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专题研讨:国学、西学与现代中国]闽台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分析
作者:陈建华

《东南学术》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张即经济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因此,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对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水平进一步深化。本文在现有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闽台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情况,阐述了闽台区域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现实差异,提出了推进闽台区域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对策思考,推进闽台经济合作。
       关键词:区域经济;专门化;分工;合作;闽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5-0111-06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闽台经贸关系的日趋紧密,闽台区域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水平应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发展。但是,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翻云覆雨,使得闽台产业分工格局仍以单向、垂直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闽台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正视闽台产业间、产品间具有的较大互补性,推进闽台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的文献综述
       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以及各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区域经济学家看来,国际经济与贸易就是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不均的产物。自亚当·斯密开始,区域专门化分工就逐渐成为经济学家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非常多关于区域专门化分工的理论文献,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随着最近十几年数据的可获性和数据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经济活动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
       目前,我国区域专门化分工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典型地区的案例分析或者着重于大的地理区域的研究,而且研究中所使用的衡量区域专门化或区域产业合作的指标在设计上未考虑不同区域间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会随着研究区域细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当前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日益深入。跨区域资产重组或并购、企业兼并、企业布局的调整与产业区域转移已成为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关系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景,区域经济合作的地域范围也逐步扩大。当然,随着专门化分工的深化,区域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逐渐地暴露出来,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解决区域问题需要不同地区间的通力合作,这种合作往往会打破毗邻地区内合作的原有样式。
       本文在现有文献对中国区域专门化和区域产业合作研究的基础上,使用闽台两地特定的区域和行业数据,并考虑闽台间的经济差异和要素禀赋等具体特点,对闽台区域专门化与区域产业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做较为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二、闽台区域经济专门化分工与合作的条件:资源与产业互动
       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合作是以区域性要素、资源的竞争优势为依据而展开的。闽台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资源、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对推动闽台经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发挥闽台自身优势,在区域产业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闽台各具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一)地理与人文资源
       1.从地缘关系看,地缘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自然条件,当今世界上一些重要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首先是基于地缘关系,如北美、东盟等。闽台两地同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自然生态条件十分相近,非常适宜开展闽台农业合作。两地相隔咫尺的海峡为双方的交流活动提便捷的海上通道。厦门距嘉义仅120海里,距高雄165海里,福州距基隆也仅149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区之一。一旦扫除政治障碍,两岸实现全面的直航,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将大大降低两地企业贸易往来的运输费用,大幅度减少贸易成本,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从人文关系看,人文关系是加强经济联系的一种内在亲合因素,密切的人文关系对加强经济合作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闽台独有的深厚而密切的血缘、亲缘、地缘、商缘、法缘等“五缘”关系,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凝聚力,演绎出无数的两岸交流与合作。海峡西岸是台湾人的主要祖籍地,在台湾人口中,讲闽南话的占75%,客家话的占13%,两种语系的人口构成了台湾移民社会的主体。由于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民情、风俗相近,不少姓氏宗族也相同,从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从风俗习惯到宗教信仰,从文学艺术到音乐戏曲,许多方面均可看出闽台文化源流上的一脉相承,这种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是维系着“闽台经济合作区”的天然纽带和桥梁。
       (二)经济资源
       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福建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基地。2005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达800多亿美元,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ll位,约为台湾的四分之一;人均GDP达2390美元,居全国第9位,约为台湾的七分之一;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十五”期间,累计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约1.78万家,利用外资245亿美元,对外贸易达1800多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占60%以上。福建的经济发展以及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和特殊关系,很早就成为台商投资的主要聚集地,2005年底,在闽台资项目累计达8400多家,合同台资逾144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01亿美元。2006年,福建新批合同台资19.5亿美元,实际到资14.2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10亿美元;闽台贸易额达56.07亿美元,增长15%,累计达450亿美元。台资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利用外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台资占福建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已达22%,这还不包括大量通过第三地来福建投资的台资企业。福建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重要地区,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往来的重要联结点。
       (三)产业资源
