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主持·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中国主流历史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
作者:白 云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主持人:苏新宁
       [摘要]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在2004—2006年的历史学学术期刊的定量数据,对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被引速率等期刊指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从而进一步对历史学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历史学;学术影响;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6-0003-12
       如何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学术影响,是科学评价研究领域里一直探讨和深思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依赖专家评价,这种利用权威评述成果学术影响的方式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界也迫切盼望能有一种借助量化表达的方式来评价我国社会科学成果学术影响的手段,以此来补充专家评价所存在的不足。引文分析用于评价学术成果的影响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南京大学于2000年5月研制成功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为评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将借助CSSCI提供的2004-2005年来源期刊461种、2006年493种,以及CSSCI在这三年间收录的论文和参考文献,对历史学期刊进行全面评价,以期把握历史学主流期刊的学术内涵和学术影响力。
       
       数据的统计与期刊的选取以2004-2006年间在CSSCI数据库被引达10次以上,即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43种历史学期刊,这相对于最新公开发行的历史学学术期刊74种来讲是主流期刊群。并通过对各项反映学术影响的四大指标: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的逐级研究分析,综合考察主流历史学期刊2004-2006年期间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使历史学界对历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历史学期刊被引次数分析
       期刊被引次数是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有载文在统计当年被CSSCI来源期刊论文引用的总次数。它是从期刊的学术影响角度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可用来衡量期刊自创刊以来的绝对学术影响力,进而直接反映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中的贡献程度。为了更为全面地考察期刊的这种绝对学术影响,在常用的总被引次数指标外,特增加了他刊引用次数和学科引用次数指标,以下我们就这三项分指标分别进行讨论。
       1.总被引次数
       本文统计的历史学期刊总被引次数是指期刊被CSSCI引文索引中所有来源期刊论文引用的次数总和。由于它体现的是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学术影响,因此对于人文科学特别是历史学以研究史料为主,处于成熟和发展平稳状态,相对于较为注重时效的社会科学各学科来说,这一指标对历史学显得更为重要。表1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总被引次数、三年的平均值及其归一化值。该指标的归一化值是由各刊的三年平均总被引次数除以其最大的三年平均值得到,并按照归一化值的降序排列。
       
       由表1可知,三年来的历史学期刊总被引次数,除6种期刊有小幅下降外,其余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6年与2004年相比,涨幅在50%以上的有24种期刊,其中《敦煌学辑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和《史林》的总被引次数的涨幅均超过了200%。分析其中原因:一是这些期刊对出版周期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如《敦煌学辑刊》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史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二是期刊的载文量也有所增加,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这也再次印证了被引次数可以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但却受期刊的创办时间、期刊规模、发文篇数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评价期刊时该指标和其他指标可相互补充。
