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点集萃]解读司汤达笔下的女性
作者:尚 晖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女性;激情;悲剧;恋母情结
       [摘要]司汤达作品《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阿尔芒斯》中的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中的法尼娜·法尼尼等女性形象追求的“激情之爱”,昭示了她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对时代的不自觉地超越和背叛,由此注定了其悲剧命运,其中渗透着司汤达深深的“恋母情结”。
       [中圉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6-0192-02
       司汤达作品中主人公内心那疾风暴雨、巨涛狂澜般思想感情碰撞所产生的剧烈震荡,灵魂受到的蒸煮煎熬、炙烤烘焙般的折磨,令人挥之不去,那些充满激情追求真爱的女性,更是令人荡气回肠不忍掩卷。但以往的评论过多地把焦点集中于他笔下的男性身上,而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综合研究的文章却很少,其女性形象所蕴含的巨大的美学价值也还有待深入发掘。本文试图以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为例,通过对她们追求的“激情之爱”的分析。揭示其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背叛超越时代的精神实质、注定的悲剧命运,以及充溢其中的司汤达的深深的“恋母情结”。
       一、为爱而生,为情而活
       司汤达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激情浪漫美丽善良的,尽管她们性格各异出身不同,但都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她们在追求“激情之爱”的过程中,无论是《红与黑》中性情柔弱的德·雷纳尔夫人,还是性格傲慢的玛蒂尔德小姐;无论是《阿尔芒斯》中温顺柔和的阿尔芒斯,还是《法尼娜·法尼尼》中聪明勇敢的法尼娜,都跃动着飞蛾扑火般的悲壮美。在此司汤达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欲包含了巨大的力量,虽然“它包藏在一个硬实、坚固的躯体中,可它在那里仍然保持着它的威力。只要碰击一下,炸药就会粉碎它的外壳,把死亡和毁灭散布在周围。”因此司汤达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成了爱情隆重的祭品,“为爱而生、为情而活”是她们永远逃不出的宿命。
       司汤达将爱情分为四种:一是激情之爱,这是人类应该努力追求的爱情类型;二是趣味之爱,它使爱情失去了灵性,只具有物的性质;三是肉体之爱,这仅仅是生理的需求,是最为卑下的;四是虚荣之爱,他认为这是法国上流社会独存的爱情类型。其中“激情之爱”是司汤达所推祟的,也是其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激情之爱会违背我们的兴趣使我们失去自制力”,因而对爱情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成为司汤达笔下女性形象的共性,无论是德·雷纳尔夫人置丈夫与宗教于不顾疯狂地爱着于连,还是玛蒂尔德小姐放弃自己的名誉与贞洁来追求浪漫的爱情;无论是阿尔芒斯执著坚毅地爱着奥克塔夫,还是法尼娜失去理智地爱着米西瑞里,这一切都是“激情之爱”的驱使,“激情能使心灵之翼自由翱翔”,这体现了司汤达的爱情观具有顺乎人性的人文情怀。
       司汤达笔下追求“激情之爱”的女人在获得比别人多的幸福时也付出了比别人多的代价。《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在于连到来之前她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天主和孩子们,未被激活的心灵是死寂的,空虚但快乐。于连的到来在她眼前打开了一片崭新的精神世界,他用激情唤醒了德·雷纳尔夫人久被压抑的对感情的渴望,她疯狂地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于连。这使在宗教熏染中长大的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矛盾中,爱情使她得到了幸福,宗教信仰使她饱受了痛苦,宁静的心灵陷入永无止境的挣扎之中,幸福的爱情笼罩在宗教的阴影下,注定了这场爱情的悲剧结局。《红与黑》中的玛蒂尔德小姐,名门望族的出身造就了她的优越感和任性傲慢的性格,她向往中世纪骑士式的爱情,于连的出现使她头脑中离奇古怪的浪漫爱情找到了依托,变成了可能,使她的激情得以全面释放,生命之花在这短暂的时刻得到了最为灿烂的绽放。然而幸福是短暂的,痛苦却是长久的,残酷的现实最终使她失去了爱情,使她有了一种悲壮的殉情美。《阿尔芒斯》中的阿尔芒斯柔情似水,寄人篱下的处境成就了她忍耐和包容的个性。虽然生活在贵族社会的虚伪与坠落之中,但她却保持了自身的高洁和灵魂的纯净,与奥克塔夫的相识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外表柔情似水的她,内心却激情似火,无法压抑的激情火焰绽放出了最为灿烂的爱情之花。但这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激情之爱,最终被最缺乏生命力的贵族阶级扼杀了,经历了爱情悲剧的阿尔芒斯带着熄灭的激情和满身的疲惫忧伤走进了修道院。生于污浊压抑的环境,执著于真爱的追求,幸福虽然短暂,但却甜美。《法尼娜·法尼尼》中的法尼娜激情更为充沛,不爱则巳,一旦爱上就要占有情人的全部感情,为此她竟不惜出卖情人的朋友,冒生命危险周旋于权贵与阴谋之间来争取自己的爱情。当爱已成往事,她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激情做一个行尸走肉的女人,这是个可悲可叹的女人。这些“为爱而生,为情而活”的女人,因“激情之爱”而绽放美丽,找到了人生的幸福和意义,却也注定了她们不幸的结局。
