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思考
作者:朱鹏颐 张 国

《东南学术》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运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1981—2004年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增强,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依次经历了1981—1990年的总体下降阶段,1991—1999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2000—2004年的相对稳定并缓慢发展阶段。对2002年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表明:资源减量投入因素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对策思考。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障碍度分析;福建
       中图分类号:F062.2(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3—0078—09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也是加速发展时期。20多年来,为了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现行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资本与劳动投入份额超过75%,全国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消耗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说明经济增长对物质投入的依赖性极高,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较严重。从农业上看,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9%,而施用氮、磷、钾总养分量占世界总量的25%。我国每公顷平均施用化肥256公斤,超过发达国家设计的安全上限225公斤。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还污染环境。我国已有近1/4的河流、河段因污染而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全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污染,一些地区近海水域因富营养而发生大面积赤潮。因此,协调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关系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合理的资源利用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或趋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DMy的稳态经济理论提出,合理的经济结构变化要求对稀缺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小,只要经济中的投入水平与外部输入相当,资源就能达到最优利用率。而循环经济正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为特征,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通过“资源一产品—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内在价值,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另一种意义上看,循环经济是把环境作为生产力发挥作用,把环境如同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一样,当作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看待,将环境中废弃物在循环经济中加以利用,使其转化为经济产品,既挖掘资源的潜力,又从经济活动的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遏止环境恶化。因此,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技术经济范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支撑体系,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务之急。而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的要害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弃物的产出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由此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这就涉及到如何评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
       
       马其芳等运用BPEIR概念模型及特尔菲法选择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是从农业生产行为以及产生的效果出发,通过系统的输入端、过程、输出端进行的。因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一个循环总量,而且该循环总量大小取决于系统外的投入与系统内的消费量。如果对于区域系统投入减小,消费增加,说明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则系统内循环总量减少,压力减小,使系统各组分良性发展。基于这一原理,我们评价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福建省作为全国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亚热带气候拥有“四季常青”的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地形孕育着多种经营,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水果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独具特色。已成立的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成为台商投资农业的首选区域之一。现在福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8%,比“十五”计划高出1.8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提出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的要求,2006年达到13.4%,为8年来的最高,这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因此,福建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通过科学合理地评价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找出关键因素,实施科学措施,改善农业系统的生产环境,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福建农业循环经济总体趋势不断加强
       (一)研究方法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核心技术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输入端、输出端和运行过程的复杂内容。为此,笔者依据循环经济“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并针对福建省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福建农业循环经济众多因子,筛选出4类18个参评因子,构成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4类指标是:1.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输出端的效果;2.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类指标用来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的现状;3.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用来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4.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反映农业发展中对于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的影响。在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
       由于所选取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数据间缺乏可比性,因此,必须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办法是,以1981年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作为参照值进行量
       参照值标准化法主要适用于评价指标与参照值之间相互关联且有所区别的情况。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有两类指标,一类是正作用指标,该类指标越大越好;二是负作用指标,该类指标越小越好。针对这两类指标,其标准化处理的公式如下:
       对于正作用指标:xij"=x1j/x1负作用指标:xij"=x1/x1j"式中x1j"为标准化后某指标的值,xij为某一指标的原始值,x1为1981年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指标原始值。
       由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层次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均只从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了全面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
       展状况,需要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办法是将各项指标采用加权函数法进行计算,即:
       式中,xj为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1为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相对应的权重;R1为第i项分类指标的权重,z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得分,表示各分类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值。
       (二)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方法计算,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1981年以来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在总体上不断加强,2004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为1981年的1.19倍。根据图1,可将1981—2004年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降低,并且起伏不定。该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均低于198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并且在[0.95,1]内波动。第二阶段是1991—1999年,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在此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综合评价指数从1991年的0.96上升至1999年的1.18,增加了0.22,年增加速率达2.5%,可见,该阶段是福建农业循环经济不断深化的阶段。第三阶段是2000-2004年,农业循环经济保持稳定并缓慢发展阶段。该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5年依次为1.16、1.17、1.18、1.19、1.19,5年只提高了0.03,年增加速率0.52%,仅为第一阶段的20.8%。可见,2000—2004年是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并逐年缓慢提高的阶段。
       