       从三年的平均值来看,历史学各期刊的总被引次数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特别是排在首位的《历史研究》与排在末位的《广西地方志》,两者的平均值相差一百多倍,说明在史学期刊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学术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另外,排在前13位的期刊平均被引次数之和约占了总平均值的65%。这充分说明了这些期刊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学术影响的广泛性与权威性;同时也表明排位较后的期刊在办刊及组稿方面仍显薄弱。因此,如何挖掘期刊的自身优势,有效地提升期刊的总被引次数是目前很多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其他期刊引用次数
       期刊他引次数是为了平衡引文数据库中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和非统计源期刊(非来源期刊)之间在总被引指标中存在的不平等性,为削弱来源期刊为提高被引次数而虚假自引带来的被引数据的偏差,以体现评价的公平性而设立的。表2统计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他刊引用次数、三年的平均值和归一化值。该指标的归一化值是由各刊的三年平均他刊引用次数除以其最大的三年平均值得到,并按照归一化值的降序排列。
       分析表2可知,历史学期刊的他刊引用表现出如下特征:位居首位的《历史研究》三年的他引平均值达到了627.33次,是排名第二位《近代史研究》他引平均值259的2.4倍。而排名最后的《广西地方志》他引平均值只有6.33次,不足《历史研究》的1%;从他引平均值整体分布上看,他引次数在600次之上、200-300次、100-200次、50-100次、50次以下的分别为1种期刊、3种期刊、5种期刊、15种期刊、19种期刊。这些数据显示:一方面,《历史研究》在历史学中一枝独秀,对本学科研究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低于50次的史学期刊占42.8%,反映还有一定比例的期刊学术质量有待提高。
       
       期刊排除自引后,历史学期刊他刊引用次数的规律和趋势基本与期刊总被引次数相同。在排位上变化激烈的有两类,一种为后退较为明显的是:《中国地方志》、《敦煌学辑刊》、《历史教学》、《抗日战争研究》和《西域研究》,分别变化了11到4个位次;另一种前进较为明显的是《中国文化研究》、《史学集刊》和《东南文化》,分别提升了6到4个位次。位次的这一变化与期刊自引率多少有着密切关系;就是说自引率超过30%的期刊其位次退后较明显,自引率在5%以内的期刊位次提升显著。虽然在一个学科中受各专业分支领域研究面宽窄的影响,不同专业的期刊的自引率有所不同。但为了学术交流的广泛性,我们提倡减少自引,或者说将自引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史学期刊中42%的期刊的自引率超过了20%,其中最高达到80%,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广大编辑的足够重视。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许多期刊由于研究方向窄小,研究内容专深,其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亦少,其被引数量就会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学术水平不高。
       3.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
       为了对学术期刊在本学科内的影响做深入分析,我们特别设立了本学科引用的三个指标: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本学科论文引用速率及学科影响因子。目的是利用逐年变化的学科引用指标,来反映一个期刊在本学科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其在学科发展进程中的评价。历史学期刊的学科引用次数主要是考察其期刊在历史学的学术影响程度。表3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及三年
       平均值。我们对表中三年的平均值进行了归一化计算,并以归一化值降序排列。
       从表3可知:历史学期刊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总的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092篇次上升到2872篇次,说明历史学期刊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整体影响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历史学期刊三年的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占其总被引次数约为60%,这说明历史学期刊在影响着历史学的研究外,对其他学科也产生着许多影响。
       从三年的平均值上来看,《中国史研究动态》与《中国地方志》、《史学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因在学科引用次数的排位上与总被引次数有较为显著的提高,在此表中的排位有12到6位的提升。说明它们在历史学本学科内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相反,《历史教学》、《文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和《东南文化》则因为在学科引用次数上相对总被引次数比例均不足40%,它们的排位也就有7至13位的后退,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这些期刊跨学科的辐射影响力较大。本学科引用次数占总被引次数比例最高的是《抗日战争研究》,为87%;最低的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为17%;其中《历史研究》为69%。
       4.历史学期刊被引次数综合分析
