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前景研究
作者:李 桢

《东南学术》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以及体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闽台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实现闽台体育产业携手并进,为加快海西经济建设,共同打造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空间和路径。
       关键词:福建;台湾;体育产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6—0095—07
       一、闽台体育业共同培训体育经纪人合作模式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闽台运动休闲业的蓬勃发展,商业性赛事活动逐步活跃,2008年奥运经济的影响,民众参与运动休闲的风气必定逐步升温,同时也将有更多的投资业者投入此行业。但往往当有一家公司想从事此行业时,却找不到理想经纪人或不知从何找,而成为企业或公司一项艰辛的工作。因为对于不熟悉此行业的业主,在筹办时是需要多方面协助的,其中能有位理想的经纪人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要有实际经验又具备领导管理能力的专业经纪人,在此业界内却成为难得一求。台商们普遍认为:台资企业大多不了解大陆体育界的运作方式,不知如何与体育行政部门联系,寻找合作项目等。福建目前可用于民众体育健身活动场馆是紧缺的,有待于资金投入建设,因此作为各地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都积极争取各种社会资源投入开发体育设施场地的建设。如果有体育经纪人参与协助完成,这一事情就好办多了。此外,两岸运动员、职业俱乐部参与两岸职业赛事的事项办理,也需要体育中介机构广泛参与帮助完成。但闽台的体育中介机构参与两地体育事务合作是滞后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人才的流动,不应受政治干预,尤其是加入WTO后,台湾的人才市场应该更开放,允许大陆的体育人力资源开拓台湾体育市场;其次,让台湾人才向大陆发展的现象浮出水面,由那种“地下流动”(民间)成为官方主导,使单项的人力流动能成为双向流动,使更多的有意愿在体育市场领域拓展天地的闽台业者架起彩虹桥。
       2、缺乏体育中介机构和机制。以目前的福建体育中介机构分析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许多相关的机构大都仅针对教练或指导员的专业领域进行训练和协助,而这些专业人员在人生生涯规划中,不只是成为一名专业指导员或教练员而已,应能更进一步成为经纪人。过去台湾许多体育业者只关切体育用品制造业西进的问题,而较少探讨体育服务业,在大陆体育市场快速发展之下,台湾体育服务业也应面对西进的现实。
       3、体育产业专业用语存在差异。体育产业(台湾称“运动产业”)系以运动行为为前提而生产或提供某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以满足其需求的厂商集合,而这些厂商所生产或提供之产品、服务彼此可以相互替代者。运动产业分为运动核心产业和运动周边产业两大类。大陆则认为,体育产业“指为满足人们健身健美、娱乐休闲和精神需要,从事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的体育部门、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法人的总称”,包括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体育科技服务、体育无形资产经营等);体育相关产业(图样服装、体育器材、体育运动用品、体育保健食品和药品、体育场馆建设与装修、体育旅游、体育保险等);体育部门办的与体育无关的产业(即体育部门出于补助的需要而开展的与体育无关的其他经营活动,如出租、房屋,经营餐厅、舞厅、宾馆,或兴办公司、商店、工厂等)。
       (二)对策与建议
       台湾在运动人力市场开发上,有先进的管理和运作理念,台湾有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中国青年创业协会总会”,负责制订方针、政策,并协助全岛各领域办理投资、创业指导事项。台湾“运动休闲产业经纪人协会”于1997年成立,该协会是由台湾各相关的(体育)人力公司以会员的形式组成,目前该协会有会员公司23个。鉴于日益热络的福建体育产业市场,台湾有良好的体育市场开发、管理优势,而闽台一段时期以来缺乏沟通管道,以致浪费太多人力、物力及软、硬件规划等问题,建议闽台体育人力公司、中介公司业者应抓住这一商机,发挥“五缘”优势,尽快沟通、磋商,成立闽台体育经纪人培训中心,共同培训体育经纪人。“闽台体育经纪人培训中心”的成立,将具有多样的功能:提供两岸运动休闲产业专业资讯;举办运动休闲产业知识研讨会;协助办理职业经纪人证照研习会;提供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的建立,解决业主寻“千里马”的困难,彼此协助满足求职与求才的需求;培训经纪人所必要的知识及观念(多元化的经纪人课程、专业运动知识研习及认证等),以提升经纪人专业素养及地位;进一步提供相关事业,如运动器材、工程、行销企划等以服务于业主,多方面联系各种渠道,增加闽台运动市场资讯沟通交流管道,达到闽台整体运动休闲产业经纪人联宜资源整合之绩效。
       二、拓展闽台体育旅游业合作模式
