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点集萃]关系世界、心理世界与心理健康
作者:杨红兵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关系世界;心理世界;心理问题
       [摘要]关系世界是人通过活动创造和形成的含有诸多关系的现实生活世界。人在存在诸多关系的现实世界中生活,形成并构建着自己的心理世界,使之成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参照系。理解心理世界的多样性,有助于理解心理问题的复杂性,有助于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理解、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增益其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4-0193-02
       关系世界是人通过活动创造和形成的现实生活世界。人的关系世界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诸多关系。关系性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标志人的存在的样式和存在根据的属人的特性。人与生存其中的意识到的对象构成人现实的生活世界,并且人与意识到的对象构成人的现实的生活状态及虚拟的心理世界。因此,从关系角度,人的生活世界基本由五种对象活动构成: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认知态度、改造方式及自然对人的影响: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行为;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主要指人对自我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及调节控制;四是人与“神”的关系,即人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关怀与信仰。五是人与日益形成的虚拟现实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关系世界中的第一层涵义,是其他关系的前提。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只有在自然的内在“需要”得到尊重时,人所实现的自我需要的满足才会是健康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关系世界中最集中表征人的本质特征的部分,是人的关系世界的现实化,其他诸关系及其状态都要通过现实性的社会关系展示出来,它直接反映人的社会性力量,即人的力量。能够满足他人需要的人,就是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同时,越是能够满足人内在精神层次需要的人,越容易被更多人接纳、认可并获得更多的尊重。人与自我的关系状态是人的关系世界中的关键部分。人怎样获得自然力和怎样对待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怎样认识自我,即对自我的内在本性、需要和自我在外显环境中的地位、特征的意识。对人现实的生活世界给予终极意义的追寻和神圣意象的体味,是形成人的关系世界健康和谐的根基,它是前三种现实性关系所要达到的理想彼岸,是三种现实关系的行动指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心理空间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虚拟实践的崛起是人类实践发展的里程碑。虚拟实践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虚拟实践建构了虚拟心理空间,把人类生存的范围和自由度从物理世界向数字化虚拟世界延伸扩展。而虚拟空间又为我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得我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羁绊,去面对那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提升了人的自由境界。虚拟空间的心理自由是人类自由的另一种境界。
       人的心理是对生活世界的反映,包括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等都是人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反映。可以说,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之总和,构成了人的心理环境,人的各种行为、心理,都是在心理环境的基础上决策、表现、表达、完成的。不了解心理环境就永远不能正确描述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也就不能理解一些事情为什么发生,而一些事情是那样的不可思议。
       我们处在一个客观的、充满复杂关系的关系世界,而我们的心理、意识使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独自的心理环境。这个心理环境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反映有各自的不同。对心理环境的认识与理解,心理学本身是有一个过程的。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考夫卡认为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为地理环境,即现实的实际存在的环境;一种为行为环境,即一个所能把握到的环境。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环境的制约。他举例说:“某冬夜,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平原一片尽被冰雪所蔽,径途莫辨。一人飞骑而过,幸抵一旅店,得避风雪之所。店主人出户相迎,惊问道:‘君自何处来?’此人直指来处。店主人惊愕万状,告曰:‘君岂不知已飞骑渡过康斯坦湖耶’,客闻惊恐乃毙。”显然是骑马人的心理环境,使之骑马越过冰雪覆盖的平原。倘若知道前面是一大湖时,他的行为便会大不相同。罗杰斯在1957年发表的题目为《心理治疗中人格改变的充分条件》一文中,指出了包括共情等因素是使来访者产生变化所必须的因素。“empathy”译为共情,主要是指治疗者能够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心理、精神世界,“就如同那是你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样,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个需要你帮助的人。”这确实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能力。共情,设身处地地理解当事人的各种感情,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当事人。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去看待他们的问题,去体会他们的不幸。这就需要治疗者。形成一个模拟的心理空间,或者形成与别人心理行为一样的内部参照体系。“只有依据某种内部参照体系,人们才能对新的经验进行加工,赋予经验以某种意义,对经验做出解释,严格说来,每个人的内部参照体系只有他自已才有可能清楚地知晓。”