       二、循环经济总体加强主要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因素
       进一步对上述4项分类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数作了对比(图2)。从图2可以看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评价指数和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数均高于1981年的水平;资源安全评价指数除1995—1999年外,其余年份均低于1981年的水平,但始终围绕1上下间变动,都在[0.94,1.02]间;而资源减量投入评价指数则从1981年的1.00一直下降到2004年的0.33。按农业循环经济各分类指标评价指数高低排序来看,最高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1.620,其次分别为资源循环利用指数1.111、资源安全指数0.979,最低为资源减量投入指数仅为0.586。
       从四个分类指标相比可以看出,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提高最快,由1981年的1.00提高到2004年的2.38,年平均增长5.75%。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属于正作用指标,说明近24年来福建农业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在发挥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福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使农业经济实现了良性循环,促进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数也逐年提高,但速度缓慢,其值由1981年的1.00提高到2004年的1.31,年平均增长1.29%。资源循环利用指标也属于正作用指标,它的提高也加速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安全指标24年来在1.00左右波动,变幅在[—0.06,0.02]间。1995--1999年资源安全评价指数较1981年高1%至2%,主要是因为这5年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从而导致粮食总产量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资源减量评价指数则从1981年的1.00下降到2004年的0.33,下降了0.67,年平均下降2.79%。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属于负作用指标,其值越小表明该指标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越大。
       
       三、投入的物质要素过多制约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综合评价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们以2002年的资料,进一步对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行了诊断分析。要找出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以及各障碍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阻碍作用的大小,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各障碍因素进行农业生产的行为与策略调整,以期达到减少系统的投入、提高系统的产出,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方法
       采用“因子贡献度(Factor contribution degree)”、“指标偏离度(Index deviation degree)”和“障碍度(Obstacle degree)”3个指标来诊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其中,因子贡献度(F)为单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指标偏离度(I)表示单项指标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差距,为单项指标标准化值与100%之差;障碍度(0)表示单项指标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诊断的目的和结果,其计算原理如下:
       Fj=R1×Wj
       其中,R1为第i项分类指标的权重;w1为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相对应的权重。
       Ij=1—Xj
       其中,xj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该处标准化值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得到。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结果分析
       对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单项指标的障碍度检验,通过对障碍度指标0.的排序,可以确定各障碍因子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作用大小。表2按障碍度大小排序列出了前10项。
       
