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者:廖福霖

《东南学术》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是21世纪绿色财富的源泉和绿色文明的希望。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大生态系统观为指导,遵循其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这样两个基本规律,从内部机制和外部推力两个方面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从而推进自然—人—社会这个复合体的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生产力;发展;生态系统观;内部规律;外部规律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3—0068—05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绿色财富和绿色文明是2l世纪的主要标志,而发展生态生产力又是绿色财富的源泉和绿色文明的希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不管国家、民族、企业还是个人,谁跟上生产力发展的步伐,谁创造的财富就多;谁领跑了生产力的发展,谁创造的财富就快。否则相反。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人类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就越来越发现,工业文明生产力仅仅几百年的时间,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远远大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所创造财富的总和,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奇迹。但是,工业文明生产力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又对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界进行了巨大的破坏,导致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系统崩溃、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骤减、自然灾害频频……众所周知的世界十大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自然界向人类亮起了黄牌,并且必将对人类已经创造的财富与文明实行“一票否决”,再这样下去,人类将与自然界一起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人类开始了反思,21世纪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是什么?人类社会文明的希望在哪里?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政府头脑比较清醒的国家,都纷纷寻找新的发展之路,寻找社会财富的新源泉,寻找社会文明的新希望。可以这样说,全球性的共同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共同反思,出现了全球性的共同认识,激发了全球性的共同行动,掀起了全球性的新一轮竞争:这就是发展绿色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弘扬绿色精神、建设绿色文明。一句话,发展绿色生产力(生态生产力也称绿色生产力,据笔者考究,绿色生产力是一种比较形象的术语,而生态生产力则是一种比较规范的术语。所以本文中有些地方采用绿色生产力,而大部分地方采用生态生产力,其内含是一样的)将成为全球的财富之源、强国之本、文明之光、和平之基。如,加拿大环境部长斯蒂芬在加拿大卡耳顿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我们需要一个绿色的加拿大”。日本努力探索绿色富国之路,欧洲积极建设现代绿色文明社会,巴西努力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源),丹麦探索循环经济之路,美国更是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并以此作为21世纪取胜的法宝,等等,不胜枚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如果没有认清人类创造财富的新变化,没有认识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没有抢占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那么,我们就会再一次失去机遇,再一次远远地落在别人的后面。相反,如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努力发展生态生产力,那么,我们就可以实现生产力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理想。“中国的崛起一定是绿色的崛起”,“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持续建设绿色中国”,“我们需要绿色的发展,我们需要绿色的改革”,这些都是极有战略眼光的真知灼见。
       如上所述,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在全球初露端倪,特别是工业文明发达国家,在发展生态生产力中已经初见成效,并有迅雷不及掩耳的蓬勃发展之势。所以,研究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和规律,并以此指导其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
       ,
       几年来,笔者在总结国内外生态生产力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在系列论文和相关专著中不断地对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理论的探讨,但总觉得言犹未尽,所以,又就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生态生产力发展等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大生态系统观为指导,遵循其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合规律合目的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从而促进自然一人一社会这个复合体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一、生态生产力发展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形态,把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划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川流不息的积累过程,它虽然会有失传,是波浪式前进,但它不会因为某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也不会因为某个阶段的灭亡而灭亡,特别是在“交往具有世界性,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就更是如此。由于生产力是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它会不断地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直至实现共产主义。正是根据这个原理,以及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人们为此得出结论: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
       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人类社会,实际上是指自然—人—社会这样一个大生态系统的复合体。“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又是一个自然发展的概念”,“既是属于人类发展观,又是属于自然发展观,即是两者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站在大生态系统观的立场,以大生态系统观的整体方法论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发展的共同规律,也就是大生态系统发展的共同规律;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两者是本质的统一。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⑤马克思也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这种本质的统一,实质上就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时,认为两者是有机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人类社会就是从自然界脱胎而来的,其发展也是和自然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还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蓄和储存水分的中心”。所以,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高境界,而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文明社会的设想,也集中体现了自然一人一社会这个大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理解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由此可见一斑;第四,系统的思想历来是马克思恩格斯研
       究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论,正如李建平教授深刻指出的:“《资本论》是第一部系统论的著作,马克思是社会科学中系统论的真正奠基人”。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总是把自然一人一社会这个复合体作为统一的有机联系的大生态系统予以探讨,并对此进行理论创新,立体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确立了自然、人、社会在社会形态中历史地统一与历史地发展的理论原则,这就是马克思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论”。
       二、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内部规律
       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遵循大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大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就是自然一人一社会这个复合体运行的客观规律,是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社会经济系统规律与人自身生态系统规律的有机融合。它们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简单相加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特别要把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融入自然生态母系统,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原理,遵循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生态链(网)等规律安排生产、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等经济活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力量,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这就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内部规律。
