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专题研讨:国学、西学与现代中国]从互补性透析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
作者:李秋斌

《东南学术》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成为近年来两地产业合作的一个亮点,推动闽台两地合作向纵深领域_拓展是必然趋势。闽台高科技产业在产业层次、产业要素、产业园区等方面存在强烈的互补性,成为两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基础。基于互补性的角度,本文探讨了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特点及互补性,提出了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福建积极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促进两地产业合作由产品层面向技术层面延伸;积极推动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产业合作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互补性;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5—0105—06
       福建是台商重要投资区域之一,台商对闽投资的产业选择决定了闽台产业合作的格局,历经多年的分工与合作,闽台产业合作已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并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较完善的产业链。2006年,台商投资大陆中高科技产业已占64.47%,说明两岸产业合作已从传统产业为主向高科技产业合作为主转变。据统计,“十五”期间,福建累计吸收台资企业2167家,台商投资合同金额27.2亿美元。到2006年5月,福建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653项,合同台资173.1亿美元,实际到资111.38亿美元(不含第三地转投),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达600多家,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9家,超亿美元以上项目15家,形成以冠捷、中华映管为龙头的电子产业,以东南汽车为龙头、近百家配套台资企业为骨干的机械制造业,以翔鹭化纤为龙头的石化产业,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龙头的农艺产业等。在闽台产业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高科技产业合作逐渐成为众多产业合作中的亮点,特别是伴随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外移和福建对台高科技产业的承接,两地的高科技产业合作将成为产业合作的主流。
       一、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特点
       目前,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闽台在声像产品、计算机及其外设、显示设备、通讯设备等四大门类产品上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全省已有厦门、马尾、福清融侨、漳州、泉州等信息产业基地,包括了冠捷、华映光电、TDK、灿坤、台通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台资大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还带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应的电子产业集群,如落户马尾百亿电子城的中华映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管生产企业,为马尾开发区引来10多家外资配套企业及数十家相关的台湾电子厂商落户,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闽台农业生物技术交流与合作也不断扩展,投资层次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海峡两岸细胞学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的研究也已经进入到实质的合作阶段。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向纵深拓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两地合作由资源领域深入技术领域
       福建对台资的吸引力,除了闽台的“五缘”优势外,福建拥有的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也是台资所看重的。早期的闽台合作主要表现为“三来一补”,福建仅仅是依靠自己的资源作为台湾的装配车间,是较低层次和水平的合作;随后,不断承接台湾对外转移的高科技产业,福建由单纯的以装配为主转化为以OEM产业为主,成为了台湾OEM产业的重要腹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层次有所提升,但仍然是停留在资源的层面。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西移和福建的承接,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将研发机构落户福建,如中华映管早期只是将生产体系的“加工、生产功能”移到福建,而近年来,其在福建的研发团队逐渐本土化,约有7成的科技人员来自福建等地的大学毕业生。这表明,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已由资源领域深入到技术领域,台湾看中福建的不仅仅是纯粹的资源,更多的是核心技术力量和优势。
       (二)两地产业合作的互动性增强
       在早期的两地产业合作中,台湾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福建的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台湾,又苦于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通过给予台商优惠的条件吸引台资企业落户,这种名义上为“合作”,实际则是台湾利用福建的资源投资获取单方面的收益。随着福建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这种不平衡的局面逐渐得以扭转,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不再是偏向台湾,而是建立在“利益共享”、“双赢”的基础上,两者的产业互动性不断增强。近些年来,开始出现福建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集团也开始将一系列订单委托台商企业代工,说明福建产业发展的某些领域已可以与台湾相媲美。此外,随着福建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闽台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的互动性也大大增强,在各自具有的技术优势领域加强合作。
       (三)两地产业合作的外溢性效应明显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初期,由于当时的福建企业一般不能提供质量和价格都令台商满意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所以在低层次的产业合作中,福建所获得的收益仅仅是极少的装配加工费,产业合作的外溢性效应弱,对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极为有限。而经过这些年来福建扶持和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台商在福建采购的原料及中间产品所占比例逐年大幅度上升。据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对福建抽样统计的80家台商科技企业中,近5年来,这些台商企业的科技人力、研究成果、相关联组件三项就地采购率已分别上升到82%、63%、40%。同时,福建已顺应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外移的趋势,做好承接台湾转移出产业的各项准备,有利于台湾岛内产业结构的升级。由此可见,两地的高科技产业合作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不可分离的区域性合作体系。
