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与教育研究]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先进文化建设
作者:曹 宏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新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和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崛起和复兴,而且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对于我们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各国的发展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赢得新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4—0187—03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些论断,基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总体布局,不仅揭示了文化建设关系党执政能力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而且表明了文化建设在民族振兴伟业中的基础地位。深刻理解这些论断,进一步认识先进文化的先导、引导和基础作用,对党领导的现代化事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振兴的新进程有赖于文化的支持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现代化,完成民族振兴的伟业,更依赖于文化的力量。从国际局势看,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其利用强势文化进行渗透的手段更多,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客观上要求我们以有力的文化武器进行回应。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看,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更加错综繁复。这在客观上不仅要求我们有统一的思想基础,还要求我们有先进的文化手段来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从社会规律看,人类文明越发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突出。当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体现在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上,基础还是在于文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战略资源和坚强后盾。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加速的环境中,文化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民族振兴事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它所影响的领域日益广泛,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之大,对任何领域的作用都可能直接关系到振兴事业的全局。择要而言,文化发挥作用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其一,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基本前提,可以为民族振兴提供共同的精神基础,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任何国家、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复振,就在于坚强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宽阔的文化品格。今天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同样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来支持和鼓舞,以增强社会主义祖国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广大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积五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源源流长,根深蒂固,是我们民族有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战争年代,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法宝,今天仍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中华儿女、关系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支柱。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力图向中国灌输西方的文化观念,实行“西化”、“分化”、“软化”等“和平演变”的战略,不仅企图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而且企图分裂中国,通过煽动中国内乱来达到阻止中国崛起的险恶目的。因此,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对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行、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具有了特殊意义。
       其二,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为民族振兴事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资源。社会主义中国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文明民主富裕的现代社会生活,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就要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从而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十六大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列为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至少传达了三个理念:一是从以经济物质指标为主的现代化,转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党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文化建设。在现代社会,民族振兴从根本上说要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而这就不仅取决于物质产品的创造和极大丰富,更取决于思想的活跃开放、文化资源的培育和建设。
       21世纪是科技为主导的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角的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纪。在这个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我们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珍惜它带来的难得机遇,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文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置于关系国运兴衰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创造性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优势。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都比较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百万人口拥有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日本的8%,美国的10%,韩国的25%,因此,令向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将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其三,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且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组成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在民族振兴的新进程中,文化力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大。文化作用于经济的最基本方式是文化构成了经济运行的背景和环境,它以特定的民族心理积淀、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人情等文化因素,通过作用于人们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影响经济活动的运行状态。当前,要对已有的文化环境进行能动的改造,使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的转型,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扩大民主自由;要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需要文化的建设和创新。
       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达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就会凸显出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十五”计划建议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这一战略构想的背景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普遍提高,城乡居民已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文化消费。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且发展最快的潜在市场,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也为文化建设贡献于民族振兴事业提供了新的天地。同时应该看到,中国文化产业面临国际文化竞争的强大压力。在美国,文化产业已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出口贸易的创汇大户,并雇佣了该国人口的10%以上,而1998年的一项研究则称达到了20%,在英阳,音像业出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超过技术设备出口。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两三年创造的全球票房收入高达27亿美元,而1999年中国大陆的电影业票房收入仅为8.1亿元人民币。这种竞争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创造出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文化名牌产品,提高中国文化生产的国际竞争力,这既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条件,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依托和阵地。
