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金融研究]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摘要)
作者:胡金焱 郭 峰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影响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我国2001年3季度~2007年3季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准货币与外汇储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准货币与外汇储备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得出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化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外汇储备;准货币;协整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4—0048—03
       一、引言
       自2002年以来,我国的GDP持续快速增长,宏观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宏观经济由偏快运行发展到过热的风险。这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截止到2007年3季度,金融机构存贷比已由2002年的0.763下降到0.695。作为反映货币流通速度的经济货币化指数的倒数(GDP/M2),也由2002年的0.65下降到2006年的0.605。另外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也不断下降,2002年为0.387,到2007年3季度已经下降为0.362。在货币流通速度降低的同时,各层次货币供给总量自2002年至2007年3季度却有明显上升,M0、M1、M2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33%、16.86%、19.08%。远远超过同时期GDP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系统,客观上要求其系统内部的流动性增长与全体产出增长之间保持一种合理而且稳定的关系。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背离了这种要求。存在游离于实体经济运行的货币快速增加,货币供给增长率过快,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在对货币供给速度增长过快与通货膨胀的研究理论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快速增长将在产出维持在自然率水平的状态下提高产品价格,造成通货膨胀。而凯恩斯学派则同样也认为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长通过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导致通货膨胀。两者虽然在货币供给量快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上存在分歧,但是,对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其观点是一致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