       在民众健康意识普遍提升和休闲制度改革所形成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假日经济”浪潮推动下,运动休闲市场正迅速崛起。由于体育与民族民俗文化、山水风光、生态环境、礼仪喜庆等多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相映成辉,成为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体育旅游,使旅游者能亲身体验、参与、感受浓郁的运动休闲,也能因此开阔眼界与增长智慧。因此,许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将这一事业作为21世纪旅游重点开发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已引起并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关注和高度重视。各地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人文和科技旅游资源与运动相结合,开发了一批具有趣味性、休闲性、健身性的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体育特色旅游项目,以满足都市居民回归大自然、欢度余暇的需要。如登山、动力伞、滑翔、攀岩、极限运动、野外生存训练及水上、冰上运动游乐、民俗体育等等“海、陆、空”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闽台两地在这一领域合作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具有得天独厚的“海、陆、空”地域、人文优势。
       (一)合作的可能性
       1、人文、地理条件。追本溯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台湾是福建的一部份;从地域关系上看,闽台两地一水相连;从民俗文化视角上看,闽台两地民俗文化形态区域相同;人口数量上,台湾人口大部份是从福建迁徙过去的,统计表明,闽人及后裔占台湾人口的73%。闽台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史缘久、地缘近、文缘深、血缘亲、俗缘同、语缘通、神缘合、商缘广和亲情、乡情、友情浓厚等诸多特点。闽台两地密不可分的自然联系,使闽台社会在两岸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或其它的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2、资源、技术条件。闽台两地均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多变的地形地质景观:海洋、岛屿、河流、湖泊和高山等,已具备发展运动休闲的条件。如台湾,已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拟订颁布了“旅游发展方案”,方案主要目标在于提升观光产业为台湾策略性的重要产业,并建成国际级水准的旅游软硬件设施和环境,使台湾成为生态、文化、健康的多元优质旅游之地。该方案的具体实施,期望以建构安全便利的旅游环境,带动岛内文化、生态和健康旅游,同时间接地发展观光产业,增加就业和经济的发展。台湾民众以往旅游多以偏向过境式周游
       浏览、静态景色观赏及人工游乐场活动方式,而随着各类运动休闲活动的兴起,民众休闲游憩方式也逐渐改变,将体育运动与休闲活动相结合,如从事登山、攀岩、自行车、泛舟、溯溪、潜水、风浪板、飞行伞等活动。基于此,台湾旅游发展方案中,特别提出发展陆、海、空三度空间野外体育活动旅游措施,除推动各类运动休闲活动,也将建构完整的森林步道系统及设置休闲自行车道系统,同时建设无障碍的旅游环境与设施,修订相关法令,使轻航机、船潜等活动“合法化”,并选择适合的地点,建成具有国际标准的飞行伞基地,以提供便利、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若台湾开放大陆同胞入岛旅游,将更加促进台湾这一业者增加,并带动相关业的兴起,使台湾运动休闲旅游业形成新气象。
       (二)对策与建议
       业者们认为,闽台要在这一领域合作,首先,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闽台民间机构或业者们之间,事先要很好地协商与规划,利用厦门与金门的政策优势,先运作起来。如厦门每年组织的“厦金海峡冬泳计划”和金门每年七八月份组织的“抢滩料罗湾海泳计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两岸民众参与,带动了闽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为闽台体育旅游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规划体育旅游软、硬件。闽台要大力投入体育旅游基础建设,营造浓郁的人文、地理、运动景观。如福建在三个方向值得去做:①以“金马游”为契机,闽台联手开发民俗体育项目,创建闽台民俗体育文化村。在闽东规划建设“畲族民俗体育文化村”,吸引台湾高山族民众;在闽西修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村”,充分发挥闽台客家人体育资源与条件;在闽南配合庙会、庆典定期举办大规模的“阵头”技艺展演会,促进“阵头”技艺民俗村形成;在闽北修建“山地民俗体育旅游村”等。②大力投入海滨浴场体育基础建设,规划诸如西、东环海岸等水上项目的开发,吸引台湾及内地的青少年旅游者前来冲浪与刺激;加大投入闽西北及周边地区的“漂流之旅”及“登山之旅”,吸引台湾青少年游客;突出规划闽南沿海的“原乡体育之旅”吸引台湾中南部的游客。③成立“福建体育旅游业者协会”,建立“福建体育旅游资讯信息网站”,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讯服务。这对推动“三通”以及在“三通”后,闽台基于地利之便,必然成为闽台民众周末旅游的最佳地点,而且对吸引内地游客具有天然的优势。