       体现期刊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影响的总被引次数、其他期刊引用次数及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期刊的绝对学术影响力,它们之间具有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在期刊被引次数的三项分指标中,由于他刊引用次数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权威性,本体系对该项指标赋予相对较高的权重(50%),其他两个被引次数指标的权重则分别为25%。
       
       表4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类期刊被引次数各指标的归一化值和综合值。综合值计算方法为:按照权重分配,将每一种期刊的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和学科引用次数的归一化值分别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并将这三项乘积求和得到各期刊的被引次数综合值。本表按被引次数综合值降序排列。
       由表4可以看出,历史学期刊被引次数的综合值有四个较为清晰的层次:《历史研究》的综合值为1在第一层次;第2—5位的期刊综合值在0.2—0.5为第二层次;第6—17位的期刊综合值在0.05—1.0为第三层次;其余期刊均在0.05以下即为第四层次。
       从综合值上来看,《历史研究》有着绝对优势,其三个被引指标的归一值均为1,说明该刊确是历史学领域期刊的领头羊,在学界有着非常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另外,《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和《史学理论研究》这五种期刊在被引的三个分指标上均有上乘表现,共同构成影响史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有些期刊虽然在综合值上不具绝对优势,但其有着比较显著的学科引用次数,例如《抗日战争研究》、《民国档案》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期刊,表明这些期刊在史学领域内有着较强劲的学术生命力;而《历史档案》、《清史研究》和《史学集刊》有较为突出的他引量,表明它们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多学术层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历史学期刊被引速率分析
       即年指标虽然很重要,但受现实诸多因素如期刊流通速度较慢、出版时滞较长、来稿积压较多等影响,不能完满达到评价学术期刊学术传播速度的效果和反映出期刊的现实特征。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具体国情修正该指标为被引速率。被引速率则能表征期刊对学科发展中热点问题的敏感程度以及期刊论文影响的扩散速度。期刊被引速率可分为三个下级指标来分析:总被引速率、他刊引用速率和学科引用速率。
       
       1.总被引速率
       根据苏新宁教授给出的总被引速率定义,期刊总被引速率是该刊当年发表论文和前一年发表论文在当年被引用总次数与该刊当年发表的和前一年发表的论文总数的比值。表5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各期刊总被引速率和三年的平均值,对各期刊的三年平均值做归一化计算。本表按归一化值的降序排列。
       从表5可以看出,表中历史学期刊2004-2006年的总被引速率平均值为0.0739,特别是2006年相对于2004年平均总被引速率提高了106%,如此显著的增加说明从整体来说历史学期刊在追踪学术前沿、把握研究热点、提高自身成果的扩散速度上已有很大进步。其中表现突出的是《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史林》、《中国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它们2006年的总被引速率相对于2004年增长的绝对值均在0.1到0.4之间。但在其中我们也发现三年平均值排在前列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在2006年的总被引速率下降了66%,这应该引起编辑部的重视,以改善该刊的把握学科前沿与热点问题能力,多刊载一些学科关注度较高、学术水平较领先的论文。
       2.其他期刊引用速率
       修订后的他刊即年指数为他刊引用速率,即其他期刊对指定期刊的引用速率,也就是说将自引排除在外的被引速率。表6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他刊引用速率及三年平均值,对各期刊的三年平均值做归一化计算,本表按归一化值的降序排列。
       从表6可以看出,排除自引情况后,历史学期刊他刊引用速率与总被引速率具有相同的规律与趋势。与表5相比,历史学中CSSCI来源期刊的平均他引速率占平均总被引速率的比例为75%,其中《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中国农史》、《清史研究》、《史林》、《史学理论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这一比例均高于75%,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且在表中位居前10位,毫无疑问这些期刊的学科热点的把握能力很强及辐射速度均很快。
       3.本学科论文引用速率
       本学科论文引用速率是指本学科论文引用指定期刊的速率。学科引用速率主要用来反映某期刊在本学科内的学术扩散速度。表7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学科引用速率统计。与上表相同,也包括各年度的学科引用速率、三年平均学科引用速率,再用最大的平均值作分母对每一种期刊的三年平均值做归一化计算,并按照归一化值的降序排列。
       
