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编辑学研究]论期刊编辑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者:鲁玉玲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期刊编辑;理论创新;健康心理
       [摘要]编辑工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易受到编辑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位优秀的编辑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在编辑过程中保持冷静的头脑,进行科学的思维,保证审稿时的公正态度和评价尺度。因此,编辑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等情境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掌握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和技巧,调适自身心理,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化解压力,维持心理上的健康完好状态,通过编辑实践,积极、切实、有效地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为推动全社会的理论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5—0193—03
       编辑工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易受到编辑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同时也影响到编辑对稿件的正确评价。一位优秀的编辑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在编辑过程中保持冷静的头脑,进行科学的思维,保证审稿时的公正态度和评价尺度。心理控制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一定的结构构成一定的系统,实现一定的功能,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世界。编辑主体的行为是在其心理支配下进行的,并不是天然地适应于一定系统的功能要求。若要适应一定系统的功能要求,则需要对编辑主体心理进行恢复和调整。因此,编辑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掌握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和技巧,调适自身心理,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化解压力,维持心理上的完好状态,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理论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这需要人的自我调节,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目的和意义若建立在奉献和进取的基础之上,所追求的是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那么,他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他的心理就会坦然、满足、充实,达到一种心理平衡状态,即使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会自觉地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
       作为期刊编辑,应具备对各种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面前,坚定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人生观进行理性的思考,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充实自己的人生。为此,就需要自觉提高对理论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体说来,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必须以刊发原创性的稿件和具有创新思想的稿件为己任。因为只有刊发这样的稿件,才能充分实现其指导实践的价值。而在此精神产品的创造过程中,编辑发挥着主导和主体作用。
       编辑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一个优秀的编辑,在完成各项工作环节的活动中,不但能够实现精神产品的创造或生产,实现理论创新,而且还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认知活动能力,提高编辑工作方面的思想认识水平。马克思曾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编辑工作也是这样。编辑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与作者一道创造、生产精神产品,反过来编辑在这一实践中自身也受到了创造和生产,提高了自身的认知能力,提高了编辑工作方面的思想认识水平,从而实现了对自身理论创新的各种心理障碍的克服。因为通过你的编辑实践活动,在生产出了精神产品以后,特别是在生产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精神产品以后,你会觉得似乎完成了一桩重要的使命,你会产生一种崇高感和神圣感,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你就不但会充分地肯定自己(编辑)的价值,也能更充分地认识作者的价值,从而为实现理论创新而主动地与作者交往,虚心地向作者请教,诚心诚意地为作者服务。
       二、加深认知,以积极正确的心态有效驾驭情境
       心理学认为,当面对不能控制的情境时,我们就会产生情绪问题。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认清现状并以积极的心态从容应对,做到“有备无患”,而非“措手不及”。控制情境包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以及适应情境。因此,在当前充满挑战的新情境下,编辑如果可以客观评价自己,为自己确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并积极调动内外情境因素,积极实现这一目标,那他最终就能实现对情境的控制。由此,以下几种心理意识的培养和加强就成为期刊编辑的自觉需求:
       1.观念更新与“充电”意识
       编辑活动中要成功地完成某项编辑工作,主要的心理前提是要具备相应合理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在活动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同时二者在活动中是互相促进的。
       无庸讳言,目前激烈的职场竞争在编辑出版界同样存在,职场竞争即个人能力的竞争,压力则是个人能力不能成功应对工作需求时的一种威胁。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无论是智力素质还是心理素质,虽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所以,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充电”,提高能力,使自己应对自如,是减轻职业压力感的一个稳妥策略。由于期刊编辑工作具信息含量大、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编辑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要树立“学习永远都不晚”的观念。其实,对环境最好的适应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知识的丰富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是获得信心的一种重要途径。
       2.现代化意识
       现代化意识表现在能够考虑利用现代各种便利工具解决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特别是数字化期刊的发展,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给期刊编辑工作带来了变革的条件。大部分的编辑部已经实现了电子投稿、网上组稿、在机编辑和网上出版,有的编辑部还实现了编、审、校、排的计算机一体化操作,编制了相应的编辑管理软件、稿件处理系统等,建立了杂志社局域网。为此,期刊编辑应该意识到编辑手段现代化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意识到学习和掌握这一手段的紧迫感,从而在编辑界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现代编辑技术的热潮,实现编辑手段现代化。
       现代化意识还体现在具有经济头脑和市场调节意识。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期刊也在走向市场,这就要求编辑在进行编辑活动时既要重视期刊的社会效益,也要重视经济效益。同时,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竞争力,也可以使编辑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工作的危机感及学习的紧迫感,从而调动编辑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以上两种意识的综合拓展可以推延为第三种意识,即强烈的编辑意识。
       3.强烈的编辑意识
       编辑意识是一种编辑的主体意识,是编辑主体在长期的编辑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对编辑客体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强烈情感体验且具有能动性的心理反应形式。编辑意识
