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创新之魂
作者:潘丽萍

《人民文学》 2005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风卷过了五十个春秋。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十年只是短短的瞬间;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五十年却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志,一部蒸蒸日上的奋斗史。
       这段历史,铸就了新昌制药人越挫越勇、不懈进取的个性,贯穿着新昌制药人艰苦奋斗、创新求变的主线。
       不妨让镜头定格在1954年。新昌县城不大,北门外一片荒芜,残花败竹,野草丛生。突然有那么一天,鸟儿搬家了,炊烟升起了,13名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新昌制药蹒跚地迈开了第一步。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这个以生产牙刷为主的小作坊,转眼间枝繁叶茂,进入我国医药十强之列。
       不妨来看这样一组数字:建厂第一年,全厂职工13名,固定资产710元,产值9100元,利润53元,而五十年后的今天,全厂职工2600余名,资产超过12.7亿元,销售额超过15亿元,实现利税1.74亿元。
       也许这样的画面更有说服力。目前,新昌制药成为该县的利税大户,以新昌制药为龙头的新昌医药化工企业,已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良好局面;在医药行业几十年内外紧逼的严峻现实面前,新药人卧薪尝胆二十年,以自身的技术优势打破了国际维生素巨头的垄断,成为世界维生素大鳄,被全球同行惊为“黑马”。
       新昌制药是一个常读常新的故事,《中国企业报》曾有报道:
       新昌制药在医药行业颇有某些传奇性和神秘色彩,因为它虽然没有明星广告的地毯式轰炸,也不玩骇人听闻的促销大动作,却自1986年起的18年间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持续快速地稳步发展,被誉为浙江医药行业的“常青树”、“不倒翁”。有权威人士这样评价:已经名列全国前茅的浙江医药工业的发展,新昌制药厂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排头兵,这不仅反映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更重要的一条是它始终走在企业改革的前列,在改革中创造了不少好经验;它在改革促发展、改革上效益方面,不仅为医药行业提供了好的经验,而且也为整个工业系统提供了好的经验……
       的确,有太多的精彩让人回味,有太多的辉煌让“新药人”引以为豪。
       二次创业
       有人把世界上成功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皇帝型,一类是王子型。皇帝型的是自己打江山,开天辟地,英雄气势;王子型的是继承江山,坐享先辈之利。但这种说法也不尽然。其实,创业难,守业更难。搞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超越,才是强者的本色。
       李春波,正是以强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应该说,李春波是幸运的,他的前任留下一份不错的家底。
       然而,严峻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虽然新昌制药跻身全国医药行业九强,但国内有半数药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约有700家全面亏损。面对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形势,李春波乐不起来。
       在医药界跌打滚爬了20多年,李春波深知,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国际上,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眼中,我国还是一个不能生产“药”的国家,西成药出口仅仅限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作为中国的医药企业,要想真正走向世界,真正对国外的医药企业形成竞争,唯有在“高新技术”上大胆出击。
       山沟沟里的一家中国企业,能在全球医药企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吗?在与跨国公司的抗衡中,“蚂蚁”能够绊倒“大象”吗?
       新昌制药与国内大多数医药企业一样,一开始也是以四类药的仿制为主。但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一方面表现为以技术、产品、专利为核心的垄断竞争,高科技、高投入、集约化与国际化经营又成为医药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日臻完善,生产仿制药已成为禁区,企业若再不自行创制新药、抢占市场制高点,实行规模经营,必将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国外医药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大举侵入,在中国医药市场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对国产药品的冲击越来越大,医药企业作为朝阳产业正受到威胁。
       内外夹攻,新昌制药如履薄冰。
       如何瞄准突破口,确立竞争优势、调整战略、迎接挑战呢?这是李春波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
       这一点与前任的做法颇为相似。1997年,李春波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研究院院长、药品营销公司经理等一干人马开始了大江南北的长途跋涉。西北的风沙,江南的雨季;北京的冰雪,广州的炎热……他们领略的不是风光,是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市场温度。1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辗转访问了全国 40多个城市,拜会了20多个国家级医药科研机构,120多家大中型医院,200多家药品经销公司和药品销售店。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调研。”事后他回忆说,“我们要认认真真向市场学,向市场要机会、要出路,而不是光靠拍脑袋……”