       从表7可以看出,在本学科论文引用速率方面,历史学期刊三年本学科引用速率的平均值占总被引速率的50%,也就是说史学期刊的最新论文一半是影响本学科研究的,另一半则在影响着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就是说对其他学科的研究具有借鉴和渗透作用,反映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这将带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在总被引速率中学科引用占有较高比例的期刊有:《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史研究》和《史学理论研究》等;与表5相比,在排位上前进较明显的是《抗日战争研究》、《世界历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民国档案》、《中国地方志》及《历史档案》,它们均前进了5至11位;而《敦煌学辑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和《中国农史》的位次均有5至8位的后退。
       4.历史学期刊被引速率综合分析
       期刊被引速率综合值包括总被引速率、他刊引用速率和学科引用速率三项指标。与期刊被引次数类似,
       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25%,50%,25%。表8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被引速率综合值计算。其方法与期刊被引次数综合值的计算完全相同,可以参见表4的解释。本表按照被引速率综合值大小降序排列。
       从表8可以看出,在学术影响扩散速度方面,历史学期刊分布层次明显,如果我们把综合值在0.8—1.0的期刊看作第一层次,那么《近代史研究》和《历史研究》位居其中;《中国农史》、《清史研究》和《中国史研究》等11种期刊的综合值在0.2-0.5之间可视为第二层次;综合值在0.05-0.2之间17种期刊为第三层次;综合值在0.05以下的13种期刊为第四层次。
       在期刊学术热点扩散速度方面,《近代史研究》优势突出,总被引速率、他引速率和学科引用速率三项指标均位居第一。此外,《历史研究》、《中国农史》、《清史研究》和《中国史研究》在学术影响速度方面也有着上乘表现。
       三、历史学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1972年尤金·加菲尔德博士为《现刊目次》选刊过程中补充单纯以被引次数标准来评判期刊所带来的不足,为了消除期刊办刊历史长短、刊载论文数量多少对于评价期刊的偏差而设立的。它的目的是从评价期刊中论文的篇均被引率的角度来评价期刊的学术质量。显然,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在学科发展和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越大,其论文的学术水准也较高。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术环境条件下,不同学科文献的“最大引文年限”是不可能相同的,而引文峰值出现的时间是计算影响因子统计年限选择的依据,正是基于此本书对影响因子的计算进行了修正。与前两个指标一样,影响因子指标也被细分成了三个下级指标:一般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
       1.一般影响因子
       本评价体系对影响因子的修正计算方法参见参考文献。一般影响因子的实质是从期刊论文的篇均被引率来反映期刊在学术界的相对影响力。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其所载论文的整体质量也较高,该期刊在学界的影响也较大。表9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一般影响因子和三年的平均值,并对期刊的三年平均值进行了归一化计算。
       从表9可以看出,历史学期刊一般影响因子相对较低,其中95%的期刊一般影响因子均在0.2以下。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历史学研究者对除期刊以外其他文献,尤其是对图书、档案及史料倚重,期刊论文不是他们研究成果发布和利用的主要形式;其二,与历史学学科特点密切相关,研究热点的扩散以及时效性不强,造成引用期刊论文的引用年代具有相对分散性,前二、三年的引用峰值年效应不显著。
       从2004年到2006年,历史学期刊一般影响因子的平均值有0.02的上升。其中上升较为突出的是《清史研究》、《中国农史》、《文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和《世界历史》。另有大量的期刊三年间的一般影响因子呈不规律的波动。《历史研究》和《近代史研究》三年的平均一般影响因子最高,体现了这两种期刊在史学界不可撼动的学术影响力。
       2.他引影响因子
       他引影响因子是排除期刊自引后的影响因子,相对引文数据库中的非来源期刊而言,他引影响因子更加公正合理。同时,它也可以防止虚假自引带来的不合理因素。表10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年度值和三年的平均值,对平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按归一化值的降序排列。
       
       从表10可以看出,排除自引情况后,在排位上发生显著变化的是《中国地方志》、《历史教学》、《敦煌学辑刊》和《西域研究》四种期刊,它们的自引率较高,在28%到76%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期刊的研究领域较窄较专,发表成果的期刊数量较少引起。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历史档案》和《史学史研究》的自引率均在10%以内,特别是《抗日战争研究》以较低的自引率(8%)一跃本表的前三甲。
       3.学科影响因子
       通过学科影响因子的研究,可以分析期刊对本学科研究的贡献,能够反映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与本学科研究的相关程度。表11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学科影响因子统计。同样,也包括各年度的学科影响因子、三年平均值,并以学科影响因子最大的平均值作分母得到各期刊该指标的归一化值,并按归一化值的降序排列。
