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管理学研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谈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崔国平 林馈悟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财务风险
       [摘要]目前,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膨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教学质量下降、规模不经济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极大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讲,高校要寻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领高校的财务工作,既注重财源的培植.又注重效率的提高,建立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发展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6-0178-03
       近年来,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大幅扩招既给高校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也给高校带来办学资源、教育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各方面的压力,使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高校财务管理既是资金筹集、使用的过程,也是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用有限的资金创造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分析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有效拓展高校资金来源的渠道、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系统考虑高校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利益和风险问题成为当前高校财务工作之“重中之重”。
       一、当前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可持续
       发展的相关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1 高校规模迅速扩大,经费投入相对滞后
       从1999年到2004年间,我国高校招生以20%的幅度增长;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上升到23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型教育”发展成为目前的“大众型教育”。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但高等教育经费投人却相对滞后,财政供给相对不足,教育经费拨款增长与在校生规模增长不同步,经费投入跟不上规模发展速度,生均拨款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办学条件紧张。据对某些省的高校1999-2003年在校生人数和教育经费拨款的统计,学校在校生规模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则呈现负增长趋势,教育经费拨款增长幅度严重滞后于在校生规模增长幅度,从而造成教育经费拨款的相对下降,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据统计,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3951.59亿元,全国科技支出991.56亿元,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是2.16%。199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是5.2%,高收入国家平均在5.5%以上,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6%。国际上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这个比例的下限是4%。由此可见,一方面高校规模逐年大幅度扩大,另一方面全国教育支出比例却在逐年下降。
       2 筹资渠道单一,财务风险高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公益性特点,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筹资渠道较为单一。但由于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为容纳更多的学生,各高校不得不不断地征地、扩建,大搞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高校在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多元化筹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只好利用银行贷款不断增加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造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2004年,审计署对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直属的18所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至2003年末,18所高校债务总额72.7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45%,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另据山东省2004年度审计报告,通过对山东省15所高等院校的审计发现:高校在财务收支和内部控制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基本建设资金缺口大,债务负担重。其中,扩建规模较大的12所院校,自1999年以来,计划建设总投资129.31亿元,实际到位59.51元,投资到位率为46%;12所院校银行贷款余额和基建欠款总额达45.31亿元,其中需要在短期内偿还的贷款就达23.09亿元,占贷款余额的63%,是这些院校当年收入的1倍多,沉重的还贷压力已经较严重影响了这些院校正常的财务运转。
       3 教学科研投入少,导致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科研水平不高、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比率偏低
       高等院校所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其社会公益性特点决定了高校必须以教学科研为重,但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迫于扩招、生存等压力,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财力放在了大搞基本建设上,对教学、科研的投人明显偏低(虽然近年来教学科研投入的绝对值有所上升,但与规模的迅速扩大相比投人却远远不够),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滑坡、科研水平不高、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比率偏低等矛盾日渐突出。
       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对社会的贡献,进而影响高校的声誉、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决定着高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势必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4 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
       许多高校在资金的运用上,存在着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1)在软、硬件设施投入上,一些高校往往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而在教学科研、人力资源、专业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内涵建设方面的投人相对偏少,师资建设很难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2)在硬件设施投入上,部分学校运用公共资源,超豪华配置设备和条件,远远超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办公楼越盖越气派,名为培训中心的楼堂馆所越盖越豪华,等等。(3)在软件设施投入上,一是部分高校忽视对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等的投入,薪酬分配未能与个人贡献挂钩,平均主义现象严重;二是有的高校在教学科研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却不惜花费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进行招生宣传、为搞校庆花费重金请明星办晚会、校领导出国考察和到风景名胜地的“学术交流”不断;三是有的高校片面追求教师队伍量的增加,脱离学校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不惜重金,盲目地大批引进人才,致使工资性支出快速增长,人头费居高不下。(4)有的高校由于盲目开设多个校区,致使校区间交通、管理、通讯等方面的开支大幅度增加。(5)有的高校在进行校区改造或新建过程中,由于事先缺乏科学论证,导致相关基础设施不配套、运转费用过高、使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资金的沉淀与浪费。(6)在各地大学城、大学科技园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统一规划,致使各高校的布局趋同,大而全的重复性建设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
       5 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淡漠,对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分析
       高校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本应对投资计划作全面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往往存在着盲目立项、快速上马的问题,投资决策失误较多,主要表现在:(1)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控制不力。多数高校没有树立防范投资风险的意识,没有建立一套适合高校自身的投资风险
       控制机制。(2)进行投资决策时,对市场需求和学校长远发展需要考虑不充分,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分析,投资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极易造成超能力购置、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策研究
