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青年哲学论坛]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
作者:郑若玲

《东南学术》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考不断朝多样化方向改革,但受传统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所牵制,多样化改革遭遇了公平与诚信危机。作为多样化招生制度的典型代表,以及高等教育的强国与大国,美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可以成为我国高考多样化改革的重要参考,我们可以从其入学机会公平、录取指标多元、招生高度自主、计划灵活多样等方面得到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高考;多样化改革;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3—0156—05
       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高考”)自1952年建立,迄今已历经风云55载,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也已整整30年。与别国招生制度所不同的是,我国的高考自建制伊始便带有鲜明的“统一性”。由于存在重才轻德、缺乏特色与灵活性等统一考试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建制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考不断朝多样化方向改革。在改革进程中,动辄有人提出废除统一高考,借鉴美国高校多元招生办法。美国的招生制度在中国到底可行不可行?我国高考的多样化改革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中借鉴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利用2006年国家公派留美一年的机会,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并访谈了十余位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或相关考试机构负责人,对美国高校招生制度作了较深入的了解。
       一、灵活多元的美国高校招生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高校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美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4—2005学年,被纳入联邦政府学生财政援助计划的高校(即IV高校)有4216所。这数千所高校类型、层次各异。就招生来看,可将其大致分为有入学要求和开放入学两类,其中,前者要求学生提供从高中成绩到推荐信等一系列材料中的一种或数种,后者则只需提供高中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历证明。以下主要从录取评价指标、招生计划两方面论述有入学要求的美国高校的招生办法。
       美国高校的录取评价指标多元,包括中学成绩、标准化考试分数、课外活动、才艺与能力、个性品质等。其中,中学成绩是美国大学入学最重要的一条标准。但大学在评估此项指标时,并非片面追求高分数,而是将其放置到学生的中学条件或家庭背景中综合评价,注重学生追求上进、挑战自我的精神。此外,很看重学生选择课程的难度,鼓励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选修高级课程或大学预修课程,如AP(Advance Placement)、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等,修习并通过了这些高难度课程的统一考试,可以为大学申请成功增加不少筹码。标准化考试(包括SAT和ACT)分数是仅次于中学成绩的另一条主要指标,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始把它列为可选条件,或者干脆取消这一入学要求,但四年制公立大学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极少有放弃这一要求的。课外活动也是一些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较重视的指标,它不仅有助于大学考察学生对非学术活动或在学校以外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承担的义务、所作的贡献,而且可以关注到学生的特殊才能或成就。推荐信在入学申请中亦占有一定份量,一般要求学生提供由高中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所写的推荐信(有的学校还欢迎提供由雇主、教练、宗教领袖、朋友、家人等写的额外推荐信)。由于希望选拔到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些大学还鼓励申请者提交自己在艺术或体育方面的才艺证明。学生的个性品质通常也是招生人员所关注的内容,主要从推荐信、中学报告以及学生所写的短文或个人自述等材料中考察,使学校在冰冷的考试分数与学业成绩之外,了解学生作为“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爱好、兴趣、生活经历等活生生的另一面。
       此外,面试也是一些大学录取评价的内容之一。当然,并非每所大学都具备面试条件,即使是那些条件具备的学校,面试也并非必要条件。尽管没有得到面试机会(入学申请提交得越早,得到面试机会的可能性越大)的申请者并不会在入学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大学一般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面试机会,以便学校和学生更好地相互了解。面试并不在校园内由招生人员完成,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校友志愿者们代表学校在当地进行。因此,面试与其说是入学条件之一,毋宁说是架构在学生与大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或者说是大学向学生推介自己的一条渠道。
