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书评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一部力作
作者:崔树义 杜宇民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为了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一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李迎生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月《社会快速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由安徽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该书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体制变迁与社会结构演变为宏观背景,结合国际经验,全面考察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演变、现状、问题与改革思路、未来趋势,其中着重探索了建立一种能够满足亿万农村居民实际需要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且有利于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衔接乃至整合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能性及其实现途径。
       作为作者在长期关注、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力作,本书在农村社会保障研究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创新:
       第一,本书结合国际经验,指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从根本上来说是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进程相适应、相伴随并相互促进的。以此为立足点,本书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体制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的独特进程为宏观背景,来考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改革以及未来走向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与程度上克服了过去的社会保障研究中所存在的描述性框架的缺陷,使得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的分析与改革方案、模式及对策建议的提出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并使得对它的未来走向的预测变得可能。因此运用上述视角来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可以认为是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新开拓。
       第二,本书根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国际相关经验和我国改革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的实际,分析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化的非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不仅提出农村社会保障未来与城市社会保障整合的目标,而且探索一种既有利于向目标模式过渡、同时又与我国大多数农村现实相符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过渡模式)。本书所持的一系列观点与建议与流行观点不同,且更具可行性与前瞻性,对实际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本书将非农职业农民,主要是进城农民和乡镇企业(小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单独(在特定时期内使其“相对独立”)考虑,以与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区分、同时又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保持一定差异的思路,符合党和国家大力推进非农化、城镇化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思想,对加快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规范化改革并促其最终与城市整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四,将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做专门的研究,抓住了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本书将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作为全书的落脚点,旨在说明只有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才有切实的保障。对政府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做如此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在学术界尚不多见。
       作者在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长期扎实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观点和建议,令人颇受启发,值得注意和重视。这里试列举以下几点:
       第一,作者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有规律的。尽管在一定时期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有别”是必要的,但不能将其加以固化。农村社会保障的改革应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基本生存需要与实现城乡整合为目标。
       第二,根据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可设计建立一种过渡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它将包括现代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如养老、医疗与最低生活保障等。这里的“过渡”是指基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实然)与改革的目标(应然)之间的过渡,它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第三,为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改革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根据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的实际,作者以为目前有必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乡镇企业(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切实措施,推进这两种社会保障体系先行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整合。
       第四,根据中国国情,同时参照国际经验,作者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未来与城市整合的比较合理的模式选择应该是“有差别的统一模式”,最基本的项目与待遇标准应实现城乡统一,其他非基本项目可保持一定的城乡差异。
       第五,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各地不可能保持同步性,作者设想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在基本改革框架(方案)保持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可根据本地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变通政策。
       第六,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只能主要由国家(政府)来提供。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自我供款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在我国,国家(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欠账太多,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强调了国家(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与改革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是必要的。 应该说,本书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建议等远不止上述这些,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可以看出,本书所持的这些创新观点与建议既符合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因而上述观点不仅具有前瞻性,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作者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