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论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发展问题
作者:柳 宾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作为农村人口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村青年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青岛市农村青年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农村青年在思想观念、经济收入、就业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党的十七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出了加快农村青年发展的相关理性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青年;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3-0183-04
       在我国青年群体中,农村青年的比例和绝对数量远远高于城镇青年。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农村人口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村青年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岛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要建设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同样离不开农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青年的积极参与。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发展状况
       本文所涉及的农村青年,是出身、成长于青岛市农村地域的青年,不仅包括农村中从事着传统农业劳动的人,也包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职业的青年。
       (一)人生态度比较端正。但思想观念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数量庞大且充满活力的农村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未来发展趋向,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我们通过问卷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青岛大部分农村青年的人生态度是端正的,对利益、婚恋、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充分反映出改革开放中东部沿海地区成长起来的农村青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但由于受文化水平、成长经历、社会阅历、生活环境等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在整体向好的情况下,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青年人生观、价值观迷失,思想偏激。主要表现为有些人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和自身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有超过1/5(22.2%)的青年只信仰金钱或没有信仰;30.6%对成功的理解就是“多挣钱”;37.6%只是想过或从未想过要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还有34.5%表示从没听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认为“会拉关系的人”(14.7%)和“与领导(主要指村干部)关系好的人”(19.3%)容易得到实惠。这些思想尽管与年轻人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关系,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迷失和思想的偏激。
       二是部分青年人的创新开拓意识不强。虽然绝大多数农村青年对于改善自己的发展现状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同时却又暴露出创新开拓意识不强的问题。在面对农业科技部门推出的农业新技术时,只有41.1%表示会“第一个站起来响应”,而其他人则分别选择了“先看看别人使用的效果再说”和“不响应,因为新技术都有风险”;在互联网使用问题上,尽管有77.5%的青年认为网络对自身发展有益,但有过上网经历的却仅占38.8%。这些都反映了农村青年对新生事物远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
       三是部分青年就业观念相对滞后。在就业日益市场化的形势下,还有一部分青年存在“等机遇、靠政府、要待遇”的心态,以及“单位就业”的传统观念,还存在“有业不就”和“隐性就业”的问题。在被问到“您认为目前农村存在的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时,17.3%选择了“劳动力就业”问题;而在“您目前最希望政府做的事情”选项中,有21.4%选择了“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很多农村青年虽然看到了除从事农业劳动以外的就业问题的存在,但却仍然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的滞后。
       (二)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
       农村青年的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从总体上看,农村青年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个人年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仅占9.9%,1000元-2500元的占8.7%,2500-5000元的占25.3%,5000-10000元的占36.1%,10000元以上的占19.5%。同时,与传统农村居民相比,青年的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有34.6%主要为“外出打工”,28.4%为“做小生意”,25.7%为“务农(如从事种植、养殖业等)”,另有11.3%选择的是“其他”。这表明,农村青年已初步摆脱了传统农民“靠天吃饭”的创收模式,收入来源呈现出多样化,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在这样一种收入水平之下,除有51.8%的青年觉得自己的生活属于温饱之外,选择“富裕”和“小康”的分别达到了17.1%和26.7%。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城市居民相比,包括广大农村青年在内的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从地域看,农村青年的收入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间及区域内的不均衡性。在崂山区,农村青年年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89.2%,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而在胶南和平度两市,尽管年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也占有较大比例,分别为48.1%和50.0%,但仍然明显低于崂山区;而年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却相对较多,而且平度市低收入人群所占比重又远高于胶南市。
       收入水平的不均衡,增加了农村青年对贫富差距的感受度。有74.2%的青年认为,目前农村的贫富差距问题“很严重”或“比较严重”,45.1%认为“贫富差距”是目前农村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化。但增收渠道依然相对狭窄
       就业问题解决的如何,事关农村青年的切身利益和生存发展,事关整个农村和社会的稳定。目前农村青年的就业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就业的非农化倾向明显。有16.1%的青年“在家从事农业劳动”,24.1%“外出打工”,32.2%“自己做点小生意”,16.8%是“农忙时在家干活,农闲时外出打工”,另有10.8%“从事其他工作”。
       就业观念和就业渠道的转变,为当代农村青年向两个方向分化(即一部分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现代意义上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转变;一部分从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提供了观念和物质准备。
       但从农村青年的实际发展状况看,他们的致富手段仍然不够丰富。在被问及“您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干什么”时,有36.4%选择了“学习使用农业新技术,当一个新型农民”;22.4%选择了“自己投资创业当老板”;19.0%选择了“做个小本生意维持生活”;还有15.7%选择了“出去打工,学点技术”。与此相关,在回答“对于您来说,今后比较现实的增收途径是什么”时,有超过一半的青年还是局限在农业及涉农产业方面。这一方面说明农村青年的择业行为与择业观念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青年的择业渠道
       不够宽松,增收途径不够广泛。
       二、加快农村青年发展的理性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青年既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主力,是奉献者;又是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主人,是受益者。为此,应着眼于农村青年发展现状和培养“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要,全面改善农村青年的发展状况,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弘扬先进文化。优化农村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农村青年的思想状况与农村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变农村青年思想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必须从消除社会不良影响,优化社会环境人手。目前,最主要的就是按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努力营造和谐农村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结合农村青年的文化需求,增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农村文化中心,不断丰富农村青年的文化生活。当前,可以通过捐赠或购置一些适应农村青年需要的科普读物、生活指南、农村优秀人物成功道路等具有人生启迪意义的书籍,帮助农村建立文化室,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青年自觉抵制不良生活习气,倡导文明新风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感受到振奋的精神文化,优化他们的心理结构,以一种更加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选择有价值的人生。另一方面,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通过举办“乡村青年文化节”、“文化下乡”等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农村青年文化活动,丰富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加强农村青年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村青年文化骨干,通过发展“集镇文化”、“村组文化”、“院落文化”,充分发挥民间青年艺人、青年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满足广大农村青年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需要,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青年群众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二)强化农村再教育和科技培训力度。满足农村青年发展需要
