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研究]“副词+名词”现象透析
作者:张百领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副名结构是汉语新时期大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简单透析。指出该结构的语法功能、语义规约及语用价值,最后对这一结构的广泛使用从认识上作简单解释。
       [关键词]副词+名词;语法功能;语义结构;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H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6-0115-03
       1.引言
       传统语法,尤其是教科书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划分动词与体词(主要是名词)的重要依据。将“副词+名词”的结构一般视为不规范的用法加以排斥。但这种用法不仅没有被“规范”,反而越来越多,大有流行开来的趋势。口语中、书面语中这种用法比比皆是。例如:
       (1)现在的大学生都挺小资。
       (2)这是他们最美味的食品(《化石》1978。27)
       这样的用法还有很多。如:很青春、很激情、很诗意、很郊区、很阳光、挺潮流、特文化、很边缘、很英雄、很淑女、很古董、很男人、很雷锋、很中国、很阿Q、很山东、很德国、很学究。
       汉语界早就注意到这种违反传统语法的现象。早期的讨论侧重这种结构的可接受程度,后来的学者侧重从名词的语义角度对其做出解释。有的同志还试图用生成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本文拟从语法、语义、语用不同的侧面对“副词+名词”结构作一发散透析。
       2.“副词+名词”结构的语法功能
       典型的形容词受副词修饰,典型的名词不受副词修饰。如果名词受副词修饰,尤其是程度副词“很、非常、挺、特、太”修饰,那么名词就具有了典型形容词的部分语法特征(有些名词是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它们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不过,它们的存在,并不影响我们结论的成立)。“副词+x”这一结构槽中“x”大多为形容词,这也决定了“副词+x”最初也是形容词性的。当x为名词时,按照“类推”惯性,名词受“副词+x”形容词性结构槽的强大影响,词义和功能向形容词发生游移。因此,“副词+名词”结构,就具有了相当于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看到,“副词+名词”结构总是作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这恰恰是形容词的典型特征。
       2.1“副词+名词”结构作谓语
       (3)时尚杂志都很生活。
       (4)他认为,大学就是要培养一个学生很内在很基础的东西。作为学文学艺术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是要很文学很艺术很高雅很高档很先锋很前卫,要跟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不一样。(肖汉《拜金洪水泡了高校象牙塔》)。
       (5)我们成为“铁哥们儿”。至今仍然很“铁”。(蒋子龙《子午留注》)
       (6)她非常淑女也非常个性和城市化。(殷慧芬《上海爱情故事》,《小说月报》1998.6)
       例1中的“挺小资”,例3中的“很生活”,例4中的“很文学”,例5中的“很铁”,例6中的“非常个性”,在句中都是谓语成分,表示对主语的陈述说明。
       2.2“副词+名词”结构作定语
       (7)李春波,一个很中国的歌手。
       (8)她屋里的一切物品都有领导风度,最大众的地方是床上增添了一个痒痒挠儿。(陆星儿《超级妇女》,《十月》1998,4)
       例7中的“很中国”,例8中的“最大众”,这些成分在句中作定语,已经具有了描写的性质,这是名词所不具备的特点。
       2.3“副词+名词”结构作状语词
       (9)希拉里非常冷静,并很专业地结束了任务。(《羊城晚报》1998.12.4)
       (10)很高度地评价了与他们合作的一支内地乐队……。(《羊城晚报》1999.2.2)
       例9中的“很专业”,例10中的“很高度”都作了状语,表动作的状态或伴随情况,这是单个名词成分很难做到的。
       2.4“副词+名词”结构作补语
       (11)毕业时,她已经变得非常城市了。
       例11中“非常城市”作补语,对中心语“变”作补充说明,点明变化的结果、状态。
       当然,“副词+名词”结构还可以作其它句法成分。雷珍杰(1999)就论述过“副词+名词”结构作主语的情况。总之,“副词+名词”结构的运用趋于灵活和多样,尤其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往往具有了谓词的用法。当然,该结构作各种句法成分的能力不是平等的,其中作谓语和定语的频率要多得多,作各种句法成分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该结构使用较早时,人们往往认为是名词的临时活用。相沿成习时,人们往往认为是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陈宁萍先生得出汉语正在“由普遍名词向着普遍动词性漂移”的结论。从“副词+名词”看,这个“体词”体词确乎在渐渐地向“谓词”靠拢。
       3.“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规约
       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这是汉语语法的一般常识。本文却论述了“副词+名词”结构的丰富性及其句法成分的多样性。一个疑问是,是否所有的名词都可以这样用。答案是否定的。一般的,能这样用的名词都有严格的语义规约。人们可以说“很文艺”,“很阳光”,“很土”,“很中国”,“特文化”,但似乎不能说“很概念”,“很钢笔”,“真工人”。