       司汤达笔下的女性追求富有浪漫色彩的“激情之爱”是有其社会背景的。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人来说,法国大革命似乎带来了破坏性的后果,启蒙运动冀盼的成果——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虚无。所有的欧洲人痛苦地目睹了个人权利遭到粗暴践踏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沉沦直接导致了精神领域的黑暗,理性在粉碎了神圣的宗教信仰之后又吞噬了理性自身,除了那些毫无价值的抽象教条之外,精神世界一无所有。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哲学、法律、伦理、道德、艺术等,几乎每一社会文化领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或消极地表现着一种反抗,浪漫主义应运而生。这种文学思潮重视文学本体的内倾性,强调情感的流露和想象的作用,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关于文学本位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将文学存在的终极根据从客观移位于主观,将自然反映的文学转变为个体心灵的表现的文学。司汤达虽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但受浪漫主义的影响颇深,他作品中描写的“激情之爱”明显带有浪漫主义性质,它表现了大革命在法国激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浪漫热情向现实的种种搏击。这种浪漫的爱情理念是要用激情冲破禁欲主义,解放各种情感与想象的禁忌,打破宗教和理性对生命意识的压抑,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爱情观。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女性在追求“激情之爱”的过程中找回了自由的人性,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同时也注定了她们为当时世俗所不容的爱情悲剧,仅这一点就显示了司汤达笔下女性形象的独特审美价值。
       二、超凡脱俗,离经叛道
       司汤达“他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无视传统道德准则的……—但握起笔杆子,他便浑身是胆,所有清规戒律统统抛列九霄云外”,这在他笔下的女性身上得以完美的诠释。他笔下的“为爱而生,为情而活”的女人,在追求“激情之爱”的途中不自觉站到了与社会主流意识对立的立场上,成为时代的超越者和叛逆者,从而陷人苦难和毁灭之中。她们突破了传统的羁绊,挑战了世俗的陋习,成为时代的超越者和叛逆者,尽管她们没有刻意去充当这样的历史角色,但她们追
       求的“激情之爱”无疑是对现存婚姻观的极大蔑视,它将宗教禁欲主义抛进了历史的尘垢之中,使自我欲望得到了实现,亦提升了自身的人格价值。
       《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自幼就受到了宗教禁欲主义的教育,婚后又被抛进了贵族腐朽死寂的生活之中,但她内心的激情并没有被扼杀,和于连的相识激起了她追求“激情之爱”和美好婚姻的愿望并在艰难的爱情中找到了幸福。她能背叛自己的丈夫,爱上出身平民的于连,这本身就是对贵族社会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的重刨;她能置自己的名誉和贞洁于不顾,勇敢地和于连结合,这无疑是对宗教禁欲主义最沉重打击。她的这种离经叛道行为完全是源于内心激情的鼓动,并没有明确的社会且标。玛蒂尔德小姐也充满了叛逆性,她敢于拒绝贵族青年的求婚而爱上“农民的儿子”于连,这是对封建社会要求的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的挑战;她又敢于委身于连,这又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亵渎;后来她还希望通过父亲的帮助使于连获得财产和爵位,从而进人贵族社会,这更是对封建社会遗老阔少的大不敬了。于是宗教、政权等联合起来扼杀了玛蒂尔德的爱情。至于《阿尔芒斯》中阿尔芒斯蔑视地位和金钱大胆追求真爱的行为,《法尼娜·法尼尼》中法尼娜拒绝贵族青年的求婚,勇敢地爱上贵族阶级的敌手革命党人米西瑞里,都是对当时秩序的超越和背叛,是为当权者所不容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旧势力是不会心甘情愿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将拼命维护现存的秩序,对它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触犯,他们也决不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此她们那超凡脱俗、离经叛道的爱情只能以悲剧而告终。
       司汤达塑造的这些悲剧女性虽然都在对现存的伦理规范、宗教教规和社会秩序的超越抗争中毁灭了,但她们的行为却打破了现实的宁静,唤醒了真情,成为具有悲壮美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审美空间。
       三、恋母情结,情感宣泄
       在司汤达笔下的女性身上,我们总能发现母亲的影子,男性总是试图在爱情中寻找女性的庇护,母爱成了其笔下女人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德-雷纳尔夫人已经30岁了,而于连只有18岁,这在年龄上形成了“母子恋”的可能。德-雷纳尔夫人与于连初次见面时,于连脸上挂着泪珠的那一幕,难道不与母亲看到受伤孩子的情景相似吗!后来德-雷纳尔夫人对于连的同情和关怀,都像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在他们的恋情暴露后,也是德·雷纳尔夫人想法掩护于连。在这一恋情中,德·雷纳尔夫人始终处于保护人——母亲的位置。至于玛蒂尔德,阿尔芒斯等女性,她们的爱情虽没有像德·雷纳尔夫人的那样明显具有“母子恋”的外型,但实质却是相同的。
       司汤达笔下的女人都拥有母亲般的品质,缘于他本人幼年丧母,司汤达的“恋母情结”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他将自幼对母亲的那种依恋和喜欢,自觉不自觉地倾注到他笔下的女性身上,使这些女性充满了母爱,对情人表现出母亲对儿子式的关爱和保护。司汤达通过创作补偿了自己现实生活中因缺失而渴望的母爱,造就了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纵观司汤达笔下的女性形象,激情是她们性格的支柱,对“激情之爱”的追求,使她们具有飞蛾扑火般的悲壮美;冲破世俗的禁忌,无视社会的规范,又使她们成了时代的超越者和叛逆者,注定了难以摆脱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