       2005年,闽台产业结构差异系数为0.18,分别与同期的江苏、广东、浙江、上海与台湾产业结构差异系数相比,和上海相差较大,但与其它三省的水平相近,闽台产业结构差异系数较小,说明闽台产业互补的空间较大。首先,闽台农业合作潜力巨大。福建农业资源丰富,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低,农产品价格也较低,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层次低,使得其附加价值较低。台湾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农产品加工、营销能力强,但劳动力工资高,土地等要素也较贵,农业生产成本昂贵导致农产品价格较高,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闽台可通过加强农业合作,优势互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其次,闽台两地第二产业内部构成存在较大差异。电子信息、机械和石化行业已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在福建制造业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而且通信、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科技产业也得到持续高
       速增长,推动福建产业结构升级。而台湾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一些传统产业和部分高科技产业逐步向岛外转移,岛内转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闽台在第二产业内部形成梯度互补,台湾转移出的部分产业正是福建大力发展的重点。最后,在第三产业构成上,闽台也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台湾第三产业比重接近70%,已接近美国75%的水平,而福建2005年为3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四)政策资源
       福建作为祖国大陆对台经贸的重要“窗口”,是全国开放度较高、政策较为优惠的地区之一,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8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特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岛,并逐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1985年1月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成为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的杏林、海沧和福州的马尾设立“台商投资区”(后又增加集美)。1996年8月20日经贸部和交通部相继公布《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代业管理办法》和《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厦门和福州成为两个对台“试点直航”的口岸。2001年初,福建沿海地区实现与金门、马祖地区的直接往来。在特殊的政策优势下,海峡西岸完全有条件进一步成为“闽台经济合作区”的试验场所。
       2006年8月,福建省正式实施《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和《关于实施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的若干意见》。《规划》和《意见》指出,今后五年,福建将在信息、机械、石化、纺织、冶金、食品、建材、物流、金融及高新技术等十个重点领域和行业全面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利用台资的产业对接项目,将享受一系列涉台优惠政策及措施,其中包括对来闽投资的台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用工、用水、用电和运输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优先保证等。此外,福建还将鼓励台资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省内国有企业改制。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保证闽台产业顺利对接,为加强两地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在新一轮台资向大陆转移浪潮中,福建省正在努力寻求突破吸引台资困局,努力争取福建应有的位置。
       三、闽台区域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进程中的差异性分析
       (一)从综合经济实力看,闽台经济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福建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7501.63亿元,年均增长19.9%,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幅约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1位;人均GDP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3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7位。2006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4%(全国为10.7%的呈持续增长态势),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
       台湾除2001年1.1%的负增长外,其他各年的增长率均在3%以上,人均GDP一直在1.2万美元以上,台湾增长速度慢于福建,但是人均GDP大大高于福建的水平。从发展速度来看,福建经济发展正逐步呈加速态势,台湾经济发展略有减速:1978年-2006年间,福建省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9%和11.4%,同期台湾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和8.9%。这表明闽台经济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中。
       (二)闽台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福建经济从1978年起开始步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到1997年以后第一产业的比重才开始低于20%,以后逐年降低,2005年比重降到12.7%;与台湾相比,从1992—2005年福建第一产业比重虽远高于台湾,但其下降速度快于台湾,表明福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创造的产值大大增长,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在第二产业方面,福建近十几年来工业产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相反台湾却在下降,这主要是闽台处于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2005年福建比重达到48.7%,显示福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台湾经过了60年代的工业化初期和70年代的工业化中期,到80年代中期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而今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并逐步迈向现代社会的成熟阶段。从第三产业看,福建的比重明显低于台湾,且从上个世纪后期至今基本没有变化,而台湾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5年达到73.56%,福建这几年也大致保持在40%左右,到2005年也只有38.6%,闽台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差距较大,且呈逐步扩大趋势。整体看来,2005年福建三大产业结构为12.7:48.7:38.6,台湾则为1.8:24.64:73.56,福建的产业结构大致相当于台湾80年代初期的水平。
       (三)闽台外向型经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6年,福建外贸进出口额达626.2亿美元,增长15.2%,外贸出口额从1995年的79.08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412.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6.1%,出口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3.5%,是拉动福建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从闽台进出口贸易比较可以看出,虽近年来福建外贸总额逐年递增,但到2006年也只相当于台湾的16.8%左右,外贸差距较大。福建2006年的外贸依存度为66.7%,而台湾2006年外贸依存度达到101.7%,福建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都低于台湾。在台湾的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比重较大,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金属、机械、资讯与通讯产品等方面。从总体上看,福建外向型经济方面,如引进外资的商品结构、技术结构等与台湾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闽台科技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但科技资源互补性强