       1997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很温馨,适宜生长一些充满幻想的故事,或者说容易催生一些富有创意的金点子。在成都,那个凉风习习的公园草坪上,李春波仰望满天星斗,一个大胆的构想诞生了。
       回来后,李春波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构想,其主题就是“131”工程,即:
       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人才开发,加强科学管理。
       产品是企业的支柱,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任何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企业要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就应不断开发高、精、尖产品,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提高技经指标。在实施“131”工程中,新昌制药“三高二低一结合”的产品开发计划应运而生。
       “三高二低一结合”,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低消耗、低污染,原料产品上规模与制剂产品上档次相结合。
       该计划的核心是要不断地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各类新药,使产品从简单仿制转向创仿结合,从一般品种开发转向特色品种开发,从单纯依靠技术转让转向独立研制,使新昌制药的产品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新昌制药“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定产品”,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放型产品,研制开发了一大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来立信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高效、安全、最新型的抗菌药一面世,即广为医疗界所欢迎、接受。李春波调集了公司各方的精兵强将,费时6个月制定了一个总投资3500万元的庞大市场开发计划。
       计划是周密的,方案是可行的,但董事会还是没有作出最终决议。整整一个月,李春波没好好睡过一回觉,仔细检查了计划的每一个环节。“一个正确的决策做得迟了就会变成谬误。”董事会上,李春波慷慨陈辞,力排众议,终使这项计划得到实施,这一历史性的举措不仅使产品成功地走向市场,也是新昌制药走向品牌战略、企业形象战略的前奏。
       只用了两年时间,新昌制药奇迹初现。到1999年,维生素E、来立信和利福平三只拳头产品,占销售收入的75%以上,利润的90%以上。
       经济学上对这类产品有“现金牛”的美誉,通俗地说是“果子熟了”。
       然而,医药行业与众不同。首先它必须依靠高新技术,因为一种新药的产生,汇集医学、化学、临床药学等诸多领域或学科的技术;其次,新药从动物试验、临床试验、试生产到生产都必须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取得相应的许可证后,才能在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因此,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它的高投人体现在科研开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从国外的情况看,开发一个新药,一般需花费1.5亿-10亿美元,历时8~20年,且能成功进入市场的几率只有1/10000~1/5000,而上市药品中只有30%能收回成本。
       
       正因为是高投入行业,新产品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家庞大的上市公司,对产品开发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是不可取的。”李春波这样阐释。
       产品规划与产品开发相辅相成。其实。新昌制药在新产品开发上早有举措,1998年就率先成立研究院,拓宽研发方向。研究院成立以前,新昌制药只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哌酸、多索茶碱4个国家级新产品,研究院一成立,每年都有新药问世,单是2003年就拿下了7个新药批准文号。目前,新昌制药已拥有20多个国家级新药,自己研发的产品达 200多个。
       新昌制药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该如何处理外部环境,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并因此确定了一个梅花形的发展战略:
       中心是主业药品,周围的产业都是跟药品关联的,或者向前延伸或者向后延伸。包括人体保健、动物营养、生物农药,还有天然药物。
       对于产品发展战略,李春波高瞻远瞩,慧眼独具。
       2002年9月,新昌制药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每年投人产品开发经费达1500万元,相继开发成功国家级新药35项,正在开发的国家级新药近40项,其中国家一类新药6项、二类新药18项。这样的新产品储备水平,已居国内制药企业前茅。2003年,新昌制药年销售额达到了13亿元,10年前,新药销售收入只占总销售额的15%,而今新药销售收入已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实现了惊人一跃。
       从一座改革的庙说起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一个传统的故事。最近,有人创新了“三个和尚多水吃”的故事。
       这里有三种创新的办法:一是让三个和尚搞接力赛,每人挑一段,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种协作的方法,叫“机制创新”。二是老和尚立了新庙规,谁水挑得多吃饭加一道菜,谁的水挑得少吃白饭,结果三个和尚都拼命去挑水,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三是三个小和尚商量着天天挑水太累,就用山上竹子做成管道引水到庙里的水缸里,这叫“技术创新”。
       创新让三个和尚不再为吃水发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能力。事实上,每一家企业都在努力地创新,创新可以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和无穷活力,从而在创新中嬗变,在创新中飞跃。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实现创新。