       其四,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兴旺,有助于维护人类文明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的生态平衡,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和谐协调的社会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为人类文明做出新贡献。一方面,中国文化是复合形态的文化,除汉文化以外,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优点。中国浩瀚深厚的文化资源不仅为人类认识自身的精神秘密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资料,而且这种文化多样性经过漫长的撞击、磨合、交融,存在着文化生态上的互补、平衡和协调,从而以其多样性和共同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区别性和和谐性的有机结合,推动中国文化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强大活力的整体,在这方面,汲取历史的经验,处理好中国文化内部的平等相待、互学互补、共存共荣,不仅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中国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总体水平,而且可以锻炼我们在全球文化对话中的大国胸襟和深刻理性。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的文化存在真知和偏见、差异和竞争、对话和冲突,尤其是某些大困,在处心积虑地谋求文化强势和霸权。事实上,某些文化霸权正在超越国界,进入各国的精神领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且绵延不绝的传统,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林具有特出的风采和价值。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与人交流,不仅为我们提供文化身份和精神旗帜,提供自尊自信自强的主体精神,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对话的资格和权利,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继承发展中华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人类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确实,西方不少有识之士已转向中国传统文化以寻求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国人理应不甘人后。当然,今人所言的文化传统,多指向古代,也为国外学者所重点关注,但就中国大陆而言,还应包括民主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有机部分。
       可以看出,民族振兴的事业需要高质量的先进文化。文化的力量体现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以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也体现为强势崛起的文化产业的经济力量,并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才能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才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赢得新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在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推动文化建设和创新
       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持,同时这一宏伟工程的展开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始终保持文化自觉意识,使中国文化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实践,这正是中国文化创造新的辉煌篇章的历史契机和根本途径。
       (一)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以学习和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今天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础。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中国的事情必须依靠中国人来办,不可能走别人的老路。这就需要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因为我们前进路上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所提m的解决办法,都离不开中国的实际、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风俗,而前人以心血铸就的文化经典往往可以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和思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今人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并深刻洞察传统文化精华的深刻内涵。
       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必须提倡现代理性的辨析精神,使文化传统有机更新,与时俱进。古人早就认识到,前人的理论如同药方,应用者必须结合生动多变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劳动。就今日而言,这一劳动还应包括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正视其不足与缺陷。古代的思想家对传统理论尤其是经典作品都是持崇拜态度,并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存在严重缺陷,就是与封建专制相伴生的文化专制主义传统剥夺了人的思想权利,以专制者一人允许的思想范围来限制国人的思考、视野,这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根源,其恶劣影响至今不绝。而它恰恰是与现代化所要求的思想自由、开拓创新背道而驰的。中国还有崇古信古的思想传统,习惯于从祖宗那里寻找解决现世问题的答案,又以古圣前贤的言论代替后人的探索,这与文化专制传统相结合,进一步束缚了人的头脑。建设现代文化,必须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赋予人们以自主自由的权利。同时,应该看到,由于产生于农业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还缺乏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很多内容,比如民主的思想,竞争的观念,等等,因而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时候,还要以全球的广阔视野进行文化结构和价值体系的重构。
       (二)必须博采众长,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创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文化。目前我们面临国外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建设新文化的任务更显迫切。其实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处处可见,感觉最明显的是经济落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这些问题还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科学是相通的,社会、经济、文化也是相通的,就是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思想,而缺乏有头脑、敢思想、能实践的教育家的教育培养出的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循规蹈矩的书呆子。明清时期,中国的教育体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备、最普及的,不能说国家不重视教育,但它与落后的教育思想结合,导致的却不是民族富强而是挨打受欺的后果。这生动地说明,中国恰恰需要大批的有思想的教育家。近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长期的努力,决非朝夕之功。当然,中华民族历来有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和传统,具有原创与兼容并长的文化品格。当前中国文化面临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创新的良好契机,只要形成全国上下的文化创业共识,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推重开拓性的原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既博大精深又充满魅力和活力的中华新文化。
       (三)必须创新我国的文化发展体制,努力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其国际影响力,中国文化就必须勇敢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竞争,而这又依赖于文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中国文化尽管有世界一流的传统资源,但其现代化进程需要依靠西方现代经验的参照和参与,才能超越历史的惯性和惰性。积极借鉴西方现代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先进成果,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当然今天的借鉴和超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文化产业的提出和发展也是势所必然。面对外国文化产业“航空母舰”在全球的扩张,中国文化建设应认真研究国际文化竞争的前沿动态、成败经验和管理手段,使自己的管理规范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相符合,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大力培养那些既通晓全球文化信息、又熟知中国文化特色的、具备高超原创水平的文化产业人才,同时还要改革文化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模式,由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较有弹性的方向战略管理、政策法规管理和分类指导管理,同时根据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实际状况,分别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等类型的文化,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这种文化体制,对内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文化创造潜能,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对外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拥有一流的文化资源、文化经验和文化智慧,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现代中国一定能闯出一条自己原创的民族文化振兴之路,使中华文化蓬勃发展,与时俱进,再创辉煌,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东方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