       二、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互补性分析
       闽台两地一衣带水,高科技产业合作效应最突出体现在闽台间顺利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转换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使各自优势的生产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对闽台高科技产业的互补性分析更能充分发挥两地各具优势的产业的最大效应,促进合作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带动各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效益的优化。
       (一)产业层次互补
       闽台高科技产业在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外向度等方面表现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层次与层次间的互补性较强。
       1.产业发展阶段。台湾高科技产业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期阶段,带动了台湾由以传统产业为主向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化,2004年高科技产业产值超过5.6兆元,占整体制造业总产值的54.2%。目前,台湾已形成两项较具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一是以个人电脑为基础的资讯产业;二是以晶圆为主的半导体产业,这两大产业已成为台湾的主导性产业。这两项产业带动台湾经济的发展,并使之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度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地。福建的高科技产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真正发展的,起步阶段比台湾整整
       晚了10年左右。2005年,福建高科技产业产值为2500.20亿元,其中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6%。虽然高科技产业有一定发展,但是福建的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科技产业还处于成长期的早期阶段,仅有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一定的优势,其他的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产业才刚刚起步,高科技产业远没有规模化。
       2.产业结构。闽台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相差不大,福建以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心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光电、精密仪器等产业,两者都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中的重点。台湾半导体产业总产值2004年达到1兆1400亿新台币,成为台湾第一个“兆元产业”。而台湾的光电产业在2005年达到1兆1289亿新台币,是台湾第二个“兆元产业”,这两个产业的产值占高科技产业总产值的40%左右,成为高科技产业中的支柱。福建的电子信息产业在高科技产业中“一业独大”,200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71%,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2.1%,已连续8年位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虽然两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点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产业内部的侧重点不同,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侧重发展半导体、芯片等产业关联效果大、附加价值高的高端产品;福建则主要偏向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的附加价值较低的中低端产品,其中收录放机、汽车音箱、显示器、输出变压器等4种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3.产业外向度。产业外向度主要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占该地区产品出口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台湾产业外向度很高,电子信息类产品已经成为世界的生产基地,从2000年到2004年,台湾高科技产品出口值占台湾出口值比重由2000年的36.3%逐年提高到55.8%,高科技产业的产品已成为台湾出口贸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了半壁江山,是拉动台湾产品出口总值的强大引擎。福建省的高科技产品也逐步走向国际市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25.5%提高到2005年的39.5%,成为拉动福建出口、增强福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但是与台湾相比,福建高科技产品出口还稍逊一筹,主要是表现为产品的类型不同,台湾的高科技产品挤身高端产品市场,而福建的产品主要还是冲击附加价值不高的低端科技产品。表明福建高科技产品出口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产业要素互补
       福建和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闽台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合作来更好地利用对方的要素,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的效用。
       1.科技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是一个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没有雄厚资金作后盾是不可能支撑的起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高科技产业又是一个生命周期短的产业,需要不断投入的高额的研究制造费。台湾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中有充裕的资金做后盾,其R&D费用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到2004年达到2.05%。福建的R&D经费投入虽然也逐渐增加,但是2005年占整个GDP的百分比还是一个极小的比例,为1.65%。台湾的经济总体水平大大高于福建,如2004年福建人均GDP为17218亿人民币,台湾的人均GDP为113042万元人民币。因此,无论从相对投入还是从绝对投入看,台湾都明显优于福建,福建可以借助合作充分利用台湾的资金,2006年,福建新批合同台资19.5亿美元,实际到资14.2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10亿美元,台资能为福建高科技产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2.技术研究。