       创新,是新昌制药之魂。无论是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新昌制药坚持不懈,一以贯之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而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更令人叫绝。
       “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表现为以技术、产品、专利为核心的垄断竞争。随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日臻完善,生产仿制药已成禁区,企业若再不自行创制新药、实行规模经营必将被淘汰。”李春波如是说。
       新昌制药在技术创新上的超额投入,使其以高科技含量品牌的形象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在技术创新上,新昌制药始终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新药开发,二是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发展了维生素类、利福霉素类、甾体激素类、喹诺酮类,发挥这些核心产品的优势,把这些产品做大做强,技经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增强新昌制药的核心竞争力。
       新昌制药作为国内氟喹诺酮类药物研制和生产的最大基地,走过了不断追踪国际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先进水平,从单纯仿制开始逐步实现了自主创新,进行了四代产品的开发,从而在这一领域中独领风骚。
       这些年来,新昌制药技改投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正确的决策,科学的实施,加快技术改造,注重有效投入。在技改中始终遵循着“准、高、集、快、省”的五字方针。
       打破国际垄断
       让时光倒流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患有心脏病,日本友人听说后送他一瓶药,周总理舍不得吃,叫人拿到医药研究所剖析,发现里面有维生素E!再一查,国内没有厂家生产,进口1公斤需要1000多元。
       新昌制药瞄准时机,决定抢在第一时间上维生素E项目。
       维生素E可用蚕沙提取叶绿素,制造植物醇来合成。虽然当地有丰富的蚕沙资源,但没有合成试验的仪器设备。怎么办?新昌制药的新老技术员拧成一股绳,因陋就简,克服重重困难,半个月拿出样品,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维生素E的定点厂。
       果不其然,维生素E成了企业的摇钱树,客户主动上门提货,一时门庭若市。
       中国能生产维生素了!这一新闻引起世界维生素大鳄的极大关注。而他们关注的目标是市场,通过压价的手段企图把我国维生素E生产扼杀在萌芽之中。一时间,维生素E市场风云突变,产品从每公斤880元、550元、300元……价格一跌再跌,新昌制药的维生素E惨遭“滑铁卢”。
       退出还是奋进?转产还是扩产?这是一个异常严峻的考验。
       关健时刻,新昌制药没有动摇。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挺过去,前面是个艳阳天。
       有资料表明:70年代,国际上已实现了维生素E全合成生产,而国内尚是半合成产品,相对来说,全合成产品成本低。当时,瑞士罗氏公司与德国的拜耳公司采用的全合成生产是丙酮——乙炔路线,国内制药研究所想“克隆”此线路,进行联合攻关,终因技术装备落后而黯然收场。
       新昌制药另辟蹊径,提出采用山苍子油 (或芳樟醇)——格氏路线。这条路线装备较为简单,适合逐步扩大的生产方式。通过两年的努力,从小试到中试,一举成功。这下,新昌制药扬眉吐气了,投入了23万元建立起我国第一条全合成维生素E生产线。那是1980年。
       1992年,新昌制药征地300亩,建立了新厂区,千吨维生素E的扩产项目上马。1997年组建“浙江医药”后,万吨维生素E项目也摆上了议事日程。
       生产维生素E的主要原料三甲基苯酚 (三甲酚)被几个国际大公司控制,国内维生素E生产一直受制于人。我国维生素E生产厂家的原料三甲酚一直依靠进口,国外大集团为控制市场份额,一是哄抬价格,以抬高我国维生素E生产的成本;二是限量供应,以控制我国维生素E总生产量。由于三甲酚国际垄断,新昌制药的维生素E生产在1997年就陷人了窘境。
       怎么办?不能坐以待毙!
       李春波决定攻下这个堡垒。
       他把新昌制药的科研人员召集起来,公开表态:成功了,荣誉属于你们;失败了,责任由我承担。
       于是,一个名叫张广才的科技人员站了出来,开始产品试验。在那些日子里,李春波几天几夜坐镇在实验室,给科研人员打气,增添信心。结果,三甲酚开发项目一举成功,不但质量指标超过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产品,而且成本也很低,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对华垄断,为我国发展维生素E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
       国外大公司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打压,三甲酚的市场销售价从每公斤7美元骤降至3.5美元,而且取消配额限制,企图在新昌制药立足未稳之时把它挤垮。同时又使出了第二招“杀手锏”。这年12月,日本一家化学公司派出高级考察团到新昌制药,这家公司原是新昌制药三甲酚的供应商,过去向他们多要1公斤也不肯,这次却愿意以每公斤3美元的价格供货,而且承诺长期无限量供应,条件是要新昌制药放弃三甲酚生产。
       “这价格很低了,贵公司的生产成本是到不了这个水平的。”日方代表自信地说。
       
       “谢谢贵公司的好意,但三甲酚我们要继续生产,而且成本一定会比你们更低。”李春波当即回绝了对方的要求。
       几经努力,新昌制药将三甲酚的生产成本降到每公斤2.5美元以下。此举彻底结束了我国维生素E生产主要原料依赖进口的历史。
       当前,新昌制药维生素E产量排名世界第三位。原料在国内市场上占70%,制剂占 50%左右的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从1997年开始,合成维生素E开始走向国际化,1万多吨产品约有70%左右出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天然食品逐渐领导国际潮流。在药品和食品领域,合成维生素E逐渐有让位给天然维生素E的趋势。新昌制药紧跟时代步伐,开始向天然维生素E进攻。
       演绎“新药传奇”
