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新框架的新探索(摘要)
作者:姜波克

《东南学术》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本文是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新框架系列文章的延续和进一步深化。本文首先刻画了内外部均衡曲线并分析了背离均衡曲线的经济状态。在此基础上,整个空间由内外部均衡曲线IB和EB划分为4个不同的象限并具体分析了4个象限中8种内外部冲突以及短期的应对措施。最后,本文结合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以经济增长为导向进行内外均衡分析,得出了经济增长前提下持续的、长期的内外均衡是在币值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实现的结论。
       关键词:汇率理论;汇率政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2-0096-07
       一、内外均衡分析的基本框架——简单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屡屡互相冲突,由此引发了连续不断的争议。而在这其中,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议每次都成为焦点。这种争议和争论,已经从我国国内延伸到国外。近几年来,为了求索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学者们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测算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国际上,除了购买力平价外,近20年来,出现了许多日益复杂的均衡汇率的测算方法,包括基本因素均衡汇率法(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FEER,1983)、均衡实际汇率法(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ERER,1989)、自然实际汇率法(Natural Re-al Exchange Rate,NATREX,1994)、行为均衡汇率法(Behavio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BEER,1998),以及国际收支均衡汇率法(Balance 0f Payment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BPEER,2004)。综合近几年国内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外的这些分析方法上借鉴和衍生出来的。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第二,均衡汇率的决定取决于宏观经济自变量(如国民收入、物价)的变动,它是一种结果;第三,通过对自变量的定义和参数的设定,均衡汇率可以被计算出来,并具有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和等式关系。由此可以推论:变量选择的不同或同一变量的定义不同或参数不同,都会导致与其对应的均衡汇率值的不同。
       我们认为,既然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均衡汇率是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时所决定的那个汇率,那么,它的变动必然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犹如价格水平一样,物价是货币国内购买力的反映。某类商品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而价格的变动反过来也会影响该类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通过对该类商品价格和一般物价水平的调节,全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出发,我们给汇率下的完整定义是:汇率是货币国际购买力的反映,同时又是调节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及其相互关系并实现经济增长的杠杆。此定义是本文研究汇率(及物价)是如何影响内外均衡的出发点之一。
       
       鉴于上述分析和出发点,我们试图建立和发展一个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均衡汇率的理论框架。为便于分析,我们给出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简要定义。所谓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所谓外部均衡,是指外国对本国的需求等于本国对外国的需求。在物价水平(P)和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水平(e)为平面的坐标系中,假定起始点是外部均衡,当本国物价上升,会使国外商品相对便宜,因而本国对外国的需求上升,同时又会使外国对本国的需求减少,因此会导致原来的外部均衡走向外部不均衡(形象地表示就是逆差增加)。为了维持外部均衡,本国货币的汇率就要相应下降。本国汇率下降,会使得进口商品变得昂贵,而出口商品变得便宜,由此使本国对外国的需求下降而外国对本国的需求增加。因此,在直接标价法下,外部均衡曲线为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见图1)。
       再来看内部均衡曲线。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假定起始点是内部均衡,当本国物价上升,如果货币供应量没有相应增加,国内总需求将下降。为了维持内部均衡,本国汇率就要相应下降。本国货币汇率下降,一方面会使得本国对外国需求相对减少而对国内产品的需求相对增加;另一方面又会使得外国对本国的需求相对增加,这样,就从这两个方面使得总需求增加。因此,内部均衡曲线的斜率也为正(见图1)。可以假定:内部均衡曲线对物价相对更敏感,外部均衡曲线对汇率相对更敏感,故内部均衡曲线的斜率大于外部均衡曲线的斜率。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分析不仅适用于经常账户中的商品和劳务交易,也适用于长期资本账户中的资本品交易。在一个国家内部,资本品的价格越高,对它的需求就越少;反之,资本品的价格越低,对它的需求就越多。在国与国之间,外国资本品在外国国内的价格是外生的,故此处假定其是固定的。本国汇率上升而使得本国资本品相对昂贵,外国对本国资本品的需求便相对下降;本国汇率下降使得本国资本品相对便宜,外国对本国资本品的需求就会相对增加。
       在图2中,如果本国货币汇率从外部均衡曲线EB上的点A0落到点A1而本国物价没有变动,这表明:在本国物价水平没有变动的情况下因货币贬值而使出口商品便宜、进口商品昂贵,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必然引起顺差增加。如果本国货币汇率从点A0落到点A2而本国物价水平没有变化,意味着相对价格发生了反向变动,它使出口昂贵而进口便宜,由此引起本国的逆差。
       再来分析内部均衡图。在图3中,如果物价水平从均衡点B0水平变化到B1而汇率没有变化时,表明本国物价普遍上涨,本国陷入了通货膨胀。反之,当物价水平从B0水平变化到B2而汇率没有变化时,本国陷入了通货紧缩。
       
