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学研究]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作者:刘嘉菊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进而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1-0199-03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该学科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跨文化交际”已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所重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从而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目前,人们逐渐形成了共识,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同时还应该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进而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从分析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跨文化意识等方面人手,着重探讨1 如何设定外语教学的目标,2 如何提高中国学生的文化意识,3 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和传授母语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明确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之间特殊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培养跨文化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渐增强。所谓跨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母语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跨文化意识不仅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是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异域文化差异的理解,因而有的学者又把“跨文化意识”解释为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英国学者Byram(转自陈申,2001)曾经指出:“文化意识的教育应该涉及两种观点,使学生同时成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让他们通过比较获得一种视野。在比较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跨文化能力’。”他强调文化教学的目标是获得新的文化视野。跨文化意识是获得更多文化知识的前提和手段,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将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所以,从外语教学的目的出发,外语教师从教学的第一天起,就应重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二、当前大学外语教学在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们的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跨文化意识较为薄弱,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学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重视不够。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专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受教学进度和课时要求的限制,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语言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刻意用文化意识去指导学生。事实上,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并非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文化知识的积累并不一定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跨文化意识”,一味地异文化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正确的引导极有可能导致两种不良情绪,即:排斥不同和盲目追随不同。二是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如同语言一样,文化和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虽然有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文化知识的导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但远没有达到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缺乏一个明确、详尽的可行性计划,学校教授的内容零散,教与学的随意性很大,教师凭兴趣讲,学生被动地听。因此,效果也就不很理想。三是文化教学的内容单一,仅限于英美国家的文化。21世纪,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世界性语言,英语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两个特定国家的文化,甚至也不与某一地理概念的文化相对应。如果继续墨守成规,无视英语的世界性,那么与“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的教学目标就不相适应。培养“跨文化意识”,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师应帮助学生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去认识和考虑问题,既通过学习英语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也以英语为媒介了解世界文化。
       三、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由于文化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与层次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尽相同。从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跨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知识教学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外语教学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创造活动中产生的,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任何语言都带有所属文化系统的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属性,充满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体现着民族的世界观。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论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全面学习语言。众所周知,西方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而从小耳濡目染本国文化的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思维上的定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本民族的文化来看待英美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干扰势必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不全面。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广大教师也已开始认识到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及对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外语教学中,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外语课堂上,在传授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文化差异方面的比较,特别要注意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异同。这是了解外语与本民族语言内涵差异的有效方法。应把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词语、习语、格言、警句典故等特定的文化内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了解思维的差异在文化及语言中的种种表现;(2)要把英语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对比法,将东西方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异同,获取跨文化交际差异的敏感性。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一些外国文化信息。如英文原版电影、图片及幻灯片等直观资料的运用,可以把文化背景知识形象化。通过所学的语言材料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汉文化差异,达到提高学生文化感悟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平等的意识
       以英语为例。英语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主要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载体,因此,英语教育也是文化教育,英语国家文化是不同于我国文化的异域文化,因此英语教育作为文化教育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种跨文化教育。那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是指英语教师首先对语言知识本身的传播,再进一步就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播。这里所说的文化知识是指双向文化知识(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学生通过对语言的认知来理解异域文化,逐步建立对异域文化认知、吸收所具有的跨文化心态。要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对待本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在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力。
       综观我国两千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可以发现,在国运昌盛时,国人的心态往往比较开放宽容,国人敞开胸襟,大胆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开放,不仅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当国运衰退时,国人的心态趋于闭关保守,这反过来更加剧了国事衰微,文化低落。在与外国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要有平等交往的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重视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
       绍出去,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世界上既没有高人一等的文化,也没有低人一等的文化。各种文化应该是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交融。这要求双方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而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给别人。具体到中国的外语使用者身上,我们要本着开放、平等、求同存异、自我完善的心态来接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通,在对话和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在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人不必一味迁就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同时将自己牢牢地禁锢在西方思维的模式中,而应在准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一些中国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使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周楠2003:66)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三)立足母语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一谈到跨文化交际,我们往往只关注目标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这是个误区。除目标语文化外,母语文化也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学生总是从本国文化开始来了解外国文化。外语教学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外语教学中不能厚此薄彼。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标语所反映的文化内容:二是比较目标语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注意两种文化的共核部分。
       跨文化交际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交流。如果说目标语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跨文化交际具有促进作用的话,那么与本土文化的学习对比应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英语学习者,仅阅读西方的小说、杂志,只接受西方的文化意识,只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事物,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逐渐丧失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这种立足于本土文化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对我国大学生来说,经常阅读China Daily,21stcentury或China Today等报刊、杂志,不失为一种了解中国本土文化英文表达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捷径,本土文化不仅发展了个体素质,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内容和保障,所以,在英语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开发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材,其内容不仅要反映西方的习俗和价值观,还要反映本土的和其他非英语国家的习俗和价值观。要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首先学好母语,了解本土文化。
       (四)正视母语文化对目标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迁移理论的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发现,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着相当大的正迁移,因为人类的语言与思维本身具有共性和普遍性,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母语与母语文化知识来促进外语学习中共性东西的理解和学习。通过语言中某些相似和相异东西的比较,来加速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外语文化的学习。充分掌握母语和母语文化是外语学习和交际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维护母语文化,克服当前跨文化交际中自卑与崇洋媚外的心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异域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我国。既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味强调目标语文化,不敢大胆表述中国文化的现象,折射出国人的文化自卑感,使母语文化的保持与发扬面临极大的挑战。目前,中国对外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是自卑与崇洋媚外的心态。我们要改变标准英语的判断标准,使之从单一的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翻版变为多元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目前跨文化交际中,从交际目标的确立到交际能力的培养都过分强调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却忽视了母语文化的维护与传播。过分强调求同,却忽视了存异,致使母语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反过来又加快了国人自信心的丧失,这种情况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必须引起国人的重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关注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忽视母语文化的教学,忽略了它,就等于丧失了理解目标语文化的基础。事实上,目标语及其文化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的“过滤”。只有通过与母语文化的比较,才能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面对英语作为世界语的现实,为巩固中国文化的地位,我们必须从以下两方面人手:一是加强母语文化英语表达方式的研究,加强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制定系统的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计划,改革英语教材和教学大纲,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将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二是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语言技巧。在母语文化教育中,通过对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的重点介绍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红楼梦》等典籍作品以及其他一些当代作家作品的英译本。教师还可精选其他方面的短篇故事、散文、诗歌等资料让学生欣赏和讨论,启迪学生的思想,深化对母语文化的理解。
       对于母语、母语文化和对于外语、外语文化的掌握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只有加强英语和中国文化的结合才能使我们有资格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有认同母语文化,对母语文化充满自豪,才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与别人处于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