       再者,要提高现有体育旅游业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我们现有的从业者,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但在服务品质上却要深刻检讨:缺乏安全指导措施、忽视环境保护职能、藐视顾客满意度、违背或降低向顾客承诺的服务品种等。这对刚刚起步和即将发展成新兴产业的阳光产业,是极为有害的,所以需要同行业者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的素养,培育这一优良的产业,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三、携手打造中国人的体育用品品牌模式
       (一)闽台体育用品业现状
       台湾体育用品工业正式拓展外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重要输出地之一。其成功的因素得利于“西进”大陆市场,重视产品设计、组件开发、品质安全、制成改造、技术提升、人才培养、资讯建立、生产分工、经营落实、行销缜密等方面的全力投入。1996年,台湾体育用品外销总金额一度高达19亿865万美元的佳绩,2003年开始至2005年止,外销金额基本保持15—17亿美元区间。
       截止2005年,台湾从事体育用品制造并加入“台湾区体育用品工业同业公会”的有290家工厂(不含108家贸易公司),遍布台湾地区,以中部最多有123家,北部有112家,南部有65家,从事体育用品制造人口约24087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经济不景气,加之生产多为劳力密集型,需要仰赖第三地区协助生产。大陆良好的投资环境(政策、人力、原料等),为台湾体育用品制造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早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大陆的企业,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都突显可观的经济效益,促使岛内体育用品业者纷纷移回大陆投资生产,共计135家。到泰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生产的工厂也有26家。
       截止2005年,根据“2005福建省各企业经济普查资料汇编”统计,福建省直接或间接从事体育经营的企业约9642家,这些直接或间接的体育市场投资经营主体在结构上形成了福建省体育产业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即体育市场投资经营主体结构初步形成包括国有、非国有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竞争的格局。其中非国有经济投资主体比重占总数的98.05%(9454家),而国有经营投资主体则占1.95%(188家)。这些非国有经济成分主要由私营(个体)和外资企业构成。可见,非国有制经营主体是福建体育产业市场中的主力军。
       (二)存在的问题
       台湾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工艺流程、品质安全管制及行销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国际水准,能承接世界一流的知名体育器械品牌的制造与生产。如高尔夫球杆的Callaway、Honma、Ping、Dunlop、S.yard、Cobra、Yamaha、Orlima、Toylor、Wilson、Found-ers、Probe、Spalding、Daiwa、Goldwin、Palmer、Mizuno等,网球拍的Head、Prince、Dunlop、Yonex、Spalding、Slazenger、Wilson、Le Coq Sportif等,还有运动服装、鞋、帽、箱、包等都具有承制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技术能力,如Nike、Adidas、Jodan等。据调查统计显示,两岸运动员所使用的训练、比赛器械多为进口(大陆为90%,台湾为94%),难见国产品牌。据有关业内人士坦言,“中国体育用品在品牌市场运作中,对国际体育赛事所需的体育器械难以有所作为的原因是:按照国际各体联的规定,其赛会所使用的体育器械必须是国际各单项体育组织认证的产品。”每年国际体育大小赛事不断,对体育器材的需求也成倍地增加,加之运动专业队的训练所需要(各国一般都采用大会指定的器械进行针对性、适应性训练),因而这一市场销售利润也是巨大的。同时,一旦被国际各单项体育组织认证后,就能成为其赛事的指定使用产品,拥有了排它性,也就“牛”起来。而中国(包括港澳台)少有企业获得国际体育组织的认证,因而也就无法借国际体育赛事来营造知名品牌的机会,影响了民众消费群体的购买和认可度,因为全球体育用品的销售中有85%是属于知名品牌产品。反观中国体育用品业,多为来料加工或承担国际生产任务,赚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加工费,或自制产品价格低廉的销售。中国(包括港澳台)要真正成为体育用品生产强国,不仅仅是加工基地,而应该树立起自己的知名品牌。
       福建省体育用品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及附加值相对较低且有利于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的各类产品。与之相比,由于在资本密集度及人力资本密集度高度相关的各类产品研发及生产方面的弱势,故体育用品中以此为基础的一类产品尚不能对国际同类市场产生影