       新昌城关镇北门老城墙外,新昌制药研究院就坐落在此。杭州司马巷60号,“浙江医药”的总部,那里也有一个浙江医药研发中心,是以主体企业新昌制药研究院为基础,联合上海来益生物研发中心、北大预防药学中心、兰州爱特医药研发中心共同成立的。同时,还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协作,建立了专家协作网络,产品开发从单纯仿制到内引外联、创仿结合、自主开发转变。其中,天然维生素E的开发成功就是“新药传奇”之一,是新昌制药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多年以来,世界维生素市场一直以维生素A、维生素C为主流产品。在整个维生素领域中,维生素E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天然维生素正在安全性、吸收率及生物活性等多个方面优于合成品,因此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多转向使用天然维生素E。在发达国家,天然维生素E被大量使用于抗衰老药品、营养补充剂、强化食品、乳制品、面包、口香糖等。而合成产品,在欧美国家一般均作为动物饲料使用。在世界营养素中,天然维生素E是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品种,产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在美国,已有35%的居民日常服用天然维生素E。
       有一次,李春波在考察美国市场时发现,美国人天天都在服用一种药,不由顿生好奇之心,什么灵丹妙药惹人如此垂爱?一问,是天然维生素E。
       中国人有自己的天然维生素E吗?一查,没有。
       美国人有,中国人为何没有?美国人行,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从好奇到好胜,李春波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犟劲。
       “中国人必须有!”李春波暗暗发誓。
       经调查,科技人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曾有一段时间,外国人对我国用来做肥皂、喂猪或废弃的植物油下脚料非常感兴趣,有多少买多少,美其名曰“为中国环保作贡献”。果真如此吗?对此,科技人员留了个心眼,对植物油下脚料进行分析,结果恍然大悟:植物油下脚料叫“脱臭馏出物”,这种物质中内含非常宝贵的药品生产原料,天然维生素E就是从中提取出来的,原来中国人废弃的东西其实是个宝贝啊!
       蓦然回首,此宝竟在废物中。这一发现非同小可。
       李春波为此激动,他亲自挂帅,组织精兵强将对“脱臭馏出物”这一难题进行攻关。
       两年后,新昌制药拿下了这个课题,提取的残留量为0.1%,大大低于美国的0.5%,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新昌制药成为中国唯一一家生产高含量天然维生素E的企业。美国人拿去一化验,不得了,质量比美国的还好,于是纷纷购买。天然维生素E从新昌制药源源不断地销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天然维生素E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已经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技术垄断,新昌制药成为掌握该产品最先进核心技术的唯一厂家,其工艺创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主要表现在:起始原料可以利用含量极低 (≤2%)的脱臭馏出物,扩大了原料来源;自行研制高效专用酶转化剂,使其他构成型维生素E向α-维生素E的一次转化率达99%以上;独创了一条国际先进稳定的工艺路线;最终产品的含量、旋光度、澄明度等指标超过了美国USP23和FCCIV标准。
       更令人为之瞩目的是,这一产品的研制成功,对我国大豆产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有利于环保。因为天然维生素E的原料是植物油的下脚料,我国原来的下脚料是废品,既浪费又污染环境。而美国和南美国家大豆、油菜种植业早就形成了系列开发。天然维生素 E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可以说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给生活一份“津绮”。不久,天然维生素E (来益)又有4个“延伸产品”问世,如来力津、思绮等,特别是“思绮护肤丸”凭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养颜效果,掀起了一场化妆品的革命,打破了传统化妆品只能在皮肤表面起保护作用的常规,真正做到了皮肤由内而外保养的功效。为此,国外化妆品厂纷纷向天然维生素E“求爱”。而“来益”作为中国非处方药协会首家推荐产品,以其独特的市场营销方案和优良的内在质量,给疲软的中国保健品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犹如低迷的股市,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走出了一条高开高走的长阳线。
       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文,把天然维生素E项目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要求新昌制药抓紧实施,形成1000吨1年生产能力,并专门安排产业化投资1200万元,作为对高技术产业项目的投入。
       目前,该项目可为企业新增年销售2.5亿元、利税5500万元,成为新昌制药产品史上的一匹惊人一跃的“黑马”。
       这不仅仅是新昌制药的骄傲!
       这是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骄傲!
       由此,“天然d-a-维生素E工艺技术创新”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这也是目前全国医药行业的最高奖。
       2001年2月19日,尽管有点寒意,天气却出奇的好。这一天,李春波感觉到阳光里有许多诗句,有许多温暖,不单单是激动兴奋可以形容的。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春波与吴文俊、袁隆平等290名科学家受到了表彰,而李春波是唯一来自企业一线的获奖代表。
       在镁光灯闪烁之中,李春波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便定格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这个日子,李春波永生难忘。
       [责任编辑 冰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