       是一种角色意识、“把关”意识、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受众意识等的综合。具有良好的编辑意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编辑的关键。编辑意识是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主动开展精神文化的选择与组构,并促成文化积淀活动的自觉意识。编辑的主动意识表现在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编辑活动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不断扩大知识面和专业领域,提高审编能力和水平。要积极主动组稿、约稿,和作者、专家、学者保持长期密切的联系。在信息的传播中把握全局,了解发展动态,办出高质量、有特色、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刊物。在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特征是创新,如果编辑缺乏创新意识,在编辑审读加工时,对文稿中的不足不能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只是进行纯文字加工。那么其所编发的文稿可能仅是知识的复制,其所编辑的期刊就会面临着被淘汰。
       三、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个性气质,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编辑能力的培养与编辑自身的气质和性格修养有密切关系。编辑气质是指编辑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构成编辑性格的基础,它使一个人的全部情感和行为都充满着个人的独特色彩,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气质和性格直接影响着编辑的行为方式,而且会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实践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将自己的性格锻炼得更美好,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并进而帮助我们克服心理失衡,获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期刊编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我修养:
       1.开拓进取,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原动力,它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有无自信是衡量编辑主体是否有魅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编辑主体缺少自信,就像泄气的皮球一样打不起精神。编辑主体有了自信,就会多一份魅力,即使遇到冷漠、高傲、不好接触的人,也会自觉地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热情交往,提高公关的成功率。自信的编辑主体其精神面貌会表现为开拓进取、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气概。具备了这种气概,编辑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之间,编辑与编辑之间就会出现彼此尊重、诚实可信、文明礼貌的新面貌。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方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对于编辑来说,与同事、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的关系是否融洽,对他们开展工作有极大的影响。编辑所处的特定的工作环境要求编辑要不断地与他人进行联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为编辑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与他人有紧密的联系,也在心理上缩短了与他人的距离,能更好地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这对编辑无疑是一个动力,从而促使编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3.克服心理失衡,保持理智的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种平和、安宁的心理状态,是物欲中的淡泊,风浪中的平静,困厄中的坦然,是平常事物中的朴素哲学。平常心是一种品质,一种感悟,一种境界,是积极的人生,它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良药。平常心并非自甘平庸缺乏进取,而是以一颗平静的心态耕耘在自己人生的土壤上,不人浮于世,不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履行自己生命的职责。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编辑应具有一颗平常心,热爱本职工作,“甘为他人做嫁衣”,把传播成果作为自己的使命,淡泊名利。
       4.学会自我暗示和自我放松,善于调节情绪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这说明人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情绪,关键在于如何对待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不良刺激。人的不良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愤怒、惊恐、妒忌、内疚和羞愧等,这些都会对人产生刺激。只要我们编辑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我们就会像沙子使蚌壳产生珍珠一样,不良的刺激也可化消极因素为前进的动力,以健康的心态直面生活。
       5.合理安排工作,培养多种兴趣;加强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
       现代信息社会的工作节奏快、效率高,编辑人员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保证质量,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素质不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障,也是培育良好心理平衡素质的前提。
       首先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应结合编辑主体自身的工作特点,采取循环工作方式以缓解心身疲劳,稳定编辑工作秩序;还可采用工作值班制调节体内生物钟,以稳定睡眠和觉醒的节律。保证睡眠质量是为编辑主体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降低风险、减轻紧张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给编辑工作带来了生机,但也带来了不平静的心态和紧张的气氛。因此,合理地安排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由此产生的失落感,使编辑工作更加充实,从而改善编辑主体的低落情绪和抑郁心理。而培养编辑主体的多种兴趣,可使其爱好广泛,心情舒畅,这样不仅驱逐了不健康的情绪,而且增强了生命的活力,使编辑主体心理不适的恢复达到明显的程度。
       综合上述五点可以看到,编辑主体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这时需要加强编辑主体的自身修养,使之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同时平静地接受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生理上的变化对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在对待工作中发生的心理冲突时,编辑主体要正确地理解当时的处境,提高对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避免或减少心理上的创伤。编辑主体要对自身素养有恰当的了解,明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能对环境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和判断,可以培养编辑主体健康的人格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之保持心理平衡,这对恢复编辑主体的不适心理是十分有利的。
       四、改进管理措施,营造和谐工作环境与心理氛围,培养编辑群体健康心理
       编辑除了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外,还需要一个具有学习条件和发展目标、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良好工作环境及氛围。首先,编辑部领导要为编辑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比如根据当前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团队培训计划。其次,编辑部领导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增强本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团体的关怀和他人的帮助支持可以使之恢复信心。因此,在编辑的心理调适的过程中,团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编辑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编辑主体的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特别是要重视编辑主体的情绪和感受,应该给他们以合理的宣泄方式,在适当的场所倾诉心中的委屈和忧郁,以排除心理障碍,卸下精神包袱。对于这种减轻压力的训练,领导要让编辑主体在心理上做好承受工作压力的准备,并尽可能地采取适当的方式,在减轻工作压力的同时,尽力解决编辑主体的合理要求。诸如编辑进修、职称晋升、薪金待遇等方面给予合理的解决,使他们安心工作,激发工作热情。这种来自领导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同样是恢复编辑主体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总之,期刊编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公平、公正、客观及科学地做好各项编辑工作,确保期刊质量,加大期刊的社会竞争力。而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现代编辑工作的挑战,就一定能很好地调适个人的心理,适应新的形势,进而推动创新型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责任编辑:王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