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研究]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帝国主义
作者:李彦文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
       [摘要]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具有以下特点: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传播隐蔽性更强,在传媒业的推动下传播速度更快,与经济手段的高度结合渗透力更强。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3—0162—03
       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对文化帝国主义做了详细的论述,以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d1SCOUlSanalysis)的方式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分解、解读和剖析。他的结论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帝国主义已被全球化取而代之。他认为,帝国主义致力于从一个权势中将某种特定的社会体系扩散到全球各地。而全球化则指涉及全球各地域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依赖,其发生过程相对来说没有那样明确的目的,但却相对削弱了各自文化上的同一性。由此观之,现代性已经转向后现代性。在这个意义上,帝国主义也已转向全球化,因此文化帝国主义也变成了文化的全球化。
       但是由于文化本身独有的特点,文化在国际政治、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帝国的强大作用及其与经济帝国的重合影响,使得文化帝国主义与经济帝国主义界限模糊,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反思,以文化全球化来代替文化帝国主义,或者说文化帝国主义已被文化全球化所代替这个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笔者认为,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变得隐蔽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渗透力更强。
       文化帝国主义是由“文化”和“帝国主义”两个词组成,在19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殖民扩张过程中产生,意指削弱一个国家主权的军事、政治或经济扩张。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是相对于军事帝国主义而来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这本书中对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作了这样的表述:经济帝国主义作为一个扩大权力的合理方法,乃是近代的产物,是伴随着商业主义与资本主义扩张的时代而出现的。经济帝国主义政策的共同特征,一方面是趋向于改变帝国主义国家和它国的权利关系,打破现状;另一方面,不是通过占领它国领土,而是利用经济控制来实现这一点。经济帝国主义的特点是作为一种取得并保持对它国控制的方法,是不显眼,不直接,却又相当有效的,而在两个对抗的帝国主义景象以经济手段去控制同一国家的政府时,这种特点显得更加突出。而文化帝国主义,或称之为意识形态帝国主义是微妙的,一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带着所有明确的帝国主义目标,征服了另一国一切决策人物的头脑,那么,这个国家所取得的胜利和建立霸权的基础,比军事征服或经济控制都要更显赫、更牢固。文化帝国主义对军事和经济帝国主义而言,通常是起配合作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和文化帝国主义在政府的各项国际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已大大提高了。
       既然要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21世纪文化帝国主义,还要看一下全球化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讲,全球化特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供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而全球化的外延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
       于沛在《反“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中讲到: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世界文学——世界文化”的涵义,首先应该将其放在广阔的世界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说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或者说是一个陷阱。……“冷战”结束后,各国文化的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出了不少值得人们深思的新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严重地威胁着他国的文化安全。美国国家政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将“文化”和“新经济”、“高科技”并列,极力使以美国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用西方的价值观支配世界。
       笔者认为,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传播隐蔽性更强,在传媒业的推动下传播速度更快,与经济手段的高度结合渗透力更强。
       1.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传播隐蔽性更强
       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传记中有一句话‘革命’不应被引向防御工事,不应在街道上,而应在平民的思想里。这种‘革命’是和平的、缓慢的、渐进的,但从不间断。到最后,它终将导致‘民主’在一些国家中诞生”。2003年以来,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独联体国家相继发生了“颜色革命”,原有的国家政权被颠覆,反对派和敌对势力纷纷上台。有分析指出,以美国索罗斯基金会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在“颜色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给独联体国家进行了“换血”。索罗斯基金会的创办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国际金融炒家乔治·索罗斯。他1979年成立开放社会基金会,后来逐步发展为开放社会研究所,总部设在纽约。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索罗斯基金会的活动目标,都由当地的指导委员会成员、索罗斯本人以及开放社会研究所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协商决定。索罗斯基金会整体上由29个国家的基金会、位于科索沃和黑山的基金会、“南非开放社会倡议”和“西非开放社会倡议”共同组成。两个非洲组织共负责27个非洲国家的相关事务。目前,索罗斯基金会在欧洲、亚洲、拉美和非洲都设有分会,其活动已延伸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常都是由开放社会研究所提出计划,然后由各地的索罗斯基金会负责实施,两个机构一年的花费分别为5亿美元和4亿美元。它们都奉行一个宗旨,那就是“致力于建设和维持开放社会的基础结构和公共设施”。有舆论指出,“开放社会”不过是一个招牌,援助和扶贫也不过是门面装饰。索罗斯的真实意图是向全世界那些“不够民主”的国家输出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掀起“民主浪潮”,通过国家政权更迭为自己的金融投机鸣锣开道。因为在一个“封闭”社会里,索罗斯是找不到金融投机的机会。
       无论索罗斯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是谋取政权还是金融投机?其基金会从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客观上在目标国家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带着所有明确的帝国主义目标,征服了另一国一切决策人物的头脑,那么,这个国家所取得的胜利和建立霸权的基础,比军事征服或经济控制都要更显赫、更牢固。在索罗斯那里政治、经济、文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彼此牵制,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索罗斯就是通过对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革来达到其投机的经济目的,而在实现意识形态颠覆的过程中,经济手段又充当了很好的开路先锋,这并不仅仅限于给游行示威者提供的雇佣工资、免费帐篷、食物、水、标语牌等等,而是通过大量的给反对派的活动基金及给千家万户的援助来实现其所谓的“和平的、缓慢的、渐进的,但从不间断的”革命。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文化帝国主义,或称之为意识形