       1 合理控制高校规模,避免出现新的规模不经济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适度,只有适度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早在1995年,潘懋元先生就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应当满足经济、科技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作为基础工程,必须适当超前发展。”所谓“适度”,是指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专门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要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的发展相平衡;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受师资、设备、校舍等条件的制约,数量增长过快,势必会造成投入不足,质量降低,并有可能出现超过人才需求、就业困难的现象发生,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造成“规模不经济”。因此,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盲目追求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不仅是国家有关部门需要认真考虑权衡的,也是摆在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员面前的艰巨任务。
       要防止高等院校片面追求综合性、多科性,强调特色化。如果每个学校都在学科建设上盲目求全,则会导致国家整体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院校问竞争的无序和混乱。在确定学校的规模时,要谨防从众行为,尽量减少群体压力的影响以及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正面导向作用。
       2 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
       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仅中央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高校新校区建设投人,以改变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对滞后、财政供给相对不足的现状,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生均资源占有量。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努力获取更多的财政资金。
       3 各高等院校应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多渠道筹集所需资金,努力规避筹资风险
       高校筹资时要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综合考虑、分析和权衡各种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和风险,采取向银行借款、发行高校债券、向外国政府或世界组织借款等多种渠道筹集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努力使各种筹资方式达到最优组合,综合资金成本最低。在筹集资金时,应充分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台高校的财务状况、偿还能力、负债比例、资产负债结构等作出科学的筹资决策。
       另外,注重高校的良好知名度和声誉的培植和宣传力度,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并保证真正做到善款善用。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同意,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彩票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4 加强对贷款的管理.清醒认识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质,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
       进行贷款决策时,必须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质有清醒的认识,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切忌单凭主观愿望而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冒进。
       (1)正确预测贷款需求量,科学安排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
       正确预测贷款资金的需要量是高校贷款前的首要任务,科学安排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是有效使用贷款资金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高校贷款资金应用于解决制约学校当前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最紧迫、最急需的项目。高校应坚决杜绝利用贷款对外投资,防止因投资活动或项目开发失败而形成呆坏账损失;严禁高校利用贷款资金提高或变相提高人员待遇。
       (2)合理控制贷款规模
       贷款规模越大,财务风险就会越高,过高的贷款规模一方面将给高校带来巨大的偿债付息压力,另一方面如果所贷资金超出了学校实际所需资金时,会产生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贷款规模过小,所筹资金数额有限,有可能限制高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所以,合理控制高校的贷款规模、将贷款规模控制在贷款警戒线以内,对于高校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把握贷款时机,科学搭配贷款期限、还款时间
       应在贷款期限的搭配、贷款利率的高低、贷款资金的有效使用、偿还资金的准备等方面做好详细的论证分析和计划。
       高校应对贷款的时机进行分析,科学分析债务资金的期限结构,根据贷款额度、使用期限、利率等因素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资金,、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结合起来,使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尽量与预期现金流入周期同步.避免在未来的某一年为还款的高峰年,以致出现大量资金的集中支出或闲置.隋况的发生。学校年度内偿还贷款本金、支付利息的数额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4)充分认识贷款资金的有偿性,不可过分依赖银行贷款
       高校应充分认识有偿性的银行贷款资金只能作为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必要补充,而不能成为其主要的经费来源。不能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要清醒认识由于银行贷款导致的数量可观的利息支出对现有教育资源产生的负面效应,切不可把利用银行贷款作为事业发展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
       (5)制订并严格实施还本付息的总体方案,建立负债偿债基金,有效化解财务风险
       为化解财务风险,在决定使用贷款时就要制订还本付息的总体方案,并严格按计划实施;应根据经济周期波动对高校财务运行的影响及程度,建立相应的积累机制及积累比例,建立负债偿债基金制度。同时,政府部门应对所属高校的负债情况进行统筹调控,通过偿债彩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建立偿债基金,将高校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将中短期贷款置换成15年-20年的长期贷款,拉长还贷链条,缓解短期还贷压力,防止短期资金链条断裂,产生财务风险。
       5 加强收入管理,不断提高收入的水平和能力
       (1)加强学费收入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资金来源除国家教育事业拨款外,主要来自于学生学费。学费收取标准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学校只能刚性执行,现行收费体制并不是教育成本补偿的合理收取。
       (2)加强对外服务性收入管理
       高等院校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目前,高等院校已不再只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同时也是国家和社区的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发展现代科技的重要研究基地,更为根本的,它是培养有教养、高层次的社会公民的地方。高校应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与社会上的一些单位或部门展开广泛的合作,通过为其培训管理人员、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研究等活动的开展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提高服务性收入水平,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为建设创新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加强对校办企业的管理
       近年来,校办企业借助于高校的品牌及高科技资源等优势,发展速度非常快,其中不乏运作成功的范例。校办企业经营管理有方,不仅可以向高校输入更多的资金,弥补高校经费短缺的矛盾,而且由于校办企业同时也是高校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孵化器,提高校办产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加校办企业的创收能力,也是提升高校形象的一种途径。可见,如果校办企业管理、运作得好的话,高校与校办企业可以取得双赢、互促的发展效果。
       另外,校办产业可以通过公开上市的方式筹集所需资金,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和创收能力,向高校补充更多资金。
       6 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高校应注重社会职能的实现,在资金投入上应以教学、科研为重,不仅要注重量的增长,而且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不仅要注重规模效益,而且还要注重质量效益;不仅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而且重视软件条件的改善。应加大对人力资源、专业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内涵建设经费的投入。树立培养成本概念,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充分重视成本效益在高校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加强成本核算,有效避免浪费和低效率;应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科学核算固定资产的成本,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7 加强预算管理,不断提高财务透明度,完善制度建设
       高校要不断加强预算管理,在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加强资金收入与支出的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对预算结果的监督职能,建立更透明、更严格、更制度化的高校使用财政资金制度。改变传统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成本、不同专业领域的活动支出以及不同学校类型的成本费用等为依据作为编制学校预算的基础。不断提高财务透明度,建立完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高校财务活动的制度建设,有效规避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