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学研究]山东省中产阶层发育的基本状况及其政策分析
作者:毕伟玉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中产阶层;社会阶层结构
       [摘要]中产阶层的发育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是现代社会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的过程中,山东省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和谐因素就在于中产阶层发育孱弱,而且其进一步发展还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分化加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限制。为了不断壮大中产阶层,使其成为我省“两个提前”战略目标的实现及和谐山东建设的强力支撑,必须形成一个包括收入分配、产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有机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5—0086—04
       一个社会是否协调发展、良性运行,需要诸多指标加以衡量,而社会阶层构成就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正是“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层,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意义之所在。目前,山东省正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型过程中,但总体说来,我省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却不太合理,依然呈中下层偏大、中产阶层(也称中等收入层)偏小的“洋葱头型”或“金字塔型”结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尚未形成,“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还缺乏中产阶层的有力支撑。如何发展壮大中产阶层,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我省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山东省中产阶层的基本特征
       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其稳定剂效应可谓“无孔不入”。从政治方面说,作为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缓冲地带,当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时,其“中间价值”便会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程度也会因此大大缓和;就经济方面而言,庞大的中产阶层是引导消费的最主要群体。由于收入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中产阶层可以有效地促进需求的稳定增长,从而保证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并且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裨益良多;在社会文化方面,良好的教育、较高的收入和人力资本优势决定了中产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拥有相对平和、开放的心态,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往往持温和、稳健的立场,关注并积极参与、推进社会公益事务,强调以合法手段积累财富,并适时回报社会,有助于现代化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创建和引导。正是由于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产阶层已经成为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社会的主体。那么,究竟如何界定中产阶层呢?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的界定,所谓中产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中产阶层的判定有如下标准:职业、职业权力、收入和财富水平、就业能力、消费与生活方式、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从上述定义和指标来看,我们可以对山东省中产阶层的基本特征做出如下判断:
       (一)中产阶层已经具有相当的财产规模
       收入水平是划分中产阶层的重要指标。虽然有些学者因为城乡差距较大,地域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拒绝对中产阶层的收入进行定量化,但由于中产两个字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中等财产或中等收入的意思,国内专家学者还是倾向于采用收入指标进行中产阶层分类。如陆学艺在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中指出,中产阶层人均收入及财富拥有量折合人民币25000 35000元,家庭(以核心家庭的三口之家两位就业者为参照)年均收入50000~70000元。从山东的情况看,若按全国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人均年收入3万元)与2002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68.72元)的比率(3.76)计算,我省中产阶层的人均收入应超过4万元,但由于我省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人均GDP不够匹配,山东统计局根据我省3000户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按户主月收入分组的资料,通过算术平均数法求得中产阶层人均年收入为3.6万元,依此标准,我省中产阶层的比例约为16.67%,其财产(收入、房产、金融资产等不同要素的组合体)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户均家庭财产总值为40.48万元。
       (二)以脑力劳动为主,但所覆盖职业相对较少
       中产阶层所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这其中也包括那些以脑力劳动为主,兼具体力劳动的职业。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资料显示,从户主为股份制企业负责人到科学研究人员19个职业的家庭财产均在平均水平之上,该群体户数占样本比重的17.86%,这19个职业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多为知识型人才,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很多还是高级知识分子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典型的非体力劳动者。与全国的中产阶层职业分布相比,山东中产阶层的职业偏少,我省的中产职业分布只有16个,而全国的中产职业分布为19个,我省中产阶层成长的载体不够宽泛。
       (三)消费相对“超前”,消费意向日趋理性
       从消费水平看,中产阶层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可以为满足家庭成员丰富的文化、精神需要,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虽然就现阶段而言,我省作为一个消费社会还未成熟,而且所谓的中产阶层文化也尚未形成,但就消费方面来说,我省中产阶层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中产特征:一是中产阶层的消费已经由温饱型转为享受型。调查资料显示,我省中产阶层拥有两套房的比例为7.4%,远高于全国3.8%的平均水平,拥有三套房的比例为0.8%,也高于全国0.4%的平均水平,我省中产阶层的私房比例高达61.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此外,中产阶层私家车(非经营性)保有量也达全社会私家车保有量的46.14%;二是中产阶层投资与消费意向趋于理性与市场化。面对央行的几次降息,我省43.6%的中产者表示要减少储蓄转而投资基金或兑换外币;有43.8%的中产者认为自己的消费预期得不到或远远得不到满足,希望通过信用消费得到弥补,这说明随着投资与消费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产阶层的边际投资与消费倾向日益明显,中产阶层所带动的城市居民投资与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将是我省内需稳定的最大动力。
       (四)中产阶层的内部结构尚不合理
       目前,我省中产阶层在内部分层方面还有待优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结构形态呈不合理的“金字塔”型。同现代化的社会结构相一致,合理的中产阶层内部分层结构也应呈“橄榄型”,即中中层占大多数,中上层比例略高于中下层。但我省中产阶层的结构却是呈中下层最大、中中层次之、中上层最小的“金字塔”型结构。由于中层和中上层比例小,难以在社会利益关系结构中充分发挥其向上流动的“示范”效应和“缓冲”作用,再加上中下层比重大且受到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不稳定性影响极易发生地位下滑,中产阶层结
       构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二是我省中产阶层在一定程度还存在行业垄断性。由于高收入行业主要集中在具有不同程度垄断性质的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依靠国家赋予的一定的垄断地位,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不仅获得超额利润,而且也为职工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经济运行中的垄断行为及带有行政色彩的垄断现象,使一部分人凭借垄断收入顺利地进入中产阶层行列,成为不合理的中产群体。这些不合理中产群体的危害在于大大挫伤人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并阻碍大多数人凭借自获条件(即由于自己行为或经过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条件,如知识、技能等)步入中产行列。不合理中产群体需要通过政策措施的制定与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从而加快中产阶层的社会认知过程。
       (五)中产阶层在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方面呈现出的多元性
       由于受社会结构多元分割的影响,现阶段我省中产阶层往往被不同经济所有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域所分割,从而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方面也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社会属性:一是传统的价值观,表现为循规蹈矩、安于现状,典型代表为个体户、小业主;二是现代的价值观,表现为开拓进取,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形象,典型代表有公务员、办事员;三是后现代观念,表现为强调个性体验,不受社会约束,主要以外企白领、自由职业者为代表。由于存在“认同瓶颈”,中产阶层各群体在其价值观念及社会行为规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和排斥,其独立的社会结构品性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产阶层引导、定型现代化社会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的社会功能。