       将图2和图3重新再合并成图4,可以看到图4中有4个象限,分别代表4种类型的不均衡组合。同时还可以看到,当汇率变动而物价水平不变或变动不当(不足或过头);以及物价水平变动而汇率水平不变或变动不当(不足或过头),都会导致不均衡的产生。图4就是我们用来深入分析的基本平台。
       
       二、内外部失衡的类型、冲突及纠正措施
       为了讨论如何恢复均衡,必须把图4中的4个象限用A1A2和B1B2两条线再划分,从而形成8个空间。通过正确地搭配使用汇率政策和物价政策(或货币供应量政策),可使8个空间中的任何一个不均衡点向均衡点A0B0回复。例如在点A1时,采用扩大货币供应提升物价来扩大需求,然后升值以减少顺差,然后减少货币供应降低物价以减少需求,如此逐渐向点(A0
       B0)靠拢(见图4中虚线)。
       在这个过程中,IB曲线和EB曲线始终没有变动,收入Y也没有增长,仍停留在Y0水平上。在上面的例子中,扩大需求对收入的影响被升值对收入的反作用所抵消。由此我们可以再次看到: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其来源可以有两个,一个来自国内市场,另一个来自国际市场。根据购买力平价和货币流通公式,我们在横轴和纵轴上分别加入了Y0它表示:一个汇率对应着一个收入水平,一个物价水平也对应着一个收入水平。由于Y=y"P,e=p/pf,假定Pf,(外国的物价水平)不变,得Y=Y"e。这表明,实际收入y"不变时,P的变动(上升)能使名义收入增加,e的变动(e值增加)也能使名义国民收入增加。在起始点,收入水平Y0是由物价水平P0和汇率水平e0共同决定的。由于汇率变动会引起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引起国内外相对需求的变动,因此,汇率变动会引起收入总水平在国内来源和国外来源之间比例的变动。
       在图4中,IB曲线和EB曲线将整个空间划分成4个象限。开放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若落到其中任何1个象限,都表示存在不均衡,落在IB曲线和EB曲线上的点分别表示内部均衡或者外部均衡,只有内部均衡曲线IB和外部均衡曲线EB的交点才会使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假定变动物价水平P的办法是增减货币供给量,那么,这4种不均衡及其纠正办法可分别用表1来归纳。
       
       上述政策措施,除了在象限Ⅳ外,都有可能导致收入水平的不变甚至下降。
       为了纠正第1象限的内外部失衡,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增加总需求,同时本币需要升值以减少顺差。货币供应量扩大会使国民收入增加,本币升值会使国民收入减少,即来自国内的收入增加了,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少了
       纠正第Ⅱ象限内外部失衡的结果是国民收入回复到最初的均衡国民收入Y0。相对于失衡点,来自国内的国民收入和来自国外的国民收入都减少了,其结构是否发生变动取决于失衡的状态从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相对力度。若货币政策的力度大于汇率政策,来自国外的收入相对于来自国内的收入增加;反之,若汇率政策的力度大于货币政策的力度,来自国内的国民收入相对于来自国外的国民收入增加。
       纠正第Ⅲ象限内外部失衡的结果是恢复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小于内外部失衡时的国民收入。并且,来自国外的国民收入相对于来自国内的国民收入增加。
       纠正第Ⅳ象限内外部失衡的结果是恢复均衡时的国民收入高于失衡时的国民收入,来自国内的国民收入与来自国外的国民收入都增加,增加的比例取决于失衡的状态及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相对力度。
       显然,如果单纯通过需求管理政策实现内外均衡,只有在第1V象限即经济萧条时,纠正内外部失衡的政策才会使国民收入相对增加。在其它象限中,不能确定这些政策是否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这是因为上述分析是静态分析,潜在国民收入是假定不变的,固定在Y0的水平上。
       三、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均衡汇率分析
       在前述静态分析中,虽然通过适当搭配汇率和物价(货币供应量)政策能使外部均衡和内部均衡同时达到,但经济增长没有同时达到。显然,静态分析无法对我国经济当前所处的阶段提出正确的分析和恰当的应对措施。因此,它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只有在动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中才能实现。采用比较静态分析,必然要求IB曲线和EB曲线的移动。
       