       从表2可以看出,2002年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分别为农业耗水系数、禽畜粪便资源化率、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农业机械使用水平、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可见,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障碍因素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安全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尤其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排名前五位的有4个是资源减量投入方面的,说明长期以来资源大量投入是福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导致单位面积投入的农业资源量过大,影响了农业系统的消费能力,给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因而制约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资源安全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排名也较前,特别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中的禽畜粪便资源化率,排在第二,障碍度达14.57%。因此,只有充分关注并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使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诊断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各分类指标的障碍度大小,本研究在计算单项指标障碍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各分类指标的障碍度(u1),其计算方法如下:
       U1=∑O1,j
       O1j为各单项指标的障碍度。按此计算公式,对福建2002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分类
       指标进行了计算,其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明显看出,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在资源减量方面影响最大,占56.6%;其次为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占18.73%;资源安全方面占18.16%;经济及社会因素最小,只占6.51%。这一结果与图2分析结果相吻合,即图2显示自1981—2004年期间的24年,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资源减量投入方面。而且24年来,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以及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绝大部分被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限制作用所抵消,因而导致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增长缓慢,24年来只提高了0.19,年均增长率仅0.79%。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降低农业经济系统的资源投入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目标。
       四、对评价结果的思考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引发以下几点思考:
       (一)坚持发展方针,构建循环型大农业
       本研究表明:近24年来福建农业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发挥作用。因此,发展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此,要调整农业区域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培育对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水果、茶叶、蔬菜和食用菌等重点特色农产品。围绕农业支柱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能开拓市场,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生产的龙头企业。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力度,加速农工贸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延伸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群。改革农业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农业的方式。从观念上、思路上、政策上实行一系列转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夯实基础。而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运作,把农业大系统所包括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延伸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和服务业、农产品消费等子系统组织在一起,建立起农业生态产业链,调适其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通和信息传输,使其维持在系统可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闭环大农业系统,发挥整体优化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整体协调发展,显示了农业循环经济所追求的产业结构整体性的特征,构建循环型大农业的发展道路。
       (二)减少单位面积物质投入,实施节约农业资源战略
       本研究表明:当前资源减量投入因素是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因素,其中,农业耗水系数、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是主要限制因子。1981年以来,福建资源减量投入评价指数不断降低,表现在农药污染趋势不断上升;化肥的过量使用已使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农膜处理不当、畜禽粪尿大量排放已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这从中也说明了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农业生产要素过多,对农业系统产生巨大压力,农业系统循环总量增加,消费能力减少,导致农业系统处于不良状态。因此,必须解决农业生产中滥施化肥和农药、浪费用水和用能、大量使用农膜以及农膜回收不力等问题,实施节约农业资源战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合理配置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比例,提高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量,实施配方施肥,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系数。合理使用农膜,加强农膜回收利用,提高农膜的使用年限。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节能型农业技术体系。推行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生产模式,既增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资源。大力研究农业节约用水技术,采用喷灌、地膜下灌溉等新技术,改变传统的漫灌、串灌的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对农业产业园区多种行业实行水资源综合、高效利用;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效益。
       (三)研发农业资源再利用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本研究表明:资源循环利用因素是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大障碍因素,因此,要研究开发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密切相关的先进适用技术。根据食物链的原理,发展农业复合经营模式,通过延长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不断的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使禽畜粪便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传统种植模式只停留在单一粮食作物生产上,人类只能利用粮食作物中20%的籽实,而75%的其他有机物如秸秆、糠秕等绝大部分白白浪费掉。若充分利用我国粮食作物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或氨化处理成饲料,则可相当于生产2亿吨饮料粮。如果对这些农业废弃物能再作技术处理,提取其更有用的成分,那就大大提高其价值了。如水稻和小麦秸秆中获得生物纤维能用于加工木材和一些纤维材料的替代品。据估算,全球每年所产农业废弃物中的生物纤维总量约200亿吨,远多于全球每年1.5亿吨化工合成多聚物的生产量,我国每年可产农作物秸秆约6亿吨,蔗渣和蔗梢约2000万吨,油料秸秆约3000万吨。
       本研究探明: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五大障碍因素中,禽畜粪便资源化率列在其中。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每年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20万吨。这些污水目前在许多地区任意排放,造成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如果这些废弃物能加以技术处理,作为有机肥料返回农业,不仅遏制污染,而且是废弃物资源化的一大举措。这些都说明了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很大的。
       
       (四)落实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政策,发展农业资源安全战略
       福建多山,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仅0.034公顷,居全国之末。随着各项建设的发展,耕地被不断占用。近几年各项非农业建设和自然灾害毁坏使耕地平均每年净减2.93万公顷,加剧了人地矛盾。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20世纪90年代福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仅3.84%,与发达国家的10%比例相去甚远,表现于农业资源安全体系不甚完善。本研究表明:资源安全指标24年来始终在1.00左右波动,变幅在[0.94,1.02]间,除1995--1999年外,其余年份均低于1981年的水平,说明这方面工作进展迟缓。而单项指标障碍度分析还表明:资源安全因素中的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所有障碍因素中分别居第六位和第七位,说明了保护耕地的迫切性。福建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11月颁布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根据纲要要求,要开展各项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作。建立农业灾害防御、预警体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严格控制各种土地开发项目,大力实行土地整理,切实保护极其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包括了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四个指标,旨在统筹兼顾,综合协调,整体优化,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要达此目的,必须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把循环经济内涵纳入“十一五”规划中去。各级地方政府要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把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各项农业发展计划中,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推进农业循环经济。通过设计制度、制定法律政策,规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公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通过试点工作,建立各式农业产业园区,设计不同循环经济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以示范经验带动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尽快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依据。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农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农户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明确涉及循环经济中利益实体的权责关系、利益分配及效率与公平问题等。在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资源与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建立绿色农业经济核算制度。运用税收、金融、财政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循环经济项目,以及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和农户、农业环保产业和农业产业园区,保证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农业循环经济的奖惩制度,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的驱动作用,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经营主体提供充分激励。对超标施用化肥或农药等相关农业生产资料,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使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引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