       二、现阶段抑制山东省中产阶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有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作为其坚实后盾,但就目前而言,我省中产阶层的比重还不足17%,与西方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距甚远。由于社会转型受社会结构多重分割的影响,我省中产阶层在其发育过程中还受到诸多制约,中产阶层的发展还缺乏坚实的基础。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中产阶层发展的失衡
       首先,城乡差距较大,中产阶层成长的载体主要在城市。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2192元,是农村居民的2.79倍。虽然我省农民收入近三年来都以两位数增长,但其增长速度依然落后于城镇。而且由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土地补偿费等使用和管理欠规范,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造成农民负担较重,增收面临较大压力,大多数农民步入中产行列在短期尚不现实,中产阶层在农村的发育面临较大困难,这给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一定障碍。
       其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导致对中产阶层社会认同的“难产”。2005年,占全省人口四分之一的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四市的GDP合计为2643.08亿元,还不如青岛一个市的规模(2695.82亿元)。而这四市的人口增长数年来却大大快于东部沿海各市,东西部差距也因此进一步拉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即使在同一职业群体,也会在生活方式、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形成较大差异。
       (二)社会分化加剧,中间阶层的发育面临“夹击”
       从2000年至2005年,我省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的可支配收入与最低20%的收入差距基本呈现扩大的趋势。2000年前者是后者的3.16倍,2001年二者比率增到3.95倍,2002年又迅速扩大的5.43倍,2003年,二者差距虽回落至4.24倍,但2004年和2005年又重新拉大至4.41倍和4.83倍。由于城市化水平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等问题,我省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加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的排斥,全省将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失业率有升高的危险。即便我们有足够的就业空位,甚至是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由于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劣势,决定了其就业层次相对不高,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由此,贫困人口增多,社会分化加剧的问题也将不可避免。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足以为中产阶层的发育提供广阔空间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规律来看,中产阶层占主体的社会,必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的社会,如德国、日本、法国第三产业比重2002年分别为69.2%、68.1%和72.4%,而美国2001年就已达75.2%。但从我省的情况看,2006年,全年实现全省生产总值(GDP)2184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但第三产业增加值6978.8亿元,增幅为14.2%,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1.9%。更值得注意的是,我省第三产业比重自2002年以来反而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我省中产阶层发展壮大的产业支持还不充分,尤其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从目前的状况而言,我省现阶段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中产阶层,而只存在一个分化的中产阶层,由于在今后一段时期还无法形成力量雄厚的中产阶层,社会紧张和冲突也因此难以消除,我省“两个提前”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定隐患。为此,我省应积极培育形成中产阶层的社会条件。
       三、扩大中产阶层的对策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产阶层是一个反映收入水平、职业结构、生活质量、城乡结构等多项指标的综合概念,因此,若要不断壮大发展中产阶层,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打下稳定的基石,就需要从提高收入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等多重角度人手,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一)收入分配政策
       首先,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强化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力度。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收入分配调节能力,提高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改革工资制度,提高收入分配的透明度,抑制垄断性经营收入和非法收入。
       其次,改革完善税收政策,缩小不合理的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完善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将高收入下调,对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有重要作用。如1971—1972年问,加拿大在征收个人所得税之前的基尼系数从0.447上升到0.491,而征收所得税之后,则由0.372降至0.359。
       第三,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的支持,鼓励乡镇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逐步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降低行政开支;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村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二)产业政策
       从产业结构上说,中产阶层占主体的社会,必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的社会。目前,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任务,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我省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之一。结合发展壮大中产阶层的需要,我省应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强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同时,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形势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包括邮电、通讯、金融、证券、商业、饮食、服务、旅游、娱乐、传媒、咨询、策划、保险等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全方位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GDP的比重以及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积极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
       (三)教育政策
       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上行流动的最活跃因素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教育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实现职业中产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逐步拓宽教育筹资途径,多渠道地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制定教育公平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改变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从政策上改变“农村教育农村办”的局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村教育条件差、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过低甚至是工资拖欠等问题。
       (四)社会保障政策
       中产阶层是一个反映生活质量的概念,而作为社会稳定剂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则是一个社会人口生活质量的体现。目前,我省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覆盖面窄、筹资渠道单一、保障基金短缺、管理混乱、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等弊端,这与我省扩大中产阶层、促进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目标极不适应,必须予以改革。为此,应扩大投入,增加覆盖面,广辟渠道,多途径的筹集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弱势群体保障制度的改革,减少贫困人口,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在遵循安全、有效的基本原则下,实行分散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强化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在行政管理与基金运作分开的前提下,可采取分散的竞争性经营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使用的社会监督、财务监督、民主监督和受保人监督。
       [责任编辑:韩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