       响,即便是本省市场需求,也要通过进口来满足。此外,福建体育用品制造业科技含量低,市场不规范。除几家自创品牌外,福建的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是帮国外知名品牌企业代工的,且多为劳动密集企业,缺少科技含量,甚至出现大量生产仿冒品的违法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业者们认为:“在体育用品界,一个品牌的成功推广有四个不可逾越的指标,即形象代言人、价格、功能细化及赞助国际体育赛事(获得国际体育组织认证)。如果仅靠企业自身打入国际体育赛事市场,效果甚微。只有通过运动成绩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单项运动协会与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及台湾体育用品同盟会磋商,并提供相关政策、信息指导等。两岸相关的体育用品企业‘强强联合’,合资兴建开发体育用品,并在大陆承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上提供相关的国际体育赛事赞助,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那么中国人的体育用品品牌才会突显,使两岸体育用品业共同收益。”因此,应当凭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加工基地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机,发挥大陆体育市场潜力大、世界级体育明星多、国际体育赛事举办多等的优势,同时发挥福建台商多,企业的技术、管理、销售、资金等优势,携手共创中国人的体育用品品牌。
       四、推动闽台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合作模式
       (一)闽台体育竞赛表演业状况
       近5来,福建省体育竞赛表演业有了一定发展。据统计,2000年至2004年共成功举办了83次国内国际体育比赛和表演。其中有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晋江主场、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福鼎主场、中国女子排球甲级联赛厦门主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的冠名权、赛区冠名权,场地广告全面铺开,上座率高达100%。同时,还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冬泳锦标赛、首届中国功夫日本搏击争霸赛、国际门球赛、国际舞蹈大赛、“迎奥运”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对抗赛、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等10多场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体育赛事。另外,福建少林拳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体育项目之一,享誉国内外,“南少林武坛争霸赛”已形成届次和规模,并成为福建省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又一个亮点。
       台湾竞赛业“乃指以提供大众娱乐、观赏为主的职业运动,如职业棒球、职业篮球或以运动竞赛为业的职业运动如高尔夫球、职业保龄球等行业”。
       2005年,台湾职业运动业整体营业收入约新台币38.16亿元,生产毛额约新台币5.80亿元,厂商家数有6家,就业人数有581人,全年薪资支出约为新台币3.78亿元。台湾的职业运动业由2001年至2003年的低迷“熊市”,在2005年略有复苏。总体而言,台湾职业运动业的经济价值并不大。
       台湾职业运动业生命周期的转变,可以该业主轴心——职业棒球的变迁作代表,从中一窥堂奥。1990年,台湾第一个职业棒球联盟——“中华职棒联盟”成立,创始4支球队包括“统一狮”(统一企业)、“三商虎”(三商企业)、“兄弟象”(兄弟大饭店)及“味全龙”(味全公司)。初始运作,强调“责任场制”,即各球团责任包括票房的推广、球迷的经营、强调地域属性、与母企业体结合、将企业文化纳入球赛之中。
       1994年,“中华职业篮球联盟”成立,再次带动职业运动业营业收入的高成长。1996年,由于多家媒体看好职业运动业的转播市场,相互竞价的结果,签订“中华职棒”3年高达新台币15亿元的权利金,使得转播权利金一跃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也使该业的经济价值突显。“中华职棒联盟”看好该业发展的前景,于1997年又爆发签赌丑闻,及1999年因赞助企业对该业经营不佳而先后放弃球团的经营,又由于“中华职篮公司”因东森传播公司不愿支付转播权利金而停赛(2000年台湾职业篮球联赛复赛仍未成),加上台湾经济环境不佳,故台湾职业运动业处于低迷状态,未能出现往日胜景。
       纵观台湾职业运动业,近阶段该业的景气成长幅度缩小,其原因:①民众所得减少,对娱乐业的支出也将降低,从而影响职业运动业的成长;②台湾职业运动市场有限,联盟球队萎缩,役男不得担任职业选手和选用洋将的规定,造成少有出色球员,以致比赛水准难以提升;③肯为体育出钱出力的企业减少;④职业球队合法化的场馆设施不足;⑤签赌现象时有发生,职业运动形象受损,球迷减少等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关于闽台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合作,业者们认为:“以2002年台湾新浪狮男子篮球队加人大陆职业联赛的市场商业型做法是可行的,并可以作为闽台这一领域合作的模式。目前,重点是加强宣导在闽投资的台商,能成为台湾职业体育组织的‘母体’公司,使其加入大陆职业联赛,如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等。也可以将台湾的棒球职业赛事引入福建开展等。这样,‘三通’后,就可满足台湾民众周末到福建观看职业联赛,享受体育赋予人们的快乐。这不仅可促进闽台体育竞技表演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旅游、新闻媒体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
