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学研究]和谐社会与大学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白 波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高校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担负着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重要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为高等院校要创新和谐教育,建设大学和谐文化,培养合格人才,引领和谐社会建设。在分析和谐社会与大学和谐文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和物质文化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探讨建设大学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引领和传播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大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1-0202-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和谐”成为时代的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不同层次纵横交错的各个子系统,包含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涵盖了从个人到社会组织各个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与促进。其中和谐文化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经济、政治的和谐发展,对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和谐进步具有极大的影响和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一种文化境界,不仅需要文化的引导和支撑,也包含着文化建设的要求。大学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在社会层面的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创新理论知识、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等重要作用。
       一、和谐社会与大学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把和谐作为一种美好、理想的生活模式去追求。从中国的儒、道、墨、法,到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扬弃古今中外思想家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党中央统揽全局、深思熟虑,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全面考虑和对人类文明深刻总结的基础上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第二,它以“八荣八耻”为道德基础。“八荣八耻”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倡导的道德观念,指明了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第三,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人与自然、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内的和谐,和谐不是要消灭矛盾,事物内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和谐社会也不是要消灭社会矛盾,和谐允许差异的存在。但是,如果这些差异离开整体而独立的表现出来就不和谐了,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自我的完善和协调,使这些矛盾相互牵制、相互作用从而统一于整体,服务于整体的平衡状态。
       (二)大学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里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大学文化,“应该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学术自由、严谨求是的文化,应该代表社会的良知和承担社会的责任,应该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前行、示范辐射吸引作用,闪耀着科学理性的执著精神和人性永恒的光辉”。和谐文化就是一种体现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文化,也即体现了和谐精神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制度体制、文化产品、风俗习惯等。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大力研究、丰富、倡导、传播、实施、奉行体现和谐精神的文化。由此看来,所谓大学和谐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作为和谐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社会的亚文化。大学和谐文化以大学人为主体,以和谐思想为内核,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表象,是一种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校园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等于一体的先进性、高层次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大学和谐文化是加强和谐教育、培育和谐人才的精神保障。
       二、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衡量尺度
       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胡锦涛同志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要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全体人民的团结和谐,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三、大学和谐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使命
       大学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科技、弘扬优秀文化、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大学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高层次人才最密集的地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率先垂范,带头做好和谐校园与和谐文化建设。
       (一)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和谐文化践行者
       大学和谐文化具有引领、凝聚、教育、辐射和导向等功能。大学和谐文化对于师生员工起着熏陶的作用。师生员工作为校园中的主体,是大学和谐的基础。大学文化作为师生员工最直接、最容易接触到的文化,深入到了每天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的大学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谐的大学文化作为一种高校课程设置中的隐性课程,对于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建设大学和谐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引导师生员工主动接受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服务与管理的和谐,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和谐,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和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激发动力,团结全体师生员工一道,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实现学校发展的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加强大学和谐文化建设,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
       高校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指导,建设和谐院校,让学生们在和谐文化的陶冶下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建设者、践行者和捍卫者。
       (二)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高校是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之地,应当领社会风气之先河,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示范地。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应当大力建设和自觉弘扬和谐文化,为全社会作出表率。高校应以和谐理念为核心,研究创新、传播并弘扬体现和谐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在制度体制、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诸方面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中坚力量。大学和谐文化不仅会在内部发挥作用,对本单位师生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广泛辐射。大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同社会的广泛交流来传播自己的文化。通过大学文化的传播,扩大大学文化的影响,使社会了解大学文化,接受大学文化,从而引领社会文化,推动整个社会和谐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三、加强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进入大学校园。同时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和敌对势力也在试图利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宣扬渗透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以此来影响青年学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
       文化是人的精神创造,对它不能采取强制统一的简单做法,而应尊重创造主体的多样性选择,鼓励他们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化中的统一。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差异、纷繁、多样,强调的是求同存异、色彩斑斓,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前建设大学和谐文化,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发展人,一切服务于人。离开了“人”的目标,和谐大学文化建设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因此,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之一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师生为本,立足于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运用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四)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
       张岱年先生指出:“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亦即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价值的基本的含义是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能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由此可知,优异的特性即特色,是一个事物的内在价值,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独特品质,是一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标志,也是就一事物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每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历史地位,所处环境、学科专业设置不同,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办学定位、师生来源等存在差异,因此,和谐大学文化建设既要遵循大学的本质和办学的普遍规律,又要立足大学自身实际,发挥优势,凝炼特色,强化特色,发展特色,以特色立身,以特色育人,以特色强校。
       四、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和谐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加强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就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行为文化为主体,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环境和物质文化为载体,多措并举,全面推进。
       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大学和谐文化的核心。其重点在于提升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关键要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落脚点是加强师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价值体系建设。高校大学精神的构建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教育价值观的构建过程。有作者指出“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浸透到大学和谐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和谐文化载体中,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塑造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育大学精神,就要切实抓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和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
       2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是大学和谐文化的主体,高校师生参与组织开展的文体、社团、科技等活动是行为文化的直接体现。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注重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和谐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导向、约束和保证作用。因为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实践证明,规范的制度有利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要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新阶段的要求,对现有各种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以创新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让所有的制度“活”起来,使全体教职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素质教育以及管理、服务工作中来,真正起到规范行为、鼓励创新、导引发展、崇尚先进的作用。
       4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力度。组织好校史的编写,倡导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激励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进一步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设计建设好教学场所、图书馆,规划建设好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在公共场所规划、设置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作品,特别是要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景观、优化的环境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良好的大学环境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构建大学和谐文化的有效载体。
       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肩负着建设先进文化、服务社会而又引领社会前进的重要文化使命。切实加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和谐文化建设水平,才能促进高校的内涵建设和又好又快发展,也才能在高校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不辱使命。
       [责任编辑:王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