虽然每年台湾都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但长期以来,台湾执行的是一套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政策,加上台湾长期采取代工生产策略,从事高科技的园区企业多是中小企业,研发力量有限,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技术受美、日等国牵制影响很大,台湾的基础研究弱致使其一直将技术引进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战略重点,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福建的技术研究重点与台湾正好相反,福建重视基础研究,经过一段时期的自主创新的研发,福建的物质结构、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等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非线形光学晶体、激光晶体等材料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福建的自主研发能力远远超过台湾,但是福建碍于科研经费的缺乏,在商品化开发方面落后,每年都出现大量的科研成果专利等或束之高阁、或积压等现象,相比较于台湾每年都要花费巨额资金购买技术,如果闽台能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合作,正好可以实现技术上的互补,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更紧密结合。
       3.人力资源。台湾的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如1999年台湾研发人员有8.87万人,而同期日本有89万人。从研究人员占总人口比这一指标看,80年代后期,美、日平均每万人口研发人员达59.03人,这是台湾所远远不及的,台湾的人才资源缺乏影响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后劲。2005年,福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有8.62万人,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科技活动人员4.02万人,表明福建注重对自主创新的投入。闽台的可以进行人才的互补合作,通过产业合作利用福建省的人才资源,台湾通过系列培育和延揽高级科技人才的方案吸引大陆人才赴台工作,从而保证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求。
       4.市场需求。台湾的人口只有2000多万,岛内的市场需求极为有限。目前,台湾生产出的一半产品是到岛外销售的,有些产品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中国是一个高科技产品潜在需求量极大的国家,而又鉴于国内的高科技产业刚起步,有些高科技产品根本无法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甚至有些产品自身还无法生产。大陆广阔的市场成为吸引台商前来投资的重要因素。福建是沿海省份,经济较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也较多,而且福建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颇为相似,产品的需求具有同质性,台湾的产品很容易在福建的市场立足。同时,台湾可以借助福建把产品销往大陆的其他区域,福建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优势产品通过台湾的市场平台销往全世界。
       (三)产业园区集聚功能互补。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依托,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福建主要有两个国家级科技园区。福州马尾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电子信息技术、生化工程、冶金机械等支柱产业;厦门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形成电子信息、光电、电工、软件、生物医药五大特色产业。台湾科学园区的建立比福建早了11年,目前主要有新竹科学工业区、台南科学工业园区和中部科学工业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区是全球资讯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重镇,台南科学工业园区以光电和集成电路为两大支柱产业,台中科技园区成为全球12英寸晶圆生产重镇。闽台科技园区虽然成立时间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但是两地科技园区的发展轨迹却表现出互补双赢的特点,可实现互补合作。主要表现为园区的产业对接。闽台两地的园区都以光电信息产业为发展的重点,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是台湾的产业比福建来得更先进些。近年来,台湾加紧经济结构调整,一些高精尖产业出现投资大陆的迹
       象,如光电产业就开始向外投资,福建科技园区可以在自身光电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争取台湾的光电产业等高科技产业能投资福建的科技园区。同时,福建也可以利用近台的地缘优势积极鼓励有一定优势的园区企业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台湾科学园区产学研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广泛建立技术同盟,带动福建省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总体而言,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福建的高科技产业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在两个层次之间产生了相互吸引和相互推动的力量,再加上台湾与福建的“五缘”优势和长期产业合作的根基,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向福建转移的势能充足,双方互补合作的力量十分强劲。目前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重心由制造能力向研发、服务能力转移,部分高科技产业“西移”是主导趋势,而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也已做好对接产业的积极准备,实施“即时互动、即时对接、即时引入”的策略,实现闽台产业在互补性基础上的良性对接。
       三、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
       闽台科技交流活动,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加快发展,加深了两地科技界人士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两地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福建具有“台、侨、海、特”的优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闽台关系。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加强闽台经贸、科技与文化交往,推动两岸早日实现“三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是福建面临的战略性任务。当然,当前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势头良好,两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一)福建应积极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
