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哲学研究]列宁的辩证真理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朱保华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列宁;辩证法;真理;形而上学
       [摘要]列宁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真理问题的研究,对真理的内容、发展过程、发展动力、检验标准作了全面、辩证的论述。列宁的辩证真理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及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4-0144-03
       真理观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对真理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真理的辩证性质,形成了完整的辩证真理观,同用孤立、静止、抽象等观点看待真理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划清了界限,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今天我们学习和探讨列宁的辩证真理观,对于正确理解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在真理的内容问题上,列宁揭示了真理的系统整体性。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统一性与多样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宇宙间的客观事物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事物本身是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整体。作为正确反映这个多样性的统一整体的真理,也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及其相互关系,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整体。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体现和要求。因此,列宁指出:“真理是全面的。”(列宁《哲学笔记》第212页)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真理只是在它们的总和中以及在它们的联系中才会实现。如果把构成真理的各个方面割裂开来,用真理的一个方面代替真理的全部,就会扭曲真理,导致谬误,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在真理的发展过程问题上,列宁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事物总是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不断运动着的。作为反映这一客观过程的真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列宁说:“真理是过程。”(列宁《哲学笔记》第215页)真理就是人们在认识和追求事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主观和客观的符合。如果把真理的发展过程加以割裂,使之凝固化,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列宁认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从相对真理趋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列宁在批驳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真理观中,进一步阐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法。列宁指出:“为了向前推进唯物主义,必须停止对‘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的玩弄,必须善于辩证地提出和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2页)列宁认为,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科学定律、科学思想体系在其适用的范围内都是绝对真理,因为它包含着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同时任何科学定律和科学思想体系都是一定条件下获得的,不可能完全穷尽真理,它的适用范围会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因而又是相对真理。凡是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列宁强调,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这种区分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阻止科学变为恶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死的凝固不变的东西;但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最坚决最果断地同信仰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同哲学唯心主义以及休谟和康德的信徒们划清界限。”(《列宁选集》第二卷上第135页)列宁的这些辩证论述,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在真理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列宁阐述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法。由于认识客体的复杂性和认识主体自身的局限性,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谬误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真理由相对不断接近绝对的动态过程,也必然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最终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辩证途径,也是真理发展的动力。列宁认为,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两者不可混淆。真理是指人的表象中不依赖于主体的、与客体相符合的绝对成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与真理性质相反的认识。认识的目的就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以求得对实践的正确指导。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谬误可以变成真理,真理可以变为谬误。列宁引用恩格斯的原话强调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列宁选集》第二卷上第133页)真理总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任何真理性知识都具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列宁选集》第四卷第211页)列宁的这些辩证论述,同形而上学绝对论划清了界限。
       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列宁阐明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法。马赫主义者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宣扬“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否定实践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观是根本对立的。列宁强调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列宁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宁认为,判断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靠实践,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是确定的绝对的。但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实践又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理论,即使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与实际的符合也只有近似的性质。因此,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相对的。正确认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标准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二卷上第142页)。
       二
       列宁关于“真理是全面的”原理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社会正如其他客观事物一样,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社会的发展表现为其内部包含着的各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整体推进过程。因此,要获得对社会发展的真理性认识,必须坚持列宁揭示的“真理是全面的”原理,遵循全面整体的原则,全面客观地反映社会系统的本质及其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这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党正是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探索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汲取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
       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地揭示了社会系统中物质与精神,经济、政治与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关系,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观作为变革传统发展观而诞生的发展真理,是对列宁关于“真理是全面的”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和生动运用,涵盖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发展内涵,展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辩证过程、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种文明协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整合过程,描绘了我国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发展到对外开放的空间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开辟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使社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失衡到协调、从追求暂时繁荣到追求可持续发展、从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体现了社会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实质上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发展观、辩证真理观,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才能实现我国未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列宁关于真理的二重性原理为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任何真理都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相对趋向绝对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离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发展,是邪路;离开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固守其某些不合时宜的个别论断,则没有出路。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企图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割裂开来,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的两种错误倾向:其一是抓住历史和时代的表面现象,借口时代变化而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的“过时论”,其二是不顾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中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论断当作不可易移的金科玉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终极真理体系的教条主义。“过时论”必然导致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而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必然窒息其生机和活力,阻塞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会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与“过时论”、教条主义及其变种划清界限。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不仅在于它是从实践中来、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真理,而且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真理发展的道路。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和不竭动力。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远不会过时,“过时论”是没有根据的,而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没有根据的。恩格斯曾经明确地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使用的方法。同样,列宁也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伟大的认识工具”。因此,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善于辩证地思考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老祖宗不能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我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我们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丢掉了老祖宗,就丢掉了根本,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另一方面,要总结新经验,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解决新的问题。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学习列宁辩证真理得出的重要启示,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也是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得出的基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