       美国数千所高校由于资质、声誉、办学条件、生源多少各有不同,其招生计划也“因校制宜”。常用的招生计划有提前招生(early admission)、常规招生(regular admission)、滚动招生(rolling admission)三种。其中,提前招生又分为“提前决定”(early decision)和“提前行动”(early action)。二者的区别在于,“提前决定”是捆绑式的,学生申请这一计划,就意味着对大-学做了某种承诺,一旦被录取,便有义务进人该校,且要交纳一定的入学保证金,同时撤销已提交的其他学校的同类申请,否则便是违规。“提前行动”则是非捆绑的,学生即使被某所大学录取,也可等到所申请的其他大学录取结果出来比较后,再决定上哪所大学。提前招生一般要求学生在每年11月1日前递交申请,12月中旬出录取结果。全美除数百所大学采行提前招生计划,更多的大学采行的是常规招生计划(实行提前招生的大学也兼行常规招生)。常规招生的申请截止日一般为1月1日,3月底或4月初出录取结果,被录取的学生要求在5月1日答复学校,并交纳保证金。竞争性不强的大学则多实行滚动招生,即早申请早录取,以刺激学生积极申读,滚动招生一般在入学前6 9个月开始受理申请材料。由于申请不久便可知晓录取结果,滚动招生对部分学生的吸引力相当大。此外,近年来还有少量学校实行“当场录取”办法,学生带着申请材料到学校,招生人员审阅后,当场便告知录取结果。
       二、高考的多样化改革与国情
       高考之所以进行多样化改革,是因为它的“大一统”存在不少弊端。最主要的弊端,一是考试标准单一,长期实行“千校一卷”,使层次、类型各异的高等学校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适合培养的人才,没有真正的招生自主权;二是录取标准单一,高考分数成为录取的唯一指标,导致智育长期“一枝独秀”(而且仅是考试分数体现出的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平时成绩、身心素质、品行修养、各种能力及对学校或社会的贡献等其他因素。针对这些弊端,高考在过去20多年先后进行过一些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保送生制度的建立和自主招生的试点。
       为克服高考“唯笔试是取”的应试弊端,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了保送生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通过全面考核保送生的德、智、体情况,导向和鼓励中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使高等学校选拔出具有较好专业适应性的优秀人才,扩大招生自主权;三是通过建立以考试为主、以保送为辅的招生制度,把考试与保送两种形式的长处集中起来。但实行不久,保送生制度的目标便屡屡受阻。随着保送规模的扩大,问题越来越严重,权力和金钱逐渐侵蚀
       到高考这块“净土”,起初是“荐良不荐优”,推荐材料被大量“灌水”,此后又进一步蜕变为“推劣不推良、送官不送民”,将不合格的权势子弟保荐给高校。保送生的选拔变得黑幕重重,被人情、关系等因素异化为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公平与诚信遭到严重损害。一时间,认为应将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观点,在民众中有相当的代表性。为此,1999年教育部推出“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规定必须以测试成绩作为保送生录取的重要依据;2001年,做出“一压二严”的规定(“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2007年,又规定重点强化对保送生资格的审查和推荐过程的监督,进一步加强对保送生的文化测试与考核。可见,现行的保送生制度与实行之初已有很大差别,不仅招生规模更小,而且实际上变成了另一种统一考试或以此为主的招生办法。
       自主招生试点则始于2001年,是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而探索的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考试评价、多样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招生制度。实行6年来,不仅参加试点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多,而且限制条件正逐步放宽,自主招生的生源比例和降分幅度不断加大。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由于是对长期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录取依据的录取制度(保送生和特长生招生除外)的挑战,试行后引起社会各方密切关注,“自主招生”成为2006年我国教育八大关键词之一。总体而言,自主招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普通民众的肯定。但在肯定之余也心存顾虑,顾虑之一是公平问题,人们担心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自主”的环境可能会“滋养”出各种腐败现象;顾虑之二是诚信问题,担心一些责任心不强的中学对推荐材料“注水”,以及一些考生“脚踏两只船”。事实证明,这些顾虑并非杞人忧天,前两年的自主招生中就已出现高分考生“不辞而别”、“另攀高枝”的诚信危机。而公平危机却更隐蔽,多是一些私下交易,例如,一些权势子女只要过得了高考统考关,学校自主招考关便不成问题。
       客观地说,保送生制度和自主招生改革,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多元、自主等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打破了高考长期“大一统”的局面,给高校招考带来了新意与活力,对鼓励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确有一定功效。但在实践中,为什么二者不约而同遭遇公平危机与诚信危机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所牵制。
       中国是一个以家族宗法制社会结构为基础的国度,重人情面子与讲裙带关系成为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若没有可操作的客观标准,“任何立意美妙的选举制度都会被异化为植党营私、任人唯亲的工具”,这也正是不问家世门阀、凭才取人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存1300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保送生制度由于缺乏可操作的客观“硬件”,成为传统文化消极作用和政治腐败的牺牲品。自主招生有高考这道门槛,尚且出现问题,若取消高考改为“完全自主”,其公平与诚信问题就更令人难堪其忧。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虽已迈入大众化,入学机会的竞争不再像精英阶段那么激烈,但中国的现实国情从总体上说仍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较稀缺。但在中国这样一个讲人情、重关系、看面子的国度,民众素来“不患寡而患不公”,在教育资源的竞争过程中,老百姓仍首重公平。为什么高考自建制至今,虽不断遭受各界批评,但仍然为多数人所接受?别无他因,“公平”而已,它强调“程序正义”,即升学机会和考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目前诚信制约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在社会资源和教育机会的竞争过程中,如果不以考试成绩这一“后致因素”为竞争资本,金钱、权力等“先赋因素”则将取而代之。这已一再为中国考试历史所证明,也是高考多样化改革所必须警而醒之的。