       据2004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认为,台湾地区的科技指数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台湾地区的科研经费占GDP比重接近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1.75%升至2005年的2.5%。但是,台湾长期以来比较偏重应用研发而相对忽视基础性科研投入,如2002年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占总投入的11%,应用科学投入占26.9%,而实验性研发则占62.1%。
       福建科技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其研发投入经费的绝对数额,还是占GDP的比重以及研发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等方面,福建均较大幅度的落后于台湾。如2005年福建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08.38亿元,占GDP的1.64%,R&D经费内部支出53.73亿元,R&D经费投入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49.6%,占GDP的0.82%,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台湾1980年的水平(占GDP的0.71%)。福建科技研发领域的优势主要在于基础性科学和软科学,包括农业、医学、生物学、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因此,这与台湾科研开发与应用能力强、科技经费投入相对充足等优势形成较为明显的互补,福建可以利用台湾的应用科技,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并利用台湾拥有的广泛市场网络,实现科技产品的市场价值,而台湾可以依托福建的
       基础研究平台进行自主创新,从而降低技术引进成本,降低对其他国家技术的依赖。
       四、加强闽台区域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闽台更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体系
       资源与产业互补是闽台合作的重要优势,闽台之间不仅在土地、人力、经济资源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产业合作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闽台合作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像台资企业东南汽车公司在福建形成了一个以汽车制造为中心,汽车零部件供应等上下游配套完善的汽车产业体系。可以预见,未来福建将确立闽台经济合作的重要产业与区域经济布局,建立有效,长远的合作架构与区域经济体系,选择一些特定产业与台湾建立产业分工体系,这个体系不仅着眼于产品生产的分工,更是向着深层次的技术与研发等纵深领域的分工方向发展。
       (二)促进闽台两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岛内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恶化使台湾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而大陆广阔的市场、较低的生产成本、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科技人才及优越的投资环境极大地吸引着台商的投资资金,而福建凭借与台湾的“五缘”优势最早成为台资投资的区域之一,并且福建顺应了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积极做好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准备,顺利实现闽台产业的对接,因而闽台经济合作在促进台湾产业升级的作用功不可没。
       近年来,台湾向祖国大陆转移的产业不仅包括支撑经济成长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而且以电子资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其他一些高科技产业也正在涌向大陆,以继续保持在生产成本上的竞争优势。闽台经济合作上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要素的互补,极大地促进双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和一系列惠台政策的制定,为台湾产业外移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促使福建在市场、劳力、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台湾在资本、制造、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相互结合,形成互补、互利、互惠以及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促进福建更好利用台资,从而加快产业升级。
       (三)进一步加强闽台区域农业合作与分工
       台湾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而且逐渐向机制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传统农业已经萎缩或者向外转移。目前福建农业现代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外销能力相对不足,为了实现优势互补,闽台在农业合作方面表现积极,双方在农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已由福州、漳州扩大到全省。到2005年底,福建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1783个,合同利用台资21.6亿美元,实际到资12.7亿美元。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省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合作的趋势是闽台从两地农业资源分布与产品布局方面开展两地大农业分工与合作,将闽台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规划农业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多个独具优势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更好地促进农产品生产向高水平和高附加价值迈进。
       (四)依靠科技进步,优化配置闽台两地的科技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财富创造是与技术创新、技术资源合作、知识资源的相互依赖联系起来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产成品中原料价值所占的比重日趋下降,而知识、技术价值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已超过50%。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及目前闽台在产业合作方面的情况来看,闽台在高科技产业的合作和科技资源的合作方面都有较强的互补优势。为了实现两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一个资源合作机制,对两地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并在互补中优化结构进行制度性的安排成为必要。如果我们仅局限于简单的分工合作,则难以把闽台科技合作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而且目前闽台科技合作仍然处于那种单向的、民间的、福建去的少台湾来的多的不正常状态。福建经济科技20多年来的发展,不仅能提供廉价的技术人才,更能提供高级的科研人才,而且福建庞大的高科技产品市场正不断成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闽台科技资源的融合化、制度化,促进两地资讯的共享,保证信息的沟通,促进两者在科技领域更加紧密的合作,更好地实现闽台两地产业合作与分工的“双赢”局面。
       (五)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实现闽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考虑到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的竞争优势,现阶段闽台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有所侧重。台湾处于后工业化时期,长期经济发展的积淀使得台湾资金充足、技术力量雄厚、产业水平较高,特别在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和汽车产业等领域拥有优势,近年来台湾将产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第三产业。而福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二产业发展仍处于积极上升期,积极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等制造业对提升福建产业的水平有重要作用。闽台经贸关系由来已久,目前,台湾是福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闽台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趋紧密。尽管台湾在产品研发及全球行销等方面拥有佳绩,但由于岛内市场狭小,企业投资成本较高,人才制约日益突出,难以充分发挥既有的科技产业优势。因此,在发展福建主导产业上,可继续承接台湾优势产业转移的机遇,做大做强机械、石化、电子三大主导产业,还要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的支柱性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从而实现闽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