       从生态文明观上看,人类经济活动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其活动规律与母系统的规律具有内在统一性。所以,“生态生产力运行的前提是人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在自然生态母系统内,有着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还原者(各种微生物以及那些以腐食为主的动物),它们之间通过营养结构即取食关系形成很长的生态链(复杂的生物网),构成闭合循环,这就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都有自己的去向,充分利用,其能量也得到充分的梯级利用,所以,自然界是没有废物、没有浪费的。它要求在发展生态生产力中,一方面遵循生态链规律,使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者领域、消费者领域和还原者领域都具备一定比例的数量、科学的配置和合理的功能,形成企业的、产业的、乃至社会的循环经济,以构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直至零排放)和高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低一高”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新的世纪里,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楚,最经济有效的技术往往就是污染程度最低、耗费资源最少的技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工业文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十分发达的生产产业和十分强大的消费市场,但最大的缺陷是缺少还原产业,它成为社会经济活动这个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使经济活动处于开环状态,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收益,往往是经济数量增长了,但经济质量和效益都比较低。所以,发展生态生产力就要注重社会生产产业的合理配置,注意发展还原产业,把最短的那块木板补上。还原产业既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又可能寓于生态化企业和循环经济的某些环节中,它需要高智慧高科技的支撑,寻找发现社会经济活动中有机联系的产业生态链,使上一环节的“流”变成下一环节的“源”,循环往复。另一方面,要自觉地把社会经济活动作为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条(网结),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使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界互换物质、互补能量、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同时,还应当学习自然生态系统的顶级群落的组织结构原理,遵循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规律,增强经济活动的自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学习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共生智慧,在经济活动中遵循生态位的规律(如生态位分离规律)和趋异、协调、共生的机能,学会“双赢”以及综合利用资源,获取多种效益,实现竞争与和谐共生的相统一。
       三、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外部规律
       生态生产力不但关心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更加关心经济发展的质量。它要求在组织社会生产中,把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原理,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发展的转变,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外部推力。这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外部规律。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全体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需求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市场,市场决定生产,这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需要变化的最大特点是从物质生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从比较单一的物质生活需求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等多元化需求的转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系列的,是大众的、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转变。
       1.衣食住行的转变是最基本而又最普遍的转变。人民群众从吃饱到吃好到吃得健康;从住有房到住宽敞到住得健康;从穿温暖到穿漂亮到穿得健康;旅游也从好玩到玩好到玩得健康;行的发展趋势同样如此。以健康为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正在我国民间形成,我们称之为绿色需求。这就迫切要求有更多真正的绿色产品和绿色营销来满足这一越来越旺盛的绿色需求。这不仅在我国,在全球的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具有这个趋势,国际贸易中绿色门槛越来越高就是这一趋势的集中写照。“我们正在目睹对绿色生产模式的集中追求与探索已经得到了回报,那就是新的和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精神和非常活跃的市场。我国公司必须回应消费者日益增加的需求,生产健康和对环境无害的产品,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2.国家民族的安全需要也发生着变化。随着世界性的生态环境恶化,也随着群众和政府对生态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安全成了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同等重要的安全需要,它们不但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如国家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减少军事防御能力,会酿成生态难民而影响政治安全,同时会酿成国际的军事与政治冲突。据报载,肯尼亚环境保护活动家、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因为领导妇女的“绿带运动”,在非洲植树3000多万棵,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这在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史上还是第一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也预示着人们对21世纪人类与地球的新的希望和期盼,旺加里·马塔伊说了一句极深刻的话:“当我植树时,我就种下了和平的种子”。
       3.产业发展需求的大转变。综观国内外发展情况,一切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高竞争力产业都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这个趋势已是越来越凸现。
       4.社会基础设施和国家战略物资需求的转变。如,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将逐渐取代不可再生能源和灰色能源;水资源成了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战略物资。专家预测,如果说20世纪下半叶世界战争的根源是石油的话,那么2l世纪上半叶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就是水。2005年新年伊始,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水资源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它们曾经为了夺取该地区的水资源而发动了两次战争,这样的纠纷全球各地时有发生。
       5.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人们从比较单一的物质生活的需求,转变到物质、文化与生态的多重需求,特别是大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对生态文化的追求(如生态审美,生态休闲、生态旅游、生态保健、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和善相处等等),成为国内外的一大亮点,生态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6.自然生态系统也有需求。在工业文明社会中,人们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的对立面,先是索取,再是掠夺,最后是毁坏,把自然生态作为无主论和无成本论的外部不经济。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就不能仅仅考虑满足人类的需要,不能单从自然中索取,同时也应该满足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自然生态系统也需要从人类那里补充物质和能量,也需要人类付出劳动予以回报,这样才能取得双赢,获得良性循环,实现时间维和空间维的可持续发展。
       、
       总而言之,随着大众、国家、民族、社会和自然的需求变化,市场也在变化,而市场运作的最大法则是顺其者兴、逆其者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能够适应种种市场需求变化的只有生态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生产力正是顺应这个趋势,遵循这个基本规律,紧贴市场的需求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大生态系统观指导下,社会生产与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知识化和市场化相融合的过程,它既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还遵循人类创造性思维的规律,沿着生态和谐、人态和谐、心态和谐三大和谐的轨迹,合规律合目的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