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与教育研究]论人文精神与高校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
作者:赵笃玲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中普遍存在的缺憾,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社会背景下,应在高校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中大力倡导人文精神、唤起大学生对人的尊严的认识和对精神价值的信仰与追求。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终极关怀意识,并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关键词]人文精神;和谐社会;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4—0193—03
       在我国,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展开,西方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已经显现,作为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整个社会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对人文精神的呼唤,高校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这种新的形势和党的目标对高校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是学术上的专业人才,更是富有人文精神的社会公民,不仅应该是“中国的”,而且也应该是“世界的”,即适应于世界发展与需要的,这就是21世纪新形势对我们高校建构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一、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
       所谓人文精神,一般的理解是指以人为本、对人的尊严和价值充分肯定、对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普遍的信仰、信念和价值观念充分尊重以及对人类最终命运强烈关注的文化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具备六大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综合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概括地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既充满创造生机又协调有序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大学应该是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栖息地和营养基,大学生更应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之所以要特别强调人文精神的倡导,尤其是把人文精神的倡导作为高校建构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中存在的种种缺憾进行体察和对如何弥补这些缺憾进行思考所提出的。
       二、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的人文精神缺失及其表现
       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使人们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更容易受到侵蚀。我们对大学牛的人文精神问题进行研讨,正是基于在现阶段,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存在缺憾这一前提。
       曾有研究人员专门就大学生人文精神状况进行过问卷调查,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回答“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时,66.1%的人选择了“实用主义”,接下来依次是“共产主义”(13.3%)、“享乐主义”(11%)、“功利主义”(5.1%)、“个人主义”(4.5%)。在回答“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的问题时,64.5%的人选择了“事业成功,生活满意”,10.6%的人选择了“家庭生活幸福”,1.9%的人认为是“个人的名利”,此外,还有14.7%的人回答“人格的完善”,1%的人说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个结果反映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就是从重理想转向重现实,重功利、讲实惠的人生价值取向突出,注重物质利益和短期的回报,而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显得软弱。从高考的竞争到专业的选择,从为学费发愁到为求职焦虑,大学生开始直面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各种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文化传统、道德理想和超功利的价值追求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也正在一步步失去它曾经有过的感染力和召唤力,大学生的精神内涵和人格品位日渐肤浅、庸俗。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告诉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但在很多大学生的心目中,祖国只不过是几本干瘪的历史教科书中苍白的面影;我们也曾经谈论过大学生的道德滑坡问题,虽然在整个社会的道德也普遍滑坡的情况下,单单只指责大学生显得有点不公平,但这也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所寄予的厚望,可惜我们很多大学生还是辜负了社会的这种厚望;至于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这些超功利的价值追求,在当代大学生的内心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如果与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的话,恐怕也是望尘莫及的。
       从我们传统德育模式的局限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培养的主要是一种“中国的”内向型和保守型的人才,而不是“世界的”外向型和开放型的人才。这主要体现在:在政治教育上,我们的传统德育比较多地强调我们与两方世界在阶级意识和社会制度上的对立,而较少地提倡以求同存异的态度进行文化层面上的包容;在思想教育上,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的思想纲领,这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根本,但是我们比较多地强调了马列主义与世界上其他的非马列主义思想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较少言及马列主义与这些非马列主义思想在很多观点和具体内容上的相通或相融,造成了大学生在思想上与整个世界的隔膜;在价值观念的引导上,我们的传统德育较多地强调对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责任感和道义感,而较少强调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感和道义感;在道德教育上,传统德育比较多地强调对自己道德传统的接受与继承,而较少强调对别人的道德传统的尊重与吸收。
       以上这些缺憾实际上都是人文精神的匮乏所导致的。因此,只有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有意识地注重人文精神的倡导和再造,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人文情怀的新型人才。
       三、新时期高校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对高校进行建构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来说,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人文精神的倡导,促进大学生主动地去继承和吸收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进步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感应力,它可以影响人,使人产生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认同感与亲近感。所以人文精神的倡导,无疑会促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对待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态度上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认同;而只有在这种主动认同的前提下,对于这一切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不管它是古是今,是中是西,他们才能够自觉地去汲取、去思考:去辨别、去扬弃,最终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资源和精神力量。
       2、通过人文精神的倡导,可以重新唤醒当代大学生对人的尊严的认识和对精神价值的信仰与追求。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许多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道德理想的失落、超功利的价值追求的放弃,究
       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而人文精神的倡导和弘扬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就是因为人文精神具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能唤醒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人之为人、人之有别于物的关键在于,人是由精神主宰的,而物和技术只能是人之“用”,决非人之“本”。这也正是人的尊严之所在。这种尊严意识的清醒,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品格得到提升,使求真、向善、至美的人文理想最终转化为我们大学生的内在诉求。从而道德理想、超功利的价值追求、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力量等精神的价值,也自然能得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与追求。
       3、通过人文精神的倡导,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使这种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的感染力和召唤力,在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与尊严意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唤醒人的责任意识,让人意识到人之为人对社会和群体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这种责任意识首先表现为对自己同家与民族的责任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民生疾苦,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在人文精神的观照之下,这种责任意识也会在更高的层面上升华为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关注,关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关注人类文明进程的最终命运,形成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四、新时期高校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就是要把倡导人文精神作为在高校中开展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下举措:
       1、确立人文教育超功利性的教育观念
       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的非功利性,在于它的长远性或未来性,在于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确立信仰、丰富生活、和谐关系。尤其是教育人文价值的发挥和释放有一个过程,应该允许教育与现实的政治、经济保持适当的距离。当前的问题在于教育过于紧跟形势,成了经济改革的附属者,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故此,应树立长远观念,调整教育期望值,而不应该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2、确立人文教育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
       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偏重于教,形成了“教师为中心”;现实教育中,我们向“学”倾斜,竭力以“学生为中心”。大学德育教育不应是一味说教的“我讲你听”,而应是充满人文精神的“你我共享”。人文视野下的德育教育课不能千篇一律花很多时间看书,这样太无趣、太呆板,也不能老师一个人在上面唱独角戏,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应让每个人有话说,有机会说。
       3、教育内容上,将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和谐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在教育内容上,要强调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回答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冲破师生之间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通过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主体和人格尊严的人,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中,全面发展自己,使学生在“亲验”或“想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生命,在主体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使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
       4、打造校园文化环境,积极营造人文氛围,形成正确的校园舆论
       正确的校园舆论,能起到表扬、鞭策、扶正祛邪、激励进取的导向作用。要想方设法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在开好德育课的同时,各个学科都应该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把人文思想从政治学、文学、法律学、经济学中推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大学校园充满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使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融进他们的心灵。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进步将会大大加快,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将空前地频繁和深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强调在高校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中大力倡导人文精神,就是要培养出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高尚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有着对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负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也就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当然,人文精神的倡导、弘扬和再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深入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需要有浓厚的人文氛围的营造,并不是思想道德教育单方面的工作就可以达到的。我在这里所表达的是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把倡导人文精神作为高校建构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不断加以深化,从而为实现大学的育人目标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