作经历、经验以及积淀下来的社会情感等,使网络的强联结有力地促进企业间隐性知识的转移,并通过网络成员间长期、重复的和持续的合作关系,使网络成员能够有机会汲取存在于网络或其他企业内部高质量的信息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例如,Dyer和Nobeoka(2000)研究了社会关系网络在丰田公司创造和保持优异业绩方面的作用,发现强关系网络建立了多种制度性的程序,这些程序促进了多方知识的流动。此外,由于企业间“强联结”关系的建立通常源于企业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及情感互动,反映了彼此间长期的相互联系形成的信任和了解,因而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在寻求外部知识时,总是优先从现有的合作伙伴中考虑,这不仅可以降低由于搜寻新的知识源在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双方谈判、信誉调查等方面带来的成本,更关键的是企业之间的“强联结”关系可以促进对有关问题的共识,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树立长期的互惠观,从而提升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意愿,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使企业可以从合作者那里学习到关键技术和能力。
再者,从网络结构来看,稀疏网络有利于增加网络中知识的存量。因为稀疏网络意味着网络形态更加开放,拥有更多架接各方联系的“结构洞”,从而减少了冗余信息,并推动企业间知识的流动和汲取,使企业能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创新信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罗纳德·伯特的结构洞理论重新定义并扩展了Granovetter的“弱联结”理论,认为社会资本不仅涉及到关系强弱问题,而且涉及到结构洞的关系范围。当一个企业占据所嵌入的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时,意味着该企业占有获取关键信息知识的通道,并成为架接不同的异质信息流的“桥梁”,因而在获得重要信息的时机上和控制创新信息的传递上更具有便利性,从而获取占有先机和拥有控制地位的信息利益。第一,企业可以利用“结构洞”的位置掌握重要信息。占据“桥”位置的学习者总是会比其他的行动者能够更加及时地获得重要信息,加上其他间接联结的企业只有通过位于“桥”的企业才能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传递,这就使得位于“桥”的企业还可
以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更好、更快地获取那些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信息并根据需要在不同的群体中进行传递,促进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第二,企业可以利用“结构洞”的位置控制信息。位于“桥”的企业在学习中通过在其他企业间更频繁地扮演获取各种知识与信息交换的“协调者”,从而可以获得相对的信息控制利益。因此,根据结构洞理论,由于在相对稀疏的网络中仅存在少量的直接联结,更多的企业是通过间接联结建立关系,这使得位于“结构洞”的企业由此跨越了被联结的各方而具有控制优势,并可透过结构洞的连结获取多样化、非重复的具有创新性的信息,提升了企业知识搜寻能力,增加新信息的获取,因而促进企业间的学习及资源的获取,最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文化性嵌入的企业间知识学习
在社会网络中,文化性嵌入的网络成员间所形成的共同愿景和网络文化有利于网络成员跨越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在知识创新中建立共识。文化性嵌入的网络成员间的愿景和文化通常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
首先,企业间的共同愿景有助于企业获取所需的高质量、专业化的信息及知识。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引导组织成长的重要因素。企业间的共同愿景可以认为是嵌入社会网络的合作各方自身愿景交集后共同达成的愿望和远景。尽管嵌入社会网络的企业性质规模不一、战略目标不同且企业间关系强弱也不一样,但合作各方都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并齐心协力实现合作的优化。这其中,企业间的知识学习尤其是隐性知识学习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间共同愿景的影响。当组织成员间拥有共同的愿景时,便能知悉彼此的行为,减少沟通的误解,并增加交换构思与资源的机会(Tsai&Ghoshal,1998)。
其次,网络文化直接影响网络成员间知识的传递和共享,从而间接影响知识存量。由于企业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彼此间的异质性,使得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跨企业转移存在着沟通和认知上的障碍。因此,只有通过网络成员长期的合作,形成对技术等领域的共同理解和认知,认同彼此的基本信念,建立基于合作的价值观,才能顺利地推进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进程,使成员间更加愿意彼此合作并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同时,企业间的网络文化可以促使网络成员产生一致性的行为规范,降低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当企业间行为的一致性越高,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隐性知识学习就会有更大的效果。福山就称“社会资本应当被简明地表述为一系列非正式的价值和规范,享有这些价值和规范的个体和群体愿意在他们中间进行合作”。R.Ingle-hart更是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诚信和宽容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涌现了大量自愿联合的网络”。尤其是隐性知识具有高度的环境依附性,只能在具有相似社会背景、共同愿景和共同价值观的主体之间才能得到较好的传递。因此,嵌入社会网络的企业之间所拥有的共同的社会环境、价值信念、语言符号、共同经验、行为规范等就成为影响隐性知识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网络文化不仅使企业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为知识的分享带来更多的相互接触机会,而且使合作企业比较容易对行动的结果产生共同的预期,从而为相互间的学习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并提升行动者共享知识和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