       态帝国主义通过非政府组织的推波助澜,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大规模活动的背景下,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与重组、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和融合的前提下,变得更具隐蔽性。
       2.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在传媒业推动下传播速度更快
       说到文化帝国,不能不提一下默多克,这位在69岁时迎娶了中国女人邓文迪的传媒大亨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个陌生的名字。让我们看一下他的影响力。有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的2004财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的总收入是210亿美元,在全球同行业中排名第四。默多克的传媒王国覆盖全球约1/3的人口。在美国,默多克拥有第四大电视网,在好莱坞拥有电影制片厂;在拉美,默多克与三家电视台合作,通过卫星播送150套节目;在欧洲,默多克有天空电视台;在印度有EETV;在中国3500万个家庭可以通过卫星收看到默多克的电视节目;在英国,40%的报纸都属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默多克王国的发祥地澳大利亚,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拥有当地2/3的报纸,还有商业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等等。
       虽然默多克在受西方主流媒体抨击时的“罪名”是他过分追求商业利益,淡化意识形态,积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华拓展业务。但像默多克新闻集团这样的文化帝国,无论其怎样淡化意识形态的作用,它对意识形态的客观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由于其传媒覆盖率,全球1/3的人口在收看它的节目的时候,怎能不被其观点、理念、哲学所影响所侵蚀。由于其经济实力,他向中国洪灾重灾区捐款100万美元,中国人、中国政府怎能不对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表示认同。所以类似这种貌似不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的文化媒体帝国在客观上加速了文化帝国主义扩张的力度和速度。
       3.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程度更高,渗透力也更强
       麦当劳应该是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的产物。虽然麦当劳没有发明什么具体的东西,任何一家比较好的美国餐厅,很早以前就能造出麦当劳供应的最终产品了,但它却创造了“麦当劳主义”——通过制作程序和工具的设计,把“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打包卖给了消费者。麦当劳主义盛行,曾经推动了当代的一种消费潮流。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培育了相对有序的消费群体。比如,麦当劳已成为孩子们众所周知的乐园,也常常使其父母不得不驻足消费。在企业管理学的分析中,麦当劳也是个非分析不可的例子,因为,你在任何一家别的汉堡店可能都能吃到和麦当劳一个水准的汉堡,但是你吃不出麦当劳的文化,麦当劳的理念,麦当劳的管理,麦当劳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人们在参与这种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在效仿和体验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模式。再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理想主义的角度看问题,在美国,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个麦当劳之家”,是干什么的呢?如果有一个儿童患病(重疾)需要到另一个城市(大城市),那么他在入院治疗前后他和他家人的食宿和就医指导等都可以求助于大城市的麦当劳之家,这是一个大型的慈善组织,主要发起者和赞助商当然是麦当劳,但同时也调动了全社会的慈善力量,不断有人捐钱、捐物、做义工,使之发展壮大。诚然,麦当劳集团最初发起这个活动或开展这个事业带有广告宣传的目的,或者用企业战略管理的术语来说,是为了CIS,企业形象,在客观上它符合了理想主义理论所界定和倡导的人心向善。那么,它还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定位,是一种思维观念的推广,通过这种软文化、软广告的方式,不仅达到了经济收益的扩大,而且向全世界树立起美国价值观的榜样。而从现实主义角度来分析,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出发,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采取各种宣传和造势手段,在给自身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福了社会。麦当劳所从事的慈善活动使之成为企业良民。这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在跨国企业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飞利浦公司、爱立信公司在各地捐助希望小学,默多克向灾区捐助款项,单纯到每一个公司企业的战略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推行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而是从根本上讲受利益的驱使,但是从客观上造成的影响和实际上达到的效果来看,这种与经济高度结合的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是带有帝国主义特征的,西方价值观随着商业利益的增长也在支配着世界。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道:由于现代化的激励,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限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重新划分的政治界线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限趋于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限。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意识形态的不同也不可能由文明或文化所替代,也决不会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淡化。
       在汤林森看来,“文化与帝国主义差异之处,在于它并没有那么前后连贯而首尾紧随,它在文化方面的企图,方向也有欠明晰。但就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来看,它或许游走于政治与经济内涵之间,模棱两可,但它却有其意定的宏图:“致力于”从一个权势中,往外将某特定的社会体系扩散到全球各地。“全球化”这个概念却指涉全球各地域的相互关联与互相依赖,但其生发过程却比较没有那么具有目标。这样的情势之所以出现,是由于经济与文化行为与过程的结果所致,但它们本身并非有意朝向全球的整编进行,虽然它们还是产生了这样的景况。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化的效果势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即便经济上的强势国家(先前时代的“帝国主义权势核心”)亦不能幸免于此。
       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多元化的发展,媒体经济的发展使信息的沟通越来越迅捷,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增加了政治多元化因素,经济帝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已完美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高,各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越充分,信息的传递越透明,资讯的共享程度越高,文化帝国主义的可识别性就越弱,其传播的速度、作用的力度和影响的深度就更大。
       [责任编辑:晓 山]