       农村青年的就业状况不理想、收入水平偏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不高造成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村的再教育和科技培训力度。
       一是强化再教育力度,提高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各地区、各乡镇应结合青年的实际需要,开展政策法律、生活常识、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加强农村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和谐农家、和睦家庭等评选活动,形成人人讲文明、共同建和谐的局面。这样,既可以产生好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可以使受教育的农村青年真正学到适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进而全面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
       二是强化培训力度,提高农村青年的科技素养。对农村青年的科技培训,目前最主要的就是按照农村青年的实际需要,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团属阵地”、农村青年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等,从农业科技知识、创业就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等方面,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地方上具有一技之长的老科技人员、“土专家”、能工巧匠担任科技文化传授员,围绕农村种植、养殖、加工和特色产业,对青年农民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能,使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村青年后顾之忧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减轻农村青年负担和解除农村青年后顾之忧的前提和基础。应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不断完善覆盖全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尤为重要,而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县级及以下各级财政的支出压力问题,不断加大县级以上财政的支持力度。可以根据村、镇财政收入的多少将全市镇、村划分为不同档次,并规定相应的出资比例,筹建青岛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各区(市)也可以建立本区(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基金管理上,应实行封闭运行,将其归集在财政专户,同时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多元化组合投资运营。此外,还应适时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农村养老保险,多渠道解决农民养老问题。
       二是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自2003年开始,青岛市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医疗救助为补充、兼顾预防保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市、区(市)两级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也不断提高。但该制度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基线调查,合理制定报销方案,兼顾受益面和大病统筹,起伏线不宜过高。可以取消个人门诊账户,将个人交纳部分纳入统筹基金,各级政府逐年增加补贴,提高住院补偿、大病门诊和大病救助标准,使个人负担降至20%以下。另一方面要调整统筹基金使用原则,取消“分级”结报区别,统一报销比例。还要进一步优化报销程序,在普遍实行网络结报的同时,探讨为农民看病预付费办法,为那些“取借无门”的农民解决无钱住院的问题。
       三是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结合目前农村青年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的现实状况,探讨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率先在农村高中实行义务教育或准义务教育。同时,要积极协调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从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向农村教育倾斜,尤其要对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设置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立足农民增收,推动农村青年多渠道就业
       “目前,我国城市不能大量吸纳农村人口”,“城市经济发展难以吸纳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来就业”。但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青岛市一些村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应适时调整劳动力转移策略,在服务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同时,鼓励劳动力就地转移。
       一是立足“地少”瓶颈,发展高效农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思路,在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下,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土地适度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手里集中,既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也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和农民致富拓宽渠道。
       二是立足当地实际,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中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村青年来说,其增加收入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同迎接市场挑战。从总体上看,目前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应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村或乡镇,积极引导当地农村青年成立适合本地生产特征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乡多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增收,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三是立足青年增收,服务农村青年创业。要鼓励和引导农村青年探索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城市近郊农村可以借鉴崂山区枯桃村、张村以花卉生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花卉和蔬菜种植
       业以及观光农业;城市远郊农村可以结合本地农产品特色,做大做强主导农产品的规模,并积极发展经济植物的种植、动物养殖和生产。
       四是立足经济发展,服务青年转移就业。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彻底取消对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简化各种不必要的手续,并坚决制止办手续过程中的乱收费行为。同时加强与进城务工农村青年的联系,当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劳务中介机构合作,广泛联系就业岗位,拓宽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渠道,使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有地方去、去了能干得了、干了能拿到钱、个人权益能得到保护,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农村青年成长成材
       直到现在,“如何处理好二元社会结构调整落后于城市化的矛盾”仍是青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正视的矛盾之一。今后,应从五个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是目标引导。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道路、首要任务、重点工作等作了全面阐述。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阶段性的具体发展目标,引导农村青年为完成各项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是政策引导。要根据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逐步调整农村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尤其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制定更加完善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大力实施“引凤回巢”工程,吸引那些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本和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三是规划引导。依据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互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根据农村青年发展状况和现实需要,编制《青岛市农村青年发展规划》,明确农村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各级党委政府在扶持农村青年发展中的任务,帮助和引导农村青年自觉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是资金引导。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形成各级财政支持“三农”的新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尤其应重视对农村青年创业方面的资金支持,扶持他们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
       五是典型引导。应通过开展“十佳农村优秀青年创业人才”、“农村致富先锋”、“农村百家青年科技致富示范户”等创评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农村青年的事迹和成功经验,加大对他们的奖励和表彰力度,引导农村青年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