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治学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思想及现代意蕴
作者:苑秀丽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代意蕴
       [摘要]列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热切期盼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谋求和平共处,保证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其中列宁对资本主义始终保持的清醒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当前,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和挑战相当直接和严峻。列宁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6-0023-04
       中国改革开放后,理论界对列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研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持。全面研究列宁的思想可以看到,列宁始终保持对资本主义警惕的思想也应当是改革开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应当全面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深入分析其内在意蕴。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树立了榜样。但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和力量的影响和挑战也相当直接和严峻。列宁思想中萦绕的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及对资本主义的警醒,为当代社会主义在建设的漫长征途中始终保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提供了指导。
       一、列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成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面临的新问题。列宁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热切期盼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谋求和平共处,保证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期盼世界革命、谋求和平共处还是利用资本主义都并非是列宁的主观臆想,而是对现实的敏锐把握和深入思考。
       第一阶段:热切期盼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革命激情的影响下,列宁对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服从于“唤起世界革命”的战略方针。列宁对世界革命寄予极大希望,期望推进世界革命,取得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
       这一时期,列宁在看到世界革命面临着巨大困难的同时,又热切期盼世界革命的爆发。列宁对世界革命胜利的热切期盼常常溢于言表。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时就指出,在俄国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仅仅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要在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帮助下“把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取得完全的巩固的胜利”…。列宁对世界革命的热切期盼和社会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信念决不是毫无根据的。列宁的认识既是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产物,又有思想理论渊源。主要基于四个方面:
       一是欧洲的革命风暴。十月革命的胜利燃旺了欧洲革命运动的烈火,欧洲出现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革命运动高潮。首先是芬兰人民揭竿而起,随后是德匈革命,霍亨索伦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在人民革命的烈火中覆灭了。接着匈牙利、巴伐利亚、斯洛伐克等相继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要求停止战争,反对干涉苏俄的群众运动也汹涌澎湃。革命形势使列宁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已为期不远了,过几个月就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二是西方资本主义竭力想消灭新生的社会主义。西方资本主义试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发动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并同俄国国内的白匪勾结在一起,大举向苏维埃政权进攻,这使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刀光剑影使列宁、布尔什维克党及俄国人民看清了现实:社会主义和国际帝国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必须推进世界革命。
       三是苏维埃俄国自身生存的迫切需要。列宁把欧洲革命看作苏维埃政权能否生存、巩固的重要条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然而这并不能立即改变俄国的内忧外患。国际资本主义与俄国国内的各种反动阶级的不断进攻使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已经把全部事业掌握在手里,但是俄国的革命是帝国主义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个“孤岛”,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俄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列宁急切盼望世界革命。
       四是思想理论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寄予极大期望。这也影响了列宁。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他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的阶段。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战争又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大好时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当前,有人指责世界革命,认为是列宁从意识形态出发,把苏俄与外部资本主义世界对立起来,才加深了资本主义对苏俄的不信任,才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进攻。这完全是对历史的歪曲。的确,历史证明世界革命思想包含着不切实际的空想成份。但是不能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归因于世界革命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西方资本主义一直以消灭新生的社会主义为己任。在这种情势下,列宁对世界革命抱有极大期望是顺理成章的。
       第二阶段:谋求和平共处,保证苏维埃俄国的生存。
       按照列宁的预料,一旦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了,苏俄面对的将是无产阶级掌握着政权的欧洲,也就不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了。然而,到1920年年底,却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力量谁也不能战胜谁的局面。形势的变化使列宁开始从“唤起世界革命”转到了积极谋求“和平共处”。
       第一,欧洲的革命形势从高潮落人低潮。
       从1919年秋天起,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就很缓慢、很艰难了。列宁不得不承认:革命运动进展得比我们希望的慢。中东欧一些国家曾发生革命,但是持续的时间并不很长。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德国11月革命,巴伐利亚、斯洛伐克、匈牙利等苏维埃共和国先后被镇压下去。英法意等国的工人运动相继平息。欧洲各国的革命形势落人低潮。
       第二,苏维埃俄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力量均势。
       1920年夏天以后,苏维埃俄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暂时形成了力量上的“均势”:资产阶级国家尽管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却不得不承认,它们无法摧毁几乎没有任何军事力量的苏维埃共和国。在力量对比上从西方压倒优势到形成双方的力量均势的变化是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和平共处是苏俄巩固和发展的需要。
       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源于苏维埃国内严峻的现实。经过几年艰苦的斗争,布尔什维克政权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国内的经济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再也经受不住战争的摧残了,必须尽快恢复经济。在无法战胜帝国主义的情况下,列宁提出和平共处实际上是保全和壮大自己的一种策略。
       第四,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恢复需要和平共处。
       接连不断的战争摧毁了俄国的经济,也破坏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动荡。而苏俄的顽强斗争使帝国主义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在武装干涉无法取得胜利的情势下,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同苏俄的关系,暂时接受和平。
       列宁提出和平共处,其关注的重点是和平,而不是共处。他的目的是实现和平,利用和平时机,稳定和发
       展经济,巩固饱受战争摧残的、还十分弱小的苏维埃政权。列宁看到此时的和平共处只是在比苏俄强大得多的国际帝国主义无力扼杀它的情况下开始的。列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共处背后是本质的对立。“我们现在已经由战争转向和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战争还会死灰复燃。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就不能和平相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资本主义唱挽歌。”列宁怀着必胜的信心作出了回答: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