       谭景春(1998)以名词的概念义和性质义的区别为基础,从语义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过分析。储泽祥、刘街生(1997)用“细节显现”(名词的性质细节)来说明“副词+名词”结构存在的理据。邹绍华从名词的形状特征,施宏春从名词的描述义特征,邢福义从名词能给人从气质、作风、式样、气味、态势等方面带来的特异感受对“副词+名词”结构作过论述。
       我们认为,名词是否具有性质义,性质义程度的大小以及名词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是“副词+名词”结构能否成立的制约因素。
       3.1名词具有性质义
       名词主要是指称人或事物的。有些名词指称具体的人或事物。如:山、水、海洋、桌子、济南。也有些名词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质、关系等。如:文化、潮流、学究、英雄、激情、阳光、边缘。“事物一性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认知框架,它是基于人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而用事物来表示该事物的性质是人类转喻思维模式的体现(沈家煊)。事物与事物的性状有一种很自然的关联,当描述某事物性质的形容词“缺位”或需要用特别复杂的形式来表达时,人们就会拿于该事物、现象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词来进行表述。当然,前提是该名词应含有形容词所具有的性质义、性状义。因此,只有那些具[+性状]特征的名词才可进入“副+名”结构,而且,其属性义、性状义越强,越易进入该结构槽。依照原型范畴理论,各类名词所含有的性质义是能够划分出层次来的,因而跟副词的组合能力和自由度也存在差异。
       (12)那些也许让其它地方的男人觉得有些丢面子的女性味太浓的小男人许仙并没有引起杭州人的反感,倒是“很男人”的法海在这个故事里被看成恶棍。(《中国进入新的阅读时代》,《中华文摘》(香港)1998、9)
       
       “很男人”已经不是生物学上的人,不主要体现“男人”的概念义(成年男性),而是指男人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气派,有气魄、讲义气,甚至很‘酷”’。因为“男人”这个概念中含有这些语义属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很男人、挺男人、特男人、十分男人”。再如“流氓”这类人,表达的是下流无耻这个特性,所以可以说“特流氓”。“德国”指一个国家实体,但德国又有一些特性:发达,德国人幽默、纯朴、有风情、浪漫等。正因有这些属性,我们才说“汉莎啤酒,很德国”。一般而言,抽象名词(传统、青春、现代、激情……)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对抽象事物细节的概括。概括了某种性质,具有较多的属义性。它们也更多地用于这一结构。具体名词和专有名词的这种用法要受到更多限制。许多抽象名词已经成为兼类词,如“典故、关键、民主、热情”等。人们听到“很典型、非常民主、真热情”已经感觉不到有什么异常了。大量的事实证明,名词的这种用法在语义上的可接受性导致了对传统语法框架的积极突破,而积极突破之后的组合形式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获得了语法组合能力进而语法化为句法结构。
       3.1.2名词性质义的蕴涵方式
       名词的属性特征主要以下列方式体现:
       3.1.2.1名词含形容词语素。如:悲剧、好感、淑女、白酒、黑板、香肠、平台等合成词,前一语素是形容词性的,表示名物的性质。
       3.1.2.2名词的属性义隐藏在语义结构中。人们通过对名词所代表事物的自然特征的感受,对名词进行补充、阐释,提取隐藏其中的性状义。如:
       (13)太泡沫了,像中国股市一样,一有动荡,就完蛋。
       理解这类“事物”的含义,首先要关注“事物”的特征。如:“泡沫”,其概念义为液体形成的许多小泡。它的特性是虽好看,却容易破碎。用“太泡沫”来形容中国股市很有吸引力却也很脆弱,有风险。这类词还有朋友、礼貌、夫妻、风采等。
       3.2名词具有较深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般而言,抽象名词具有较多的属性义,容易进入“副+名”结构。具体名词和专有名词(农民、男人、牛、熊、中国、德国、鲁迅、阿Q)往往只具有概念义而不具属性义,它们要进入“副+名”结构,就有很多的限制。有些具体名词和专有名词能进入“副词+名词”结构,是因为含有较多的社会文化内涵。
       (14)但是另一方面,她确实觉得阎为挺绅士的,关心爱护总是恰到好处。(张欣《亲情六处》)
       “绅士”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具有“彬彬有礼,很关照、体贴女性”的社会文化内涵。
       (15)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鲁迅《二心集禊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个著名人物。落后于历史进程。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这些典型社会文化特征与它密切相关。因而可以进入该格式的这些词都具有较大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较强的社会知名度。人们对其性质特征有相当了解,否则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很牛”之所以能说,是因为人们对牛的秉性耳熟能详。“太葛朗台”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这个形象家喻户晓。“很中国、很美国、很日本”可以为人们理解是因为这些国家人们熟悉。“很吉尔吉斯斯坦”,“十分阿尔及利亚”则可能让人产生模糊的印象。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度越高,愈能了解它的性状、特征、细节,这也是人的一般诊治常识。