       三、他山之石,可以为鉴
       尽管高考存在种种弊端,但它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及社会文化是相适应的。在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替代办法前,轻言废止乃至轻率行废,可能造成比现有弊端更严重的问题。但这决不能成为高考裹足不前的借口。高考的“大一统”弊端不仅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而且对其人才选拔功能的发挥制造了越来越大的障碍。高考欲保持长远的生命力,必须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前提下,适时适度进行多样化改革。这既是千年科举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也是教育与考试发展的现实要求。
       作为多样化招生制度的典型代表,以及高等教育的强国与大国,美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历经300多年,发展已很成熟和完善,可以成为我国高考多样化改革的重要参考。但任何国家招生制度的形成与运作,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因素关联甚密,别国可以受其启发甚至借鉴,生搬硬套却绝不可行。因此,我国高考多样化改革在借鉴美国的做法时切不可忘“橘逾淮而北为枳”的教训,否则便可能南辕北辙,弄巧成拙。笔者认为,中国高考多样化改革可以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中得到以下四点启发与借鉴:
       第一,注重入学机会公平。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由于各族裔各阶层子女的教育条件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差异甚大。为缩小差距,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颁布了《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旨在给予少数民族或女性在就业和教育机会方面优先考虑,政府还设有一些专门针对弱势群体的财政援助项目,一些高校也设立了为少数族裔提供入学信息、咨询与指导的专门机构。我国也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阶层、城乡、地域间差异甚大,教育的条件不均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不公平,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相似,特别是城乡、地域间的差别,相比于美国是有过之无不及。高考制度在多样化改革过程中,也必须时刻凸显公平,尤其要防止因客观标准减少导致权力、金钱介入而给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公。
       第二,适度采用多元录取指标。美国高校录取新生,没有固定的指标体系,而是综合评价:既有智力方面的要求,又有非智力因素的考量;既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又看重平时的学业成就;既从考试分数或年级排名等相对客观的硬指标来评判学生,又从充满个性与人情味的推荐或自述材料中了解学生。指标多元体现了美国大学既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错失“专才”“偏才”。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正是我国高考多样化改革的目标。遗憾的是,这种在美国畅通无阻的方式,在我国却屡行屡败。因此,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紧张、诚信制约机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高考多样化改革仍需以统考为主。但本着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等原则,可将考试成绩之外的其他因素适度、逐步、切实纳入录取指标体系,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控机制。
       第三,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美国高校向来具有办学自主与学术自治的传统,体现在高校招生上,也具有高度的自主权,招生的标准、规模及运作完全由各校招生委员会自主制定,联邦与州政府不得干预。我国高考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努力,但进展缓慢,即使是实行自主招生,高校真正享有的自主权仍十分有限。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招生”,可谓是一种有力的尝试。应鼓励这些试点院校稳步加大自主力度。待时机成熟,可将统一考试与招生两相分离,由高校自主决定考试结果的使用比例,或将统一高考变成水平考试,让招生院校在水平测试的“基准”之上最大限度地享有自主权。
       第四,建立多渠道、多层次考试“立交桥”。美国高校招生制度一个鲜明的特色是计划与机制灵活多样、招生效率高。对学生而言,既有旨在吸引那些对某校“情有独钟”且愿意及早与之订立“婚约”的“性急子”学生的提前招生计划,也有针对那些深思熟虑、欲精拣细挑的“慢性子”学生的常规招生计划,还有针对快进生或超常生的提前入学计划。从高校来说,既可以让那些生源充足的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完成招生工作,又可以让那些生源不足的学校在最大的时间跨度内网罗更多生源。我国目前虽然不大可能采取完全个性化和自主性的招生机制,但分层分类进行考试却有其可行性,以便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人才需求结构立体化的需求。具体而言,可将高考分为普通大学及独立学院的本科统考和高职高专的专科统考两种类型,或采取全国统一高考和各校单独考试相结合的二次高考模式。这两种办法各具特色,可以从不同角度为推进高考多样化发挥作用。经过一定阶段或范围的试点后,可以进一步将二者结合起来,使高校招生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前提下,真正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考试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