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治学研究]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新型党民关系的构建
作者:杨丽华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信息网络;党民关系;构建;机制
       [摘要]在信息网络条件下,党民关系的构建不同于传统时代,信息网络给党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挑战。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和舆论沟通与引导机制来构建新形势下的新型党民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4-0055-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实现了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使人类文化、技术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边界。这为我国党民关系的构建带来了新机会。同时,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西方发达国家运用信息资源,通过对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的垄断,肆无忌惮地向外搞“信息殖民”,大量传输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信息,这种信息侵略,给我国党民关系的构建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网络传播优势,趋利避害,搞好新形势下的党民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的重要课题。
       一、在信息网络条件下新型党民关系的构建
       不同于传统条件下党民关系的构建
       传统的社会组织是个封闭的系统,党民关系的构建依靠严密的制度和权威的指令来实现,党民关系的构建一般是通过集体传达、个别谈话、交流等党主动传播信息、人民群众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实现的,这个过程也是直接见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处于主导地位,信息单向流动,而且受时空等客观条件的约束。落后的信息沟通方式制约了党和人民群众的直接沟通。电报和电话的出现,提供了即时交互式信息手段,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大部分人民群众无法通过电话来达到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党民的沟通方式仍存在交流手段的障碍,信息控制权也仍操纵在党的手中。无线电广播产生并迅速发展,廉价迅速的大众传播媒介大大方便和发展了信息的传播手段,党民之间沟通的距离开始缩短,但是党民关系构建上仍存在单向交流等弊端。21世纪,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是一个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时代。信息交流传播方式是双向交流,网络四通八达,这样势必打破以往大众传媒、思想传播的单一化。信息时代浓缩了时空,使地球变成一个“村落”。网络传播能够为新型党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使受众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方针政策为主动获取并参与思想交流;能够为新型党民关系的构建提供多样化宣传教育手段,增强党民关系构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们说“新型”的党民关系正是因为构建党民关系的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其内容、手段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称之为“新型”。
       二、信息网络条件下新型党民关系构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网络的快速性、多元化、可选择性等优势,尤其是以网络传播为核心“无国界数字化空间”的全面拓展,人与人之间、人民与政党之间的交流壁垒已经被打破,信息的自由传播度大大加强,这给党民关系的构建带来了机遇。
       一是信息网络拓展了党民关系构建的时空。传统的党民关系构建的时空总是受到限制的,党民关系的发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交互式的、实时的远程信息交流为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组织者“一言堂”的教诲被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网络信息资源所取代,人民可通过网络自由地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发表对时政的看法,进行广泛的思想交流。
       二是有利于提高新型党民关系构建的实效。在网络条件下,党与人民是平等的,人民对党的态度如何,主要看党的执政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施政行为和结果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同时,宣传网站还可根据受众反馈的意见和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和引导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信访、教育、卫生等问题,从中发现矛盾,避免出现党与群众的冲突,从而实现党民关系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交流拓展,有利于新型党民关系的和谐构建。
       三是信息网络更新了党民关系构建的手段。网络媒体的先进手段可以同时以图、文、声、动画等方式作用于人的全部感官,使党的大政方针的传达和实施效率大大提高,可接受性增强。通过创办各级政府网站,可以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问题,加以正面的宣传和影响,还可以通过开通电子政务邮箱拓宽言路,倾听各种意见和要求。同时,借助当今先进的媒体播放技术,实现党的主张的网上直播,使传统的党民联系方式与网络有机结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可以说,党民关系构建的网络化、信息化意味着党民关系构建手段的现代化,增加了人民对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党的大政方针的实施效果,能够促进新型党民关系的构建,促进社会和谐。
       网络传播的出现,不仅给新型党民关系的建设带来便利,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挑战。
       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向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不利于党民关系的发展。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信息的传递、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信息传播是发散式的,不以某一观点为核心,网络上三教九流的主张、观点都存在,党和政府管理和控制舆论传播的难度增加了。
       二是网络的自由性给党民关系的构建增加了难度。当前,由于我国对互联网的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党很难保持象传统时代在信息舆论传播和接收中的权威地位,使得新型党民关系构建通过传统主流媒体加以有效引导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是网上信息垃圾对人的价值观念及其对党的信仰提出了挑战。由于网络无主管,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随意制造不良信息,导致不良信息的泛滥,其种类和数量触目惊心且愈演愈烈。网络也为国内外某些势力在网络中传送腐朽生活方式、颓废生活观念,为传播黄色、不健康的东西提供了方便,一些内容极不健康、充满着色情、低级趣味的软件时常出现在互联网中。这些网上垃圾时刻引导和诱惑一些受众沉浸其中,令其身不由己、欲罢不能,跌入各种美丽的陷阱,从而导致他们宁愿遁入“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面对信息网络条件下党民关系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以促进党民关系的新发展?