       4.“副词+名词”结构的语用价值
       “很中国”、“很淑女”之类的“副词+名词”结构一方面不符合传统语法,一方面又广泛的为人所用,有很强的能产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自己独特的语用价值,别的东西无法代替。
       4.1语意的补偿作用
       名词表人或事物的概念。概念义在概括过程中舍弃了许多具体属性。而在“副+名”结构中,名词的性质义得以体现。而且,名词的各种属性义是有一个相互联系,易于联想的系统。“副+名”结构的语义不仅超出副词和名词语义的加合,而且整合了名词各种属性义,给人以丰满的感觉。如“男子汉”有“勇敢、沉稳、成熟、绅士、有义气”等细节属性。当我们用单一义项来表达时,有单薄之嫌。当用这个多义项共同表达时,不但显得啰嗦,而且容易产生零散的感觉,难以组合成一个统一的形象,缺乏形象直观的效果。如说“他表现得很男子汉”,则所有的属性都表现在内了,而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若说“她长得很淑女”,则女孩的那种清纯、恬静、温柔、贤淑尽在其中了。
       更有一些名词的属性义没有相应的形容词来表达,运用“副+名”结构,又有填补表达真空的作用。如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我的长相很中国。”中国人长得什么样子?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表达?很难找。“很中国”可以表现这一点。虽不具体,但可以从中国人的各种特征中去联想。“汉莎啤酒,很德国,很德国。”德国有何特色?汉莎啤酒到底什么味?很难找出相应的几个形容词来表达。可“很德国”却能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总之,要表达这些意思,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形容词,若用其它形容词来替代,要么语义不能完全表达,要么语义发生改变。用“副+名”结构能体现名词的属性,让人在各种属性义的联想中找到一个丰满的对象。
       4.2使表达更具体、形象
       名词表示事物,事物是具体的,具有空间感,易于感知。形容词表示属性,属性是抽象的。在“副+名”结构里,用名词来表现它的属性义,能使这种抽象的属性变得具体形象,如:
       (16)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着屁股一骑一蹬,更山东了。(阿城《回望古城》)
       形容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其实是在说这个人具有典型的山东人的特点,可能是:豪爽、高大、直率等这些山东人给人们的普遍印象。说这人“很山东”,用具体的山东人给人的感知来描述这些特征,显然比直接说出这些特征更形象。比如说,如果你要向人描述信教者的特性可能要用到很多描述性的语言,别人还不明白。但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只要告诉他,就像某某这样的表现,那他自然很容易弄明白。这样,我们说“张三很雷锋”,雷锋是我们大家普遍熟悉的人物,雷锋具有的最显著的特点诸如: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思想高尚等这些特点会自然地推及到张三,甚至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可能也会想当然的发生在张三的身上。
       4.3求新求奇使语言陌生化
       耳熟能详的事物,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就是“审美疲劳”。“陌生化”则是“损坏”语言的一般“标准”(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副+名”结构就是通过对常规语法规则的颠覆达到陌生化的效果。陌生模式与语法规范通过形式撕裂形成意义张力,让人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走出来,以新的眼光感受生活,显得新奇、俏皮,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5.余论
       我们用名词来指称事物,事物具有属性。名词所指事物与它所具有的属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最自然的联系。事物的特性总是依附于特定事物的,因而名词便被赋予了所指称事物的一些典型性特征。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些名词可以显现出不同的特性。当这些名词处于副词之后时,它所包含的性质义、属性义便被激活。刑福义(1962)曾证论过“很X”是形容词性结构槽,“很+名词”是形容词性的说法。既然名词能体现为它所指称事物的典型特征,又是形容词性结构槽,而形容词是受副词修饰的,这就从形式上和意义上为“副词+名词”结构的存在提供了理据。
       名词指称事物,它的基本特性是空间性。动词表示动作变化,它的基本特性是时间性。形容词表性状,具有程度性。张伯江在讨论词类活用时曾以空间性、时间性为两极,给出一个词类系统的连续统:
       名词——非谓语动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动词
       靠左端的名词空间性最强,靠右端的动词时间性最强,中间的词类是二者间的过渡段。
       空间易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感知,时间则不能明确地与某一种感情联系起来,它看不见,摸不着,不易为人们感知。因此空间比时间显著度高,比时间更具体。空间是恒定的,时间是体现变化的,空间的恒定性强,时间的变化性强。“副+名”结构中,用名词指称它所指事物的特性,体现了显著性高的词类向显著度低的词类,表具体事物的词类向表抽象事物的词类,恒定性强的词类向临时性强的词类的功能游移。这种用法符合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这也为“名词+副词”结构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