       客观环境、现实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当人们意识到或者作为文化而存在的时候,人的心理环境产生了不同或者差异。所以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现实生活中,你的困惑不是他的困惑,他的困惑不是你的烦恼。许多人常常发愁自己如果有一百万元都不知道该如何花掉,而不明白某某人贪污几千万还不知足。看上去一对幸福的夫妻,可是他们却离婚了。我们之所以不理解别人的行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别人的心理世界。或者说,彼此的心理世界对类似问题没有重合的部分。
       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从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感知到复杂的思维,人的反映世界的映像是有差别的,感知是有差别的思维个性的方方面面,更是犹如“世界上永远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永远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性。因为我们有业已形成的和自然、社会现实交融形成的心理世界,而且这个世界以某一核心特质为基点而逐步地发生变化。心理世界是行为的背景,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同一现实,但是,心理世界所构成的背景是不同的。我们和青少年之间、和学生之间、和儿女之间,都面对着同一客观现实,但是我们的心理世界不同,语境自然不同,这就是代沟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从更深层理性能力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人们的演绎推理和或然推理中,普遍存在着某些类型的具有一贯性的(而不是偶然的)和深层的(而不是表面的)推理错误。在非正常的情况下(而不是疲劳、遗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激动情况下),人们的推理活动常常会违背某些推理规则。”
       我们强调心理世界并不否定现实世界。客观现实世界,是产生心理世界的根本,人的心理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不同反映。这里讲的不同主要是指反映的差异性,或者是偏差。这是产生心理矛盾、心理问题的前提原因之一。有些偏差是需要纠正的,而有一些没有办法或者不需要纠正。青少年学生的问题需要纠正,成年人的问题需要纠正,而有些老年人的
       问题多数不需要纠正了,因为他的心理世界根深蒂固,已经习惯了生活于以自己的心理世界为参考系而活动的行为方式。所以多数情况下的说服、争吵,不如代之以巧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虚拟实践的崛起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虚拟实践使人类拥有了两个生存平台:一个是现实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数字平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平台,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从而对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虚拟空间为人的精神自由营造了更为适宜的环境并且促进了交往方式的革命。在虚拟空间里,现实世界对人的种种束缚和限制不复存在,从而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高扬。但与此同时,虚拟空间人格也可以表现为与现实人格的一致性,也可以表现为与现实人格不一致的错位倾向。随着虚拟实践的发展,人的实践和交往就开始在现实和虚拟两个纬度之间不断地进行角色的转换。双重化的世界必然导致人类生存和人类生活的二重化。尽管从终极意义上看,现实实践是虚拟实践最切近、最深刻的基础,但后者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预期: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融的社会,未来人类的生存将是显示生存与虚拟生存互动共存。在虚拟空间中,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本身可能是现实的矛盾,可能是心理问题,同时,必然和现实发生碰撞,因此,把握好人类与虚拟空间的关系,认识虚拟实践带来的心理问题,也是现实的迫切任务。
       人的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心理世界在与现实的交融中,逐步得到扩展或者说心理的丰满。在心理的发展中,一方面要重视早期的影响作用,也要树立心理成长的终身性概念。同时,把心理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人类群体的发展结合起来,将其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心理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心理行为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环境对于人或者人的心理行为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心理健康关注的是人的心理行为,环境只是外在的影响或干预。问题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环境看作是外在的干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那么,环境就成了异己的力量。把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影响作用分割开来,显然不利于对环境的合理地解释,无法完整地理解环境的内涵和作用。应该把环境与心理理解为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即共同生长的过程,也就是任何一方的演变与发展,都会带来另一方的演变或发展。心理环境的概念就是对这种共生历程的最好描述。心理世界赖以产生的基础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的和谐完美,更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