       三、充分利用两个机制,构建新型的党民关系
       信息网络条件下,构建新型的党民关系应充分有效地利用两个机制的作用:
       一是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就是利用各种信息实现沟通和协调,促进和谐的一种方式。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党民关系构建中,主要利用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传媒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输渠道和传播方式畅通无阻,信息传播受传统的时空限制等客观条件限制的障碍不复存在,通
       过网络,人们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各种信息,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因此,要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官办、民办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计算机、通信、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相结合的传媒网络,构建多种信息传播的平台,以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握民意,解人民之急,办人民之所需。
       第二,大力加强党的以网络传媒为主的主阵地建设。我们要利用网络强有力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建立党建信息数据库,建立具有鲜明政治立场与观点的宣教网站,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党报、党刊开设网络电子报刊,加快建立中文界面的网络宣传系统。积极创办和统筹规划新闻、外宣、理论文化、宣教等网站、页面,扩充网络宣传内容,并提高网络宣传艺术,强化政府控制社会主旋律的行为,做到在网上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理论体系的展现,有社会主义价值准则的呐喊,保证党和国家的思想文化在中文网络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坚决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民意识形态的渗透,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以及国内某些反动势力颠覆党和政府的图谋。
       第三,应用多姿多彩的信息传播方式。利用“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语境中感知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等信息,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运用虚拟现代技术,可通过计算机创造一种“真实”的环境。当戴上装有微电视屏幕的头盔和数字手套时,三维的图象、虚拟的声音和触角的体验,可让受众进入一种虚拟世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更具感染力和真实感,实现党和人民的“虚拟”交流,从而达到密切党群关系的目的。
       第四,着力加强党政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新时期党的工作专家。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加强信息网络传播基础知识教育,一定要下决心,拿出硬措施,强化培训工作,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搞好在职党政人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教育,使他们能够熟练地驾驭网络传媒。以增强全党的信息意识,提升信息应用能力,使党民关系建设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二是要努力培养一批精通软件开发的党政工作者。目前市场上党的宣传内容的软件缺乏,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开发党建教育软件的人才,虽然我国有许多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但他们往往不熟悉党的工作的内容及规律,因此,我们急需培养一批跨学科的软件开发人才,以确保我国网络中党建宣传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在网络中建立党的教育基地。可开设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改变传统的党员干部教育模式,为党员干部教育提供一个新的高科技支撑点,这样各地区各部门都能面对面地收到国内一流专家和学者及领导的党课教育,及时澄清网上不符合事实或是非不分的观点,有效地帮助党员干部提高思想免疫力,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党员干部的吸引力,这无疑为新型党民关系的构建起到了输入新鲜血液的作用。四是建设联系党民关系的网站。群众有什么困难、意见和要求,可以通过网站来反映,尤其是群众对一些社会问题有意见时,避免了传统时代群众害怕打击报复而不敢反映问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干群关系摩擦存在的隐患,起到了化解矛盾的作用。
       第五,加强党的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在网络时代,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网络垃圾的渗透与侵蚀,构建和谐的党民关系,关键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有较高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只有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了,办事公道了,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群众就衷心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好的党群关系一定能建立起来。各级领导干部通过互联网掌握的信息,比任何人群都迅速、广泛。面对网络社会的各种思潮,一些党员、干部感到困惑、茫然、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动摇。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来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增强自身的政治敏锐性、洞察力和鉴别力,筑起巩固的思想防线,尤其是要加强网络道德修养和提高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律意识。网络时代,受众的道德水准就成为网络正常有序运行的前提。尤其是共产党员更要做遵守道德的模范,提高网络文明的自律意识,时刻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网民,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将自己置于网络伦理规范的约束与监督之下,构筑起坚固的“精神防线”。同样,在网络立法制度建设滞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争做“网络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尤其是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模范地执行法规,严格遵守党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真正成为遵守道德、法律的模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网络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利用网络为构建良好的党民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充分利用舆论引导和沟通机制。信息网络条件下要建立新型的党民关系,离不开舆论的作用。党只有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控制,才能为创造良好的党民关系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党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导权。增强党引导舆论的本领,充分利用舆论引导和沟通机制,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这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对政党执政规律科学认识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在信息时代下构建党民关系的必然要求。以这一精神为指针,拟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着手,努力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舆论引导和沟通机制促进党民关系的构建。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党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将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汇贯通,落实到具体的引导工作中去。在当前的信息网络时代,各种舆论纷繁复杂,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网络舆论工作就会失去主心骨,舆论工作将失去方向,人民群众就会无从辨别纷繁复杂的各种舆论,从而消弱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影响党民关系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强党引导舆论的本领,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不断增强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复杂情况,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才能促进党民关系的和谐构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网络舆论战线,促进网络舆论战线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使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在舆论工作中扎根,从而使新闻舆论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
       坚持改革和完善舆论引导和协调的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我们要与时俱进,从改革和完善党对舆论阵地的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入手,改革和完善对舆论阵地的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为党民关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大宏观管理的力度。党的舆论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改进管理方法和形式,着眼于党的全局,着眼于事业的发展,尊重舆论规律,依靠信息网络条件的优势,采用多种网络形式,坚持积极探索对舆论的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之路,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制约机制,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舆论管理法规的创建和完善,尽快建立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严格遵循舆论工作规律,有利于舆论进步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是密切党民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党委领导、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舆论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和完善舆论阵地的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要在保证党性原则的大前提下,面对市场,做大、做强舆论产品。要从信息网络条件下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出发,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切实抓好舆论阵地、舆论机构、舆论载体的内部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网络在舆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网络竞争主体,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信息舆论体系。要转变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机制,依法加强管理,加强引导,实现宏观控制力和提高微观竞争力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建立良好的党民关系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总之,信息网络条件下,党民关系的构建不同于传统时代,信息网络丰富了党民关系的内容,更新了其构建手段和方式。同时,也给党民关系的构建带来了挑战。为此,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必须紧抓机遇,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构建新型的党民关系。
       责任编辑 韩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