       第三阶段: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时,考虑的重点是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发展自己。此时,列宁对具体实践中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方面对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还放不开,另一方面对与资本主义斗争并战胜资本主义想得过于简单。随着经济建设的展开,列宁认识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利用资本主义。列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利用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首先,世界资本主义对苏维埃俄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经过艰难的战争,苏维埃俄国大大稳固,国际威望日益提高。在资产阶级国家统治集团中主张同苏俄建立正常外交和经济关系的力量渐渐占了上风。资本主义世界对苏俄的政策改变是列宁实现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
       第二,苏维埃俄国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必须利用资本主义。苏俄的力量还十分薄弱,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就需要有机器、设备、资金和技术,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这一切单靠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善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
       第三,利用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制度,从本质讲是对立的。但从人类文明的发展,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看,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应该而且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四,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列宁从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趋势角度指出了苏俄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关系的可能性,因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心,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全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往来的道路”。
       这一时期,列宁在提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一直正视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如何防范和抵制这些消极因素是列宁所关注的。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关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布尔什维克党要牢牢抓住政权,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担忧而着重强调的重要思想,非常值得重视。
       二、列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思想的内在意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与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受到了关注,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一些人以列宁的思想为依据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将长期并存共处,应放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传统观念,加强与资本主义的交往与合作。我认为这只关注了列宁思想的一个方面,没有正确理解其中的重要内容。列宁的两制关系思想经历了发展变化,但是,在这些发展变化中也有所不变,列宁始终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对立,利用资本主义是为了战胜资本主义,而不是与资本主义同流。列宁的两制关系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1.立足现实把握和调整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及时把握形势变化制定正确的策略是对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巨大考验。列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了列宁敏锐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制定切合实际的策略的过人能力,保证了新生的社会主义的巩固和成长。
       2.列宁的思想中萦绕着理想与现实的缠绕交织。
       列宁既满怀着共产主义理想,又面临着必须保住、巩固和建设新生的社会主义这一实际问题。在列宁的头脑里存在着两条思路的交织:一方面,尊重现实,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架起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是列宁努力实现的理想。这使列宁在对两制关系的灵活处理中始终信守利用资本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
       3.社会主义不能脱离世界。
       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是根本对立的,但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生产力的共同要求又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俄国的社会主义不能越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往来与合作。
       4.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替代者,也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因此社会主义要善于学习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5.不放弃斗争,警惕资本主义的进攻。
       列宁在提出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同时,从没有忽视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斗争的一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直都力图战胜对方而赢得胜利。列宁的思想饱含着斗争意识,始终对资本主义保持警惕。
       6.利用资本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列宁认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始终存在着“谁战胜谁”的问题。在列宁看来,和平共处与利用资本主义都不是目的,它们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手段。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更是资本主义的替代者。
       列宁的两制关系思想是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必须全面解读,不能以实用主义的方式断章取义。列宁对两制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既体现了列宁对现实的正确判断,也体现了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与对社会主义的执着捍卫与追求,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的思想及实践。
       三、对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看法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警醒非常值得重视。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密切往来,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变化使一些人认为,以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国际关系已经陈旧过时了。事实上,在当前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形势下,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阶级分析方法过时”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当前,虽然长达几十年的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斗争仍在继续。事实上,“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反而变得更为宽泛与复杂。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大国的敌视和打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面临挑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就引起一些国家的不安。在一个时期,“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很有市场,给冲国带来一定的压力。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人极力鼓吹、推崇新自由主义,认为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纯理论、纯学术、非意识形态的,是资本主义兴利除弊的改革理论,中国的改革应该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还有一些人开始鼓吹“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声称民主社会主义正在改变世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社会主义既演变了资本主义,又演变了共产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推翻和消灭的关系。声称这个真理已经为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闪亮崛起和前苏联暴力社会主义的黯然消失所充分证明。这些思潮对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这些思潮的一再泛起,警示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往来日益频繁的同时,在看待和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时,绝不能丢掉阶级分析方法。在处理国家关系时,我们主张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际合作,寻求通过谈判解决双方的争端与分歧,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其背后蕴涵的意识形态因素。中国应高度重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意识形态的挑战。对面临的各种挑战应当有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和全面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