       将表11与表9对比可以看出,期刊的本学科影响因子与一般影响因子的比值大于70%的期刊,它们的名次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凸显出了它们在历史学界的巨大影响。如《抗日战争研究》、《清史研究》、《民国档案》、《中国史研究动态》、《安徽史学》、《中国地方志》、《史学史研究》和《历史档案》。在其中表现突出的《民国档案》和《中国史研究动态》以83%和82%的本学科引用率提前了9到10位。相反本学科引用率低于30%的期刊它们的名次则有不同程度的后退,如《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以14%的本学科引用率名次下降了16位,《中国文化研究》和《敦煌学辑刊》分别以21%和25%的本学科引用率下降了7个位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期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力较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逐渐成为各学科发展的趋势。
       4.历史学期刊影响因子综合分析
       与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速率相同,在本评价体系中,期刊影响因子的三个下级指标权重分配为:一般影响因子(25%)、他引影响因子(50%)、学科影响因子(25%)。表12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影响因子综合值计算,其方法与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速率相同,计算后求和得到各期刊影响因子的综合值。本表按综合值的降序排列。
       分析表12中历史学期刊影响因子综合值就可以看出,历史学类期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中《历史研究》和《近代史研究》以综合值大于0.7较为明显的优势领先于其他期刊。特别是《历史研究》三个分指标的值均为1,说明该期刊对本学科研究起着突出的作用;《近代史研究》的三个影响因子均在各自的指标中排名第二,综合值达到了0.7748,排在第一层次也当之无愧。我们把综合值位于0.1-0.4的期刊列为第二层次,该层次中有《史学理论研究》等22种期刊。第三层次由综合值位于0.05-0.1的7种期刊组成,他们是《文史》、《海交史研究》、《档案春秋》、《故宫博物院院刊》、《历史教学》、《文献》和《中国史研究动态》。其余12种刊为第四层次,其综合值都在0.05以下。虽然有些期刊综合值不高,但有些期刊,例如《中国地方志》、《敦煌学辑刊》等在学科内部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历史学期刊被引广度分析
       期刊被引广度是指统计当年该期刊被多少种其他刊物引用。期刊被引广度指标可以比较出期刊的辐射度。期刊的被引频次是期刊总体影响力的表现,影响因子是期刊所载论文总体质量的标志,在对学术期刊进行了这两项指标分析后,我们更加关注,在被引次数和影响因子的数值所体现出来的期刊学术性影响是否存在不全面性?或者说其学术影响是否具有一定的广泛度。引入期刊被引广度指标,是实现上述评价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践中也可有效抑制恶意自引和交易互引对期刊评价的干扰。表13给出了2004—2006年历史学期刊被引广度及三年的平均值,再对平均值进行归一化计算,并以归一化值降序排列。
       从表13可以看到,《历史研究》以三年平均被引广度77.73一枝独秀,大大高于历史学类的其他期刊。说明该刊不仅影响着史学期刊,还影响着大量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及综合性期刊。《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和《中国史研究》平均被引广度均大于CSSCI历史学来源期刊数26种,说明了历史研究的触角和视野正在向新的特定领域和地域扩展。其他CSS-CI来源及非来源史学期刊的影响广度均未大于26,多数低于20种,说明这些期刊的影响面较窄,多数还局限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或虽然期刊的种类超过了26种但可能存在多种期刊引用该刊的次数相对较少,低权重值的累加造成了被引广度计算值偏低。
       2004-2006年间,历史学期刊的年度平均被引广度从2004年的10种增加到2006年的15.8种,年度间各增长了14%和30%。说明历史学期刊三年间的整体被引广度有明显增长。其中《历史研究》、《史林》、《史学月刊》和《清史研究》的增长最为突出,分别增加5到9种。而《文史知识》、《贵州文史丛刊》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被引广度在三年间略有减少。
       五、结论
       期刊被引指标是从期刊的学术影响角度评价期刊的指标。它是实践证明客观实用的评价指标,可用来衡量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可以在总体上直接反映期刊被学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其在学术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通过以上对历史学期刊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测定,各期刊均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如《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在多项指标中均名列前茅,说明它们是历史学期刊中的权威,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但是,对于各项指标都处于偏后位置的期刊或者不断退步的期刊,说明这些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偏下或者逐渐减小,需要进一步努力。
       [责任编辑:翁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