       近几年,台湾对大陆高科技产业投资增长迅速,现有对大陆的投资近60%集中在高科技产业。2001年台商对大陆投资仅17.5亿美元,到2004年已升至42.1亿美元,虽然2005年受台湾总体对外投资减少的影响,台商对大陆投资降到36.8亿美元,但是2005年台湾在大陆高科技产业投资金额占全部投资大陆金额的比重却占到61.2%,可见,高科技产业成为台商对大陆投资的重要领域。台商投资大陆的过程就是岛内产业向外转移的过程,目前,台湾的高科技产业正在向大陆转移。闽台高科技产业存在诸多的互补性,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对外转移过程中,福建应做好首当其冲的承接准备,通过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形成闽台双方产、学、研一体化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建立经营联盟,达到优势互补、规避劣势、合作共赢,以共同达到高科技产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福建的承接准备包括进一步巩固产业基础,发挥已有的高科技产业优势,形成新的吸引力,如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已有一定规模;整合科技园区,以福州科技园区和厦门科技园区为龙头,对其他一些园区,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提升品质,以新的形象和机制形成新的吸引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包括制定合理的产业引入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建设,降低入园门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福建要充分发挥所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在承接过程中巩固强化与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合作。
       (二)闽台合作应向深层次领域拓展,由产品层面向技术层面延伸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应向更深层次拓展。福建不能再仅仅作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装配和加工车间,而应该发挥其拥有的基础研究和人才等优势,逐步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基地。如两地可以通过相关科技产业协会主导,制定共同的合作发展目标,并在某些研究领域进行分工,加强两地科技园区的合作,促进园区之间的技术转移,合作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品牌产品。闽台要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合作,人才是关键和核心因素。福建经过20多年来经济科技的发展,不仅能提供廉价的技术人才,更能提供高级的科研人才。而台湾岛内近年来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缺口急剧扩大,根据台湾“行政院科技人才培训与运用方案”所进行的6项产业科技人才供需调查发展,台湾在重点高科技领域,人才缺口逐年增长。台湾人才短缺必然会影响到台湾产业的转型以及发展的后劲,福建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其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吸引全国人才,能为台湾的高技术研发提供必备的人力资源条件。
       (三)闽台应积极推动两地高科技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高科技产业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产业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积极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福建在不断创造条件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过程中,可以利用台湾已有的技术和比较成熟的产业模式改造福建传统产业,转向以技术含量大、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业为主。台湾把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可以克服岛内资源不足的劣势,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优势产业,向更高层次的技术领域推进,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福建与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合作,产业链会更长,高科技产品价值会更高。加上福建近年来劳动力成本逐年加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步丧失,应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向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与台湾加强高科技产业合作为福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机遇。福建目前确立的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其中的电子产业正是与台湾的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相吻合。闽台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双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台湾厂商转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福建在人才、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台湾在资本、制造、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相互结合,形成互补、互利、互惠及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共同促进两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闽台高科技产业要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科技产业是关联性强的产业,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要充分发挥出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从而辐射更多的产业部门,同时通过产业波及效应的发挥,最终受惠于所有产业。目前福建正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将高科技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合作与闽台经济合作的主要目标,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应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合作的一个重点,闽台之间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如果闽台两地加强合作,完全有可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相关产业新的集聚优势,建立起在全国各经济区域中的优势产业结构和地理布局。高科技产业合作要立足资源优势互补,带动经济区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发展福建沿海的电子信息产业圈,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通过台湾的市场优势,将福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销往全世界。福建还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福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也带动福建资本市场的发展。总之,加强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能使两地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一体化机制更加强化,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