       笔者的建议是,鉴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台湾的两大职业体育赛事——棒球和篮球都遭到重创,至今还留有“伤口”,这股风潮也波及台湾其他体育项目赛事,使运动员的生计出现了瓶颈,许多优秀运动员为维持生计及提升运动竞技水平,而纷纷向岛外发展,大陆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因此,大陆有必要改变思路:“以限转为积极帮助”,扩大竞技体育交流合作,使台湾民众清楚地认识到,台湾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必须依托祖国大陆。同时,台湾方面也应清楚意识到:限制职业运动俱乐部或运动员加盟中国大陆职业联赛及体育专业人士自由往来,是极不利于台湾职业体育发展的;妄图以争办国际体育赛事,利用“歌、旗”等来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是不得人心的,必将遭到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坚决反对。
       业者们还提出,“鉴于2008年奥运在北京举办,台湾必有多个专业运动队来大陆强化训练或适应性比赛。福建应早做接待准备,加大训练、比赛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吸引台湾各专业队来福建集训,由此增加福建运动场馆业的收入及扩大福建对台的影响力”。
       毋需讳言,福建竞技体育水平尚低于台湾省,福建要在这一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必须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否则难以达到台湾专业运动队“移地训练”之目的。然而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绝不是短期能成功的。因此,福建当务之急,是加快竞技运动训练基地建设,使其能成为中国国家队的训练基地,并且必将能吸引台湾专业队来闽训练,达到台湾专业运动队与大陆专业队合训、切磋,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台湾运动竞技水准之目的。
       结束语
       体育经济的巨大作用,正被人们重新认识。这种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表层,也不仅仅表现在能为繁荣经济提供某些背景和环境。如果进一步深层次地探讨,可以发现文化是通过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来推动经济发生作用的。在一段时期内,体育被作为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一切由政府财政拨款,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体育的发展。当利益追求观念成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并被充分肯定和激励时,体育被赋予了浓厚的经济利益色彩,把生活在“体育无经济利益”云雾里的人拉回到现实。这股追求经济利益的动力,迅速把体育各部门不断地卷入体育市场和体育商业化运作之中,人们开始深思有利于体育市场经济的拓展和深化。利益的观念对体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是令人惊愕的:人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和方法来经营、管理、组织比赛,将单调、机械、技巧性高、突出竞技性比赛,变为参与性、娱乐、消遣性浓厚的比赛,如射击娱乐场、保龄球、飞镖等等,确定了体育市场俱乐部主体,形成了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体育比赛市场、健身、健美及娱乐市场中,通过门票、广告费、参赛费及电视转播和彩票等进行等价交换,获得利益。过去认为无开发能力而靠政府财政养活的项目协会,也显示出强劲的开发潜力,如跳伞项目派生出了山地滑翔运动,蹼泳项目开发了海底探险运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利益追求观念逐渐深入体育市场经济各肌体和行为之中,大批以商业为目的的职业运动员、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出现和发展,动摇、改变了奥林匹克的业余原则,并演化为浓郁的商业色彩,成为各国竞争举办的“香馍馍”,再也不是“烫手的山芋”了。
       闽台体育产业合作领域很宽,目前及未来5年,可以从上述4种路径尝试。在合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难以预测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心中永远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决不做有损中国人民的事,追求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富强,通过人为的努力,我们完全可以趋利避害,求同存异,推动发展,争取成功,把闽台体育产业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共同立足于未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