       先看IB曲线的移动。当国内需求增加时,曲线IB1向右移动到IB2,收入增加,物价水平也上升(见图5)。收入增加,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必然使进口需求增加,为了在增长条件下维持外部均衡就需要货币贬值以促进出口的增加,e值上升(本币贬值),均衡汇率从e1走向e2。这时,IB2与EB相交于点A2,它对应的物价、汇率及Y的水平都得到了增加。这个分析表明:当国内经济处于需求扩张的时候,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汇率水平e值也要上升(本币贬值),才能达到经济增长、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三位一体的目标。
       再来看EB曲线。引起曲线移动的因素是外国对本国的需求。当外国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首先增加时,EB曲线从EB1上移到EB2,此时,本国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均衡汇率从e1走向e2(见图6)。为什么货币会贬值呢?西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外国需求增加时,顺差增加,本币应当升值,即出口增加→升值→进口增加→贬值→出口增加……如此循环,外部均衡能自动达到。但是,第一,按上述循环,外部均衡虽然能达到,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的目标却没有达到;第二,在现实生活中,出口增加必然引起收入增加和出口产品价格上升,这会引起国内需求增加和一般物水平P上升。为了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达到外部均衡,需要本国汇率的下降(本币贬值)来抵消本国物价上升的影响。因此,当出口增加、顺差增加时,为了维持外延经济增长并以此为条件达到新的内外同时均衡,均衡汇率不是上升而是下降,这是我们与传统理论的一个区别。
       
       举例来说,本国出口苹果,在初始时,每个苹果的绝对价格为6元,汇率为¥6/$1,出口一个苹果折合成外币为$1。现在,外国对本国苹果需求增加,引起出口量增加,并使苹果的国内价格从6元上升到7元,同时,汇率上升到¥5/$1。这样,出口一个苹果所得将从原来的$1上升到$1.4。苹果国内价格的上升(绝对价格上升)加上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上升(相对价格上升),使苹果的国际价格共上升了40%,这会使外国的需求急剧下降。要消化掉过剩的苹果,可选择通过降低苹果的国内价格来增加对苹果的需求,而这必须通过一次经济紧缩才能实现。
       若选择本币贬值,假定贬值1元,即从¥6/$1贬到¥7/$1,虽然苹果的国内价格因需求增加而上升了1元,但汇率下降使得苹果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元,苹果的国际价格仍为$1,这样,苹果出口的增加就能实现并持续下去。实际收入和名义收入都能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和本国物价水平的上升使进口增加,从而外部均衡也能同时达到⑦。
       四、结论
       本文是对《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一文的展开分析。通过将该文中被合二为一的内外均衡曲线IB和EB重新分开,本文比较细致地划分了内外部冲突的类型,举例区分了4个象限8种不同情况的内外部冲突及相应的纠正措施。然而,这些应对措施大多会影响经济稳定甚至造成收入减少和经济衰退,因此,不符合我国经济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结合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的独特国情提出新的假定并进行分析,即认为:从稍长一点时间看,顺差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为了在外延经济增长前提下实现内外均衡,汇率应该下降,货币供应量也应相应地增加。
       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总是在不断增加,而货币币值必然总是趋于不断下降。尽管在短期内我们可以按表1所示用压低总需求的方法使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达成,但在长期内却不行。这样,我们就回到了“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一文中关于“经济增长是在币值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一结论。这一结论可以进一步修正为:持续的、长期的内外均衡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为前提的长期的内外同时均衡又是在币值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实现的。
       基金项目:本文获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人民币均衡汇率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5JZD0001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项目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创新基地的资助。
       作者简介:姜波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此处对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定义是出于写作上的方便而提出的。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对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定义会进一步深化。
       ②关于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两个来源分析的初次提出,参见姜波克:《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③至于P和e的变动会对实际收入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将另外讨论。出于简单,我们先假定不变。
       ④在传统的内外均衡分析中,(Ⅰ)、(Ⅲ)两象限的情况视为内外经济一致,而(Ⅱ)、(Ⅳ)两象限的情况视为内外经济冲突。然而,在我们的分析中,只有落在A1A2线上的点才能通过互不冲突的政策使内外经济同时实现均衡,落在其它空间的点依然需要采取政策搭配才能实现均衡。显然,内外部冲突的外延扩大了,内外部冲突变得更复杂了。
       ⑤与失衡时的国民收入相比,恢复均衡后的国民收入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还可能保持不变,它取决于失衡点的位置和两条曲线的斜率。
       ⑥这里表明了P上升和e值增大使增加的条件,那就是:相对价格e值的增大和P上升对实际需求量的负面影响足以彼此抵消。
       ⑦图6所示原理是我们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相关论述(特别是斯旺模型)的重大区别。造成这种重大差别的原因在于我们强调了经济增长条件。必须强调,本文的讨论及相关政策含义分析,仅涉及外延经济增长而没有涉及内涵经济增长。
       ⑧参见姜波克:《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